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鸛雀樓教案 1
教學要求
1.會讀會寫6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詩句內容,回答課后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朗讀并背誦課文是重點。
2.指導理解詩句意思是難點。
課前準備
掛圖、生字卡片、CAI課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并解釋題目,激發興趣
板書詩題并解釋詩題。
【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前面可以望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樓共三層,是當時文人游覽的勝地。此樓北宋時還存在,后來被河水沖毀。題目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
二、教師范讀
教師一邊讀,一邊演示電腦課件(畫面:詩人正站在黃河邊的鸛雀樓上觀看景色,太陽漸漸地落下山去。)
三、學生輕聲讀,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四、指導學習生字
1.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書生字,帶領學生讀音、組詞。
2.學生書空練習。說說記生字的方法。
教師重點指導:
樓:lóu,讀邊音。“木”字作偏旁時,捺要寫成點。入:rù,獨體字,兩筆。注意和“人”區別開。窮:qióng,三拼音,上下結構,寫時不要少寫寶蓋頭下面的撇和點。目:mù,全包圍結構,要和“日”字區別開。更:gèng,讀后鼻音。獨體結構。有7筆。層:céng,讀平舌音,后鼻音。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人()日()
入()目()
2.在練習本上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
齊讀課文。
二、導讀課文,適時演示電腦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學生朗讀后,逐行導讀。
2.指名試讀試講后,教師精講點撥:
第一句:白日:此處指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山:這里不是專指某座山,而是指連綿起伏的群山。盡:完。這里指落日漸漸沉下去了。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僅次于長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實,鸛雀樓距離大海尚有千里之遙,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但是,無論怎樣曲折迂回,最終還是要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這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窮:窮盡,含有徹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實指,而是夸張的說法,指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再。這句詩的意思是:要想把很遠很遠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層樓;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三、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思考:想一想,這首詩寫出了什么樣的景色?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
(1)這首詩寫出了壯麗的黃昏景色。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陽依傍著群山緩緩下沉,再俯視黃河,望著奔騰的河水向東流去,這是一幅多么壯麗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為止;放眼黃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渾壯麗之景,又有留戀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開闊。
(2)這首詩還表達了作者開闊的`心胸和觀察美景的情趣。詩人面對日落水漾的壯麗美景,游興未盡,不能滿足,他急于擴大自己的眼界,還想看得更開闊更高遠,于是寫出了要看盡這千里風光,必須再登上一層樓。
2.小結: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描繪了祖國雄偉壯麗的山河。
四、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教師放朗讀錄音。學生跟讀,朗讀時要注意讀出節奏、重音和韻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自由輕聲讀三遍。齊讀三遍,練習背誦,檢查效果。
五、課堂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填空:
()依山盡,()入海流。
欲窮(),更上()。
板書參考
探究活動
1.組織一次登高的活動,讓學生說說登高望遠的感受。
2.收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誰收集的多。
登鸛雀樓教案 2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范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筆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伙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游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案 3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局部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黃昏,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騰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入窮目更層
登鸛雀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身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案 4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我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我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教學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教案 5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難點】
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1、讀課文三遍,包括課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給生字組詞,至少兩個,鼓勵找四字詞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著名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看到了這樣的景色,留下了傳送千古的名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生讀題,學習題目中的三個漢字,只要求認。
二、讀熟古詩,認識漢字。
1、師:王之渙筆下的黃鶴樓是什么樣子的呢?先聽老師讀一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來。
2、師: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幫助下,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嗎?自己試一試吧!生讀完以后,交流展示。
3、詩歌讀得這么好,漢字娃娃一定記得很熟!我們來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讀漢字,交流識字方法,組詞。
4、把漢字娃娃送回到古詩中,你一定讀得更好。生再讀古詩。
5、師:孩子們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我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能看著這樣的情景背誦嗎?練習背誦。
三、書寫生字。
1、師:調皮的漢字娃娃要孩子們送他們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寫的漢字娃娃很少,你能寫好嗎?找找這些漢字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寫字要領。
3、師:我們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一看二寫三對照。生擺好書寫姿勢,做到三個一,然后開始書寫,努力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4、生寫完以后,展示,交流,評獎。
