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案【集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滄海》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滄海》教案1
教學內容分析
《觀滄海》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詩歌,選自《樂府詩集》中的《步出廈門行》,是曹操的名篇。這篇詩歌是在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后,歸途中登山觀海,觸景生情所寫。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這篇詩歌在第四課中擔負著引領學生誦讀、感悟詩歌魅力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描繪大海的課文,已經建立了對大海的直觀印象;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奏感把握不強,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發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正確讀、寫本課中的生字、新詞并知道字義;
(2)能夠準確地理解全詩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的意思和寫作特點;
(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描寫實景、虛景及體現詩人博大胸懷的詩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想象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感悟詩人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2)提高語言文字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
正確朗讀、默寫詩歌并理解其意思,習得與樂府詩、曹操相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本詩歌所用的寫作手法。
難點:
掌握本詩歌所用的寫作手法,感悟詩人當時的心境。
教學策略
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制作多媒體資源供學生課前學習,使學生在課前了解詩歌相關背景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在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品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后,提供與詩句相關的圖片引導學生由直觀至聯想,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遵循在教師引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以讀促講,以讀促悟,適度拓展文本,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利用多媒體資源解讀《觀滄海》的背景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觀滄海》的創作年代久遠、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觀滄海》相關的背景知識如創作背景、詩體介紹等制作成微視頻和交互式課件,上傳至教學通,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充分了解相關知識,為準確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奠定基礎。
開展豐富多彩的品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在整體感知環節中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自由朗讀,通過教學通引用教材功能自主探究學習生字、詞的讀音;第二階段教師要求學生集體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奏,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而在精讀交流環節中,教師以問題的形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最終解決問題,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也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習慣,完善自身語文知識體系,提高語文素養。而對于每一個問題,教師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鞏固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
由直觀至聯想,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打開教學通中的練習題資源,引導學生匹配詩句和圖片,并完成有關文學常識題目的練習,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意境。
教學環境與資源
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上課,老師與學生每人手中一臺電腦,運用暢言教學通與教育云空間進行授課。
教學資源:
《觀滄海》多媒體交互式課件、《走進觀滄海》微課、《"樂府詩"知多少》微課、練習題資源。
教學過程
(1)課程導入:
師: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聽一首歌曲,看看這首歌里都描寫了哪些人物。(利用多媒體播放《說唱臉譜》)
生:聽音樂。
師:誰能說下這首歌里都描寫了哪些人物呢?
生:關公、張飛、曹操等等。
師:歌曲里"白臉的"指的是誰呢?
生:曹操。
師:對,"白臉的"就是曹操。不知道大家對曹操了解多少呢,誰可以分享一下?
生: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師:大家對曹操都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知道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PPT展示)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名詩人。他的詩歌清峻整潔,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篇中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了東漢末年人民的苦難生活。代表作有詩歌《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
師: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曹操,學習他的名篇——《觀滄海》。(板書:觀滄海)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歌曲引出曹操,吸引學生注意力;而通過提問,引出本節課所學課文。
(2)整體感知:
師:現在老師來考考大家:誰能發現這首詩歌與我們以前所學的有什么不一樣呢?或者說,它是一首什么體裁的詩歌呢?
生:樂府詩。
設計意圖:使學生思考本節詩歌與以往詩歌的不同。
師:很棒,看來大家在課下都已經觀看了《"樂府詩"知多少》的微課了,也已經知道有的樂府詩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那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自由地朗讀一下詩歌吧。(板書:觀滄海整首詩)
生:點擊教學通引用教材功能,可以自己先讀,也可以在電子課本中截取部分課本區域,生成帶點讀的電子卡片到制作工具中,實現即點即讀。
師: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朗讀呢?
生:同學甲和乙朗讀。
師:恩,讀的不錯。在自己讀以及聽別人讀的過程中,大家覺得哪些字詞比較生僻或者容易讀錯?
