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5-04-27 14:30:59 歐敏 登鸛雀樓 我要投稿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精選8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1

  原文: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解釋: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打開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注釋:

  盡:沉沒,消失。

  窮:盡,達到極點。

  更:再。

  賞析:

  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詩「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說“詩忌說理”,應當說,詩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詩歌不能宣揚哲理。在這首詩里,詩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貼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不到它是在說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詩四句二聯,對仗工整、氣勢連貫、厚重有力。為唐詩中之不朽之作。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2

  【原文】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賞析1】

  這首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賞析2】

  這是一道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作者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之渙。

  說到“著名詩人”,并不是說他做詩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寫詩四萬,我們也不稱其“著名”),而是說他做的詩非常“經典”,現存其六首詩當中,便有兩首頂級絕句,除了《登鸛雀樓》之外,還有那首《出塞》(又名《涼州詞》),都是婦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寥寥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渾壯美的山水圖畫。其氣象毫不亞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筆法的“隨意”、“直白”,又能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相比。《紅樓夢》四十八回,香菱論詩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我們有時習慣于另辟蹊徑、故作高深,反而把詩句弄得不倫不類、生澀怪病。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來時的路。唐詩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詩詞中強用生詞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糾其實質卻十分蒼白,還不如一位老農直來直去一吼一哭來得快活!

  以至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納蘭詞時這樣講:“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詩貴在清新自然。“漢人”玩兒慣了文字游戲,反而不如“滿人”的“返璞歸真”了。(當然這話有點絕對)。

  而《登鸛雀樓》的高明之處,更是在于結句,不經意間引出了“登高――望遠”的哲意來。哲理詩在宋代比較流行,很多文人做詩也力求挖出哲理來,然而“相請不如偶遇”,與其刻意地“編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市,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由于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并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

  【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可惜鸛雀樓到宋以后被水淹沒,后水退卻。

  由于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 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余年間,它對于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方面報道,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墻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預計2002年底,這座九層高樓將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鸛雀樓與同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風景勝地的普救寺相隔不遠,這兩大著名人文景觀成為當地的旅游支柱。

  【講解】

  這是一個自信的詩人、在一個民族的自信時期寫下的一首自信的詩,貌似簡單卻博大,它必定產生于中華民族的上升時期與個人的上升時期,二者缺一不可。“白日、山、黃河、海、千里目、樓”,每一個意象都是一首壯麗的詩,壯麗的`風光與壯麗的哲理(登高才望遠)融為一體。此詩屬于中國盛唐,怕是也只能屬于盛唐。

  唐朝的三大名樓,最傳奇的當數湖北黃鶴樓,傳說有仙人從此飛升;最風華的當數江西滕王閣,因才子王勃一文而名飛;而最生態自然的當數山西鸛雀樓,它以鳥類命名。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遙想唐朝,(那時的山西可不是污染大省)山西的黃河兩岸草木繁盛,鸛雀翔集,常常成群棲于樓上,與黃河與落日交相而映,不知哪一天哪一位才子睹實景抒實情,靈感一閃脫口而出:“鸛雀樓!”

  鸛雀是黃河灘里常見的大型涉禽,形似鶴亦似鷺,嘴長而直,翼長大而尾圓短,飛翔輕快,主食魚、蛙、蛇和甲殼類,常常一動不動地立于水中等魚到來。韓振遠先生說:“唐朝的那群鸛雀好像格外幸運,它們在輕快的飛翔中看到了黃河岸邊的那座高樓,從此不再棲息在風雨飄搖的高樹上,好像一開始就是為它們修建的。它們還沒有想到在這里會遇見詩人,更沒想到因為詩人,它們會成為一種充滿了靈性的水鳥。”

  鸛雀樓故址在山西省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北周時(公元557—581年)將軍宇文護筑此樓作軍事之用以鎮河外之地,登此樓可觀北國河山的磅礴壯麗。