四、作業設計:
1、默寫古詩。
2、讀讀王之渙的其他古詩。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
識鳥學字,揭示課題。
1.出示鸛圖片,認識這種鳥嗎?這種鳥有個美美的名字,叫鸛。板書:鸛齊讀鸛。這種鳥很特別,發現了嗎?它的尾巴特別長,是一種長尾巴鳥。一般,表示長尾巴鳥的字,用鳥字旁。再讀。
2.出示雀圖片,這又是什么鳥呀?(麻雀)我們發現麻雀的尾巴和鸛的'尾巴明顯不一樣,顴的尾巴長,雀的尾巴短。對,這是一種短尾巴的鳥。
我們來看這個雀字,板書(雀)上面一個小,下面加個隹,注意小的豎鉤要變成豎。這是長丿,要寫舒展,課文中還有很多長丿的生字。
隹是一個新偏旁。隹是一類短尾巴小鳥的總稱。
3.鸛和雀,是兩種不同的鳥,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種鳥類,就是:鸛,黃河邊的一種水鳥,人們習慣叫它鸛雀。跟老師讀。
4.出示鸛雀樓圖片,這是什么?這是一座古代的樓臺。名字叫鸛雀樓。板書:樓
猜一猜,為什么這個樓有這個名字?據說常有鸛雀在這里停留,所以稱之為鸛雀樓。
讀讀這個名字。鸛雀樓有三層樓,很高,可以登高望遠。
5.這首詩是作者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后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以古詩題目叫登鸛雀樓。板書:登齊讀古詩題目。
指導讀詩題:登鸛雀樓,鸛雀樓樓的名字,要連讀。
登鸛雀樓教案 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1、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自瀆課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里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每個小朋友的眼里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四、寫字教學
1、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讀,
二、
(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盡黃河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登鸛雀樓教案 7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鸛”“欲”2個生字,會寫“依”“窮”“目”3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了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使學生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理解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素材:
《登鸛雀樓》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1、同學們知道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課件出示2)(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課件出示3)齊讀課題。
2、注意讀準“登”字。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討論: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呢?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3、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一寫課題。
4、過渡語:理解詩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啟發學生質疑)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要求。(課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看看從這首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你沒有讀懂?
③數一數這首詩有幾句?
2、(視頻播放)播放范讀古詩。(課件出示5)
3、指名讀古詩,檢查讀的效果。(教師點評)
4、領讀、齊讀。
詩會讀了,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盡”(課件出示6)
1、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太陽)。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盡”)這個字讀什么?jìn再讀。我們平時常用到這個字,誰來組詞?“盡”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陽怎樣?
“依山盡”是說太陽——靠著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見了。
4.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試著說第一句話的意思。
5、指導讀第一句:白日/依山盡。(師范讀、指讀、齊讀)
(二)理解“黃河入海流”(課件出示7)
1、看到黃河的圖片,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
2、練說:我看到的黃河。(奔騰不息)(波濤滾滾)……
3、(課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濤滾滾的黃河,會流入哪里?
指名答:黃河流入大海。引導學生聯系已學詩句:百川東到海。
前后位討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練讀:黃河/入海流。(表現出黃河滾滾流入大海的氣勢)
(三)理解“欲窮千里目”(課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窮”是什么意思?(窮盡)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寬闊。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
說說“欲窮千里目”的意思
練讀:欲窮/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層樓”(課件出示10)
1、同學們想一想,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更上一層樓”。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想象在2樓的位置看得遠,還是在10樓的位置看得遠。)所以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板書:登高望遠)
2、“更上一層樓”這里表示“再、又”。誰來為“更”組詞?
3、誰來試著說一說“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4、兩句詩中的千里和一層都是都是真實的數字嗎?不確切,我們把它叫做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的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和更上兩個詞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不僅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會望的遠的道理,同時激勵我們不斷攀登高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5、連起來說說3、4句的意思。
師: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樓上,還常常被人們用在學習,工作等地方來鼓勵別人。(課件出示11)
6.請你們各自也做詩人,來吟誦一遍。(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朗讀古詩)
練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感情朗讀、當堂背誦(課件出示12)
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1、確定感情基調
2、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3、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4、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表達了不凡的胸襟抱負,和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讓我們有感情的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詩。
小結:山銜落日水流入海,這是多么氣勢磅礴的山水圖啊!這里有詩人向上進取得精神,有高瞻遠矚胸襟的同學們,讓我們也銘記這首詩,讓他激勵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上也樂觀進取,更上一層樓!
