- 相關推薦
《狼》課文結構分析
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是記敘部分,記敘了屠戶途中遇狼的經過。第二部分(第5段)是議論部分,表達了作者對惡狼雖兇惡、狡詐卻逃不掉滅亡命運的嘲諷。
第一部分可按故事情節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層。
第一層(第1段)是故事開端。文章一開頭,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傍晚)、地點(屠戶歸家途中)、人物(屠戶)、矛盾的雙方(屠戶與狼)。屠戶只身一人,卻在途中遇到兩只惡狼,勢單力薄,處境十分危險。因而故事一開始便扣住了讀者的心弦。“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八個字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必要交代。
第二層(第2段)是故事的發展。屠戶面對尾隨“甚遠”的兩只惡狼產生了恐懼心理。他惶恐中想出了一個擺脫惡狼的方法,把“剩骨”投以狼吃。可是這個退讓的辦法并不能奏效:所有的骨頭都投完了,兩只惡狼仍然“并驅如故”。這層描述,把狼的貪婪兇惡、意欲吃人的本性表現出來了。這就使屠戶與惡狼的矛盾更加尖銳化了,把故事推向高潮。
第三層(從第3段始至“意暇甚”)是故事的高潮。由于兩只惡狼“并驅如故”,使屠戶“大窘”。但是屠戶沒有被嚇倒,他在思索擺脫困境戰勝惡狼的辦法。當他看到麥場中有小山似的柴堆時,便急中生智,立即跑過去,背靠柴堆“弛擔持刀”,準備與惡狼搏斗。此時氣氛最為緊張:屠戶為形勢所迫,已由原來的害怕、退讓轉為持刀欲與狼拼個你死我活;兩只狼也不敢正面攻擊屠戶。接著兩只狼一走一留,留下來的裝出好像要睡覺的樣子。故事到此,表面上緊張氣氛似乎舒展了一下,而實際上形勢更為險惡,惡狼在施展狡詐伎倆,前后夾擊屠戶。這是矛盾尖銳化的頂點。
第四層(從“屠暴起”至第4段結束)是故事的結局。兩只惡狼施展狡詐伎倆,卻為屠戶殺死它們制造了有利條件。屠戶趁著有利時機,勇敢地殺死了面前的一只狼,接著又殺死了另一只狼。這里一連串的行動描寫,充分表現了屠戶的堅決斗爭精神。屠戶在斗爭中進一步認清了狼的狡詐本性:一個假寐誘敵,一個在“隧入”“攻其后”。屠戶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
第二部分點明故事的主旨。其寫得十分精要,表達了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對于善于變詐的惡狼終于逃不脫滅亡的命運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嘲笑。這也是作者對社會上那些兇狠、狡詐的惡勢力的揭露與鞭撻,借此鼓舞善良的人們同惡勢力作斗爭。
【《狼》課文結構分析】相關文章:
《勸學》課文結構分析06-29
課文《社戲》結構分析08-11
寓言四則課文結構分析06-07
《寓言四則》課文的結構分析總結07-29
語文《詩兩首》課文結構分析10-09
勸學課文分析11-14
課文《師說》分析12-01
課文《離騷》分析05-18
狼初中課文翻譯09-20
狼課文原文翻譯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