  鸛雀樓經隋唐歷宋朝到金章宗年間尚存,元初才毀。永濟市于1997年重建鸛雀樓,總高73.9米,景區占地面積1640畝。

  可是,我們永遠無法登上真正意義上的鸛雀樓,不是因為它新建,而是由于罪惡的黃河三門峽工程。(就是著名水利專家黃萬里先生強烈反對的那個三門峽工程,不幸而言中。他同時反長江三峽工程——也許百年之后,三峽又是第二個黃河三門峽)一位作家悲涼地寫道:“新鸛雀樓移位到了蒲津渡西邊幾千米處的莊稼地上,高高大大,絕無依傍地屹立在青青麥田之中。完全不符合文物重建和古跡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構不成任何與黃河、古渡、沙洲有關的景觀意境。門票不菲,游人寥落。嗚呼,登樓遠眺,前不見黃河,后不見古城,更無飛鳥。”

  沒有了高山的襯托,鸛雀樓就少了壯麗;

  沒有了黃河的襯托,鸛雀樓就少了厚重;

  沒有了百鳥的襯托,鸛雀樓就少了靈性;

  今天的鸛雀樓至少已少了后兩者。

  豈只是少了后兩者,社會更少了一種“登樓精神”,所以我們再也寫不出這樣的好詩。豈只寫不出,還剩有多少人敢自信大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問你,你用“千里目”想看什么呢,如果你只想看工資獎金、房子車子、領導青睞,你何必需要“千里目”呢,“一里目、一米目”就足夠用了。

  沒有精神的自由與高飛,一個民族永遠不需要“千里目”!甚至百里目、十里目都不需要,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眼睛,因為你可能沒有“前方”只有“眼下當下”。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你是很想“更上一層樓”,我再問你,你怎么才能“再上一層”?你能上到這一層樓可能就很不容易了,你能保證自己在這一層安全就該謝天謝地了,你再住上登樓就不怕有人或明或暗把你扯下去并嘲笑“爬得高才摔得狠”嗎。你是很想“更上一層樓”,可是,到時候,人家一定讓你上樓嗎?人家早占住樓不讓你上你怎么辦呢?你能買到門票嗎?人家讓你買門票嗎?

  當年的王之渙必定是自信可以成功并且已經看到了許多人成功才如此高呼一聲“更上一層樓”的,“他不是一個人,他不是一個人戰斗!”(2006年黃健翔世界杯語)他的身后有著一個龐大的成功群體。

  唐朝詩星燦爛,那不是憑空而來的,你要明白。

  【作者介紹】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晉陽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

  他是盛唐時期有名詩人之一。墓志中記:“歌《從軍》,吟《出塞》,繳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曾經名動一時。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拓展延伸】

  王之渙《宴詞》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宴詞

  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注釋】

  1、春水:(1).春天的河水。《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 黃武 元年,遷左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詩之一:“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楊維楨 《雨后云林圖》詩:“浮云載山山欲行,橋頭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玨 《有贈》詩:“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游獵。《金史·輿服志下》:“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歲春水所過州縣,其小官多干事,蓋朕嘗有賞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從田,川聲。篆文從田,犬聲。——《說文》

  4、漳河:漳河是現在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衛河支流。位于中國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源出晉東南山地,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區的石灰巖和石英巖區,泥沙較少,水較清。濁漳河流經山西黃土地區,水色渾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后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莊)1.82 萬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縣(今林州市)境內建有紅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劃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 劃船:“或命巾車,或~孤舟”。◎ 船:~夫(船家)。歸~。

  6、不勝:受不住,承擔不了。勝:承受,經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項羽本紀》 驢不勝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賞析】

  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這首寫于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春天萬象復蘇,生機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詩人從首句起就試著撩撥讀者聯想的心弦,一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間小溝),詩人擴大視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著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春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盡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起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于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啟迪人思,耐人玩味。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3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解讀】

  太陽沿著山坡慢慢低落下去了,黃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要想眼界放得更開闊,能看到更遠的地方,就得要在上一層樓去。

