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曹操《短歌行其二》歷史背景及賞析

時間:2025-01-22 15:10:34 麗華 短歌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曹操《短歌行其二》歷史背景及賞析

  《短歌行二首》,是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曹操《短歌行其二》歷史背景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曹操《短歌行其二》歷史背景及賞析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鉅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賞析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內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跡,當他翦滅群兇之際,功高震主之時,正所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者,但東吳孫權卻瞅準時機竟上表大說天命而稱臣,意在促曹操代漢而使其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號召,故曹操機敏地認識到“是兒欲據吾著爐上郁!”故曹操運籌謀略而賦此《短歌行·周西伯昌》。

  西伯姬昌在紂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勢下,猶能奉事殷紂,故孔子盛稱“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但紂王親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紂王前還要讒毀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舉此史實,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為,謹慎惕懼,向來無愧于獻帝之所賞。

  并大談西伯姬昌、齊桓公、晉文公皆曾受命“專使征伐”。而當今天下時勢與當年的西伯、齊桓、晉文之際頗相類似,天子如命他“專使征伐”以討不臣,乃英明之舉。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齊桓之功,戒晉文之詐。然故作謙恭之辭耳,又誰知豈無更討封賞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獻帝下詔曰《冊魏公九錫文》,其文曰“朕聞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寵章,備其禮物,所以藩衛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靜,懲難念功,乃使邵康公賜齊太公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

  世祚太師,以表東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職,又命晉文登為侯伯,錫以二輅、虎賁、斧鉞、禾巨 鬯、弓矢,大啟南陽,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壞,系二國是賴。”又“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錫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爾龜。”又“加君九錫,其敬聽朕命。”

  觀漢獻帝下詔《冊魏公九錫文》全篇,盡敘其功,以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獎卻低于齊、晉,故賜爵賜土,又加九錫,獎勵空前。但曹操被獎愈高,心內愈憂。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歲寫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謂“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并能發揮。鑒于齊桓、晉文當初雖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終未能如西伯姬昌終其身而不代商紂,只是為兒子武王姬發創造條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備,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過急而速招惡名呢!

  曹操在此詩中對齊桓、晉文之流貶重褒輕,實際暗諷他們未能深體西伯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猶奉事殷”之真諦,只學得皮毛,而未入堂奧,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義,故亦終其身奉事漢帝而不稱孤道寡,故對孫權伺機上表稱臣之用心,便洞若觀火,使其毒計無所逞其能矣。

  觀曹操此《短歌行·周西伯昌》其詩,乃一重大的代漢方略無疑。也是對如孫權輩等外內政敵企圖把曹操推向高處不勝寒極端陰謀的粉碎措施。但當自己的臣下如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亦誠意敦請曹操稱帝時,曹操亦堅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可見曹操謀略之高超,實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針,實為曹操施政運籌之要略。

  歷史背景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自從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后,又將曹植等諸子封為侯爵。于是,有人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將官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鐘由等討之。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贊拜不名”是說,曹操朝拜漢獻帝時,贊禮的人不直呼曹操的姓名,而是稱呼他的官職,這是皇帝給大臣的一種特殊禮遇。在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的人一般都是直呼姓名。“入朝不趨”是說,曹操上朝拜見漢獻帝時可以不用疾步行走,這是給曹操的特殊待遇。在古代,臣子上朝時必須疾步行走以表示恭敬之心。“劍履上殿”是說,曹操可以佩戴著寶劍穿著鞋上朝,這是給曹操的特殊待遇。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從秦朝時就開始規定,大臣上殿時不得佩劍。“如蕭何故事”是說,像蕭何那樣行事。由于蕭何的巨大貢獻,漢高祖劉邦給了蕭何諸多特殊待遇。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漢獻帝命令,魏公曹操位在其他諸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金璽就是金制玉璽,赤紱就是紅色的腰帶,遠游冠是一種帽子,“金璽、赤紱、遠游冠”都是地位的象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漢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漢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曹操不是天子,也使用了天子所用的那種旌旗。“警蹕”是指古代天子出入時,所經過的路途需要侍衛警戒,清道止行,曹操也享有了這種待遇。到了十月,曹操的冠冕、車隊配置也和皇帝很像了,尤其是把曹操的兒子曹丕立為太子了。

  東吳孫權趁機派遣使臣上疏稱臣,意在引起其他群雄對曹操的反感,揭穿所謂的曹操“實為漢賊”的本質,可是,曹操識破了這一陰謀,拒絕了孫權。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曹操做了這首《短歌行》,以表明自己的心志,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創作背景

  短歌行其二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諸子侯,實為曹氏代替劉氏作盤石安排。人多以為曹操“為漢相,實為漢賊。”于是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鐘由等討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以上諸項都是曹魏代替劉漢的實際步驟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漢獻帝的傀儡地位僅一步之遙。時東吳孫權遣使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此詩表明心跡。

  曹操的簡介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少機警,有權數」。

  公元175年曹操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諸侯」并遷都至許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受九錫,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并作泮宮。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權傾朝野,實際上已具備皇帝的權力和威勢,但仍未纂漢自立。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

  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并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郭嘉對曹操的評,說曹有十,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有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里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并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詩風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馀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郁雄健,華美辭藻并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操《短歌行其二》歷史背景及賞析】相關文章:

曹操《短歌行》其二賞析10-17

曹操短歌行其二賞析06-12

曹操《短歌行 其二》賞析09-17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譯及賞析10-22

曹操《短歌行其二》09-08

《短歌行》其二歷史背景05-27

曹操短歌行其二鑒賞11-23

短歌行曹操賞析10-17

曹操《短歌行》賞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