生:指出個別生僻詞和易錯字。
師:看來大家對碣石、澹澹、竦峙這幾個字詞比較陌生。哪位同學可以準確地讀下這幾個字詞呢?(PPT展示"碣石、澹澹、竦峙"的讀音)
生:同學甲讀字詞。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讀一遍這首詩吧,注意把每一個字讀準。(板書:在黑板上為"碣石、澹澹、竦峙"這幾個字詞標上讀音)
生:一起朗讀詩歌。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下面我就要來考考大家了。這些詞在本首詩歌中是什么意思呢?(PPT展示"臨、碣石、以、澹澹、蕭瑟、何、竦峙、星漢、至、洪波、幸、詠志"的詞)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掃清文字障礙,將字詞讀準,知道每一個詞語的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詩句。
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回答問題。
師:(總結)同學們說的都對,看來課前的預習工作做的很到位。下面,我們再來鞏固下每個詞語的意思。(借助PPT回顧每個詞語的意思)
生:聽講、記筆記。
師:知道了詞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詩的含義了。誰能將這首詩翻譯成一篇優美的文章呢?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
生:思考。
師:誰來試試呢?
生:學生甲翻譯詩歌。
師:說的不錯,現在請各位同學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曹操,隨著老師的聲音(打開在教學通上已錄制好的錄音),一起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吧!
生:閉上眼睛,感受詩歌。
設計意圖:鞏固字詞含義,加深學生對本首詩的理解;而閉眼感受,想象畫面,有助于培養學生想象力。
(3)精讀交流:
師:好了,大家有感情地朗讀下詩吧。
生:自由朗讀。
師:大家覺得這首詩主要講什么呢?
生:景物(或者一些具體的景)。
師:對,這是一首描寫景色的詩。現在請同學們結合課前所看的微課,進行分組討論,嘗試回答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將整首詩劃分層次,思考全詩是圍繞哪個字來展開的?第二:全詩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實景(真實看到的景),哪些是虛景(想象的景)呢?第三: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些景物呢?借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呢?(切換PPT,顯示出這三個問題。隨后走下講臺,聽取不同小組的討論并進行引導。)
生:學生進行自由分組,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討論的怎么樣了,哪幾個小組來分享呢?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感悟,合作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理解文本的內涵,體會所表達的思想。
生:以小組的形式分享討論結果。
師:(老師根據同學們回答的情況進行引導、總結)同學們說的很好,這首詩前兩句交代了觀海的地點。(板書:第一層,總寫)"觀"字是全詩的詩眼,統領全篇,以下詩句都由"觀"字展開,寫了作者的登山所見、所聽、所想,看到了水、山島、樹木、百草、洪波,聽到了秋風,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漢燦爛。作者描寫了很多景物,其中3-8句描寫了"大海"、"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實景(板書:第二層,實寫),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寫了"日月"、"星漢"等虛景(板書:第三層,虛寫,二層和三層屬于分寫)。
設計意圖:教師總結,梳理學生討論中忽視的問題。
生:記筆記。
師:作者既寫了虛景,又寫了實景,想要表達什么呢?請結合課前的預習材料進行思考。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很好,作者看到山島聳立,海面上波濤起伏,波浪不停地拍打海岸,而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不由地想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刻畫了大海的壯闊。而當時作者正得勝回師,看到這幅景象,心里難免涌起渴望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哪一句詩能表現作者的抱負?