  王之渙的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胸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詩人登上高高的鸛雀樓,眺望遠遠近近的山川景色。扶欄西望。一輪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終于隱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腳底下的黃河流水,波濤滾滾,為投入大海的懷抱而奔騰不息。多么雄渾的景象,多么壯闊的大自然“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詩人登樓過程中的具體感受,但它給予我們的啟示卻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遠,人生也是這樣。只有不斷攀登,不斷進取,不斷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達到愈來愈高的境界,人生就像登樓,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嗎?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4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依:依傍。依山,給人以白日與山緊緊挨在一起的感覺。從“依山”到“盡”,有一個過程,詩人寫出日落的動態,也可以想見他已目送落日多時了。

  2、入海流:包含著詩人的想象,從鸛雀樓是看不到海的。

  3、窮:盡。千里:表示很遠的地方。

  賞析:

  鸛雀樓的`舊址在今山西永濟西南城上,三層,因樓上常有鸛雀棲息,所以叫鸛雀樓。鸛雀樓面對中條山,下臨黃河。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太陽傍山而落,黃河流向大海。這宏偉的景象吸引著他,他想看得更遠更遠,便再登上一層。這首詩本來是寫登樓的過程,但包含了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5

  《登鸛雀樓》

  唐代 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全文賞析

  此詩只有二十個字,但詩歌意境非常壯闊,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表現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詩和王之渙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歷戰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容是進步的。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6

  原文: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蕭鼓空流水,

  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譯文

  鸛雀樓西邊有百尺桅檣,汀洲上高聳入云的樹木一片茫茫。

  漢家樂奏猶如逝去的流水,魏國山河也已經半入夕陽。

  往事過千年尚遺憾時間過得快,憂愁到來一天也覺得太長。

  戰亂中更激起思念家鄉的情感,遠望樓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傷。

  注釋

  ⑴同:猶“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詩人。字處仁,清河武城人。鸛(guàn)雀樓:唐代河中府的名勝。北周宇文護所建,樓高三層,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濟縣),前瞻中條山,下瞰大河。因鸛雀常棲息其上而得名。后為河水沖沒。

  ⑵西:一作“南”,一作“前”。

  ⑶汀洲:水中小洲。《楚辭·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⑷簫鼓:簫與鼓。泛指樂奏。南朝梁江淹《別賦》:“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

  ⑸千年:極言時間久遠。晉陶淵明《挽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⑹魏國山河:指大好河山。語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⑺為:一作“知”。

  ⑻風煙:一作“風塵”。起:一作“是”。思歸:一作“思鄉”。

  ⑼遠目:遠望。唐羊士諤《書樓懷古》詩:“遠目窮巴漢,閑情閱古今。”

  賞析

  此詩開頭四句由傍晚登臨縱目所見,引起對歷史及現實的感慨。人們在登高臨遠的時候,面對寥廓江天,往往會勾起對時間長河的.聯想,從而產生古今茫茫之感。這首詩寫登樓對景,開篇便寫河中百尺危檣,與“蜂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王昌齡)、“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寫法異曲同工。以“高標出蒼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種居高臨下、先聲奪人之感,起得氣勢不凡。此句寫站得高,下句則寫看得遠:“汀洲云樹共茫茫。”蒼茫大地遂引起登覽者“誰主沉浮”之嘆。遙想漢武帝劉徹“行幸河東,祀后土”,曾作《秋風辭》,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之句。(《漢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陰縣,唐代即屬河中府。上溯到更遠的戰國,河中府屬魏國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詩人面對汀洲云樹,夕陽流水,懷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一聯,將黃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鑄一體,精警含蓄。李益生經戰亂,時逢藩鎮割據,唐王朝出現日薄西山的衰敗景象,“今日山川對垂淚”(李益《上汝州郡樓》),不單因懷古而興,其中亦應有幾分傷時之情。

