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參:《山房春事》 推薦度:
- 岑參《山房春事》鑒賞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岑參《山房春事其一》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岑參《山房春事》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岑參《山房春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岑參《山房春事》
《山房春事》
岑參
【其一】
風(fēng)恬日暖蕩春光,戲蝶游蜂亂入房。
數(shù)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
【其二】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
古詩簡介
《山房春事》共有兩首。第一首,通過描寫春色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第二首,詩人將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寫之中。前兩句“暮”“亂”和“蕭條”等詞語透露著詩人的傷感;后兩句詩人運用反襯手法,借無知花樹偏在一片蕭條之中依然開出當(dāng)年的繁花之景象,極為含蓄地表達了沉痛之情。
翻譯
(其一)風(fēng)和日麗,滿目蕩漾著春天的色彩,天氣回暖,蝴蝶和蜜蜂也開始忙碌起來,不時廳房飛進飛出。道旁低一點的楊柳枝條新牙初發(fā),輕拂著路人的衣襟,春風(fēng)攜帶片片花瓣飄進窗內(nèi),散落在桌案之上。
(其二)曾詩酒風(fēng)流的梁園籠罩著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飛著幾只烏鴉。竭盡目力望去,蕭條冷落之中,遠(yuǎn)遠(yuǎn)近近只橫陳著兩三戶人家。滿園的奇木異樹,不知已人去樓空。春天到來之后,還像往年春天一樣開花。
白話譯文
其一
春風(fēng)柔日光暖滿目蕩漾春光,
蝴蝶和蜜蜂不時亂飛進廳房。
門前的幾枝柳條低拂著衣架,
一片山花飄落在了筆床之上。
其二
梁園之中夕陽已西下,只有點點亂飛的烏鴉,
放眼望去滿目的蕭條,零零落落三兩戶人家。
園中樹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盡失去了繁華,
一年一度春風(fēng)又吹過,依然開著昔日的鮮花。
注釋:
1、山房:營造于山野的房舍、別墅。春事:春色、春光。
2、恬:這里指風(fēng)柔和。
3、衣桁(héng):猶衣架,掛衣服的橫木。
4、筆床:臥置毛筆的器具。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翡翠筆床,無時離手。
5、春事:春天的景象。此題原作二首。
6、梁,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園中有各種山池洲渚,宮觀相連,奇花異樹,園:亦名梁苑,即兔園錯長其間,珍禽怪獸,出沒其中。當(dāng)時著名賦家枚乘還特為寫了《梁王兔園賦》,極頌其宏麗。亂飛鴉:作者當(dāng)時看到蕭條景象,言已今非昔比了。
7、庭樹:指梁園中殘存的樹木。此二句是反說,詩人不言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卻道無知的花樹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管人事滄桑,依然開出當(dāng)年的花來。
8、極目:縱目,用盡目力遠(yuǎn)望。蕭條:寂寞冷落;凋零。
9、發(fā):綻放。
創(chuàng)作背景
這兩首詩雖然都與春事有關(guān),但內(nèi)容與情調(diào)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時間的作品,不能算作組詩,只是編輯者的湊合。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秋,岑參由匡城至大梁。次年春,游梁園,第二首詩即作于游梁園后,而第一首可能作于此前。
賞析
唐朝極盛的時期,據(jù)唐玄宗天寶十三載戶口的記載:全國為九百零六萬九千多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多口。經(jīng)過“安史之亂”,打了八年的仗,國家遭到嚴(yán)重破壞,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廣德二年,全國戶口大減,這一年只有二百九十多萬戶,一千六百九十多萬口了。
岑參這首詩,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在這次戰(zhàn)亂中所遭到破壞的情況。不過他不是用數(shù)字而是用形象,選取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別業(yè)”,即后來所說的別墅,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山房”。“春事”,即春天的景色。這首詩通過山房春色表現(xiàn)了社會的滿目凄涼。
西漢景帝時,梁孝王修建梁園(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到唐代還是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這里有許多亭臺苑囿(yòu),是人煙稠密的地區(qū)。一到春天,風(fēng)光明媚,游人聚集,十分熱鬧。可是詩中寫的不是這番景色。
