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采薇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采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誦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理解詩歌主要內容,掌握詩歌中的重要字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的誦讀詩歌,掌握詩中的比興與借景抒情的手法,暢談自己的感受,提高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戍邊戰士的內心復雜交織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誦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體會詩歌意象所傳達的主旨。
【難點】
感受戍邊戰士內心復雜交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無數的的戰士因為戍邊而與家人分離不得相聚,歸期變得最不確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位戍邊戰士在歸鄉途中的所思所想,這位戰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讓我們從《采薇》中尋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劃分節奏。
2.教師范讀,為學生正音,劃分節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詩詞。
3.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初步了解詞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
明確:強調學生個性化解讀,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4.通過三遍的讀,我們能不能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體現整首詩的'情感?
明確:“憂”字,全詩有以下句子出現“憂”字,“心亦憂止”“憂心孔疚”“憂心烈烈”。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1.我們知道這位戰士是要返鄉的,我們通常認為歸鄉是讓人快樂的、興奮的,那么這位士兵的憂愁是什么呢?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明確:(1)回憶之“憂”。這位戰士的“憂”是源于對于以前無數次歸鄉延期的一次匯總,從薇菜剛剛冒出地面到薇菜長出軟嫩的枝葉再到薇菜變老,每一次都希望返鄉,每一次又被戰事所拖延,時間長了便郁結于心,成為憂愁的一個來源。(2)戰事之“憂”。詩歌沒有從正面上去描寫戰爭的慘烈而是描寫了大量的戰馬裝備從側面來描寫戰事的頻繁,引出戍邊的艱苦生活。(3)景色之“憂”。當初的“楊柳依依”和如今的“雨雪霏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戍邊戰士看到現在的哀景,聯想起自己的戍邊經歷,不由得產生了交織在一起的憂愁。
2.詩歌中的戰士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憂愁的呢?仔細品讀,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明確:詩經中最主要的手法——賦、比、興。比、興往往連用,在寫回憶之“憂”時,作者用薇菜的生長變化來暗示歸鄉之期被不斷的推遲。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3.通過剛剛我們的分析之后,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詩經的寫法,讓我們再來讀一遍。背誦下自己喜歡的句子。
明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四)師生總結,布置作業
思考,假如你是這位返鄉的戰士心中還會想起什么呢?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要求真情實感。
采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得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并能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得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得基礎上,能讀出詩歌得節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得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得鄉思情結得內涵,體驗這一美好得感情。
鑒賞詩歌,從詩歌得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得成長得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在更廣闊得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自己得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得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四、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得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整理編定古代得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得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得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得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得絕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得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得作品,或揭露當時得社會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得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得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得展示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得語言特點
《詩經》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種句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得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得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得起點。
《詩經》得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得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得效果。增強詩歌得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得抒發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加強作品得形象性,獲得良好得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得手法。“興”字得本義是“起”。
《詩經》中得“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得開頭。大約最原始得“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得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什么樣得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得歲月里得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對戰爭得不滿和對故鄉得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得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得怨敵、思家與盼歸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得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得戰士得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得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得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得。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得強烈得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得對戰爭場面得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得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得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有前面得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得戰斗之后,戰爭得幸存者終于踏上歸家得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得喜悅,而是營造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場景,寫得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得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得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得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得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得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得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得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長暗示時間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得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得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采 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
采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游、戰爭。
(2) 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作品內容與情感;理解詩歌意思,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引導學生多角度鑒賞最后一個章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衛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復雜的心情。
2、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基本能夠獨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 理解主人公對家園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人類歷史的車輪,并不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是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詩經?小雅》中的《采薇》這首詩,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苦難的體味,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復雜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學習目標。
二、整體把握、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誦讀、翻譯。
重點理解的句子:(1)歲亦莫止(2)我心孔疚(3)載饑載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來(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魚服(10)雨雪霏霏。
2.整體把握
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問題:你覺得詩歌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什么內容?
要點提示:
第一、二、三、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以及軍旅生活之勞苦。
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三、問題探究
1、觀察本詩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從4-5章來看,請結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等詩句,說說本詩描寫戰爭場面的特色。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3、詩歌小結:這首詩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重點表現對故鄉的思念。 采用了起興、重章疊句、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起到了強化畫面、音韻、情感的作用。
第 二 課 時
一、情境導入
播放余光中的《鄉愁》,為詩歌情境作鋪墊。
二、詩歌回顧渲染
學生通過齊聲誦讀,抓住重點詩句進行品讀,把全詩的內容梳理分為三個階段,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重新回顧全詩內容。
引用渲染: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征》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請談談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前人賞析佳句:
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知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潤《詩經原始》
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采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景而情與之俱。征役之況,歲月之感,胥在言外。——錢鐘書
2、參考賞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風吹拂,楊柳輕柔飛揚。——依依惜別之情
寒冬時節,雨雪飄飛,紛紛揚揚。——傷感哀痛之情
⑵以樂景寫哀情(反襯):
"焦慮不堪的家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
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對比
時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來”
活動小結,畫面再現 :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四、背誦比拼
齊讀詩歌。
教師提示要點,鼓勵學生個人背誦。
齊背詩歌。
五、延伸拓展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參考賞析: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六、有感而發
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師生互相點評。
【采薇教案】相關文章:
《采薇》教案05-27
采薇 教案08-11
采薇的教案07-11
《采薇》的教案07-17
《采薇》教案10-15
《采薇》經典教案08-31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10-28
《采薇》優秀教案10-27
采薇教案范文10-04
《采薇》教案范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