  后四句由撫今追昔,轉入歸思。其前后過渡脈絡,為金圣嘆所拈出:“當時何等漢魏,已剩流水夕陽,人生世間,大抵如斯,遲遲不歸我為何事耶?”“事去千年猶恨速”一句挽結前兩句,一彈指間,已成古今,站在歷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暫的,然而就個人而言,則又不然,應是“愁來一日即為長”。“千年猶速”、“一日為長”似乎矛盾,卻又統一于人的心理感覺,此聯因而成為精警名言。北宋詞人賀鑄名作《小梅花》末云:“遺音能記秋風曲,事去千年猶恨促。攬流光,系扶桑,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就將其隱括入詞。至此,倦游思歸之意已水到渠成。“風煙并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非春已可傷,何況春至。無怪乎滿目風煙,俱是歸思。蓋“人見是春色,我見是風煙,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歸詩甚多,乃更無急于此者”(金圣嘆語)。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7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首先,講講作者的情況。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可是,《舊唐書》與《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我們只能從其他書中得知他的一些情況。比如,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與元代文學家辛文房《唐才子傳》都寫到了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早年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由于與世俗不合,就辭官而去。后來他又當過文安縣尉,不久去世。據說,他“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為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由于其詩韻調優美,朗朗上口,所以多被譜曲,廣為傳唱。

  這里講有關他的一個小故事。王之渙同當時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是好朋友。一次,他們三人在旗亭恰遇不少“梨園名伶”(就像今天的有名歌手),王昌齡就說:“我們三人都是著名詩人,但沒確定名次。現在就來確定一下:請這幾位樂人唱用我們的詩譜成的歌曲,誰的多誰就排在前面。”他的這個提法得到了3個人的同意。于是,樂人開始唱了起來。一人先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另一人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唱罷,王之渙說,這些詞都不甚高雅,能不能再唱唱高雅一點的。過了一會,一位著名的女樂人唱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接著,又唱了兩首絕句,都是王之渙所作。三人聽罷大笑。當諸樂人知道連著三首歌原來其作者都是王之渙時,便下拜道:“肉眼不識神仙!”

  這里要補充一句,有人考證說,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唐代詩人朱斌。理由是《國秀集》里就有朱斌的《登樓》詩一首,同《登鸛雀樓》一字不差,而《國秀集》為唐詩選本,三卷,由芮挺章編選;并且芮挺章就是唐代人。

  其次,解釋部分詞語。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下臨黃河。傳說有鸛雀在這里停留過。

  2.白日:指太陽。

  3.窮:盡。

  4.欲窮千里目:好多書上把“千里目”單拿出來解釋為“眼界寬闊”。這使人無法理解。因為“欲窮”與“眼界寬闊”連起來,無論如何也說不通。其實,詩中的“千里目”就是“千里眼”。“欲窮千里目”是“目欲窮千里”的倒裝:眼睛要想窮盡千里之遙。

  5.更:再。

  最后,賞析這首詩。

  古今評論家,一致認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特別蘊藏著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但對這首詩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現上述深邃的思想,卻是見仁見智了。下面所說的也只是拙見而已。

  1.寫景與議論絲絲入扣。

  前兩句是寫景:“白日依山盡”是寫太陽和遠山相依,“黃河入海流”是寫黃河與大海相親。這兩句詩展現了詩人登樓所觀看到的雄偉壯美、氣勢磅礴的景象。試想,當我們置身于如此環境之中,總該用一些詞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感受吧?比如用上“心曠神怡”或“爽心悅目”等詞語,來點抒情的句子。可是詩人卻不落窠臼,他沒用任何一個抒情的詞語,筆下出現的竟然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無人能想到的議論。開始,你也許感到有些驚詫,但只要你稍加思索,便立刻會拍案叫絕:原來,詩人的胸懷是無限廣闊的,他不滿足于現在看到的雄偉壯美、氣勢磅礴的景象,他要放眼更加廣闊的千萬里之外的天地,甚至想獲得宇宙的奧秘。

  詩人的這個想象當然是由他前面所寫的景象引起的,而詩人的這個議論則又給所寫的'景象平添了更加奇妙的色彩。這豈不是寫景與議論絲絲入扣?

