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故事(通用24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故事 1
話說自東漢以后,天下四分五裂,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企業,其中最大的兩個霸主:一是曹操的快遞公司,憑借雄厚的財力壟斷北方的市場;二是孫權的東吳造船廠,以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獨占南方市場。在他倆的壓制下,沒有任何企業超過0.3%,而賣草鞋的劉備、賣紅棗的關羽和賣豬肉的張飛因為自己的銷售量太低,難以維持生計,于是一起創建了一個小公司。
公司開業后沒幾天,董事長劉備來到一處算命攤詢問他如何把生意做大,那人說:“其實把生意做大的方法很簡單,先生可否聽過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者即得天下!”
正好有一個人路過這里,喊:“號外號外,臥龍先生今日凌晨下榻茅廬客!保ㄖT葛亮現在只是一個賣蘿卜的)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劉備連逛了兩次茅廬,卻都因為諸葛亮提出的天價年薪無功而返,第三次因龐統(鳳雛)也答應出山,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了。于是諸葛亮成為了劉關張公司的經理,而龐統也以副經理的身份混了份高薪。在他倆的`幫助下,劉關張公司以前所未有的形勢擴張:劉備的草鞋橫跨太平洋,遠銷國外;張飛的豬肉和諸葛亮的蘿卜完美結合,“豬肉蘿卜湯”成為養生界的第一圣品;紅棗更是人手一大把,成為每日必吃的零食之一。慢慢地,他們公司的市場份額從0.001%變成了0.5%。
一開始孫權并未怎么關注,可曹操認為能在他和孫權的壓制下市場股份超過0.5%都是人才,于是他和劉關張簽了合同,孫權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孫權發現自己的市場份額只有10%了,想補救回來,可一切都是徒勞,終于在一天晚上他破產了。劉備以為這下可以得到一半天下了,誰知他的公司市場份額不僅沒增,反而全被曹操搶走了,合同也被他燒了,于是曹操得到了天下。
劉備想與關羽、張飛、諸葛亮、龐統商量計策,不料只找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姓劉的,我們已經投靠曹老板了,你自己去國外賣草鞋吧,哈哈哈!”劉備憤憤不平地說:“唉,我真后悔當初看走了眼,居然重用了這些忘恩負義的家伙!”他凝望著窗外……
三國演義故事 2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聯系了史實《三國志》,我寫下了這篇讀后感。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用了小說的手法,記錄了從漢末到晉初這幾十年的歷史。這期間,先是出現了許多的勢力,后來只剩下蜀、魏、吳三足鼎立,最后由司馬家族一統天下作為結尾。但這其中,作者總是有意神化蜀國,到后來,似乎劉備是正義勢力,而其他兩國都變成了反派角色了。
其實,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一樣。因為他們都是為了一統天下。所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樣。換種說法,如果三個人互相為敵,那么每個人都會看到其他兩個人不順眼。而作者就是站在蜀國的立場上的。就說說咱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吧。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羽扇綸巾明明是周瑜的衣服,羅貫中搬到了諸葛亮身上;馃啾,周瑜好不容易等到了東風,卻變成諸葛亮借來的了。草船借箭明明是孫權干的',卻又用來體現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之死與諸葛亮無關,把周瑜寫成心胸狹窄,讓他太委屈了。歷史上,諸葛亮是常敗將軍,而周瑜才是百戰百勝,而作者看待事物,就是從蜀國百姓們的角度來看的。
我們看事物,也要從多個方面來看。雖然說每個方面可能都沒錯,但是我們一定要用最冷靜的頭腦,最公平地看待事物。作文
三國演義故事 3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
