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字的起源
漢字的起源1
“他”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他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沒有他,文史傳承就無法保存,前人的事跡很快就會被人們遺忘,我們也就一無所知。沒有他,就沒有書。沒有書,就沒有傳播知識的途徑。沒有傳播知識的途徑,就沒有傳承的機會,智慧的結晶就無法保存。沒有他,我們人類無法間接交流。沒有他,人類會缺少很多豐富的生活,不方便人類思想感情的交流!八笔俏叶啻螐娬{的'“字”。
如果是口口相傳,語言習慣每30年左右就會發生變化,文明的傳承無法完成!但是文字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幾千年的文明史都是用文字記錄和傳承下來的。掌握單詞和相應的語法,甚至可以通過古今來學習,這是語言所不能及的。文字不僅可以通過信件傳遞,還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在紙上,表達自己的情緒,放松自己。
我很感謝那些發明了文字,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人。文字對人類幫助很大。無論是唱片,春聯,使用說明,電視字幕等。他們都需要文字。我很難想象沒有文字的時期。人不會說話怎么辦?發明人物一定很費功夫。我有很多問題要問發明文字的人,文字的演變讓我很感興趣。
我對人物只有粗淺的了解,因為這個話題讓我對人物的起源和演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種文化是值得傳播的。
漢字的起源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漢字的起源
(2)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片形象地展示漢字的發展
(2)通過課堂練習來鞏固和提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漢字的魅力,關心漢字的發展。
。2)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書寫規則,了解漢字中的民族文化氣息,并且有助于鑒賞書法藝術作品
教學重點
理解漢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
教學難點
對漢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的理解并能正確地解決在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悠悠中華五千年,中國有著太多太多讓外國人仰慕的東西,包括四大發明,文字等等,而漢字則是見證中國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今天句讓我們一起走進漢字,走進中國。
二、推進新課
北京奧運會將要舉行,圣火傳遞儀式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那么我們首先來看看奧運會的會徽。
1、漢字的起源
。1)結繩記事說
。2)八卦說
(3)書畫說
(4)倉頡造字說
課堂活動:文字游戲
2、漢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實物的形狀)
。2)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號構成)
。3)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構成一個新字)
。4)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6)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課堂活動
3、漢字的演變
。1)甲骨文
。2)金文
。3)小篆
。4)隸書
(5)草書
(6)楷書
課堂活動:書法欣賞
三、課堂小結
四、課外延伸
課后小試身手
五、板書設計
漢字的起源3
(一)漢字的起源
1.漢字的起源
中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認為結繩是漢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圖、洛書演進為文字說”。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頡(jié)造字,這至少在戰國末年已經在廣大學者中流傳。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并發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這又有各種不同的猜測。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不過稍有異議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還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在考古學家那兒,中國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竟源始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薄鞍肫逻z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薄半m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薄翱梢钥隙ǖ卣f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比绨创苏f,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于什么時代?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于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站發表了一則驚人消息說:“在中國河南賈湖發現的烏龜殼上的符號,很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這則報道內容被確認屬實,那將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
2、漢字的始祖
相傳漢字是黃帝時期一個叫蒼頡的人創造的。
在我國的陜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總是糊滿了眼屎,但這兩雙迷迷蒙蒙的眼睛中總是放射出異樣的光芒,觀察事物特別清楚。他披著長發,留著長須,身穿獸皮,坐在一張兇猛野獸的皮上,手里經常拿著一支土筆,與坐在他對面的人交談,似乎又在思索著什么。他的頭形也不同于一般人,頭頂高高地隆起,像個奇形的頭陀,顯得特別聰穎過人。
他經常騎著毛驢,在陜西的黃土高原上四處奔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那時沒有紙,他就把收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里,讓毛驢馱著。他收集的不少,裝了好多袋,毛驢走到現在的陜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
倉頡帶著這批資料,沒有毛驢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間草棚住下來。倉頡不斷觀察天象,抬頭仔細看月亮時圓時彎的變化,還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的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后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別各種紋理的異同,并開始創造文字。
其實,文字的形成是一個漸生的過程,絕非一時一人所能勝任。文字應當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創造、發明、發展、完善下來的符號。數量也是從少到多積累起來的。
漢字的數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說出它的準確數字。我們只能從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數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曹魏時李登的《聲類》共收字11520個。南梁顧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個。唐朝時顏真卿的《韻海鏡源》共收字26911個。宋朝時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韻》共收字53525個。清朝張玉書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當代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讀完小學階段我們要累計識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要會寫。
3.漢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么,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4.漢字六書
說漢字的來源,就要說到漢字的六書。
