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五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12 17:51:23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級數學教案【熱】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數學教案【熱】

五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8頁例4和做一做

  教學目標:

  1、會歸納總結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

  2、能根據乘除法之間的關系進行驗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3、養成良好的計算、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你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特殊情況的小數除以整數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說出為什么?

  (復習乘除法之間的關系,為下面學習驗算做好準備)

  3、列豎式計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漸變難

  二、探究新知

  1、在評價學生的計算結果中幫助學生學會歸納和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解題,你能說出小數除以整數是怎么除的嗎?

  學情預設:學生有的會把步驟在說一遍,有的會講出前面“被除數的整數部分不夠除”和“除到被除數的小數末尾還有余數”兩種特殊情況的小數除以整數的算法,教師一一給與肯定。

  師:做小數除以整數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組討論并歸納

  學情預設:生根據小數乘法經驗說出轉化乘整數除法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哪一位不夠商1就商0,然后繼續除。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然有余數,要添0后再除。

  課件出示補充。

  2、在暴露計算錯誤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驗算。

  (1)師:為了保證我們的計算正確,怎么辦?——驗算

  驗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怎樣驗算黑板上面的小數除法呢?

  學情預設:生根據整數除法經驗能說出用乘法驗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數除以商等。

  師:四人小組,一人選一道進行驗算,算完在組內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門診臺

  課件出示。

  小結:用估算能知道計算有沒有錯;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證計算正確

  三、鞏固練習

  1、小馬虎也做了兩道題,請同學們看看他做對了嗎?如果不對應該怎么訂正?

  37。8÷6=63 7。4÷5=1。4……4

  2、計算并驗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書第20頁:7、8題

  四、課堂小結

  說說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2.初步掌握解簡易方程的方法并會檢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書寫格式.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會應用.

  教學設計

  一、復習準備

  (一)口算下面各題.

  30+=50 2=10

  (二)列式.

  1.一支鋼筆 元,2支鋼筆多少元?

  2. 與4的和.

  二、新授教學

  (一)方程的意義

  1.介紹天平

  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來稱物品的重量.當天平的指針指在標尺中間時,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兩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圖片:天平1

  教師提問:這個天平平衡嗎?說明了什么?誰會用等式表示?

  (2)出示圖片:天平2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察,天平平衡說明了什么?怎樣用式子表示?

  教師板書:20+?=100

  教師說明:這個未知數?,如果用 來表示就可以寫成20+ =100.

  (3)出示圖片:籃球

  教師提問:這幅圖是什么意思?怎樣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示?

  教師板書:

  3.方程的意義.

  教師提問:觀察上面三個等式回答問題.這三個等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點:第一個等式不含有未知數,第二個和第三個等式含有未知數.

  教師板書:象這種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教師強調:含有未知數、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1)出示圖片:等式與方程

  (2)小結: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學例1

  1.方程的解

  教師提問:在 中, 等于多少時方程左邊和右邊相等?

  在 中, 等于多少時方程的左邊和右邊相等?

  教師說明: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師板書: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學例1

  例1.解方程 -8=16

  (1)教師提問:解方程先寫什么?根據什么計算?

  (2)教師板書:

  解:根據被減數等于減數加差

  (3)怎樣檢查解方程是否正確?

  檢驗:把 代入原方程,

  左邊 ,右邊

  左邊=右邊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討論: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區別?

  三、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區別?

  四、鞏固練習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數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五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教材第xx頁的內容及第xx頁練習的第x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并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的因數,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的倍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軸上標出4、6的倍數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

  (1)學生匯報,多媒體課件出現兩條數軸,并根據學生報的數,仿效出現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中你發現了什么?

  (3)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軸合并在一起,閃現12和21。

  (4)我們發現: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如果讓你給這些數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么數呢?(板書:公倍數)

  說說看,什么叫兩個數的公倍數?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

  學生匯報后問:

  (1)為什么三個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6的倍數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

五年級數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準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并熟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敢于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2、認識正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12條棱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長方體棱長總長、正方體棱長總長。

  2、對比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

  四、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20__)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第一節的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知識,其中長方體含有例1、例2,正方體含有例3。

  教材設計意圖:重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五、學情分析

  因為學生普遍對空間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對新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理解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唯有聯系生活實際入手,由淺入深,逐一穿插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過程中來分析和比較,從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最終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相關知識導入。

  1、回顧長方形及正方形。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體的空間概念。

  (二)師用實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量。

  1、師分別展示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2、生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觀察結果。