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后,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于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斗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里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里很快樂,我并不想念蜀國。”
散席后,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里。’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三國演義故事 4
在屈身曹魏的十余年里,并不是一個什么都沒有做的閑人,在建安五年的時候,孫策去世,孫仲謀作為他的弟弟則順理成章的繼承他哥哥的位子。原來在孫策底下做事的等人將重心轉而放在了孫仲謀身上,一心一意的輔佐他。試想,如果只是一個泛泛之輩,周瑜、張昭這樣的重臣能用心的輔佐他嗎?這也證明了孫仲謀也是一個有才能有謀略的人。擁有一個這樣性格特點的人,能夠在曹魏隱匿差不多十年,這也有說的過去的理由了。
建安二十五年,不是一個老練的軍事家的,成功的鉆了一個大空子,這就是著名的“關羽失荊州”事件,當時,孔明先生讓關羽筑兵荊州決不能失去荊州這塊兵家必爭之地,關羽出兵襲擊曹操軍。千算萬算,沒有人能夠算到,在此時抓住這個好時機襲擊荊州,最后成功的從關羽手中奪下荊州,從此荊州成功被仲謀收入麾下,三分局面由此成定局。正當所有人都要開始準備讓仲謀登基成為一方霸主的時候,仲謀一個人冷靜了,并沒有急急忙忙的坐上龍位,靜靜享受勝利給他帶來的享受,直到建安三十四年,仲謀才稱帝,然后才開始進行遷都和建業。盡管,仲謀的個性不如三國里其他人物的鮮明,而且與其他人物相比之下他性格中甚至還有一絲絲的優柔寡斷,他的“英雄感”也不如其他人物強烈,但正是由于他的這種獨特的性格使得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孫仲謀的能屈能伸不僅表現在“關羽是荊州”這次事件中,更表現在此次事件之后。
在孫仲謀奪取荊州后,襲擊了關羽,并將其“拿下”,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更讓很多人沒有想通一點是,歷史上的一些大梟豪——曹操、劉備等人,竟然會敗在他們的晚輩孫仲謀手中。但是,在仲謀做出這一系列讓世人震驚的事情后,他還做出了更讓世人大跌眼鏡的事情,那就是向魏求和,主動要求去魏做官,很多人認為傻啊,沒有眼光啊,但其實不然,正是因為孫仲謀這種能屈能伸的性格,這才使得他最后獲得成功走上帝王之位。其實這是孫仲謀的一個謀略而已,仲謀因為成功收入了荊州,這一舉動導致所有人對他虎視眈眈,他為了避免“兩方開工”,所以最后才主動向魏求和,為了更長遠的計謀埋下了一個深深的伏筆,這也正體現了的足智多謀和強大的內心。
如今世人對仲謀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個人魅力很大,能夠讓陸遜、周瑜等人對他忠心耿耿,其實忠心這種事,也是靠雙方對彼此的一個信任,作為一個戰場新人,他能夠讓眾多大將在他手下,任他使用,這是因為什么呢?我們不得而知這些大將心中正真的想法,但正是因為他們雙方之間的那種信任,仲謀剛繼承他哥哥的位置的時候,手下的大將哪一個不是比他有謀略有才能,沒有哪一個人遜色于他,但仲謀依舊非常放心的給這些大將很多重要的任務,因為他知道這些大將都對他忠心耿耿。仲謀也確實能夠擔起其兄長之位,但沒有這些大將的輔助,孫仲謀或許就不是史書中所記載的那個孫仲謀了。
孫仲謀年輕時,其品質中大多都是隱忍、有謀略、眼光長遠的特點,但凡是都具有兩面性,人也是如此。晚年的孫仲謀已經不如他年輕時的那般,他性格逐漸變得扭曲起來,猜疑心也越來越重,甚至變得殘暴不堪,與年輕時的他相差甚遠。東吳日后動蕩的政局和衰敗的情況也和老年性格大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客觀上分析來說,他確實也沒有他父親孫堅哥哥孫策的軍事敏感度,甚至是說他沒有其兄父獨特的關于軍事方面的才華。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一個10幾歲就開始自己面對所有事情的少年,無論怎樣這種精神氣魄都是讓人敬佩的.。在仲謀稱帝后,他對吳國所做的的一切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不管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來說,都是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他在位的時候,派人到江南考察,并在此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發,他設置了專門從事農業管理的官員,并實施屯田制,讓吳國的農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些都體現出仲謀優越的政治才華和優秀的治國方針。