五、拓展延伸,編曲歌唱(課件出示13)
如此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的古詩,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它改編成歌曲后,是怎樣的?(播放歌曲)同學們課下也可以把喜歡的古詩試著改編成歌曲聽一聽!
六、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了解筆畫筆順
依:
窮:
目:
鸛:
欲:
2、交流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4、開始練字。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展評。
課堂作業新設計
1、填一填。
白日_山盡,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樓。
2、帶著動作將所學古詩背給家長聽。
3、為古詩配上美麗的圖畫。
參考答案:
1、依黃河窮目層
2、(自己設計合理的動作加入古詩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為古詩畫上美麗的圖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登高望遠高瞻遠矚
登鸛雀樓教案 8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書寫部分生字。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談話。
小朋友喜歡旅游嗎?你去過哪些地方?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山西的永濟縣去玩一玩。看,這里有一座樓,多高呀,數一數,有幾層樓?今天我們就到這座樓上去玩一玩。聽導游介紹,這座樓上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誰來讀一讀。(學生讀“鸛雀樓”,讀正確)
[設計意圖:利用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數一數,有幾層樓?”為下文登高望遠作好鋪墊。]
看老師在黑板上寫“鸛雀樓”,學生書空。(雀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鳥,樓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學生在語文書上把“雀”和“樓”各描一遍。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在認讀“鸛雀樓”后,教師適時進行寫字指導,邊板書課題,邊進行寫字指導,讓學生進行書空,并在語文書上進行杪紅。]
2.以前,鸛雀樓不是很有名氣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登上鸛雀樓,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了下來,取名為《登鸛雀樓》,學生讀題目。今天,我們就跟隨王之渙登鸛雀樓,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但王之渙說,在登樓之前,要把他寫的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請大家打開語文書,翻到第114頁,借助拼音自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讀詩。
古詩一共有兩句四行詩句,誰來讀一讀第一句詩句?(個別讀、齊讀)
誰來讀一讀第二句詩句?(個別讀、齊讀)(更、層正音。)
誰能把整首詩連起來讀一讀?(個別讀、齊讀)
過度:我們把《登鸛雀樓》讀得這么正確、這么流利,王之渙請我們一起登樓了。
[設計意圖:低年級要把初讀落到實處,確保人人都能正確、流利(不錯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復、不破句)地朗讀課文,因此,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先自讀古詩,然后檢查古詩的朗讀情況,是否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有一定的節奏。]
三、品讀詩句,悟意明理。
[設計意圖:運用媒體,再次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從而大致理解古詩中部分字詞的意思,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道理。為第二課時進一步的明理作好鋪墊。]
(一)品讀第一、二行詩句。
1.啊,我們現在登上二樓了,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美景吧。(看動畫)
2、你看到了什么?
預設:
(1)山
a這是怎樣的山?
(青山,評價:對,因為山上種滿了樹。)
這是高大的山(對,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樣呢?(一座挨著一座。)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連綿起伏連綿起伏的群山
[設計意圖:適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說話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加強學生詞語的積累,送給學生一些詞語,如“連綿起伏”等。]
(2)日
這是怎樣的太陽呢?
紅紅的(像紅氣球,像紅燈籠),你說了太陽的`顏色。
圓圓的(形狀)
發出了亮光,(但一點兒也不刺眼),古詩中,有一個詞語就寫了這美美的,紅紅的、亮亮的太陽,誰找出來了。讀一讀“白日”。
傍晚的太陽怎么樣了呢?(落下去了)
怎樣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著群山),書上哪個字是表示“靠著、挨著”的意思?(依),誰來做一做“依”的動作。
呀,紅紅的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見了,第一行詩中,哪個字表示“完了,消失了”?(盡)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3.指導朗讀“白日依山盡”
(1)啊,看到了紅紅的夕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見了,我們忍不住吟頌到:“白日依山盡”
(2)個別讀。
評價:通過你朗讀的白日,讓我仿佛看到了一輪圓圓的、亮亮的紅日,多美呀。
從你讀的“依山”讓我感受到了太陽靠著山頭,多么可愛啊!