設計意圖:通過景物的描述,使學生結合課前所學知識總結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當時的心境,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師:作者看到壯闊的大海,從而寫下這首詩,大家思考一些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呢?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總結寫作特點,利于該知識點的消化吸收。
生:思考,回答。(借景抒情、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師:對,作者看到借用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了大海的壯闊,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情,是大家所說的借景抒情。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還有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沒有講呢?其實啊,這首詩開始是沒有題目的,《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而詩的最后兩句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板書:在本句詩后面標上附文)
(4)課后小結與作業:
師:大家讀了幾遍詩歌之后,是不是已經掌握了詩歌的知識呢?下面,來考考大家:請同學們打開《觀滄海》測試題,自己在下面練一練吧。
生:打開教學通的測試題,進行測試。
設計意圖:通過測試題鞏固課堂知識,體悟借景抒情特點,利于之后古詩詞的默寫。
師:看來同學們對本節課掌握得不錯,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微課來總結一下《觀滄海》。請同學們打開教學通微課資源。
生:打開教學通微課資源,開始賞析。
師:"白臉的曹操",指的是曹操的狡詐,但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卻接觸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曹操,讀出了他的遠大抱負。那么,年老之后的曹操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聯系課前所讀的《龜雖壽》在課下進行思考,不斷地走近曹操。
師:下面,布置兩個小作業:1.背誦詩歌并準確默寫。2.搜集一首樂府詩,細細地品讀,領略其中的美,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和傳統文化素養。
《觀滄海》教案2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則把我們帶進一個開闊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詩人的感情嗎?請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來考慮。
點撥: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祖國壯麗的河山,更激起詩人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實際上是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統一北方,進而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小結,朗讀、背誦
⑴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過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⑵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完成教學目標。
1.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嗎?結合曹操的生平,談談你受到的啟發和教育
點撥: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相比,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主要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曹操胸有大志,終成一代梟雄。我們要像曹操一樣,樹立遠大理想,將來報效祖國。
2.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一句是直接寫情的詩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請在課外找出二、三首類似的古詩或詩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學習。
⑴ 讀一讀 讀讀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些都是既寫景又抒情的詩句。
⑵說一說 說說這些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這些詩和《觀滄海》比較一下,看看其中有無虛景。
⑷背一背 背誦這幾首詩。
四、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表格式,來設計本節課的板書。請看:
登山觀海 實景 虛景
景物 特點 景物 特點
水、山島、樹木秋風、洪波 祖國山河美麗多姿,生機勃勃 日、月、星辰、銀河 、大海 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豪邁氣概。
借景抒情:借實景、虛景抒發詩人統一中國的理想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
為什么這樣設計呢?一是用表格顯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五、完成課后作業。
教學思考:
事實上,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來實現的,其中課文是載體,審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認為《觀滄海》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觀滄海》教案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誦讀并背誦。
2、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教學難點:
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課方法: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3課時
預習要求:熟讀四首詩歌,閱讀課文注釋。借助參考書,查出《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詞。嘗試歸納兩首詩歌的主旨。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3、解讀題目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朗讀感知詩意
(一)聽錄音,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正音: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
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理解字詞。
滄,青綠色。臨,到,登臨。碣石,(見課文注釋)。何,多么。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竦峙,(見課文注釋)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成分,不譯。行,運行。若,好像。
其,代詞,指大海。星漢,(見課文注釋)。燦爛,光彩鮮明耀眼。
幸,(見課文注釋)。至,(見課文注釋)。以,連詞,來。
詠,以詩詞等來贊頌或敘述。
(二)整體把握,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討論回答)
內容:(開頭兩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寫海水的和山島。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最后兩句)直抒豪情。
明確: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
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主旨:(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表達作者的昂揚奮發的精神,雄心壯志和博大胸懷
2、賞析詩歌。
A、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動的,哪些是靜的?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B、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三、課堂小結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四、作業:熟讀并背誦默寫。預習下首詩歌
《觀滄海》教案4
【教材簡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學設想】
本節課將安排一課時,以“一詩四讀法”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同時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及目標 學生活動及目標 導入新課
(7分鐘)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 觀看視頻,然后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作者簡介
(1分鐘) 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 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
(1分鐘)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于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涌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了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
(5分鐘)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并體會朗誦時的感情。 欣賞課文朗誦并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 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后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7分鐘) 明確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 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
(8分鐘)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后) 明確作者思路后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三、背讀
(8分鐘)
明確說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范: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說,然后每組派代表上臺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閱讀
(6分鐘)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后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
(2分鐘)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 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鐘) 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 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觀滄海》教案5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人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
2、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出示曹操圖片,播放《三國演義》音樂,明確詩人及寫作背景。
1、了解詩人: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一代名家。
2、寫作背景:《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二、感知課文。
1.解題: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寫了哪些景?