在日落黃昏的時候,這個過去的風(fēng)景區(qū)里,卻寂寞無人。只看見一大群一大群的黑老鴰(guā)落在樹上,回到自己窠里。原有的屋舍樓臺不見了,前來游賞的人們也不見了。望到盡頭,也不過是稀稀落落的兩三戶人家。多么蕭條!詩人寫到這里,還只說了現(xiàn)在的凄涼衰敗,并沒有指出過去的繁華。下面才進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況。這里還有樹木。現(xiàn)在春天來了,這些過去庭苑中的樹木,還和往常一樣,在春風(fēng)的吹拂下,發(fā)芽滋長,繁花滿枝,嫩紅軟白,璀燦成叢。自然界的春光,依舊是濃濃的。可是這些花呀,開給誰來欣賞呢?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人了,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樹木在這兒裝點春光有什么用呢!庭苑中的樹木,因為沒有知覺,并不知道人事的變化。所以春天一來,還和過去太平時代一樣開花。假若它們也有知覺,在這荒涼景色之中,哪里還有心情開花呢?但是詩人是有知覺、有感情的,他看到樹木開花,回憶到過去,想起往日的繁華,必然要產(chǎn)生無窮的感慨。用“還發(fā)舊時花”五個字很概括地一指點出來,讀者就可以理解到這里過去的繁華景象了。簡括的語言,蘊藏著深深的慨嘆。詩人多么善于攝取鏡頭,在亂鴉夕照的蕭條村落中,把無數(shù)艷發(fā)的春花突出出來,造成極不調(diào)和的景色,明顯地袒露出戰(zhàn)禍的傷痕。
山房就是營造于山野的房舍、別墅。春事指的是春色、春光。這兩首詩雖然都與春事有關(guān),但內(nèi)容與情調(diào)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時間的作品,不能算作組詩,只是編輯者的湊合。
第一首詩切合題意,寫的是濃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僅山野處處萬紫千紅,連山房書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領(lǐng)。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前途充滿信心。
第二首詩是吊古之作。梁園又名兔園,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園中有百靈山、落猿巖、棲龍岫、雁池、鶴洲、鳧渚,宮觀相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梁孝王曾在園中設(shè)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馬相如等都應(yīng)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見熱鬧:百鳥鳴囀,繁花滿枝,車馬接軫,士女云集。
就是這樣一個繁盛所在,如今所見,則是:“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這兩句描畫出兩幅遠(yuǎn)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亂鴉聒噪;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唯有三兩處人家。當(dāng)年“聲音相聞”、“往來霞水”(枚乘《梁王兔園賦》)的各色飛禽不見了,宮觀樓臺也已蕩然無存。不言感慨,而今古興亡、盛衰無常的感慨自在其中。從一句寫到二句,極自然,卻極工巧:人們對事物的注意,常常由聽覺引起。一片聒噪聲,引得詩人抬起頭來,故先寫空中亂鴉。“日暮”時分,眾鳥投林,從天空多鴉,自可想見地上少人,從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蕭條景象。
詩人在遠(yuǎn)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見庭園中的樹木,繁花滿枝,春色不減當(dāng)年。就象聽到丁丁的伐木聲,更感到山谷的幽靜一樣,這突然闖入他的視野中的絢麗春光,進一步加深了他對梁園極目蕭條的印象。梁園已改盡昔日容顏,春花卻依舊盛開。“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詩人不說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卻偏從對面翻出,說是“庭樹不知”;不說此時梁園頹敗,深可傷悼,自己無心領(lǐng)略春光,卻說無知花樹遵循自然規(guī)律,偏在這一片蕭條之中依然開出當(dāng)年的繁花。感情極沉痛,出語卻極含蓄。
作為一首吊古之作,梁園的蕭條是詩人所要著力描寫的。然而一、二兩句已經(jīng)把話說盡,再要順著原有思路寫出,勢必疊床架屋。詩人于緊要處別開生面,在畫面的主題位置上添上幾筆艷麗的春色。以樂景寫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園的景色愈見蕭條,詩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見傷痛了,反襯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全詩分前后兩部分,筆法不同,色調(diào)各異,然而又并非另起爐灶,“庭樹”與“飛鴉”暗相關(guān)合(天空有鳥,地上有樹)。篇末以“舊時花”遙應(yīng)篇首“梁園”,使全詩始終往復(fù)回還于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情之中。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贊許這首詩說:“后人襲用者多,然嘉州實為絕調(diào)。”歷來運用反襯手法表現(xiàn)吊古主題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詩老到圓熟的,卻不多見。
名家點評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雖氣格甲索,卻自流麗。
明代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xùn)解》:人去花在,情景凄然。
明末清初唐汝詢《唐詩解》:余謂“庭樹”一聯(lián)本嘉州絕調(diào),后人為優(yōu)孟者,家竊而戶攘之,遂以此為套語,惜哉!
