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過香積寺》古詩鑒賞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
王維詩鑒賞
香積寺:唐佛寺名,在今陜西長安縣南神禾原上。
香積:佛教傳說眾香國的佛名。
王維的詩,不只是詩中有畫,而且往往詩中有道。特別是在他晚年,沉緬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詩中的道,即禪理、禪趣尤濃。這首詩描寫深山古寺環境景色:古木、云峰,渺無人跡的山徑,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聲,照在深蒼松林上的凄冷日色,還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這既是詩人赴寺途中實見實聞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的寫照。
詩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領讀者進入他所企求的無煩擾的寂靜禪境。歷代的一些詩評家,從唐代的司空圖到清代的王士禛,稱王維為詩佛,竭力推崇王維的這一類詩,認為字字入禪,最有神韻。清人吳汝倫就稱贊這首詩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詩舉要》引)。
這首詩構思精妙,寫景技巧高超。從構思說,前四句寫赴寺道中山景。首聯寫他在云霧彌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數里,還不知道香積寺在哪里。落筆就以不知二字,表現出一種迷惘的心境。次聯寫只見古木夾道,寂無人跡,忽聞鐘聲自林靄傳來,卻仍不知寺在何處。這兩筆生動地表現出山的深幽。何處既與無人對偶,又遙應開篇的不知,將一種幽遠深奧、縹渺莫測、令人迷惘訝異的意境氛圍渲染得越來越濃。因此清人趙殿成說:此篇起句超忽,謂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叢人跡罕到之區,忽聞鐘聲,而始知之。四句一氣盤旋,滅盡針線之跡;非自盛唐,未易多靚。(《王右丞集箋注》五六句,再進一步借泉聲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遠離世間煙火、俗人難以接近的氛圍。結尾兩句才寫到寺,但仍然不寫寺中景物,而寫寺外清漂的空曠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禪入定。安禪:佛家語,指佛徒安靜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靜思凝慮萬念俱寂之境,制毒龍,佛家故事,說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條毒龍害人,被佛教高僧以無邊佛法制服,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雜念和妄想。由此可見,全詩寫寺,不從正面直接描繪,而只是由低處到高處、由遠處到近處地從各個側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說: 常建過破山寺,詠寺中靜處;此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詩境淺說》)正是借助于這種巧妙的構思,詩人由淺及深地創造了超脫塵俗和忘我入禪兩個境界,使外在景物與內蘊的禪境相互映照。
這首詩最精彩的一聯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寫所聞,下句寫所見。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暗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極準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趙殿成評論說: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
昔人所謂詩眼是也。(《詩境淺說》)
日色冷青松一句,還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視覺意象,詩人卻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它,使視覺向觸覺轉移,從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現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詩人中,王維是比較早地并且成功地將通感運用于詩歌創作的。
【《過香積寺》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過香積寺古詩賞析09-06
王維詩《過香積寺》鑒賞09-14
王維《過香積寺》全文及鑒賞07-17
過香積寺王維05-16
《過香積寺》賞析05-16
王維過香積寺的原文及翻譯09-28
《過香積寺》詩詞翻譯及賞析09-15
王維詩《過香積寺》原文賞析09-20
王維《過香積寺》全詩翻譯賞析09-21
《記承天寺夜游》古詩鑒賞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