六書就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人們依據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許多漢字供人們記錄信息,傳遞信息使用。
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和轉注。
象形 象形就是描畫事物形狀的一種造字法。用這種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網等。
趣談“瓜”字
瓜是一個象形字!肮稀弊种,兩撇表示藤,中間豎鉤表示瓜,捺表示葉。你們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
“形狀像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種;“瓜皮船”是船的一種。
“像切瓜一樣”,瓜的命運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義。人們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強國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聰明,這一詞來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時期生活在瓜州(甘肅敦煌一帶)姜姓人被稱為“瓜子族”,他們十分勤勞,受人雇傭時總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們這種老實的習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征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里最鋒利,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來源
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例如“上”、“下”、“兇”……等等!吧稀、“下”兩個字是用橫線“一”為界,在橫線上用一點或較短的短線指出上方的位置,寫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橫線下面畫符號為“ ”,則是“下”字!皟础弊质侵傅厣嫌幸粋深坑,走路的人沒看見而踏空掉進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間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種驚嚇的`感覺和危險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獨體字。
會意用兩個或幾個字組成一個字,把這幾個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意義。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個人靠在樹上,表示休息。
簡說會意字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漢字,例如“灶、塵、國、孬、歪、甭”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
下面是幾個會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寫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間是個太陽,意思是太陽已落入草叢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兩個象形字的會意字。以后簡化為“莫”!澳钡谋玖x是日落的時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以及表示揣測或反問等詞義,如:莫如、一籌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詞。作為本義日落時候的“莫”,后又被新創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寫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狀(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內,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為明白,左右雙手在盆(皿)中洗,盆中還有水,是“皿”、“雙手”和“水”三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F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狀已寫成“皿”字。
疊羅漢式會意字
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焱”;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三個“水”組成“淼”;三個“口”組成“品”等。
破體會意字
會意字由于字形的變化太大,現在已看不出它們的字源了。
例如婦女的婦字,為什么在女旁加個歪山呢?正確的字源分析只能從繁體字“婦”中才能看出。這個“婦”字左邊的“女”旁指婦女,女旁的“帚”是掃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婦女拿著掃帚在家里勞動。“女、帚為婦”和“力、田為男”是符合當時的“女內男外”、“男耕女織”的社會情況的。
這類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當多,人們叫作“破體字”。
形影相隨,“從”善相親
在人的一生中,總有自己崇拜的對象,喜歡跟從他,學習他。就如右圖(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頭走著,一后生在后跟著,形影相隨,觀察模仿著老者。這就是“從”字。
“隨從、跟隨”,這是“從”的本義。學習某人,必定要“跟隨”而學。子路、曾皙、冉有等為了學習孔子,跟隨著孔子周游列國,邊走邊問,增長才智。
“順從、聽從”,要學習別人,就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要謙虛,因此就引申出“順從、聽從”的意思。作為解放軍戰士,就要服從命令聽指揮。小學生要聽從老師的正確指導。
“侍從”,這是由“跟隨”引申出來的意思。我們知道,在古代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倫常中有“天、地、君、親、師”之說,還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這些都表現了老師的崇高地位。因此,學生對老師除了要“跟隨”學習之外,還要侍奉老師,也就是“侍從”了。
“參與、從事”。要侍奉老師,就要參加到老師所做的事情當中,并和老師一塊動手動腦做。因此“從”字就有“從事、做”的意思,F代漢語中有“從事、從軍”等詞,其意思都是“做”。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顯然是學習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從”字就有了“副、從屬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兩個詞語最能體現這個詞義:主從關系、從犯。
漢字的獨特神韻
中國的方塊字以其獨特的構造、深遠的意境而特立獨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很難領略其神韻和精髓。老師講解“臭”字,會說:“自大一點就是臭!币源私逃覀円t虛謹慎,不要自滿;老師剖析“偽”字會說:“人為和起來便是偽。”以此區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們寫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實感。
這實際上玩的是“拆字”游戲,但也讓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比如“富”和“窮”兩個字,所謂“富”,過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養一張嘴、一個人,自然綽綽有余,也就“富”了。而“窮”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為十以內的最大偶數,也就是說,窮人是那些耗盡力氣打工的人。只有力氣,當然“窮”了!百v”字也很有趣,“賤”的繁體是“賤”,左邊為“貝”即錢,右邊兩個“戈”即兩個兵器重疊交叉、相互較量在一起,為錢而爭,為錢而斗,自然是“賤”的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漢字都蘊含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在讀漢字的時候若對字形加深一層思考,有助于我們更多地了解漢字所具有的獨特神韻。
形聲利用形旁和聲旁組成的新字。在形聲字中,跟讀音有關的偏旁稱為聲旁,跟字義有關的稱為形旁。比如,“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這個字讀“gang”,上面的“山”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山有關。
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有三種組合方式:
左形右聲:指、詩、估、格
左聲右形:救、歉、劍、欽
上形下聲:空、露、花、嶄
上聲下形:盂、貨、娶、基
內形外聲:聞、問、悶、瓣、辮、辯
內聲外形:園、囤、病、衷、閣、匣
東坡問字
王安石寫了一部書叫《字說》。
有一次,蘇東坡寫了個“坡”字,去問他什么意思。
王安石回答說:“坡就是土的皮!
蘇東坡說:“難道滑就事水的骨嗎?”