清代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不知”、“還發(fā)”,多少宛轉(zhuǎn)。
清代黃生《增訂唐詩摘鈔》:此調(diào)開中唐幾許法度。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后人襲用者多,然嘉州實為絕調(diào)。
清代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神韻天然。
清代鄒弢《精選評注五朝詩學(xué)津梁》:“庭樹”二句極意翻新,作詩皆當(dāng)如是。
清代朱寶瑩《詩式》:“還發(fā)”二字與上“不知”二字,一呼一應(yīng)、開合相關(guān)。此首前兩句就題起,實寫法,后兩句從題外另生一意,虛寫法。凡落筆總宜子虛處摩蕩,所謂“意翻空而易奇,語征實而難巧”也。(品)悲慨。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從蕭條中想見繁盛,不言人之感慨,似寫樹之無情,使人誦之,自然生感。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jīng)史。
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zhuǎn)起居舍人等職,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有《岑嘉州詩集》。
岑參的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岑參于開元三年(715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許昌附近),時父為仙州刺史。岑參的高祖善方時已由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遷居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一個官僚貴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長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長倩被殺,五子同賜死,羲亦伏誅,身死家破,岑氏親族被流徙的數(shù)十人。他的父親植曾作過仙、晉(今山西臨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經(jīng)歷
岑參幼年家境孤貧,只能從兄受學(xué),岑參天資聰慧,五歲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賦詩寫文。這種聰明早慧與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岑參的父親開元八年(720年)轉(zhuǎn)晉州刺史,他隨父居晉州。父死后,仍留居晉州,直至開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 。不久又移居潁陽(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七十里潁陽鎮(zhèn))。嵩陽、潁陽為嵩高山東西兩峰所在地,東峰太室在嵩陽,西峰少室在潁陽,兩室相距七十里,岑參在這兩地都結(jié)有草堂。嵩高為五岳之一,奇峰峻嶺,古木流泉。年輕的詩人在這幽靜的自然環(huán)境中潛心攻讀,嘯傲山林,不僅在學(xué)問上打下了廣博的基礎(chǔ),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種沉雄淡遠(yuǎn)、新奇雋永的詩風(fēng)。他早期的作品淡遠(yuǎn)多于沉雄。出塞以后,沉雄悲壯中亦不乏淡遠(yuǎn)。岑詩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
仕宦生涯
岑參二十歲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游,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于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quán)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后,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歲。
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xiàn)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軼事典故
赤亭教子
有一次,岑參辦完軍務(wù)要趕回西域,途中經(jīng)過赤亭。當(dāng)?shù)厥叺膶⑹空堘瘏⒃诔嗤け谏项}詩,岑參沒有拒絕,于是提筆在壁上寫了一首詩。寫完之后,有個稚嫩的聲音將它念了出來,岑參回頭一看,發(fā)現(xiàn)是個小孩。岑參對西域邊疆有能念漢語的小孩感到十分驚訝,忍不住詢問起來。一位守邊將士說: “這個小孩是離這里不遠(yuǎn)的放羊娃,他會說漢語,是我們允許他在這邊放羊的。有一次大風(fēng)雪,我們迷了路,就是他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岑參對這個放羊娃感到很好奇,于是問他: “是誰教你說漢語的?”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說著,從懷里掏出一本書。岑參不認(rèn)識回鶻語,放羊娃告訴他: “這是《論語》,是我爺爺寫的,爺爺說,這里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讓我慢慢看。”岑參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提筆給他寫了幾個字: “論語博大,回鶻遠(yuǎn)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后,把題了字的書給父親看,放羊娃的父親聽說大詩人岑參來到了這邊,十分激動,于是帶著小孩去拜訪岑參。放羊娃的父親告訴岑參:“我們本來在漠北草原,本來也是世代讀書,因為宮廷內(nèi)亂才逃到這邊避禍的,教他漢語是要他記住自己的根。現(xiàn)在我身體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為徒,教導(dǎo)他成為有用的人。”岑參若有所思,邊疆很缺翻譯,要是有人能翻譯兩族的語言,肯定會對邊防很有幫助。但是,他畢竟不會長期留在這里,于是說:“我現(xiàn)在愿意收他為義子,但要把他帶走,您愿意嗎?”放羊娃的父親雖然很想讓放羊娃留下來做伴,但是為了放羊娃的將來,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
