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資料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手抄報吧,手抄報能有效幫助我們獲得信息,培養綜合能力。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手抄報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4年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資料,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的手抄報資料
作文1:
又到了一年一次的清明節了,爸爸媽媽帶我回廣西老家去掃墓,我十分高興,因為又可以看到幾年不見的表哥表姐了,心情是那樣地激動,又是那么地緊張,多希望可以快點見到他們。
我家鄉的清明節是那么的隆重了,家的祖墳分布在風景秀麗的山上,清明節的時候,滿山遍野都是上山掃墓的人,山上一片熱鬧。長輩們準備了許多糕餅點心、水果飲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擔挑著,我們這些小孩子有的拿著鋤頭、有的拿鏟子隨后跟著,一家人一起上山掃墓。掃墓活動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處祖墳,我們就分頭忙開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會兒就把雜草叢生的墳頭整理得干凈了許多,接著還要把五顏六色的墓錢插在墳頭的新土中,并用毛筆蘸上紅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這一來,日久未修的祖墳頓時面目一新了。大人們取出供品:燒豬、雞、鴨等擺在墳前,點燃了香燭,還燒了許多的紙錢,這些供品是給祖先吃的,紙錢是給祖先用的,這表示我們這些后輩對祖先的一片孝心。最后大家要按從大到小的輩份輪流磕頭祭拜祖先,有的口中還念念有詞呢。瞧,表哥念著:“祖先保佑啊,讓我考試高多幾分吧,不再被別的同學笑了!”你看看我表哥還是那么可笑。還有更有趣的事呢,太爺爺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過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了筆就描了一下,慌得爸爸一聲驚叫:“別動!”哦,原來這行字是留著給太奶奶逝世后才能寫上的,我差點闖了大禍,趕緊在太爺爺的墳前磕了四個響頭,希望他能原諒我剛剛所犯的錯誤,長輩們樂得呵呵大笑起來。
掃完了墓后,可真是把我們給累壞了,但這一次的清明節我過得還真有意義,清明節讓我對我們的祖先增添了幾分得敬意,也增進了我和表哥表姐的親情。
作文2: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春光明媚,正值踏青掃墓的好時候,于是學校組織五年級學生到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開展春游、掃墓活動。
我們來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只見紀念館前立著一根旗桿,上面飄揚著鮮紅的國旗,右側是英雄石雕像,左側高聳著一座英雄紀念碑,碑面上赫然題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這八個金色的大字。
在莊嚴肅穆的紀念碑前,同學們手持小白花,三鞠躬、默哀、依次敬獻白花……深切緬懷那些為黨、為國家、為人民舍生忘死、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
悼念活動結束,我們又跟隨講解員來到紀念館內。通過講解員阿姨的介紹,我們了解了浙江的革命發展史以及先烈們為祖國的獨立、繁榮昌盛,“拋頭顱灑熱血”,奮斗終身的英勇事跡。由此,我們也更加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學們認真地聽著講解,眼神里充滿了對革命烈士的崇拜與敬仰。
這次活動,讓我們這些生長在甜蜜幸福中的同學們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如果沒有昨日的熱血奮戰,如果沒有戰士們在戰場上殊死拼搏,我們就沒有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向革命烈士學習,學習他們至死不渝,頑強不息的革命斗志,學習他們戰勝重重困難,奪取最后勝利的偉大精神。
革命烈士的精神將世代相傳,永垂不朽!
作文3:
又是一年清明時,柳絮紛飛,桃花飄香,煙雨迷蒙。千年前的今天,也是這番情景嗎?
那時,江南的三月,細雨柔長。杜牧漫步在街道上,飄飄揚揚的細雨灑在他的身上。這細雨,是文公對介子推遲來的道歉嗎?這細雨,是文公對介子推的懷念嗎?帶著親人的愁緒飄入每一方田地。
詩人在雨中停佇著,尋望去,路旁不遠處的山野下,一位蒼發老婦人站在墓前,口中念唱著,似語似歌。火堆旁未燃的冥幣乘風而起,好似只只白蝶在空中蹁躚。碑前,一位少女跪坐著,以淚洗面。肅穆的墓碑旁,荊棘雜草凄迷。那冢里的人,是婦人的兒,少女的夫吧?
漫山遍野的懷念與追思,在青冢上不斷地徘徊,旁人的淚水打濕了煙柳的枝頭,壓得詩人喘不過氣。只想討酒一碗,消這萬里愁容。一縷孤煙從遠處的村落升起,顯得格外孤獨。也許,此時只有酒才可以澆碎詩人那點點離愁吧?