王安石無話可說。
在漢字的結構中,偏旁是比筆畫大的構字部件,是構成漢字的基本單位!捌隆敝械摹捌ぁ笔潜硎咀x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釋是不對的,難怪蘇東坡以“滑”字相問,王安石就無話可說了。
秀才識字讀半邊
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秀才識字讀半邊。
說的是秀才遇到不認識的字,或懶得查字典,或怕丟面子,有個竅門是讀半邊字。例如:碰上“坷”讀“可”音,碰上“鑼”讀“羅”音。這類的字都讀對了。可是這個辦法有時又不靈。如挽救的“挽”不讀“免”音,剛愎自用的“愎”不讀“復”卻讀“bì”。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原來,有些形聲字,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讀半邊就要鬧笑話,F在“秀才識字讀半邊”又成了對“秀才”們讀錯字的諷刺。
“她”字的由來
“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只是到了19世紀20年代才出現了它。
在古文里,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后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后,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時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一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一時轟動全國。“她”字一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認、稱贊,并被廣為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書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之外,還有轉注和假借,因為它們離我們的生活遠一點,所以不再細說。
漢字的起源4
一、漢字的起源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里發現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象文字,共發現了1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二、漢字的構成主要有三種方法:
1、象形法
這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寫成,“月”寫成,水寫成,牛寫成等等。這些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到后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后來方正的字體,有的筆畫減少了,有的筆畫增添了,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2、會意法
象形字比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們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創造了另一種造字法——會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號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號來表達一個抽象的意思。例:“明”字寫成,意為“日”和“月”帶來光明!暗弊謱懗桑(意為太陽出地平線而升起。
3、形聲法
象形字和會意字都能從字形上看出字的意義,但卻不能讀出聲音。因此又創造了形聲法來造字。把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義的形旁搭配起來,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結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這樣文字越造越多,據統計,形聲字占漢字的90%左右。漢字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適應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漢字的起源5
一、說教材
《漢字的起源》是新課標高中語文選修板塊的學習內容。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漢字有著無法比擬的神奇力量,它的教材編寫意圖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整體上了解漢字,了解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底蘊。
2、積累并梳理漢字的相關知識。
3、嘗試從漢字的構造來探究漢字的意義。
要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多年積累的零散語文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對知識有新的認識和體驗,并從中掌握一些規律。也可以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把學生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據此,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課后反思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二、說學情
作為高二學生,對漢字已很熟悉,并且有了一定的.領悟能力,能寫字,會讀音,理解字義,有一定的語文素養,。根據這一情況,我適當補充相關內容,加以引導點撥,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發現的平臺,增加其對漢字的了解,進一步培養其對漢字的熱愛。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改倡導我們“注重語文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結合教材解讀、學情分析,我設置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積累并梳理漢字的起源、形體、構成、文化等知識。
2、培養學生對漢字鑒賞、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的情感,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
4、重點:了解漢字的起源、構造方法。
5、難點:欣賞漢字的形體美,解決在生活實踐中遇到的漢字問題。
四、說教法
新課標特別注重學生的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學法方面,我指導學生在課文中自我發現漢字的構造。教法方面,我將主要采用圖片展示,使學生之間能積極探究、碰撞思維并加深興趣。同時我將適時輔以講授法和問答法,以更好地引導他們欣賞漢字。
五、說教學過程
以語文的學科特性、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互動性為教學的出發點,我將教學過程設置如下:
1、課堂導入,用故事和字謎的方式來導入,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探究漢字起源,為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漢字知識,同時鍛煉學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幻燈片視圖的方法進行。
3、了解漢字的構造方法。漢字是表意文字,探究漢字構造可以判斷漢字的意義,我結合成語及相關詩句,從構造方面推斷字義,即增強學生辨析字義的能力,為高考做準備,又可激發學生對漢字意義了解的欲望,提高學習興趣。
4.、在探究中體悟漢字的魅力,都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漢字的魅力無處不在。探究練習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將會有更大的興趣。因此本環節從對聯,書法藝術方面加以欣賞,解讀出漢字造字的獨具匠心,尤其是漢字形體美和意蘊美。
5、感受漢字形體美,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我將用自己設計制作的PPT展示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學生們在觀賞中感受漢字演變“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領悟古人造字的智慧;同時在課件上展示名家書法作品和列舉書法名家,讓學生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書法藝術之美。學生們在興奮的同時,也就加強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直觀地體會到了漢字的演變之美、構成之美和書法之美,意蘊之美也蘊含其中了!