明確:“觀”。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齊讀、背誦。
《觀滄海》教案6
這是一個互助平臺,為您提供大量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范文,送一篇給你。
《觀滄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的相關情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積累古代詩歌的文學常識;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理解詩歌內容,領悟詩歌意境,學會賞析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2、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學會賞析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學會從動靜、虛實、情景結合的角度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討法【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一首《七步詩》,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人是——才華橫溢的曹植。中國有句古話:“虎父無犬子”,曹植這么優秀,那么他的父親,曹操,也定不是等閑之輩了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植的父親曹操的一首詩《觀滄海》,看看他的文學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論詩
問:對于曹操,同學們知道與他有關的哪些信息呢?預設:望梅止渴、奸雄、梟雄......
(一)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擅長詩歌創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龜雖壽》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
(二)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建安文學:東漢末年一大批文學家在銅雀臺,用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內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學的十大代表詩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三)樂府詩:“樂府”原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其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可以配樂演唱。題目多見“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讀詩歌,體會情感
(一)結合課文注釋自由朗讀兩遍;
(二)請一位同學讀,另一位同學進行點評并再讀;
(三)介紹創作背景,推出朗讀所帶情感;
創作背景:詩歌是曹操率軍東征烏桓勝利后,凱旋途中所作。烏桓當時是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同時,南方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了謀士郭嘉的建議,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東征,直到當年九月勝利回師,途徑碣石山而作。所以,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要帶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去讀?(喜悅、躊躇滿志、信心滿滿......)
(四)播放錄音,全班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讀得差不多了,那么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具體寫了些什么呢?)
(一)題目:《觀滄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觀看大海。
(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向東登上碣石山,觀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蕩漾,海邊山島高高聳立。(還看到什么呢?)
(四)“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山島上樹木蔥郁,各種草木繁茂。秋風出來樹葉瑟瑟作響,大海波濤洶涌。(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壯闊、雄渾;當詩人看到這樣的景象時,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這兩句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景象;
2、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海里升起來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由海洋中產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夠吞吐日月、包蘊萬千,該是一種怎樣的胸襟啊?這里,作者寫大海,其實是通過大海寫了自己的情感——胸懷博大、躊躇滿志。
3、互文的修辭手法。兩個句子或一個句子的前后兩部分相互交錯、補充的修辭手法,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本句理解為“日月星漢,若出其中(其里)”。互文的修辭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尋味的作用。
(六)“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我感到非常的幸運,能夠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出我此刻的心志!詞句是結束的套語,與詩歌內容無直接關系。
五、體會詩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島高聳、海浪澎湃,由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在這個過程中,詩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樣的?(傳達出的是作者自己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六、詩歌藝術特色
(一)動靜結合: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A、“水何澹澹”,B、“山島竦峙”。
A、“秋風蕭瑟,洪波涌起”,B、“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以上A屬于( )描寫,B屬于()描寫。作用: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
A、“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閉了眼,樹上仿佛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以上A屬于()描寫,B屬于()描寫作用:使描寫對象更有趣味,內涵豐富。
七、《觀滄海》譯讀
1、請同學同桌討論,試著將《觀滄海》譯為現代詩;
2、展示范例并齊讀
《觀滄海》譯讀東登碣石山,特觀此大海。水波何蕩漾,山島及云端。樹木郁蔥蔥,百草枝繁茂。秋風作蕭瑟,波逐浪滔天。日月從此升,星河自此現。幸運唯我有,作歌達吾意。
八、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詩歌
九、板書設計:
肉眼看到:水波、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波浪
觀滄海建功立業、統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漢——博大胸襟【教學反思】
《觀滄海》教案7
1、積累:
依據原文或提示默寫。
2、古詩詞賞析:
⑴解釋字詞:
①廣州花都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A、明月別枝驚鵲 B、路轉溪頭忽見
②南京:曹操《觀滄海》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詩和詞的上下片的內容。
⑶領會詩詞的意境及語言特點。
⑷詩詞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2分)
②廣州花都:《西江月》詞中上、下片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請聯系上、下片內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賞析:
①河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作簡要賞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蘊涵了什么哲理?請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3 分)
③黃岡:展開想象和聯想,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2分)
⑹寫作手法:
①遵義:《漁家敖·秋思》上下闋分別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2分)
②南京:《觀滄海》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⑺作批注:
揚州:批注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和文學鑒賞、批評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簡潔的語言記錄閱讀者的感悟、品味、欣賞,體現閱讀者的眼光和情懷。
請運用下面提供的符號作標記,在《飲酒》詩旁寫出2至3個批注。(語言要簡明流暢.能讓讀者知道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并能欣賞它。)
⑻劃分誦讀節奏。(成都)
⑼古詩文比較閱讀:
山西《飲酒》《愛蓮說》
3、文言文閱讀:
⑴解釋字詞:①通假字 ②古今異義詞 ③詞類活用 ④重點實詞 ⑤重要虛詞
⑵多義詞的意義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漢語字詞典》選義項。
⑷給句子斷句。
⑸翻譯。
⑹內容把握:
①內容概括;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③問答題。
⑺評價人物行為、古人做法對今人的啟示、談收獲。
⑻寫法研究。
⑼比較閱讀:
①河南:《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新序》。
②南京:《孫權勸學》與《北史·傅永列傳》。
③湖北江漢:《曹劌論戰》與《文公伐原》。
④河北:鄒忌與諸葛亮的進諫方式有何不同?