盡管孫仲謀不如曹操、劉備等人在性格謀略等方面大方光彩,但其作為一代帝王,也是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最大作用,其性格中的最大的一個特點隱忍,卻也是三國里幾大豪杰中最能夠凸顯出來的。雖然仲謀在歷史上的“戲份”不如其他另外幾位多,也不如另外幾位收到的關注多,但正是因為這樣,孫仲謀這種獨特的氣質讓人無法從他身上轉移注意。
三國演義故事 5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因為他神機妙算,曾七擒蠻王孟獲,并能驅使六丁六甲之神,而且無人可破他所布的陣。
下面是講述諸葛亮的一個故事:
孔明(諸葛亮)曰:“汝欲斗兵?斗將?斗陣法?”懿(司馬懿)曰:“先斗陣法。”孔明曰:“汝先布陣!避彩謭厅S旗搖飐,左右軍動,排成一陣。懿問曰:“汝識吾陣否?”孔明曰:“此乃‘混元一氣陣’也!卑延鹕纫粨u,眾兵排成一陣?酌鳎骸叭曜R吾陣否?”懿曰:“量此‘八卦陣’,如何不識!”孔明曰:“識便識了,敢打吾陣否?”司馬懿喚來三將,囑咐道:“今孔明所布之陣,按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所布。從‘生門’打入,‘休門’殺出,復從‘開門’殺入,此陣可破!比藲⑷胧耜,只見陣如連城,沖突不出。只見陣中重重疊疊,都有門戶,哪里分得清東西南北?三將不能相顧,只管亂撞。喊聲起處,魏兵一個個被捆了。
在赤壁之戰時,諸葛亮竟然可以算出三天之后會起大霧,利用大霧使曹操損失十多萬只箭,還損失了百余艘戰船,旱寨、水寨、糧草。還在華容道被關公攔住,跪下求饒才免于一死。
我很崇拜諸葛亮對天文的.精通,以及超強的軍事才能。
三國演義故事 6
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國,領精兵三十萬奔陳倉道口而來。陳倉口守將郝昭有勇有謀,更得大將王雙相助,諸葛亮造云梯,制沖車,填城壕,掘地道,強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辦法幾乎都用上了,陳倉口還是久攻不下。諸葛亮郁悶至極,一時無措,無奈問計姜維。姜維仔細分析了陳倉城池堅固,兼守將郝昭堅持防御戰,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雙相助,認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于是建議諸葛亮暫停攻城,派大將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關隘要道防止敵方從街亭進攻,自己派人獻書詐降魏國大都督曹真,暗里襲擊曹軍大本營祁山。
曹真中計,損失兵折將,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陳倉口指日可待。
三國演義故事 7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弊x一本好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更機智。我喜歡讀《三國演義》這本書,一丟下飯碗就讀;一寫完作業就讀,甚至出去旅游都要把它放在背包里。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想看這本書了。我洗碗、掃地、疊衣服,跟媽媽換零錢,經過我的“持久戰”,終于,媽媽同意給我買這本書了。一買到書,我便迫不及待地回家坐在地板上讀了起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令人感動,“三顧茅廬”的劉備使我敬佩不已,“溫酒斬華雄”的'關羽武藝高強讓人拍案叫絕……一個個故事令我難以忘懷。
三年級的時候,我又開始看第二遍、第三遍,每看一遍,我都有新的發現和收獲。有一次,我把這本書帶到了學校,我的同桌一下課就把我的書搶走去看,而我生怕他們把我心頭之愛撕壞,只好追著他、看著他、關照他千萬要小心。
如今,我已經五年級了,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十多遍了,里面的人物就像放電影一樣時時展現在我眼前。他們使我理解了善良的可貴,學到了遇到困難時急中生智,懂得了朋友有求時要鼎力相助……
我和它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請聽下回分解!