6、課堂練習以“北京奧運會的徽標”為內容,及展示漢字之美,又與高考相接,學練結合。
六、課后反思
1、課程導入字謎部分有點多,使本堂課的時間略顯緊張。
2、課堂練習中我認為學生見過這個題,處理的有點快,應讓學生動手寫一下對徽標的認識。
3、漢字的演變雖然不是本節課的內容,僅僅屬于了解,但處理的有點簡單。
讓學生在語文課上“活”起來,既有文學熏陶,又有語言運用,是我本堂課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
漢字的起源6
漢字的其源有種種傳說,但多數說法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不過無論誰創造,早起的漢字十分形象。因此我覺得了解一下漢字的起源,就可以了解漢字的構造,減少錯別字的產生。雖然現在的一些字失去原來的形態,但是追溯起源,總能找到漢字起源的蛛絲馬跡。
我首先了解了“月”的由來:天空中最明顯的`事物就是太陽和月亮,古人很早也留意到了,所以想把月亮寫出來。太陽是圓圓的形狀不會變,古人就用“⊙”來表示,但是月亮也用“⊙”表示不是分辨不出來了嗎?幸而,月亮的形狀是會變化的,有新月、滿月、半月等形狀,既然不適合用滿月的形狀,就用新月的形狀造了“月”字。甲骨文中的月字不是剛好像一彎新月嗎?中國傳統的歷法,如把月亮的圓缺周期稱為一個月,所以與月有關的字還有“期”、“望”等等。
了解了“月”的來歷,我覺得很有趣,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漢字無窮的魅力。除了“月”字,我還了解了“船”、“日”、“書”、“羊”。的來歷,是我牢牢記住這些字的筆畫,像一年級小朋友看圖識字一樣,增長了知識,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
這次活動讓我感受到古人聰明的才智,讓我十分敬佩。
漢字的起源7
漢字從形態到內涵,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而且是一種形象生動,有社會文化背景、生命意識、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走進漢字的文化寶庫,走進漢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領悟中國古漢字的神妙話語。今天,我們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國(國)
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梢岳斫鉃椋河扇丝诮M成軍隊,由軍隊來保衛人口,這就是國家。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國”字多了一個四周的“囗”,表示國家有邊境四周;隸書、楷書中的“國”字還多了“一”,表示“土地”。這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
在古漢字中,“國”字的組成中有外面一個大囗和里面一個小口,這兩個口,意思是不一樣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則表示土地;此外,還要執有“戈”矛的軍隊來保衛國家的土地、人口和邊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還有“戈”等因素,構成為國家的“國”字。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說,古漢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深刻地解釋了國家的幾個基本特征,或者說構成國家的幾個基本要素——邊境、疆域、土地、人口、軍隊等。
家
家是宀+豕!板病保课莸南笮巫;“豕”,豬的象形字!凹摇弊值谋玖x是: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房屋,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時中國以男子耕田為主的農業社會,社會整個生產力低下,農業很重要,同時又必須有飼養業做補充,人們才能夠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錢的人,比較富裕的人,養殖業對于他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對于家庭的經濟影響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財產之一。因此,家家戶戶都會飼養牲畜,特別是豬(豕)。那么怎樣飼養呢?就是養在家里,一來豬等家畜不會被人偷走;二來可以防止猛獸吃掉家畜,遇到猛獸來,人們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驅逐猛獸,使家畜免遭損害;三來,房子下層飼養家畜,雖然豬屎馬尿等味道臭點,但是對家庭衛生無根本性大礙。這種房屋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做法,即使在當代,在中國一些貧窮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見。
在古代,養豬成為家庭的一個基本特征。沒有養豬的家庭是令人驚訝的。家以是否養豬,而不是以是否養羊來標識。這也表明中國中原地方已經擺脫了以往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比較徹底地進入了農耕社會。
“家”字。《說文》:“家,居也!薄缎氯A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學術流派!
善
不論在甲骨文中,還是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善”字都與羊、與羊的嘴巴相關。在隸書、楷書中,善:羊+口+廿!吧啤,羊頭加上羊嘴。試想,羊的嘴巴只吃草,不會咬人,也不會咬其他動物。羊嘴,善之極矣。
“善”字揭示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羊對于人類有著眾多方面的“美”的本質:羊吃進去的是草,但是擠出來的是羊奶,提供給人類的是渾身的寶:肉是鮮美的食物,羊毛可以紡成毛線做衣服,羊皮可以做成皮衣,連羊糞蛋也可以肥田。羊對人類是完全奉獻,真是善莫大焉!羊不象牛馬豬等大型的、比較兇惡的動物那樣,對人有時有生命危險,羊對人最為溫順,因此,羊最早被人類馴化,對人類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也最大。
牛馬豬等大型牲畜,也有許多善,但是,牛會抵人,馬會踢人,有時還會致人死命;而羊即使偶爾發點脾氣,也很難致人死地。因此,中國古代先民把善與羊聯系在一起,是最準確、最科學的造字方法。
惡(惡)
亞(亞)+心。“惡”字本義:鱷魚在心中,或者是心如同鱷魚般殘忍。
惡字的上半部分是“亞”字,“亞”是鱷魚頭部的象形字。“亞”字的中間部分是鱷魚張開的大嘴巴,在嘴巴的左右兩點,是鱷魚眼睛,此外部分則是鱷魚頭部上下沿的樣子。
“鱷”(鱷):魚+噩。“噩”字是鱷魚的頭部象形字,代表鱷魚。在中國古代,人們因鱷魚的肆無忌憚和瘋狂而深受其害。因此,古漢字中,對鱷魚的描寫都是與丑惡、兇殘、瘋狂相聯系的。
貧(貧)
分+貝。一個“貝”(錢)幾個人來分,自然貧了;貧是缺乏錢財,擁有很少量錢財的意思!柏殹弊直玖x是:缺少錢財,家境貧寒。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古代文明考古中,貝殼都是最為原始的錢幣。因此,古漢字中“貝”就代表金錢。
古漢字中許許多多的與“貝”字相聯系的字,也都與金錢的交往相結合。比如,賬目,就是金錢來往的記錄。寶:宀+玉+缶+貝。能夠稱為寶的東西里面,貝就是其中之一,而貝就是錢。實:宀+貫!柏灐敝傅氖潜淮饋淼你~錢等貨幣。
窮(窮)
穴+身+弓!案F”繁體字是“窮”,這個字上方是“穴”,下方是“身+弓”。
中國古代歷史傳說指出,我國先民經歷從樹上居住(“有巢氏”就是那些在樹上筑窩居住的先民),到洞穴居住 (“穴居氏”),而后到住房居住的轉變歷史。
在古漢字形成時期,人類生產力已經比起遠古時期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平原地方居住的人們,已經不適應穴居生活,因為,平原地方雨水下來就直接奔向挖出的洞穴里,不僅洞穴里的東西會被淹沒,而且,洞穴也會被浸軟垮塌。這樣,人們就從穴居轉變為蓋茅屋居住了,有勢力的部落酋長還居住在大房子里,那里干爽,生活的舒適程度遠遠好于居住于洞穴之中。人們的生活好壞的主要標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因此,用房屋來說明人們的貧窮富裕,是一個最為簡便易行,并且最有說服力的事例。居住在洞穴里的“窮”字,就成為了窮人的標志了。