聽了你讀的“盡”,讓我感覺到太陽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讀得真好,那是因為你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4、學習第二行詩句
(1)、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
黃河水是怎樣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著)
是呀,黃河水不停地向前流著,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奔騰不息、)黃河水的氣勢多大啊,再送你一個“浩浩蕩蕩”。
黃河水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地向前流著,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詩句中,哪里告訴我們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導朗讀:
誰來讀讀第二行詩句?
評價:從你讀的“黃河”聽出來了,這是浩浩蕩蕩的黃河。
從你讀的“入海”,聽出來了,黃河是流進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著。
讓我感受到了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
5、小結:
小朋友,我們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一輪紅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騰呼嘯的黃河,流入大海,你覺得怎么樣呢?(美。高興)那么,我們再把兩行詩句連起來讀一讀,再去好好地欣賞一番。
(二)品讀第三、四行詩句。
1.(情境)看了這么多的美景,我們還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遠的地方,那該怎么辦呢?(再登上一層樓)好,讓我們再登上一層樓,我們到了第三層了,此時我們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遠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詩人和你們的想法一樣,就寫下了第三、四行詩句。
讀一讀第三、四行詩句,找找哪個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來是眼睛的意思,在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個詞表示“很遠很遠的地方”,“千里”(練讀)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個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哪個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3.學生練讀第三、四行詩句。
評價: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遠啊,誰讀得比他更遠。
“更”聽出來了,你在不斷地登樓,不斷地攀登。
[設計意圖:以評促讀,通過評價,扎實地指導學生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4、小結
今天,我們跟著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夕陽挨著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黃河水滾滾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我們非常喜歡,讓我們再連起來讀一讀。同時,我們在游玩的過程中,我們又學會了一種讀懂古詩的方法,看圖畫,讀懂意。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了解“看圖畫,理解詩句”是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
四、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
2、出示“欲”
學生看筆順表,在書上描紅。
教師范寫。
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
評價反饋。
3、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雀”和“樓”,寫后反饋。
[設計意圖:語文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第一環節已經指導過“雀”和“樓”,因此本環節重點指導書寫“欲”,學生看筆順表,在書上描紅--教師范寫--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評價反饋。然后放手寫“雀”和“樓”。]
五、作業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找一找,讀一讀,王之渙寫的其他古詩,下節課,我們進行古詩誦讀比賽。
[設計意圖:作業1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作業2,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喜愛古詩,樂于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設計理念:利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趣”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成為孩子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扎實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登鸛雀樓教案 9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并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能聯系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
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采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
1、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
2、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制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
環節設計:
一、導入:
1、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過好多古詩,上學以后我們也學了很多古詩,古詩已經是我們的好朋友了。那你們能說說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點嗎?(學生回答,師板書: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字數相同。)
2、師:現在我出幾個題目考考你們,看誰能背出這些古詩?
《鹿柴》空曠的山林,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說話聲,讓我們體會到靜中有動的山林景色。
《早發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聲不斷的兩岸青山,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望廬山瀑布》一道白練飛流直下,讓我們懷疑是九天銀河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文,讓我們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詩不但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課里面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景色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并理解它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二、檢查預習,呈現目標。
1、出示整首詩文。
師: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相信每個人都能把這首詩讀的正確、流利,現在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古詩?