三國演義故事 8
讀了《三國演義》,我被書里面的豪情萬丈、英雄氣概所深深折服。劉關張三人肝膽相照、義薄云天的兄弟情義;曹劉煮酒論英雄的豪邁與自信;諸葛亮周瑜的斗智斗勇……當然,書中也不缺少生死離別的肝腸寸斷;“既生瑜何生亮”的死前感慨;火燒赤壁的尸橫遍野……
而我最喜歡的是書中的關羽。雖然他沒有曹操的野心,沒有諸葛亮的過人才智,但他卻用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深深地被后世敬仰,是他的堅持深深地打動了我。過五關斬六將,關云長英勇奮戰,不向曹操投降,甘冒生命危險,是他對劉備的忠誠打動了我;為保趙云安全,身中毒箭,是他的義氣打動了我;刮骨療傷,血流了一大盆,但他卻似一點兒也不覺得痛,是他的勇敢打動了我。
在書中,還有一個我喜歡的人——諸葛亮,他聰明過人,總能想到萬全之策,并能善用天時地利人和。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用空城計嚇跑十五萬魏軍,還造出了木牛流馬。他三氣周瑜,七擒孟獲讓我在為周瑜孟獲嘆息的同時也開始羨慕起諸葛亮的智慧了。
三國演義故事 9
東吳與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命諸葛亮十日內制作十萬支箭。諸葛亮說只擊需三日,并立下軍令狀。魯肅來見諸葛亮,第一天不見動靜,第二天也不動。第三天四更時分,諸葛亮密請魯肅到船上。
同時,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好,向曹營進發。此時,江上大霧迷漫,對面看不見人。五更時分,船只接近曹營。諸葛亮讓軍士們在船上擂鼓吶喊,裝作周瑜來偷襲。
無奈江上霧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調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滿了箭,天已放亮,諸葛亮下令收船。軍士們高喊著:"謝謝曹丞相的箭。"高高興興地往回走了;貭I后,把箭取下,十萬有余。
三國演義故事 10
祁山,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在禮縣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扼隴蜀咽喉,控南北要沖,是三國時蜀魏相爭的`古戰場。祁山堡武侯祠距禮縣縣城25公里,塑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匾額條幅氣勢恢宏,警句炙口,書藝精道。
三國時,魏、蜀爭相掠奪隴南人口。曹操先后掠奪、遷移隴南人口30多萬入居關中,僑置武都郡于扶風郡美陽,又移至興平縣小槐里。諸葛亮亦遷移西縣人口1000余家還居漢中。后又有武都王苻健率眾入蜀,蜀將張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白水,而隴南為蜀所有,武都、陰平2郡仍存,屬益州。所以,三國時,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關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于今禮縣東北置祁山縣,亦屬武都郡。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次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西漢水北岸地區)。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屬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郃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托,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今陜西寶雞境),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糧盡還師。諸葛亮為孤立祁山魏軍,并開辟軍資來源,于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出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諸葛亮于上 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后撤回祁山。魏將急躁,率軍尾隨追擊。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出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圣旨,只得退軍,于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張郃后,還師漢中。經過3年休養生息,諸葛亮于建興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諸葛亮數次挑戰,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筑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后蜀軍還師漢中。諸葛亮六出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
三國演義故事 11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派車運糧,并令淳于瓊等五將率兵萬人擔任掩護,屯積于袁軍大營以北四十里的故市、烏巢。沮授建議派蔣奇率軍駐扎在糧庫為外側以防曹操的抄襲,袁紹不聽,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家屬在鄴城犯法被扣押,便一怒之下,投奔曹營,受到曹操的熱情接待。
許攸密報說,袁紹輜重車萬乘在烏巢,屯軍戒備不嚴,可用輕兵前去偷襲,出其不意,燒掉糧草,不出三天,袁軍自敗。于是曹操決心夜襲烏巢,焚燒袁紹的糧草。利用夜晚悄悄地從小路去偷襲烏巢。而袁紹得知曹操夜襲烏巢后,隨即決定用主力攻打曹操的大營,只派遣一部輕騎去救援烏巢。果然曹營堅固,攻打不下。曹操見袁紹援軍趕到烏巢,便指揮將士拼命沖殺,大破淳于瓊的'隊伍,燒毀烏巢全部糧草。
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郭圖害怕袁紹追究他獻計的責任,所以便嫁禍給張郃。張郃在氣憤之下,與高覽一起燒了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
三國演義故事 12
讀了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
其中,有許多英雄好漢使我十分佩服:
關羽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斬顏良,誅文丑,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于曹操,但還是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品質。刮骨療毒不怕疼,可以看出他非凡的`英雄氣概。當看到他被孫權殺死后,不由得覺得十分可惜。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后人很深的印象。
三國演義故事 13
諸葛亮由于錯用了馬謖,致使街亭失守。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已向西城撲來,而且馬上就要到了。這時,諸葛亮身邊只剩下一些文官,連一員武將也沒有。根本無法作戰。
諸葛亮稍一沉吟,計上心頭,他披上一件寬大長衫,戴一頂便帽,登上城樓,賃著樓上欄桿端端正正地坐下,點燃香。然后,虛望前方,安然自得彈起琴來。
司馬懿來到城下看了許久,聽了很長時間,無論從對方人物的表情動作還是諸葛亮所彈出的.琴聲中,都看不出絲毫破綻。
其子和其他將士紛紛要求進兵攻城?伤抉R懿凝然不動,仍靜靜諦聽。忽然他神色一變,露出緊張模樣,忙下令:“后隊改作前鋒,先鋒變為后隊,馬上撤退!”