《觀滄海》教案8
教學目的:
一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三感受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我們從雨果的名言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中國也有句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一個人有多大的氣度,決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現在,我們來學習曹操的“觀滄海”,一起來領略他的胸懷。
2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三言兩語,介紹曹操。
師簡介曹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二反復朗讀,領略詩歌的意境
1聽錄音
2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要求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抑揚頓挫,更要讀出感情來。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感受詩歌的意境。齊讀。分散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味道來?要注意節奏、某些詞語要重讀、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
三分析詩歌,完成目標二、三
1簡單回顧:剛才介紹了,本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寫的。
2全詩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觀”
3出示圖片:這就是作者曾經登臨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遠,看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找出詩中相關語句。
請同學用現代漢語來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從東面登臨碣石山,來觀賞滄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動蕩,海中的島嶼高聳挺立。島上樹木叢生,野草茂密。秋風吹來,樹木發出瑟瑟的聲響。洶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陽和月亮,好象在滄海中運行。燦爛的銀河,也好象從滄海中升起。多么慶幸啊,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作了一首詩歌,來表達我自己的志向。
4請你用一個詞語來表述這些景色給你的感受。你的依據是什么?
壯觀生機勃勃波濤洶涌
本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秋天(秋風蕭瑟)秋天一般給人的感覺總是特別凄涼,而詩人卻把它寫得生機勃勃,充滿氣勢。最能體現出作者博大胸懷的詩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為什么不寫凋謝的花草,為什么不寫金黃的果實,而寫了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頂,登高望遠,胸懷天下。他的胸懷就像那浩淼的滄海一樣,能容納天地萬物。統一天下,是他的夢想;建功立業,是他的抱負。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與他筆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寫景,句句蘊涵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總結全文
作業:
用現代漢語改寫《觀滄海》,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語言要優美。
《觀滄海》教案9
一、導入(3分鐘)
1、當冰山帶著眩目的榮耀,漸漸融化,/你開闊的前額便從無邊的浩淼中升起。/在這個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鐵錨一樣下沉,思考卻升上浪巔,額際的皺紋,與海平線震顫,起伏。/我看見曾經雕塑過你風暴和巨浪的指紋,讀海的語言,風的語言,水鳥的.語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澀日夜洗滌,搖撼。/生命逐漸冷卻,旋渦陡然轉動,雄鷹守侯崖岸,/聽,大海的呢喃!(音樂:海浪聲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邊,凝神靜想,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密語心田。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觀滄海》。
4、誰能說說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讀(11分鐘)
5、通讀:
⑴ 讀讀詩題,讀讀詩。(齊讀、自讀)
⑵ 背背詩。(自背、查背、背給同桌聽、查背3~4人、齊備)
⑶ 看看字怎樣寫。寫詩。(黑板上8個豎線,7個人一人一句)(訂正)
⑷ 吟誦。
一起讀,帶著感情。(在背景音樂下朗讀,3~5個人)
說說讀詩后的感受:印象,感覺,評價,體會,感悟都可以。(3~4個人)
6、小結:敘事、寫景、感慨。
在作者的筆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搖曳不定,波浪滔天,蒼蒼茫茫,一片渾然。
三、解疑(20分鐘)
7、學生們有不會或不懂的嗎?(在前面作好標記)
(重點解決的問題:生詞。翻譯。)
8、連起來讀,自己說說意思。(同桌互動)
9、小結: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歷史上,這是第一首山水詩。大海是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情。全篇從大處著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著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寄予著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問:誰能說說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總結:作者宏觀縱覽,所見者大。海水、川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板書)
視野寬闊、粗線勾勒。
真可謂:巨眼睥睨萬物,胸中自有天下。
總結:“澹澹”蘊涵了動蕩不息的力。
“聳峙”蘊涵了挺立不搖的力。
“叢生”蘊涵了競爭不伏的力。
“豐茂”蘊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更蘊涵著宇宙造化的熱烈奮發的偉力。
這一切,都仿佛躍動迸發于浩淼無涯的滄海之中。不,是躍動迸發于作者廣闊的胸懷之中。
四、體悟(10分鐘)
10、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來談談感受、收獲。比如:可以畫簡筆畫、寫解說詞、翻譯、說說作者的觀察角度和順序、或者是怎樣展開描寫的、改寫成散文、朗讀、寫一段評價的文字、給曹操寫一封信、給渤海風光影片寫文字腳本、表演、等等。(畫──翻譯──朗誦──信……等等)
五、結論(1分鐘)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種胸懷,高山也許是一種象征吧!
真可謂:
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板書)
同學們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體的時間來觀滄海的呢?(下課)