即使是當代,住房問題也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家像個家的樣子,才能夠擺脫“窮”的形象。
富
宀+一+口+田!案弧弊值募坠俏摹⒔鹞呐c隸書、楷書是不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兩樣東西,房屋和房屋中的酒壇子,講的是房屋和酒壇子這兩樣靜態的、具體的財富。而隸書和楷書的“富”字,既有靜態的財富,如房屋和田地;同時,主要的是動態的財富:這主要是人口(“口”)和田地(“田”)結合后,就能夠創造出新的、更多的財富來!案弧弊峙c“窮”字相比較,富字的上邊不是“穴”字頭,而是“宀”(寶蓋)頭了。富了以后,就可以離開“穴居”生活,在平地上蓋起房屋,這是一種上方有了房頂居住比較舒適的家。富字上面的“宀”加上“一”,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經有大屋頂的房子住了。
總之,“富”字的含義是三者合一: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有不斷繁衍的'人口(勞動力),有可耕種的田地。
思
田+心。漢字告訴人們,思想的思,心中有田就是“思”。這種思很純正,不是叫人癡心妄想的思,不是歪門邪道的思,而是干正經事情的思,即務農的思。
在篆文中,“思”字,上有人頭部的“囪門”,下有人的“心臟”。古代人把握住了人的頭腦和心都有思想、思考的功能。誠然,現代醫學只承認頭腦才有思考的能力。在隸書、楷書中, “思”字的上部 “囪”被 “田”取代。篆文的 “思”,解釋的是人的什么器官有思考的功能;而在隸書、楷書中的 “思”,則告訴人們什么叫做“思”,通過人們耕田的實踐及其整個思索過程來揭示 “思”是什么。
貿(貿)
卯+貝。什么是卯,在中國古文化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之說。在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是卯,卯代表乙木,乙木指的是荊棘、灌木叢,而荊棘、灌木叢不是可以做棟梁之材的參天大樹,而是一些低矮的枝枝丫丫 (卯的象形字)的、難以做成大材的木材,只配砍下來做燒柴。在古漢字中,與“乙木”相對應的是“甲木”,“甲木”就是那些偉岸、高聳的喬木。灌木絕大多數只能夠用來做燒柴 (或者做小型的家具、生產輔助用具),而喬木則主要用于做房屋、橋梁等建筑的棟梁之材或者板材。
“貿”字是由“卯”和“貝”組成,其含義是用燒柴(卯)來換錢,或者用錢(貝)來買燒柴,這就是貿,也叫貿易。中國這個 “貿”字,是十分傳神的,緊緊地抓住了事情的關鍵——貿易過程中買賣雙方的貿易行為及其基本表現。
漢字的起源8
所謂字途,就是觀察其形,思考其意,理解其意。
看了王婷的《漢字的起源》,對漢字有了新的認識。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偉大國家,其中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草書奔放,行書流水般,楷書端莊,隸書圓潤整齊,這些都是見證歷史巨變的精華。
學生們都知道漢字。但是誰知道它的來歷,它的來歷?根據考古資料,漢字是在大汶口文化早期發明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數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
一般來說,漢字的發展經歷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如下: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聰明的中國人熟練地學習了書法和“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充分體現了漢字的精髓。
一個詞的誕生需要觀察和研究。歷史上有一個詞叫象形字,是先民觀察周圍的一切而發明的。比如“魚”最出名,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我也告訴大家多觀察,多思考。漢字的高智慧不是我們發明的,而是我們要繼承祖先的優良品質——勤觀察,多思考。
看著這些漢字,我驚嘆于漢字的悠久歷史,贊嘆漢字的神奇本質。我總能想到很多事情。奔放豪邁的草書讓我明白,做人要豪爽,敢做敢想,不要陰柔造作;行書形似流水,一氣呵成,教我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楷書剛正端莊,表示人要端莊,要有正確的形體.這些凝聚了古人智慧精華的.漢字,展示了我偉大的祖國五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文化。
如今,漢字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給所有人帶來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漢字的魅力,漢字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
漢字的起源9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結繩說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庇涗浟嗽忌鐣柯浠蛑袊恍┥贁得褡澹谖淖殖霈F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于結繩”。
八卦說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緯·干·鑿度》認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澤字的古文。
河圖洛書說
《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I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辭!贰昂訄D洛書”條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后來《周易》的來源。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范九疇》(《尚書·洪范》),劉歆認為《洪范》即洛書。
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件,合為九(“五”位于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系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恒為15。
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薄盾髯印贰ⅰ俄n非子》也有記載!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犯哒T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么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間,有一部著名的書法集子叫《淳化閣帖》,其卷五載有古篆書二十八字,傳說是倉頡所寫。
經過人民長期摸索、反復試用、逐漸完善起來的約定俗成的漢字體系,絕不會是一人之力所能創出的。不過,如果說有如倉頡這樣的人物,曾在漢字的發源階段進行過收集整理、推廣應用之類的工作,是大有可能的.。
圖畫說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圖畫。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個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上行)和“隹”(下行)對照,十分相似!墩f文》說,“隹”是短尾鳥的總名。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
漢字的起源10
教學目標:
1、了解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充分感受漢字的魅力,關心漢字的發展;
2、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了解漢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
教學重點:
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
教學過程:
引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國的漢字與埃及的圣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字,并稱為三大古字。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惟有中國的文字生生不息,延用至今。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對漢字的了解有多少呢?漢字是怎么產生的呢?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怎么演變過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漢字。
一、漢字的起源
對漢字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有結繩說,圖畫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等等。書中給我們舉的就是其中的一種,圖畫文字。
除了圖畫說以外,我們要重點講一種起源說——倉頡造字說。
(圖:倉頡,倉頡的文字)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后,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于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臺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只鳳凰,嘴里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么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
其實,不管是什么起源傳說,從這些傳說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早出現的文字是圖畫文字。
對以上關于文字的起源傳說,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就可以了。
二、漢字的構造
漢字本身是表意文字,從它最初的圖畫文字就可以看出,它是通過圖形來表達漢字本身的意思。因此,我們了解漢字的本義,就有必要了解漢字字形的構造。
對漢字的構造,古人稱之為六書。東漢的許慎將其解釋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我們書中列舉了四種。人們認為假借和專注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這里就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就行了。隨著人們對漢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我們所說的造字,真正意義上的應該只有前面四種。說了這么多,可能大家還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們先來一個一個看。
。ㄒ唬┫笮巍汅w表義字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描繪事物形狀的造字法。用簡單的線條,勾畫出所要表達物體的輪廓、特征,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字的意義。象形字是最早的造字方法,這種造字法接近畫圖,只能表達簡單的事物,對復雜的事物、抽象的概念無法象形,所以單靠這種方法造的字很少,象形字在漢字的比例里面只占10%,但它是構成漢字的基礎。后來的幾種造字法都是在象形的基礎上而創造的。
。ǘ┲甘隆甘路柋砹x字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用象征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某個詞的造字法。指事字多為抽象事物,而無具體形象可畫,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號來表示。
中的這幾個字。此外再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木在象形字中是這樣表示 在木下部加一個點表示樹根的所在,即“本” 樹根的意思;在木上部加一個點,表示樹梢的所在,即“末” 樹梢的意思。
。ㄈ⿻狻象w表義字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就是用兩個或幾個部件合成一個字,把這些部件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而成,用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注意,這幾個形體,部件分開仍成字。
武,從戈從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征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信,從人從言,表示人言以誠信為貴。人要講實話。
暮,從日從茻(mǎng),指日在茻中 茻,是草。傍晚上下都是草,中間是個太陽,意思是太陽已落入草叢之中,天色已暮。
下面大家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些什么字?一個意義與另一個意義組合,組成新的意義,構成新的.字。
用“會意”造字的方法時,還有一種“疊羅漢”的方式,就是把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形重疊起來。
(四)形聲字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边@種造字方法很簡單,就是由表示字義類屬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組成新字。形聲字一般都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表義,叫做意符,一部分表音,叫做聲符,習慣上也叫做形旁和聲旁。形聲字是最能產新字的一種造字法。
形聲字按形旁和聲旁的組合位置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形右聲:
江:《說文·水部》:“江,從水,工聲!
這類數量最多。如“河、牦、醞、凍、租、肝、梧”等。
B、形左聲
期:《說文·月部》:期,從月,其聲。 如“都、切、勁、雌、戰、攻”等。
C、形下聲
空:《說文·穴部》:“空,竅也。從穴,工聲!比纭胺、竿、宇、露、爸、翠”等。
D、形上聲
基:《說文·土部》:“基,墻始也。從土,其聲!比纭坝、袋、貸、架、劈、警”等。
E、形內聲
病:《說文·疒部》:“病,疾加也。從疒,丙聲。”如“囤、匣、裹、閣”等。
F、形外聲
聞:《說文·耳部》:“聞,知聞也。從耳,門聲!边@類形聲字最少,如“瓣、辯”等。
現行漢字大部分是形聲字。但是形聲字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形聲字聲旁和整個字的讀音完全相同,如“換、喚、渙”等,讀音同聲旁“奐”完全相同。還有一些形聲字的聲旁與讀音不完全相同,但是通過這些字的讀音特點可以幫助區別形似字。如侖做聲旁的字,論、輪、倫、淪、綸等。
。ㄎ澹┘俳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顧名思義,本來這個對這個語言的表達沒有專門為它造字,但是在書寫的時候,借用另一個同音字來表示,這樣的字就是假借字。
如,令本是發號的令,后來借用為縣令的令,同樣是發號命令;長本是久遠的長,后來借用為縣長的長。
有些字被假借表示另一個語素,而表示其本義的時候反而極少,以致于后人往往不知道它們的本義是什么了。如:莫,它的本義是今天的“暮”,后借來表示否定副詞“莫”。而今天我們很少人知道它的本義其實是暮。
。┺D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老是也。
關于轉注的解釋,學術界的看法不一。一般認為轉注就是互訓,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釋。一對同部首的字,由于意義相近、聲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解釋。如老, 在異時異地由于語音發生變化而變成了考 字,兩個字互相解釋,成了一對轉注字。
假借和轉注,從造字的角度來看都不能產生新的漢字,它們只是對一些漢字做了一定的解釋,是用字的方法。這里大家只是做個了解就可以了。
剛才主要講的四種造字方法大家都明白了嗎?下面做個課堂練習。
判斷下列字分別屬于哪一種造字方法?