西城中的諸葛亮,見司馬懿帶兵疾忙退去,輕輕長吁一口氣,用手拭了額上的冷汗,笑了起來。司馬懿得知中計后不覺由衷嘆贊:“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三國演義故事 14
今天,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故事 15
在諸葛亮五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用裝神弄鬼之計割取了隴上的麥子,以充軍糧,又在鹵城(今甘肅天水西南)伏擊了司馬懿,并大敗魏的西涼援兵。但是駐守永安(今四川奉節)、負責供應大軍糧草的`李嚴,卻因軍糧籌措不好,害怕諸葛亮怪罪,就假造了東吳要進攻蜀國的消息,派人送給諸葛亮。諸葛亮得到報告后,很是吃驚,為避免被東吳抄了大本營,他下令馬上撤軍回國。他先命駐守祁山大寨的兵馬退回西川,然后又令楊儀、馬忠領兵在劍閣(今四川劍閣北)和木門道(今甘肅天水西南)兩處埋伏,約定炮聲為號,塞斷道路,兩下夾擊追兵,又令魏延、關興引兵斷后,又在鹵城虛設旗號,然后大軍向木門道撤退。
當巡哨兵把蜀軍撤退的情況報告給司馬懿時,司馬懿高興地說:現在諸葛亮已經撤退,誰敢去追司馬懿手下大將張郃要求領兵追擊,但司馬懿卻說:你性子太急躁,不能讓你去。張郃不服地說:都督出兵之時,已命我為先鋒。現在正是殺敵立功之時,你卻又不用我了,我不知這是什么原因司馬懿說:蜀軍現在撤退,一定會在險阻之處設下埋伏,只有十分仔細的人,才可以去追擊他們。張郃又說:這點我也曉得,請都督不必掛慮。司馬懿只得說:這是你自己要去的,到時可不要追悔。張郃奮然說:大丈夫理當舍身報國,我雖萬死也不會悔恨。司馬懿無法,只好說:你既然堅持要去,那就帶領五千兵馬先行,再讓魏平率二萬部隊押后,以防埋伏,我再率三千人在后面接應。
三國演義故事 16
三國時期,劉備派老將黃忠率兵去襲擊曹操的糧草大軍,被曹操包圍,趙云前去解圍,被曹操追殺,三國演義經典偃旗息鼓的故事。趙云兵少勢弱,他敞開營門,偃旗息鼓,只身站在營門口,曹操怕中計就撤退,被趙云的士兵伏擊,趙云趁機追擊,把曹軍打得大敗。
據《三國志》載,劉備在汝南吃了曹操敗仗,兵不足千。他接受部將孫乾建議,暫投荊州刺史劉表。劉表是劉備的同宗,馬上分撥宅院,妥善安置,待劉備很厚。
一天,劉表與劉備飲酒聊天,兩個人正談得高興,突然劉備臉色發暗,潸然流下淚來。劉表好生詫異,忙問何故。劉備長嘆一聲,說道:“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騎,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劉備所說的'“髀”,即大腿。他的意思是:我往常天天騎馬,大腿上的肉都消瘦掉了;如今我很長時間不騎馬了,大腿上的肉又重新長了出來。想想匆匆的光陰空空過去,轉眼我就要老啦,可那遠大事業毫無成就,所以感到很悲傷!