《觀滄海》教案10
學習目標:
1、了解樂府詩,作者及創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詩歌。
3、準確理解詩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重點)
4、深刻體會詩歌意境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學過程:
一、大聲朗讀一分鐘
每日課前大聲朗讀一分鐘。《龜雖壽》
今天,仍學一首同出《步出夏門行》的樂府詩《觀滄海》。(PPT)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沒有嚴格的韻律。
二、新課
1、聽老師范讀,(PPT)重點字音寫在書上,再請同學大聲讀詩歌。
2、自讀詩歌,思考:
1)全詩由哪一個字展開來寫?(板書)(PPT)
2)寫了哪些景物?找出關鍵字(板書)
3)哪幾句是寫看到的?(動景與靜景)哪幾句是寫想到的?(若)(板書)
(詩歌的PPT)請同學按照注解介紹作者(板書)
3、作者簡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PPT)(七步詩)
4、創作背景: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戰大勝,七年后,北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至此,統一了北方。凱旋而歸時登上秦皇、漢武到過的碣石山,放眼大海,曹操信心滿懷,只待揮師南下,掃平孫、劉,便可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了。此詩便作于此時。
5、師生合作,疏通文意。學習寫法。
觀滄海PK登泰山:(PPT)
秦始皇:嬴政
漢武帝:劉邦
魏武帝:曹操
偉大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節選(PPT)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法國文豪雨果說過:(PPT)
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回到詩歌(PPT)
6、從詩中所寫之景看,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胸懷?體現詩人怎樣的胸懷?(寫法:借景抒情)
7、體會詩人的胸懷,再來讀詩。感情基調:氣勢雄渾,慷慨激昂。
8、小結:《觀滄海》寫了xx大海的寬闊洶涌xxxx,表現了詩人xxxx寬廣xx的胸懷,抒發了詩人的xx雄心壯志、宏偉抱負xxxx。(志鏈接PPT)(板書)
(此詩氣勢雄渾,慷慨激昂,充分流露出詩人大海一般的寬容,長天一般的高遠。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大海吞吐宇宙萬物之氣勢來表現自己寬廣的胸懷,流露出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三、背一背,請大家把這一首詩寫成現代文,或者把自己的感悟寫出來,讀給大家聽。
老師學寫一首:(PPT)
有感鶴湖
初到鶴湖,感觸頗多。
一感學校,高雅清新,身在其中,催人奮進。
二感老師,敬業有加,朝至晚歸,無怨無悔。
再感同學,知書達禮,志存高遠,力爭上游。
幸甚至哉,教之樂之。
四、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一首詩;
2、小冊。
《觀滄海》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后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后,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并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并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后作業,并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觀滄海》教案12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
1、目標
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范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若:如同。
星漢:銀河。志:理想。
⑵內容:
A、詩的前兩句寫什么?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畫了洶涌的,聳立海中的,島上繁茂的,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1、完成書后習題。
2、背誦默寫課文。
六、預習下一課
《觀滄海》教案13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注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曾路經這里。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注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郁郁蔥蔥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仿佛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贊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蕩,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觀滄海》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于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教案14
年級:九年級課型:誦讀欣賞課時:2課時執筆:xxx
審核:語文備課組時間:20xx.3.3班級姓名:
教學目的:
1、誦讀課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鮮明的藝術特色。
3、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涵和寫法。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觀滄海》
1、資料鏈接
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2、自讀這首詩,給加點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
3、課前誦讀這首詩(注意節奏、語調、情感)
二、合作探究《觀滄海》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2、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
3、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4、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三、自主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
1背景介紹
蘇東坡是北宋詞壇的大革新家,他作詞時,正當柳詞風靡一時之際,他有志于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寫下了這首出獵詞。他因自己的詞有別于“柳七郎風味”而頗為得意。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自己的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詞風)
2、自由朗讀這首詞,讀準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詞中的關鍵詞