詩人走向那正在吹笛的牧童,向他詢問酒家的位置。牧童輕輕放下手中的短笛,朝他笑了笑,伸出稚嫩的小手,指向不遠處的杏花村。詩人走進村中,一股杏花香撲面而來。放眼望去,不遠處酒旗飄揚。鳥兒啾啾地鳴,杏花灼灼地開,春雨潺潺地墜。
輕揚的紙鳶,新插的柳條,呢喃的燕子,倔強的新秧,蒼老的古樹,早起的流鶯,追逐落花的孩童,堤上如織的游人……相遇在這個清明時節。
作文4: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我們家同意向爺爺致敬。大姨媽正聚精會神地剪紙,轉眼間,巨大的白紙變成了小巧精致的紙錢,送到了遠方的爺爺手中。奶奶和媽媽正在包餃子,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我爸爸和叔叔正在準備禮物:蘋果、香蕉和爺爺最喜歡的白酒。
一切準備就緒后,我們全家去了墓地。在那里,死去的人安詳地睡著了。爸爸和叔叔鏟去了墳墓上的雜草,并增加了許多新的土壤。叔叔汗流浹背,但我仍能看出他的心情很沉重。北風呼嘯,仿佛天堂與我們同在。他不時卷起黃沙,為爺爺的長途旅行鋪平道路。我們恭敬地把水果、餃子和其他我們帶來的.貢品放在那里,虔誠地蹲下來。從大口袋里拿出切好的紙幣;一個接一個,慢慢點燃。火焰歡快地跳動著,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遠處的爺爺那里。大姨媽低聲祈禱,祈求我們的親戚保護我們。燒完紙幣后,我們又鞠了四次躬,每個人的眼睛都紅了。我輕聲對爺爺說:“爺爺,我好想你...你一定也想我們。”別擔心,我已經長大了,我會照顧好自己和奶奶的。明年清明節我們還會再來。“事實上,我們應該經常來。
當我回到家,我總是轉過身來,和奶奶說話,給她唱歌。奶奶,別提她有多開心。我父母稱贊我明智。今年的清明節教會了我生活的意義。我想,我要熱愛生活,尊重我的家庭,尊重我的父母,爺爺將安息在墳墓下。
由來:
1、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2、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習俗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20xx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習俗: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2、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5、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
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6、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7、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8、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9、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10、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注意事項:
一、交通安全
1、清明節期間,忽晴忽雨天氣多變,路況復雜,駕車出行過程中要保持適當的車速及安全間距,避免事故的發生。
2、機動車輛及非機動車輛在外出掃墓的過程中,請自覺服從交警的指揮,遵守交通規則,按規定的地點及停車場停放車輛。
3、機動車輛盡可能錯時出行,避免交通擁堵,有關交通情況可以通過收聽、收看廣播電臺和相關交通提醒信息進行了解。
4、在等候和乘坐公交車時請不要擁擠,以防發生意外;按規定的地點乘坐出租車;行人在橫穿馬路時,要注意來往車輛,請走人行橫道。
5、家人聚會飲酒須適度,切勿酒后駕車;
二、防火安全
1、在祭掃時不要隨意吸煙和亂扔煙頭,祭掃完畢后應確認余火已完全熄滅后方可離開,千萬不要因麻痹大意而釀成火災。
2、最好攜帶鐵鍬、水桶等滅火物品,以防疏忽造成突發著火。
3、應避免在樹林、草地和草垛附近焚香燒紙、燃放煙花爆竹。
4、假如不慎引發火災,不要慌張,更不可盲目逃離現場,可充分利用身邊可滅火的物品進行撲打,并立即請求周圍群眾及園林工作人員支援,同時及時撥打110、119等報警電話報警。
三、飲食安全
1、鹵菜類食品最好在出發當天購買,超過一天應加熱,應使用清潔的專用容器或干凈的食品袋盛裝食品;2、勿食路邊攤販食物,不要在途中購買來路不明的食品,尤其是熟肉、熟菜及五顏六色的飲料;
3、購買食品時要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以防食物過期變質;
4、真空包裝食品打開后別放太久,一經打開,立即食用。吃野菜最起碼要知道所食野菜是否有毒,不認識的野菜最好不吃。
5、外出游玩時,人的精神狀態處于緊張和亢奮狀態,這時,常使消化系統的血液供應減少,消化液的分泌量下降,胃酸的數量不足,難以殺滅隨飲食而進入的各種細菌,因此,旅游中隨身帶些大蒜、生姜、食醋,在飲食時佐餐,可起到健胃消食作用,以防腸道疾患的發生。
6、旅途中應保證每天喝一定量的水或飲料。在天氣比較炎熱的地區旅游,容易出汗而口渴,更要多喝些水;
7、不能大量吃冷飲,吃冷飲會使胃腸蠕動功能紊亂,破壞胃腸粘膜的保護屏障作用,造成多種病菌乘虛而入。
8、途中飲水以開水和消毒凈化過的自來水最為理想,其次是山泉和深井水;無合格水飲用時可用瓜果代水,但吃瓜果一定要去皮,瓜果除了受農藥污染外,在采摘過程中也會受到病菌或寄生蟲的污染;
9、不要隨便飲用河湖溝澗的泉水、溪水,野外的水源看似透明干凈,卻往往存有多種病菌,極易感染病毒性肝炎、痢疾、腸炎等疾病。
四、外傷急救須知
1、應盡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
2、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隨身帶好常用的急救藥品,備些創口貼和清涼油可處理些簡單創口和蚊蟲叮咬造成的皮膚瘙癢
3、老年人腿腳不靈,步態不穩,易發生受傷事故,最好有家人或親朋好友相伴;
4、遇到外傷出血可用干凈的水沖洗傷口,然后用手巾包扎。若仍出血不止可采用壓迫止血法,1小時過后每隔10分鐘左右松開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環。
5、關節扭傷勿用手揉搓,取冷水、或者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冰塊用手帕包扎敷15分鐘左右,情況嚴重應立即送往醫院。
6、如果懷疑骨折,可用夾板或木條將傷處固定
7、若是從高處摔下傷到脊椎時,將患者放在平坦、硬質的擔架上,并固定,不要讓身體晃動,然后送往醫院。
8、如遇需緊急救護的情況,請撥打120急救電話,尋求幫助。
故事: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晉國,重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天,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的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04-03
高中清明節手抄報資料07-03
走進清明節手抄報資料10-11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集錦07-03
清明節手抄報簡短資料07-04
2017清明節手抄報資料07-04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大全07-04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內容04-03
兒童清明節手抄報資料11-10
小學清明節手抄報資料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