這個典故如此產生了:“髀肉復生”、“髀肉重生”、“拊髀興嗟”三個成語。用來對長期賦閑,終日飽食,無所事事,毫無成績可言形跡的興嘆。 想來,現實當中此等現象又豈不比比皆是呢,當然各個所處境地不同,所對情景不同,固然難消差異。但都要呼吸,要吃飯,要勞作,要交往,要盡孝父母,要生兒育女,要報效國家,凡是種種,何不保持向上心緒,何不奮力向上攀登呢!
三國演義故事 17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此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古人的足智多謀,比如說: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建七星壇引東風等,還讓我知道了古代軍士的英勇善戰,比如說:趙云殺進幾十萬人的,如同入無人之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了,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云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于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后以,直到臨死之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故事 18
《三國演義》是我和爸爸最喜歡讀的書,從小爸爸就經常給我三國的歷史故事,因為爸爸認為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除春秋戰國時期外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歷史。當我讀到關羽之死的時候,不禁眼里含滿了淚水,英雄末路時令人不勝感概。
關羽一生忠義、義薄云天,人稱關公,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義無反顧......他是立下赫赫戰功的蓋世英雄。但是英雄也不是完人,英雄也有失誤,而且是足以致命的失誤!按笠馐G州”、“敗走麥城”、關羽父子同死,結果使得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為他報仇,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國力損失過半。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是,雄據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修政治,然后兩道北伐,統一中原,恢復漢室。最后因為關羽的“大意”,隆中對的戰略完全被破壞,兩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劉備大業終于無法完成。
關羽之死,自大之禍。他雖然勇冠三軍,但卻過于自負,甚至關羽最看不起的人是孫權,他把自己比為虎,比喻孫權作犬。結果卻被孫權的大將呂蒙、陸遜出奇兵打敗。驕兵必敗,這是中國傳統的智慧。戰爭如此,我們在學習中也是如此,尤其是我在編程的學習過程中,看到好似簡單的題目,我就不自覺地說“垃圾”,結果卻因為一些小小的.“大意”,程序調試卻花費了大把大把的時間。
牢記驕兵必敗的道理,刻苦學習,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這是讀關羽大意失荊州留給我的啟示。
三國演義故事 19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將地捆來。劉備將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將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洹S谑呛笫廊艘娪腥藶檎埶囱龅娜顺鰜韼椭约鹤鍪,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國演義故事 20
俗話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第一次踏上書的階梯是在我2歲時。我2歲時還不識字,但我可以聽懂很多句子。與冰心老人驚人的相似我第一次聽的故事也是《三國演義》,不過冰心是舅舅給讀,我是聽評書聽完的。
因為《三國演義》是我接觸的第一本書,所以我對它情有獨鐘,尤其是曹操,書中說他很陰險,但從內容來說也沒有體現出他有多陰險。我覺得他只是有很強的謀略,個人情感表現的太強烈了,比如有時他就不能控制自己爭強好勝、憤怒的情緒罷了。不過與他這樣的人在一起工作,打天下確實很危險,隨時有可能送命。
我對曹操一生的經歷很是好奇,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地轉移了我好奇的`朝代。前年,媽媽給我買了一部講春秋戰國的書,而書后則推薦另一套書《卑鄙的圣人~曹操》,這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憶,我馬上讓媽媽給我買了這套書。書很快就到了,我終于能了解曹操了。一口氣看完后,我明白了三國的真正內幕。原來陰險的不是曹操,而是《三國演義》中描寫很憨厚的劉備,他一投再投,靠投靠別的勢力起了家。按理來說他是最陰險的,不過可能因為他的樣子比曹操好看,人們的印象中他比曹操好吧。
三國的例子讓我明白了,人們眼中看你是好人比你干了什么實事都要強。但是我寧可做干了實事不被人認可的曹操,也不做劉備這樣的小人。
三國演義故事 21
趙子龍單騎救主——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艁y中,趙云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
趁趙云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殺來,趙云含淚推倒土墻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趙云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云勢不可擋。