黃:蒼:千騎:擎:
平岡:胸膽尚開張:鬢微霜:
會: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獵》
1、內容理解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
下闋。
這首詞中最能體現作者愛國思想和豪情壯志的句子是
2、主題探究
這首詞通過冬獵盛況的描繪,反映了
的強烈愿望。
3、由典故運用,我們可以看出,詞人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4、大聲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教(學)后反饋
我的收獲:
我的問題:
秦都中學師生共用教學案
詩詞曲三首
年級:九年級課型:誦讀欣賞課時:2課時執筆:韓云生
審核:語文備課組時間:20xx33班級姓名:
教學目的:
4、誦讀課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鮮明的藝術特色。
6、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涵和寫法。
第二課時
一、自主學習《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散曲簡介
散曲是從詞發展而來的,是元代韻文的主要形式,是一種按當時流行于北方的曲調,即“北曲”寫的合樂歌詞。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兩類,都有曲牌名。
2、背景簡介
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寫的。他憑吊古跡,用“山坡羊”的.曲調共寫了九首懷古曲子。這組小令,總主題是吊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山坡養,曲牌名。懷古,為詠史詩中的一種形式,一般為緬懷古跡,有感而發,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
3、關于作者
張養浩,字,號,濟南人,元代家,著有《》。
二、合作探究《山坡羊潼關懷古》
1、學習內容
全曲分三層
第一層(前句)寫。
第二層(第至第句)寫。
第三層(最后句)指出。
2、這首曲點名中心的句子是:
3、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4、大聲朗讀并背誦這首曲。
教(學)后反饋
我的收獲:
我的問題:
直擊中考
一、賞析《觀滄海》,回答以下問題
1、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寫的是動景,“”寫的是靜景。
2、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二、賞析《江城子密州出獵》
(1)本詞上闕寫景,描寫了的宏大壯觀的場面;下闕言志,抒寫了詞人的豪情壯志。
(2)“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句有什么含義?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3)詞的結句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4)對這首詞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老夫……擎蒼”三句,不僅寫出了打獵時威武的陣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詞的上片“卷平岡”一語,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
C.詞的下片作者以馮唐自喻,表達了自己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
D.詞的上片以記敘為主,語言風格粗獷、豪放;詞的下片以抒情為主,語言格調婉約、纖柔。
三、賞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請摘錄出最能表現這首元曲主題的句子。
(2)中國古典詩詞意蘊豐富,字字珠璣。你認為“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中的哪一個詞用得最好?請說出理由。
參考答案:
(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選擇“聚”與“怒”皆可。請分別看兩個示例:
示例一:我認為“聚”字用得好。“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
示例二:我認為“怒”字用得好,“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㈠答案:1、密州出獵(或:出城打獵出獵打獵狩獵)殺敵衛國(或:渴望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2、這是詞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來赦免他的罪名,讓他有機會到西北邊防抵抗外敵入侵。運用典故,使表達委婉含蓄3、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4、B
16.動景: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靜景: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動景靜景各寫一點即可)
17.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觀感受),體現詩人的博大胸懷(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觀滄海》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觀滄海》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古體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氣勢雄偉,尤為壯觀。詩人以此來展示自己闊大的胸襟和豪邁樂觀地進取精神,抒發自己渴望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詩人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托了他的昂揚斗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并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隱藏在對景物地描寫之中。托物言志、寫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體現了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學習本詩,重在朗讀背誦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托物言志、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所以這堂課我注重把握以下兩點:
1、力求學習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
2、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接受知識、鍛煉能力。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運用“首字背誦法” 背誦古詩。
三、學習重點:
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盛夏早已過去,寒冬即將來臨。沐浴著冬天這亮麗的陽光,讓我們綻放出學習的熱情,走進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時空跟隨詩人一起去觀賞滄茫的大海!