岑參帶走放羊娃之后,將放羊娃改名為岑鶻。岑參發(fā)現(xiàn)岑鶻天資聰穎,并且異常好學(xué),因此十分喜歡。在岑參的細(xì)心教導(dǎo)下,岑鶻精通兩族語言,并且能寫一手好詩。后來,岑鶻作為翻譯家,在漢族與邊疆的事業(yè)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墓中賬單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506號墓穴中出土過一件獨特的用紙糊的棺材。糊棺紙都是當(dāng)時用后廢棄的西、庭二州一些驛站賓館的馬料收支帳,時間大多在天寶十二年(753年)至十四年(755年)。帳本中多次出現(xiàn)“封大夫”(封常清,唐代北庭都護)及其親屬的帳單,還有一張帳單上記的是“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叁豆伍勝,付健兒陳金”。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尸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
天寶末年,在駐節(jié)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dāng)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參一人,所以史學(xué)家斷定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參。從而得出賬單的意思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
高岑詩派
高岑詩派,唐代詩歌流派,又稱“高岑邊塞詩派”或“盛唐邊塞詩派”。按學(xué)術(shù)界對“高岑邊塞詩派”的理解,此派是指以高適、岑參為主,包括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盛唐時期以寫邊塞題材而著稱的一群詩人。對于“高岑邊塞詩派”和“盛唐邊塞詩派”之類的提法,原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經(jīng)過分析后認(rèn)為“派”的說法不符合實際且缺乏科學(xué)依據(jù),同時,這類提法既容易使人忽視高適、岑參等人其他題材的詩歌,也容易使人忽略其他人的邊塞詩,是弊大于利的,應(yīng)該如何對待這類提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注:據(jù)孟二冬查證,“邊塞派”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胡云翼所著的《唐代的戰(zhàn)爭文學(xué)》(1927年初版)一書中,是胡云翼于國難當(dāng)頭、民族危難之際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提出的。其時,“邊塞派”指的是有唐一代描寫戰(zhàn)爭與邊塞的詩人。之后,“邊塞派”的內(nèi)涵由大而小:全唐→盛唐→高、岑為主。久而久之,“盛唐邊塞詩派”似乎已成為了高適、岑參的代名詞,甚至有人認(rèn)為“邊塞詩派”等同于“高岑詩派”。
山房春事閱讀理解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
1.本詩描繪了哪兩幅畫面?請概括作答。
2.本詩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都是寫春天,抒發(f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1.描寫了梁園日暮的蕭條之景和庭樹繁花盛開的艷麗之景。
2.本詩抒發(fā)了詩人對物是人非(或盛衰無常)的感慨,《錢塘湖春行》則表達了詩人踏春的喜悅和對春天的熱愛。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詩的一、二句描寫了梁園之中夕陽已西下,只有點點亂飛的烏鴉,放眼望去滿目的蕭條,零零落落三兩戶人家,這是一幅梁園日暮的蕭條之景。詩的三、四句是詩人在遠(yuǎn)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見庭園中的樹木,繁花滿枝,春色不減當(dāng)年,描繪了一幅庭樹繁花盛開的艷麗之景。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這首詩是吊古之作,寫梁園的春景,看似懷古,實為感時。前兩句從正面極寫園林之蕭條,后兩句通過庭樹春日發(fā)花寫絢爛的春景,從反面來加以襯托,表達了詩人的傷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錢塘湖春行》通過描寫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好景色的無比贊美和喜愛之情。
【同步練習(xí)】
1.請發(fā)揮想象,描繪詩歌前兩句所展示的畫面。
2.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 “庭樹不知人去盡”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請作簡要賞析。
4.請簡析本詩的構(gòu)思之妙。
5.首句“梁園日暮亂飛鴉中亂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6.詩的后兩句頗受世人推崇,請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加以賞析。
7. 這首詩抒發(fā)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梁園之中夕陽已西下,只有點點亂飛的烏鴉,放眼望去滿目的蕭條,零零落落三兩戶人家。
2. 用了反襯(或擬人,或以樂景寫哀情)手法,襯托得梁園更加蕭條;詩人吊古傷今,抒發(fā)了人事已非,盛衰無常的感概。
3.這樣寫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用樹的無知反襯有感覺之人觀園后的沉痛,用樹木繁花滿枝、春色依舊的樂景反襯了梁園頹敗、人事已非的悲情。
4.一二句先從聽覺寫梁園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亂鴉翻飛,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寫盡了梁園的衰敗。三、四句作者別開生面,從“庭樹不知”的角度以樂景寫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見傷痛了。
5.用亂飛的烏鴉,點染出梁園日暮蕭條冷落的景象
6.擬人寫出庭樹的無知,寄寓作者傷時感慨開花的庭樹反襯出梁園的荒蕪,抒發(fā)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7. 這首詩抒發(fā)的是一種古今興亡、盛衰無常的情感。詩人來到昔日繁盛的梁園,先是感受到一幅暮鴉聒噪、人跡稀少的蕭條景象,而后細(xì)看竟發(fā)現(xiàn)在這蕭條的廢園中,樹木居然繁花滿枝,春色依舊,內(nèi)心奔騰洶涌的是一股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
【岑參《山房春事》】相關(guān)文章:
岑參:《山房春事》05-08
岑參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10-26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鑒賞譯文及賞析03-25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其一》賞析11-24
岑參的詩詞經(jīng)典10-16
岑參的古詩01-26
岑參的簡介11-24
岑參簡介09-01
岑參生平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