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萬山潭作鑒賞
萬山潭作鑒賞1
《萬山潭作》原文
唐代:孟浩然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譯文
我坐在潭邊的石上垂釣,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閑。
魚兒在樹陰下游來游去,猿猴掛在枝上嬉戲打鬧。
神女以玉佩相贈的故事,傳說就發生在這座萬山。
我既然無緣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著歌蕩槳而歸。
注釋
萬山:在襄陽西北,漢水南岸,又名漢皋山。又,晉杜預刻二碑記功,“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晉書·杜預傳》),則萬山潭,即其沉碑處。
磐石:大石。
亦:一作“益”。
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據《列仙傳》載,江妃二神女嘗出游江漢之濱,逢鄭交甫,交甫見而悅之,因請其配飾,二女遂手解佩與之,交甫受而懷之,去數十步,佩與二女俱不見。
《萬山潭作》出處
萬山,為襄陽名勝,又有神女解佩的傳說,更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孟浩然常游此地,這首于此得題。
《萬山潭作》練習題
1、本詩是如何表達感情的?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5分)
答:本詩通過詩人自身的`行為及所見所想,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清閑,透露出詩人內心的曠達。(2分)首聯以悠閑垂釣及“心閑”直抒胸臆,表達出內心的清閑;(1分)頷聯以所見景物的清幽美麗來襯托出內心的閑適;(1分) 頸聯和尾聯以典故和追求行為來襯托內心的閑適,并以“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寫出內心的曠達。(1分)
(解析:本詩屬山水田園詩。此類詩歌,詩人往往借助所見自然景物的清幽美麗徠表達內心的閑適與恬淡。本詩中,詩人閑坐垂釣,已有悠閑之意;極目所見,潭中、岸上相映成趣的美景讓詩人沉迷;這里的美麗傳說讓人向往,讓人放歌;此情此景,若無清閑之心、曠達之意又怎能描繪出來?)
2、“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是寫景佳句,請予以賞析。(6分)
答:“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是詩人垂釣極目所見:潭中之魚在樹的倒影里自由自在游動,岸上之猿在潭水邊樹上倒掛著。(2分)這情景多么悠閑,多么別致!詩人低頭間,潭水中游魚逍遙,碧波中樹影蕩漾,這樹影的晃動與游魚的姿態相合,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詩人抬頭望,島上樹木蒼郁,猿猴倒掛,輕盈自在,構成一幅美妙的畫面。(2分)這“魚”與“猿”,一低一高,遙相呼應,拓展出空間的距離美;這“潭樹”與“島藤”,—上一下,也顯示出對稱美;這一切,動靜有致,色彩相宜,在潭水中相合;相融相諧,極為奇妙。這情景,讓人沉迷!(2分)
萬山潭作鑒賞2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的詩意:魚兒在樹陰下游來游去,猿猴掛在枝上嬉戲打鬧。這兩句是詩人垂釣極目所見:潭中之魚在樹的倒影里自由自在游動,岸上之猿在潭水邊樹上倒掛著。這情景多么悠閑,多么別致!詩人低頭間,潭水中游魚逍遙,碧波中樹影蕩漾,這樹影的晃動與游魚的姿態相合,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詩人抬頭望,島上樹木蒼郁,猿猴倒掛,輕盈自在,構成一幅美妙的畫面。這“魚”與“猿”,一低一高,遙相呼應,拓展出空間的距離美;這“潭樹”與“島藤”,—上一下,也顯示出對稱美;這一切,動靜有致,色彩相宜,在潭水中相合;相融相諧,極為奇妙。這情景,讓人沉迷!
出自孟浩然《萬山潭作》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注釋
萬山:在襄陽西北,漢水南岸,又名漢皋山。又,晉杜預刻二碑記功,“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晉書·杜預傳》),則萬山潭,即其沉碑處。
磐石:大石。
亦:一作“益”。
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據《列仙傳》載,江妃二神女嘗出游江漢之濱,逢鄭交甫,交甫見而悅之,因請其配飾,二女遂手解佩與之,交甫受而懷之,去數十步,佩與二女俱不見。
沿月:月下順流行船。棹歌:鼓棹而歌。樂府有《棹歌行》。
參考譯文
我坐在潭邊的`石上垂釣,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閑。
魚兒在樹陰下游來游去,猿猴掛在枝上嬉戲打鬧。
神女以玉佩相贈的故事,傳說就發生在這座萬山。
我既然無緣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著歌蕩槳而歸。
賞析
《萬山潭作》由孟浩然所作,詩中寫了清、閑,從神寄游女、歸舟放歌的情境中,體現了詩人心境的悠閑、清靜、曠達、淡泊。整首詩有動有靜,沖淡之風,顯隱于動靜之中。
這是一首帶有古詩意味的律作。詩人常游于萬山,詩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題。此詩詩風古雅質樸,空逸澹宕,清心閑適。
首聯,寫詩人孟浩然沖淡的心情和垂釣之樂。垂釣本身,已樂在其中,何況靜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顯安閑,并且潭水清澈,與閑適的心境相默契。詩中未提一個樂字,但樂字已融入閑淡之中。
頷聯,“魚行潭樹下”,似不合理,蓋魚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樹下。細細體味,潭側之樹高于潭中之魚,且樹影映入潭水之中,魚兒翕翕游動,自由自在。故“魚行潭樹下”。在這里,詩人雖沒有正面描寫樹的倒影,但卻可以領悟出樹的倒影的蕩漾美,與游魚的動態美相互參差,更顯出美的多樣性。且“魚行”與“猿掛”,一低一高,遙相呼應,更拓展出空間的距離美。“潭樹下”與“島藤間”,一潭一島,一樹一藤,一下一上,也顯示出對稱美。