三、漢字的演變
漢字流傳至今,經歷的上千年的變化,逐漸地簡單化,便于書寫。那么漢字是從從古至今是怎么演變過來的呢?我們這里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漢字在歷史上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五種正式字體,以及草書、行書等輔助字體。
(一)甲骨文
甲骨文產生于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點:
1、以象形字為基礎,帶有較強的圖畫性。甲骨文以象形、會意居多,形聲字只占27%左右。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寫實性很強,形象逼真。
2、形體結構沒有完全定型。同一個字可以有多種寫法,異體字很多。有些字的結構成分多少不確定。如“羴”字有由三個“羊”組成的,也有四個“羊”字組成的;“漁”有一個“魚”旁的,也有四個“魚”旁的。有些字構成成分不確定。如“牢”有從“!钡模灿袕摹把颉钡模弧爸稹弊只驈摹磅埂被驈摹奥埂被驈摹巴谩。有些字書寫的方向不固定。如“臣”字有正寫、反寫、側寫等幾種寫法。
3、筆畫多為細瘦的直筆。這一特點與書寫的工具密切相關。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書寫是用毛筆,甲骨文已有“筆(聿)”字,正象手執毛筆之形。但是占卜的內容需要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用刀刻寫就無法保持毛筆字的筆法和筆畫結構,于是因材而施,改曲筆為直筆,改粗筆為細筆。
。ǘ┙鹞
金文是是通行于西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為它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金文最早見于商朝后期,一直延續到戰國,西周是其全盛期。金文總數有三千多,其中二千四百多字已經考定。
金文與甲骨文是同一體系的文字,但在字體上由于書寫工具和方法的不同,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金文是用毛筆書寫,然后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所以充分體現了毛筆的筆法。
金文的特點:
1、仍以象形、會意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強。但形聲字明顯增加,已占60%左右。
2、筆畫豐滿圓潤,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勻稱。
。ㄈ┳瓡
篆書有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大篆指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文字。大篆的特點:比金文整齊,筆畫均勻。
小篆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整理、推行的標準字體,字形更勻稱、整齊,筆畫粗細一致,線條圓轉勻稱。
(四)隸書
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隸書的特點:
用平直方正的筆畫取代了圓潤曲折的線條。隸書把小篆的圓潤線條變成方折筆畫,徹底改變了漢字的象形面貌,使漢字由繁趨簡,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本形狀,使得漢字成為完全符號化的文字。
(五)楷書
楷書,興于漢末,盛行于魏晉,一直沿用至今的常用字體。
楷書字形方正,筆畫平直,書寫方便。
。┎輹托袝
草書和行書是輔助性字體。草書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種。章草是隸書的草寫體,今草產生與東漢末,形體連綿,變化多端,字字盼顧呼應,貫通一氣。狂草產生于唐代,變化多端,極難辨認。
行書產生于東漢末,一直運用至今,形體接近楷書,筆畫連綿,各字獨立,易寫好認。是楷書的輔助性字體。
除了以上的字體,在我們的電腦上還有一些字體,如宋體、黑體,仿宋體等等。
四、小結
從以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漢字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漢字字形的總變化是由繁到簡,每一種新字的出現,都改變著前一種字形難寫、難記的特點;同時,漢字不斷趨于定型化、規范化。漢字的發展是逐步從象形走向符號化,從筆畫較多走向筆畫簡單,使書寫更加快速便捷。
五、名家書法欣賞
最后我們來欣賞一些名家書法
六、小試身手
課堂的最后做一個字形游戲,找一找圖形中包含的是什么詞?
