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背影》背后的深情
導語:《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文章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以下是由小編為您整理的《背影》背后的深情,歡迎閱讀!
余光中先生在《論朱自清的散文》中說:“《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譽,其實不無瑕疵,其一便是失之傷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淚,也未免太多了一點。時至今日,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
其實,朱自清的眼淚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決不是淺薄的“傷感”,其中蘊涵著不可明言的復雜的感情矛盾。就是在《背影》的文本里,作者也照實記錄了一些,只不過話說得很是簡約,文筆很是含蓄隱晦,某種難言之隱存在于字里行間,需用心讀、了解寫作的緣起才能破解。
要解開這個謎底,關鍵在于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這個現象并不常見,原因是什么?很多人把這句話忽略過去了。結尾“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為什么?“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不好”又從何而來呢?很多人讀到這里又滑過去了。大家大概覺得這些話很平淡,沒有什么可品味的,其實,這些話很重要,文中的這些留白有很大的張力,有矛盾可以分析。
“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這是暗示:“我”對父親怎樣呢?單看看父子“不相見已二年余了”,卻還是父親主動地“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寫了一信給我”,就不難想見——“我”待父親是怎樣的……《背影》中礦藏太豐富了。
事情發生在1917年,文章寫于1925年,是整整八年之后。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情:
這年冬天(1917年),因祖母逝世,回揚州奔喪。父親時任徐州榷運局長。在徐州納了幾房妾。此事被當年從寶應帶回淮陰的淮陰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趕到徐州大鬧一場,終至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差。為打發徐州的姨太太,父親花了許多錢,以至虧空五百元讓家里變賣首飾,才算補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變故而辭世。
(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臺高筑。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生了一次一次齟齬。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后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準他進家門,后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毀滅》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骨肉間的仇恨”。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系仍未好轉。
(關坤英《朱自清評傳》,燕山出版社,1995)
自民國十年楊州八中的辭職事件發生后,妻兒也被逼離家,待在岳父處幾個月,直到民國十一年二月才接到杭州組織起小家庭。這一年暑假,朱自清希望時過境遷,帶著妻兒回楊州探望雙親,首先是不準進門,后來是不加理睬。過了幾天很沒趣的日子,頹然返回杭州,這就是給俞平伯信中的“暑假中在家,和種種鐵顏的事實接觸之后”的遭遇。到民國十三年,母親也被逼離家,朱自清接到浙江奉養,這時候心情極為痛苦,但本性忠厚,從沒有怨恨。
(周錦《朱自清作品評述》,智燕出版社)
《背影》一文還有很關鍵的細節被忽略了。原來,造成祖母逝世、家庭瀕臨崩潰的原因,就是父親道德上的過錯。作為兒子,對父親此等說不上口的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朱自清在文章中自是不便明說,文筆非常含蓄隱晦。雖然口不能言,但卻郁積于心。在此情況下,兒子對父親在情感上是有距離的。
文章開頭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己二年余了”。那么,作者為什么接著又說“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呢?也就是說,朱自清為什么要寫《背影》呢?我認為,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我們讀懂《背影》很有幫助。
它之所以能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
(李廣田《最完美的人格》)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
(葉圣陶、朱自清、唐弢:《關于現代散文寫作——答編者問八題》《文藝知識》第一集之三,1947年7月1日出版)
父親的來信那句話是——“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里,所謂“大去”其實就是一個“死”呀!作為人子,看到父親的這個來信,誰又能不為所動呢?既然父親離“大去之期不遠矣”,前塵往事,一切都得到了原諒。再說,情隨事遷,朱自清寫《背影》的時候,事情已經過去八年了,當時的情感拉開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在回憶中也獲得了程度上性質上的改變。這時兒子對父親的感情有了變化,當時的懊悔變成了如今的懺悔。
在北方定居后,生活是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卻更加痛苦。盡管由于姨娘的作祟,盡管父親的做法過分了些,自己雖然也曾一再的忍受著,但總不能就這樣的僵持下去。最后終于決定自己認錯,請父親原諒,既不向老人爭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盡其在我的發出信去。就是這樣的一份感情,心緒得到了平靜,對父親產生了強烈的懷念,而寫下了這一篇《背影》。
(周錦《朱自清作品評述》智燕出版社)
表面上,《背影》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懺悔;實質上,這種懺悔是父子長期失和造成的,而這種失和狀態給兒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傷,這種父子反目使他痛苦和焦慮。“父為子綱”、“子不言父之過”等傳統文化的重負使朱自清在反叛父權專制時產生道德上的焦慮和心理上的憂悒。父親來信觸發了這種焦慮,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強烈的骨肉親情占據了他的胸懷,父親那句“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使他受到震撼,難道真的要應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古語了嗎?不,他要盡早與父親冰釋前嫌,他要借文章給老父以安慰,同時也釋解自己心中之塊壘。
于是,《背影》的字里行間充滿了老父的慈愛和兒子的懺悔,……作者借寫作《背影》釋解了內心的焦慮,也使父子沖突得以緩和。
朱自清寫作的目的達到了。
(趙煥亭《<背影>:朱自清內心矛盾和焦慮的審美置換》,《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4)
此文也可以看作朱自清向他父親伸出橄欖枝——希望父親看到文章,以修舊好。實際上,朱父看到此文,也便與兒子和好。
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親在看到《背影》的幾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帶著滿足的微笑去世的。
(朱國華《朱自清與<背影>》,《人民政協報》1998.10.25)
海外現代文學研究名家李歐梵的意見是頗有啟發性的。他曾在一次講學中說過:
五四是個反傳統的年代,是個“打死父親”的年代,五四文學的父親形象都是負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里,它第一次重點刻畫了一位正面的父親形象。在“滿街走著壞爸爸”的情況下,這一個“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為經典》,《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朱自清的稟性忠厚而且善良,盡管家庭缺少溫暖,盡管父親對家庭并不是一個很負責的人,他都不放在心上。最難得的,他的《背影》不是寫在親情的照拂與家人的和樂中,而寫成于漂泊的異鄉,近似無家可歸的狀況下。
(周錦《朱自清作品評述》智燕出版社)
朱自清是懷著羞愧、傷悲、感恩等復雜的情感寫作《背影》的,作者寫《背影》其實用情極深、用力極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長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真實的一面。作者的懺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淚。有的人不理解《背影》所表達的情感,是因為不了解《背影》真正的寫作目的。
聽了很多節講《背影》的課,我發現很多老師教《背影》,有一個共同點,都把焦點聚焦在“父愛”這個主題上,只是將《背影》解讀到父慈子孝的層面。讓學生體認父愛,這自然是不錯的,但未免失之淺薄。《背影》的確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情感和兒子對父親關懷的感激之情,但是,學習《背影》一文,僅僅是體會父愛,適合嗎?到位了嗎?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我們學習散文,是把重點放在散文所描寫的對象上呢,還是把重點放在通過對象的描述所抒發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換句話講,是看父親的形象呢,還是看體察父親的那個人的心情呢?”(王榮生,《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語文學習》2009.09)。這是一個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也就是“教什么”的問題。教學任何一個文本,把主要精力傾注在文本所描寫的對象上(寫的什么),而不是對所描寫對象的描述上(怎樣寫的),這恐怕是有問題的。
文章是立體的,我們講給學生的,卻往往是一個平面,可能還是扭曲的平面。這么多老師在教學《背影》的時候,都一股腦兒聚焦在作者描寫的對象上而不顧作者通過對象的描述所抒發的情感,這與《教師教學用書》“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領會本文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定位有關。
前面提到的那些隱情《教師教學用書》掩蓋的嚴嚴實實,沒有一個字的介紹,也難怪老師們將“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為父子關系一貫其樂融融。如果教參不是將朱自清父子之間的感情一廂情愿地“提純”、“凈化”,我們老師也不會一股腦兒地把精力聚焦在描寫的對象“父親”身上,只是簡單地歸納為真摯感人的父子之情。這樣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一些老師,只是將《背影》解讀到父慈子孝的層面,而在明明有話可說的地方,反而視而不見,沒有東西講了,就是因為沒有抓住矛盾,無法往深刻的內涵突進,就只好從表面到表面,在文章所描寫的對象上上瞎折騰了。因為按《教師教學用書》教學似乎不允許知道《背影》里的秘密。《教師教學用書》意欲掩蓋什么?聚焦什么?指引什么?是不是怕大家知道了這些秘密,父親的形象一旦被戳破,怎么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父愛呢?
在互聯網時代,《背影》里的秘密蓋是蓋不住的。有的老師知道了這些情況,卻不敢示于學生。有老師就說,“教學《背影》千萬不能把朱自清先生用心遮蓋起來的東西給晾了出來。”“如果不強硬地挖出那些學生本來根本無可能知曉的背景,這篇文章足夠經典。”“……因為這個擔心,上課時我總是刻意避免談及朱自清的父親及其父子間的矛盾。”這樣的觀點,我不能認同。我認為,教學就應該真實地去教。這么豐富的礦藏資源就這么被浪費了,被屏蔽掉了,看上去很自然地對接到了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但對教學《背影》來說掌握詳實而又豐富的背景資料,有助于深入探究文本內涵。如果不了解這些,《背影》所抒發的濃情就顯得有些突如其來的過分,文本里的不少著力點也多少顯得做作——正如本文開頭余光中先生所懷疑的那樣。客觀呈現文章背后的信息,對準確理解文本中肯地評估文本,是很重要的,即使文章背后的故事,并不是那么有詩情畫意,但它卻是《背影》里最真實、最可貴的東西。
我認為讓學生知道《背影》里的秘密,不會影響朱父的形象,這與讓學生體認父愛的教育目的也并不矛盾。因為《背影》一文其實是朱自清父子之間長期冷戰關系的解凍劑。現在的孩子要真正理解這篇散文,其實是很困難的。但這些材料讓語文老師們都看看,卻大有好處。當然,老師在備課上要深度解讀,在課堂教學上要適度教學(文后附有我對《背影》的教學設計)。臺灣的《國文教師手冊》(相當于大陸的《教師教學用書》)在這方面做的就很好(文后附有臺灣康軒版教材《國文教師手冊》提供的《背影》的背景資料),相形之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的教學引導設計就顯得極其低級、幼稚和可笑了。
長期以來教材的權威性,教師用書對教學行為的規范、限制與引導,使得讀者逐步喪失了對“經典”的反思能力。借用米爾斯(Mills.C.W)所著《社會學想像》中的觀點:我們觀察世界的每一事物都依賴于我們觀察世界所通過的透鏡。讓不讓知道《背影》背后的故事只跟我們的觀念有關。
【拓展】《背影》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并斥之為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后,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念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后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于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于我說道止于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四、藝術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著歷史的認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復出現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為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三、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具體說來,
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本文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么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后來終于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么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后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6、白描的技巧極高。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寫父親當時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背影》背后的深情】相關文章:
朱自清《背影》背后的故事06-01
深情的句子02-21
深情的古風句子02-13
深情告白的句子03-14
深情個性簽名11-08
風光的背后的句子12-29
季羨林 “大師”的背后01-04
讀出《背影》后的“背影”12-09
深情又激勵人的句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