頸聯借當地典故抒發情懷。曹植《洛神賦》中說:“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意思是鄭交甫曾游于萬山,巧遇兩個游山的神女,羨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帶上的飾物,游女解佩贈之,但霎時,游女及佩飾均不見。鄭交甫悵惘良久。這個美麗的神話,為萬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風采,也觸動著詩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詩來。
尾聯,寫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給詩人以無窮的遐思。詩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極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兒的動態美,表明不僅僅是一點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滿舟,銀輝一路,歌聲不絕。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詩有動有靜。首、頷二聯,以靜為主,寓動于靜;頸、尾二聯,以動為主,寓靜于動。沖淡之風,顯隱于動靜之中。
萬山潭作鑒賞3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鑒賞
萬山,在襄陽西北,漢水南岸,又名漢皋山。此地環境清幽,為襄陽名勝,又有神女解佩的傳說,更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浩然常游此地,詩集中就有三首于此得題。“萬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處。
首聯寫詩人沖淡的心情和垂釣之樂。垂釣本身,已樂在其中,何況靜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顯安閑。且潭水清澈,與閑適的心境相默契。詩中未提一個樂字,但樂字已融入閑淡之中。
頷聯,所謂“魚行潭樹下”,似不合理,蓋魚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樹下。細細體味,就可理解潭側之樹高于潭中之魚,且樹影映入潭水之中,魚兒翕翕游動,自由自在。故“魚行潭樹下”。在這里,詩人雖沒有正面描寫樹的倒影,但卻可以領悟出樹的倒影的蕩漾美,與游魚的動態美相互參差,更顯出美的多樣性。且“魚行”與“猿掛”,一低一高,遙相呼應,更拓展出空間的距離美。“潭樹下”與“島藤間”,一潭一島,一樹一藤,一下一上,也顯示出對稱美。頸聯借當地典故抒發情懷。曹植《洛神賦》中說:“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意思是鄭交甫曾游于萬山,巧遇兩個游山的神女,羨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帶上的飾物,游女解佩贈之,但霎時,游女及佩飾均不見。鄭交甫悵惘良久。這個美麗的神話,為萬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風采,也觸動著詩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詩來。
尾聯寫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給詩人以無窮的遐思。詩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極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兒的.動態美,表明不僅僅是一點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滿舟,銀輝一路,歌聲不絕。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詩有動有靜。首、頷二聯,以靜為主,寓動于靜;頸、尾二聯,以動為主,寓靜于動。沖淡之風,顯隱于動靜之中。聞一多說:“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筑在一聯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唐詩雜論》)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嚴羽《滄浪詩話·詩辯》),正是此中境界的寫照。劉熙載說:“詩品出于人品”(《藝概·詩概》)。
關于孟浩然的人品,王士源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疏藝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維在絹本上繪制的孟浩然肖像“頎而長,峭而瘦,風儀落落,凜然如生。”(《韻語陽秋》引張洎題識)可見,孟浩然的人品可用風清骨峻四個字來形容。它體現在孟氏詩中,就澆鑄出孟浩然的詩品。
正如聞一多所說,《萬山潭作》一詩,這是詩的孟浩然,又是孟浩然的詩。詩人的心境是非常悠閑、清靜、曠達、淡泊的;詩人的形象是“風神散朗”、“風儀落落”的。這確是詩如其人、人即其詩了。孟浩然所創造的人入其詩、詩顯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沖淡。
孟浩然和王維,都推崇沖淡,卻各有千秋。胡應麟在《詩藪》中說:“浩然清而曠,王維清而秀。”可見,王、孟雖同樣具有沖淡中“清”的特點,王維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個曠字。王維的《青溪》,雖然寫了素、閑、清、澹,但從“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的詩句中,卻可看見大自然的秀麗景色。孟浩然的《萬山潭作》,雖然也寫了清、閑,但從神寄游女、歸舟放歌的情境中,讀者卻可窺見他的曠達情懷。
【萬山潭作鑒賞】相關文章:
周密乳燕飛詞作鑒賞03-02
《菩薩蠻》張先詞作的鑒賞02-28
《臨江》晁補之詞作鑒賞05-05
《春草碧》完顏詞作鑒賞02-22
最高樓程垓詞作鑒賞03-01
《解連環》姜夔詞作鑒賞03-01
齊天樂周邦彥詞作鑒賞03-02
《永遇樂·春情》解昉詞作鑒賞05-05
《點絳唇·長安中作》鑒賞05-05
《齊天樂·蟬》周密詞作鑒賞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