(根據天氣狀況設計導語,使語文生活化、詩意化,激發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積累文學常識。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并簡要評析。我想這樣:讓學生讀詩,既是走進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檢查字音。
2、檢查字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譙郡 毫州 烏桓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宜選擇主要的,與本詩有關的內容扼要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為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其中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把統一中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大追求。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優秀的詩篇,其詩歌以“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而留名于后世。
寫作背?: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海》。詩中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托了他的昂揚斗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氣吞山河的氣魄。今天,我們學習《觀滄海》來認識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學習他這種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
這是一首四言古體詩,選自《樂府詩集》。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在檢查復習中積累文學常識)
〈三〉指導朗讀課文。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教師要范讀,把時間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個環節也可以,“讀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礎之上的。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詩文大意。注重自學,很好!七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適當指導,和九年級不一樣。
1、學生根據資料、小字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訂正詩文大意。
(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知識,這樣記憶深刻,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合作探究,解答問題。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2、這些景物給詩人帶來了怎樣的.思想觸動?
明確:山島的繁茂,激發了他的昂揚斗志,自己應該像深秋之草木那樣仍然煥發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蕩,給他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堅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動蕩的局面應該有人穩定大局;滄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個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3、“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什么意思?你認為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通過描寫滄海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詩人寬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抒發了他渴望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六〉鞏固練習。
練習題有點簡單。公開課可以不要這一環節。
1、這是一首( )詩,選自( )。作者是( ),他是( )時期著名的( )、( )、( )。其詩歌的藝術風格是( )。
2、詩人觀賞滄海的立足點在哪里?詩中那一個字能夠統領下文?
3、哪些詩句是描寫的想象之景?你認為詩中哪些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4、詩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種:寫景抒情、敘事抒情、議論抒情。本詩屬于哪一種抒情方式?
5、你認為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七〉朗讀背誦。
1、個性朗讀。自由選用速讀、變換節奏讀、方言讀、唱讀等方式進行特色朗讀。(目的是多角度識記詩詞,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誦法”背誦全詩。 觀滄海 曹操
東— — —,以— — —。
水— — —,山— — —。
樹—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運用。
課后古詩詞背誦,完成以下任務:劃分節奏,名句賞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誦。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里要有對名句的簡要賞析。最好從一兩個角度進行比較閱讀。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主題:老當益壯,積極進取)
〈九〉布置作業。
搜集有關曹操的資料。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烏桓
浩蕩的海水 節奏:X X/ X X
聳立的山島 感情基調:激昂
碣石山 “觀” 繁茂的草木 寫作特點:虛實結合
掀起的洪波 動靜結合
(深秋的日月) 寫景抒情
許都 托物言志
(許昌) 譙郡
(毫州)
【《觀滄海》教案】相關文章:
觀滄海教案03-24
《觀滄海》教案(經典)05-25
觀滄海教案11-02
《觀滄海》教案05-24
《觀滄海》教案12-17
《觀滄海》 教案07-20
《觀滄海》的教案及反思04-17
《觀滄海》教案+反思04-20
【合集】《觀滄海》教案05-27
(精)《觀滄海》教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