(這里讀的時候要注意提示本詩題目的讀法:登/鸛雀樓)
2、師:請大家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
些方面的內容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并板書在旁邊:了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默寫。
3、提出合作時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并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后我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獲。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合作交流前面總結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請一組派代表介紹作者情況。大致了解一下內容即可: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人。唐朝著名詩人。但作品在《全唐詩》中只流傳六首。擅長描寫邊塞風光。如《涼州詞》。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常有鸛雀棲息,因此得名。
2、請一組派代表談談對詩意的理解。只要求整體感知詩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詩的深刻內涵及意境。
3、指導誦讀。
(1)師: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人邊聽邊想象畫面。讀完后請學生自由談想象的畫面及感受。
(2)師:誰能帶著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再指名讀前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宏大氣勢。借助課件里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體會前兩句所描繪的畫面的雄偉和壯麗。再請學生配樂朗誦。
師: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著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著腳下波濤洶涌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詩人看著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后兩句。
(3)師: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
這里我請幾名學生展示配樂朗誦,根據每人朗讀時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最后齊讀一遍全詩。
4、指導背誦。
請兩名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古詩。
說一說怎樣可以很快的背下來?向學生滲透:理解記憶的方法和熟讀成誦的道理。
學生自由背誦。
在班內展示背誦。
五、課外拓展練習。
1、默寫《登鸛雀樓》。
2、搜集王之渙的《涼州詞》,試著背下來。
登鸛雀樓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欲”“樓”。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簡單理解詩意,并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古詩。
2、體會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簡筆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學生都喜歡畫畫,今天老師也畫一幅畫送給大家好不好?(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高山、黃河、夕陽、鸛雀樓、詩人,每畫一種,都讓學生說出畫的是什么。)
師生共同板書課題:鸛雀樓(齊讀)
相機簡介鸛雀樓,引出詩人王之渙
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大海。他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把詩人畫到鸛雀樓頂層):我們來試試,哇!真的看到了!那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師:你太聰明了,和大詩人王之渙想的一樣。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一首古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17課《登鸛雀樓》。
師: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師:登什么?
生:登鸛雀樓
師: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在“登”的后邊做一停頓,讓別人一聽就知道,作者登上的這座樓叫鸛雀樓,再讀課題:登/鸛雀樓
師:你懂的可真多!題目中的“雀和樓”都是本課的生字,仔細觀察這兩個字,說一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觀察占格位置。(引導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識記生字)
師:編歌謠“雀”:少寫一筆,住多一橫
師:讓我們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師范寫,生書空)
學生先描紅,再臨寫。
師:編歌謠,區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樓,有竹是背簍,用手摟一摟,數旁在后頭。
學生說關鍵筆畫,描紅臨寫“樓”
二、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師:課文預習了嗎?
師:這些生字都認識了吧?我們開火車讀一讀。
師:這列小火車開的是又快又穩。誰能把這首詩讀一讀?
師:通過預習,把古詩讀的如此的流利,你們真了不起!老師想和大家比賽讀這首詩好嗎?
師:那老師先來吧!請同學們做評委。
生: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么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師邊聽邊在詩中畫出停頓符號,著重號)
生:老師還帶上了表情讀!
師:沒想到老師的秘密都讓你們發現了!下面組內練讀古詩,每組推選一名同學和老師比賽。
師:同學們讀的真棒,愿意和老師合作讀一讀這首詩嗎?
師: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后我讀一行,你們讀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來一遍?
師:那我們換個方式,這次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怎么樣?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現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嗎?
三、體會詩意
師:同學們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現在讓我們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詩可以描述此景呢?
師:再看看到了什么?(奔騰的黃河水滾滾地流入大海)
師:怎樣才能看到更遠的景色呢?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同學們學的真認真,我們再來做個小游戲好不好?
師:我說句子,你們接詩句,看誰厲害。
師:傍晚,太陽靠著遠處的群山慢慢落下。
師:滾滾的黃河水流入大海。
師: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四、拓展遷移
1、小明演講比賽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卻對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勵他繼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五、背誦古詩
師:咱們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現在有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古詩了,如果加上動作就更利于我們記憶背誦了,全體起立
師:自己加上動作試著背一背。
師:會背了嗎?誰愿意背給老師和同學聽一聽呢?
師:放學回家后,誰愿意背給媽媽聽?現在,我當你媽媽,你背給我聽好嗎?想想,到家了應該怎么說?
師:回家后,誰愿意背個姐姐聽?現在我當你姐姐,你該怎么說?
師:誰愿意背給奶奶聽?現在,我當你奶奶,奶奶年紀大了,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師:請同學們回到家后,把這首古詩背給家里的人聽。
【登鸛雀樓教案】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案08-27
登鸛雀樓教案06-12
《登鸛雀樓》教案08-31
登鸛雀樓教案08-02
【薦】《登鸛雀樓》教案09-11
《登鸛雀樓》教案案例09-22
(優選)登鸛雀樓教案06-19
登鸛雀樓教案(優秀)06-16
《登鸛雀樓》教案及賞析07-25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