  2.對仗與煉字相得益彰。

  這首詩是絕句,而絕句并不要求對仗。可這首詩卻兩聯都用了對仗,而且都對得很工整,屬于對仗藝術中的正對:“白日”和“黃河”是名詞對名詞,“千里”與“一層”是數量詞對數量詞。而后兩句同時是對仗藝術中的流水對:“欲窮千里目”與“更上一層樓”是假設關系。這在絕句的創作中是很少見的。

  此外,這首詩在“煉字”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自然天成,毫無雕琢之嫌。你看,“白日”和“黃河”,用了兩個名詞就為讀者繪出傍晚時太陽與黃河的鮮明色彩;而“依”和“入”則又用兩個動詞,給我們展現了太陽與山巒難舍難離的戀情,以及黃河和大海相見恨晚的擁抱。你再想想,詩人所用“欲窮”與“更上”之間,其中是不是正蘊含著他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決心登上人生的高峰,實現“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呢?詩人的煉字藝術達到如此境界,如果用成語表達我們的心情,除了用“肅然起敬”之外,是不是還會想到“望塵莫及”呢?

  對仗兼顧煉字,煉字不忘對仗,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3.情懷與哲理相互交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表面上是寫景,其實是抒發詩人的一種情懷:他熱愛大自然,他喜歡登高望遠,他執著于對宇宙與人生意義的思索。要否則,他登上鸛雀樓為何不欣賞上上下下和遠遠近近的其他人、事、物、景,卻去關注“白日”與“黃河”的命運呢?所以,這首詩,是寫王之渙的胸襟與志向的。

  但是,寫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之后,如果接著再寫其他景致,無論寫些什么,也難以演奏他的心聲。這就決定了后兩句采取議論這一表達方式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的議論不是離開寫景另起爐灶,而是繼續寫景。可是,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究竟寫了什么景物呢?誰也不知道,但誰都可以想象。這就是意境,這就是空白,這就是藝術。

  而這一切,就是在抒發一種情懷的同時,暗示一種人生的哲理。所以,我說這首詩的最奇妙之藝術,是詩人不僅通過他所寫的景物表達他的情懷,而且在其情懷之中蘊藏著深邃的哲理,而且這哲理又不限于詩人一個人,而是為所有讀者的想象創造了展翅飛翔的空間。這豈不是“情懷與哲理相互交融”的奇妙藝術的貢獻?

  古今評論這首詩的大家都認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特別蘊藏著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這是對的。但,對詩人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并沒有限制后人的賞析。

  拙文結束時,還要補充幾句話。有人對這首詩寫了不少文字,說“白日依山盡”,應該是寫西面的景物,而“黃河入海流”卻是寫東方的景色。這豈不矛盾?我卻認為,這個問題雖然可以討論,但不要因此影響了對這首詩深邃意蘊與奇妙藝術的探討。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 8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古詩簡介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暢當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描寫宏偉的鸛雀樓和登樓所見的壯闊景象。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

  翻譯/譯文

  遠道來登鸛雀樓,樓閣高比人間。天空籠蓋著遼闊的原野,奔明的黃河瀉入群由之奪。

  注釋

  ⑴鸛(guàn)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⑵迥(jiǒng)臨:遠道而來。飛鳥:指鸛雀。

  ⑶天勢:天體的勢。圍:這里有“籠蓋”的意思。

  ⑷斷山:指西山之間。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作者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

  文學賞析

  此詩只有二十個字,但詩歌意境非常壯闊,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表現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詩和王之渙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歷戰亂的中唐詩人。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容是進步的。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09-22

《登鸛雀樓》原文賞析11-23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07-02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07-18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精選)07-08

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08-31

登鸛雀樓原文賞析10-11

登鸛雀樓原文、賞析08-10

登鸛雀樓原文,賞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