七、結束
漢字的起源11
所謂字道,觀其形,思其義,解其意。
自看了王婷的《漢字的起源》,我對漢字有了新的了解。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化古老悠久,其中,漢字,便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草書瀟灑豪邁,行書形如流水,楷書方正端莊,隸書圓潤整齊,這都是見證歷史滄桑巨變的精華。
中國漢字,同學們也都人盡皆知?烧l又知道它的來歷,它的起源?據考古材料證實:漢字發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振奮的數據,體現了我中華民族的高智慧。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后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而聰明的華夏子民又巧妙地研究出了書法,研究出了“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更將漢字的精華完全體現出來。
一個字的誕生,需要觀察,研究。在歷史上有一種字叫做象形字,它是由祖先觀察周圍身邊的一切事物而發明出來的字。例如“魚”是最為熟知的,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的智慧。也告訴大家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我們沒有發明漢字的高智慧,但我們要繼承祖先的優良品質—-勤觀察,多思考。
看著這些漢字,我驚嘆漢字的歷史悠久,贊美漢字的神奇精粹。我總是能想到很多很多,草書的瀟灑豪邁,讓我明白做人就要大大方方,敢做敢想,不要嬌柔做作;行書的形如流水,一氣呵成,更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楷書的.方正端莊,昭示著做人要端莊,形式端正……這些凝聚古人的智慧精華的漢字,彰顯了我泱泱大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漢字已經走向了全世界,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帶給所有人民。讓更多的人了解漢字的魅力,這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精粹,理應更多的人了解它,明白它。
漢字的起源12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后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后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后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于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于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于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后,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后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于是就出現了一種便于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于一些筆畫過于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后,我國研制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于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漢字是先民們“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體現了先民們審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獨特思維方式。今觀漢字,能從其演變窺得歷史人文。
漢字的起源13
[教學目標]
1、了解漢字的起源;
2、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
3、了解字體的演變過程,明確隸書在漢字的規范和最終定型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
2、了解字體的.演變過程。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以倉頡造字傳說導入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 看圖識字
學生辨識課文中的甲骨文圖片,了解漢字起源于圖畫;
2、 總結造字方法(結合許慎《說文解字》中的闡述及例字甲骨文講解)
A、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B、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C、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引申——兩種用字法:
。痢⑥D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三、漢字字體的演變(結合多媒體圖片展示講解)
1、流變過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2、隸書的地位
隸書化小篆圓轉彎曲的筆道為平直的筆畫,它的出現大大方便了書寫和鐫刻,在文字演變史上跨上了一個新的、關鍵性的階梯,對于漢字的規范和最終定型至關重要。
四、課外延伸——利用漢字結構巧猜字謎
1、孔子上山(岳);
2、千里姻緣一線牽(重);
3、日落香殘,了卻凡心一點(禿);
4、江邊點起兩盞火(淡)。
五、布置作業
探討并完成小試身手一、二、三題。
漢字的起源14
我們都知道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形態優美,內涵豐富,韻味無窮,它總是給人以無盡的詩意與情趣。正是因為有了漢字的產生,才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得以傳承。
屈原用漢字書寫了《離騷》,才有了中國最長的抒情詩;司馬遷用漢字書寫了《史記》,才有了后世的文化瑰寶;魯迅用漢字書寫了《吶喊》,才喚醒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漢字讓我們領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騷,也讓悠久輝煌的華夏文明得以代代相傳。
漢字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在沒有漢字出現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通常都是通過結繩記事來記錄發生的事情。但是后來我們的祖先發現這種方法并不能夠詳細的記錄每一件事情,而且還容易出現混淆的局面。他們為了能夠更加清楚的記得事情的發生,就想到了用畫圖的'方式來記錄事件。
但是圖畫的方式雖然記錄了事情,可是卻十分的繁雜,而且還是不能夠全面完整的表達他們地思想。經過不斷的積累和實驗,他們發現每一種事物都可以找到一個固定的形狀來表示,于是最早的造字方法就應運而生了。這種方法就是象形。
但是我們祖先發現象形并不能夠概括所有的事件和思想,于是另一種造字方法也產生了,那就是會意法。會意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字結合在一起,用來表示一種新的意義的造字法。比如兩個木合在一起就是林,三個木合在一起就是森,這都是使用會意法造出來的漢字。
漸漸的,我們的祖先發現文字主要是用來記錄會話的,他們覺得文字與聲音有關,所以就又出現了形聲字造字法。
雖然形聲造字法出現的最晚,但它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中國有90%的漢字都是根據形聲造字法創造出來的,這種方法造出來的漢字,音、義俱全,不僅方便簡潔,而且降低了人們實際漢字的難度。
漢字的創造者,我們已經無法追溯了,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就是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用筆真正的書寫漢字了。想想你已經多久沒有用筆來寫字了呢?那漢字就要落寞了嗎?不,并不是。我們依然欣賞著書法,用漢字書寫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版權作品,未經《》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漢字的起源15
漢字是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漢字博大精深,讓很多學者著迷了幾千年!今天,我們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關于漢字的課。
根據傳說,漢字有四個起源。
首先是打結理論。在古代,人們還沒有找到文字,但他們需要記錄一些事情,比如:今年又發生了一場戰爭……,所以人們用繩子打了個結。這就是打結理論。
其次是八卦。在古代,人們認為天地、光明、黑暗是一體的,所以創造了這個格局,——八卦。當時,許多巫師用它來算命和占卜。經過仔細計算,八卦其實是一種圖形,用“—”的不同排列來表示隊形,看起來和現在的漢字很像,所以人們認為八卦和漢字的起源有關。
第三種是廣為流傳的“倉頡造詞”。傳說有一個叫倉頡的歷史學家,在記錄一些歷史的時候,根據一些事物的'特點造詞。但是漢字是否是這樣產生的,還有待考證。
第四種比較靠譜,就是圖說。很多年前發現有些洞穴里有很多符號和壁畫,有些圖片和最早的漢字很像,F在推斷是古代人為了告訴后人什么而畫的。這些圖片的發現具有很大的價值,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這是四種不同的漢字起源理論。此外,隨著中國五千多年歷史的變遷,漢字演變成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我對漢字的魅力印象深刻。我對漢字有更深的理解,佩服發明漢字的古人!作為中國人的后代,我們應該在未來努力學習,在未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強大的漢字文化!
這門課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漢字的起源】相關文章:
人類起源作文10-07
人類的起源作文07-16
戲劇的起源作文07-15
茶樹的起源及演變05-02
寒衣節節日的起源03-03
人類起源的傳說作文07-15
(精品)戲劇的起源作文07-17
哪吒是誰起源如何07-24
人類起源概說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