之后,曹軍蜂擁而來,張飛在長坂坡誤解趙云已經降曹,后經解釋解去疑惑。張飛獨擋曹軍,命手下在橋后砍倒樹木綁在馬后往來奔馳作疑兵之計,飛在橋上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
曹軍聞之,盡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云長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毖晕匆,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
飛望見曹操后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操便回馬而走。于是諸軍眾將一起望西奔走。后關羽從江夏借到兵馬,殺退曹兵,又得孔明起夏口軍前來接應,劉備突出了重圍。
三國演義故事 22
我家書架上的圖書琳瑯滿目。有一次我寫完作業,偶然間翻開了一本《三國演義》,不一會就被書中的故事迷住了:“三顧茅廬”啦,“刮骨療毒”啦……每個故事都那么扣人心弦,動人心魄。我舍不得放下,連上廁所都想捧著看幾眼,可總被媽媽制止。
有一個周末,我又坐在沙發上看起來。正好看到了“三英戰呂布”的情節:只見“呂布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讀著讀著,我眼前好像浮現了一個英姿颯爽、威風凜凜的英雄形象,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這時,媽媽端來了一盤水果,隱隱約約聽到媽媽說了一句:“吃水果嘍!”我隨口答應了一聲,繼續看“桃園三英雄挺身而出,來戰呂布”的結果。邊看邊隨手從果盤里拿了一個圓溜溜的東西塞進嘴里,看也沒看“咔哧”一口,剛咬進嘴里,我就蹦了起來:“怎么這個味呀!”定睛一看,不禁樂了,原來我咬的.是一個還沒剝皮的桔子!把我酸的直吐舌頭。媽媽也在旁邊笑得前仰后合。
單單一本《三國演義》就讓我如此著迷,我相信浩瀚的書海里一定有更多的好書在向我招手,讓我去發現,去品味,去感悟!我一定會跟更多的經典名著成為最要好朋友。
三國演義故事 23
關羽,字云長,河東解縣(今屬山西)人,三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其余四將為張飛、趙云、黃忠、馬超)。長期以來,統治階級對他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
關羽英勇善戰,武藝超群,立下許多戰功。他曾斬殺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和文丑,闖過曹操的五個關口,殺死曹操的六員戰將。關羽對蜀主劉備赤膽忠心,深受劉備重用。但是,關羽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政治謀略,驕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公元214年,劉備率兵攻打四川,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說諸葛亮在四川用計收降了勇將馬超,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才能可以與誰相比。諸葛亮很了解關羽不服氣的'心思,便寫信回答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一代英杰,可與漢初大將黥布、彭越之輩相比,可與張飛并駕齊驅,但卻不能與你相提并論,不如你這樣超出眾人,無人可比!
關羽看完諸葛亮的復信后,非常高興,當場就把書信展現給賓客們觀看。
三國演義故事 24
提起《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便會自然的想到其中的許多人物。如:寬厚仁義的劉皇叔、重情重義的關羽、生性多疑的“奸雄”——曹操、陰險狡詐的司馬懿、心胸狹窄的周瑜......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寫了近百個特點鮮明的人物。從一開始的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爆發了黃巾起義到晉國的三分歸一統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勝。不論是“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還是“七擒孟獲”、“空城計”,無不叫人拍手稱快,就連我也被書中那多變的情節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在所有人物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神機妙算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他“傅望坡”設計燒曹軍;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又以“空城計”退敗司馬懿五十萬大軍。從這些計謀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知識淵博,我們應該要多學習他。
為將者,而不通天文、不知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古人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沒有戰火、沒有硝煙,又有先進的科學和浩瀚的圖書,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呢?
【三國演義故事】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故事03-25
《三國演義》故事05-28
三國演義曹操的故事03-25
三國演義 經典故事03-12
三國演義故事【推薦】03-25
【精品】三國演義 經典故事03-12
【優秀】三國演義 經典故事06-11
三國演義故事(實用60個)10-24
三國演義曹操的故事(精選10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