  3、生可在桌間或小組內交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數量特征。

  ①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通常都是長方形,特殊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

  ②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導生通過操作、討論,來理解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長間的特征。

  1、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長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區別與聯系。

  (長、寬、高的定義;相互平行的棱長長度相等)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二):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正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聯系。

  (所有棱長長度相等;統稱棱長)

  3、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間區別。

  (四)激勵生再操作、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特征。

  1、生各自獨立完成(活動三):

  請學生課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頁,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

  ①認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猜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的區別與聯系。(有一些面面積相等)

  ②沿虛線折長方體和正方體,驗證猜想。

  ③初步歸納長方體或正方體特征的異同。

  (長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所有面面積相等)

  (五)師生互動作課堂小結。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點:都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①長方體:相互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②正方體:12條棱長度都相等,6個面都相等。

  (六)課外作業

  一根繩子既可做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框架,又可做一個棱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體寬架?

五年級數學教案5

  一、分享目標:

  1、通過與學生交流《課程綱要》,了解本學期數學學習的課程內容、課程目標以及課程評價。

  2.通過了解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二、分享重點:

  了解本學期學習內容和評價方法。

  三、分享難點:

  通過分享《課程綱要》明確學習目標。

  四、分享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是開學的第一課,大家都拿到了新課本,老師看到有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的開始翻閱新書,那么今天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和熟悉本學期我們將學到哪些新知識。

  (二)、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一冊書有七個單元,及每單元內容的主題。

  師:這學期的數學課,將由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這本書陪伴我們共同度過。這本書有七個單元內容。我們大概要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學習完這些內容,下面就是讓我們走進書中看看吧!

  2、了解每單元的內容(學生們先看,通過翻閱找出每一單元的重點,老師總結適當根據學生的發言總結如下)

  (1)、數與代數(按領域劃分):

  第一單元“分數乘法”。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結合具體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三單元“分數除法”。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結合具體情境,借助操作活動,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借助圖形語言,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了解倒數的含義,能求一個數的倒數;能應用方程解決有關的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五單元“分數混合運算”。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理解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進行分數混合運算;理解整數的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能結合實際情境,解決簡單分數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體會分數混合運算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結合具體情境,能運用方程解決有關的分數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

  第六單元“百分數”。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地讀、寫百分數,能運用百分數表示事物;探索小數、分數和百分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百分數與小數、分數之間的互化;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包括運用方程解決有關的問題),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會數學學習中的樂趣。

  (2)、空間與圖形:

  第二單元“長方體(一)”。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通過觀察、操作等,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經歷展開與折疊、尋找規律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和探索規律的能力。

  第四單元“長方體(二)”。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通過操作活動,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包括容積)單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某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3)、統計與概率:

  第七單元“統計”。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體會統計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能根據需要,選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通過實例,理解中位數、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并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不同特征;能從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數據信息,并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

  (4)、綜合應用:

  本冊教材安排了兩個大的專題性的綜合應用,即“數學與生活”、“數學與購物”,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某一生活領域的實際問題。同時,還在其他具體內容的學習中,安排了某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活動。學生在從事這些活動中,將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方法,發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的作用;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5)、整理與復習:

  教材安排了兩個整理與復習。整理與復習改變單純做題的模式,注重發展學生自我反思的意識。每個整理與復習都分成三部分:對所學內容的整理,提出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和一些練習題目。

  “你學到了什么”這個欄目,目的是鼓勵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能運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對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簡單的梳理。

  “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回顧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的體會與進步。

  3、了解課程目標(因為學生對整個了解不夠,需要老師多加說明和解釋)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它們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展開圖的形狀,理解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含義并能正確計算。

  (3)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并能熟練地計算。

  (4)認識理解物體體積概念,認識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數、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夠掌握這些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

  (5)掌握分數乘法、除法的數量關系,并能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6)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并能正確地解答百分數應用題。

  (7)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懂得中位數,眾數的意義,并能針對具體問題選擇使用。

  (8)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4、交流方法,輕松學習

  師:為了更好的實現課程目標,大家共同來想想辦法,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方法來幫助我們有效的達成目標呢?

  提出學習建議:

  (1)、課前預習。

  預習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學習什么內容,是否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它;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嘗試地做一二道題,看哪里有困難……

  (2)、課后整理。

  要養成先復習當天學習的知識,再做作業,最后,把學習內容加以整理的習慣。

  (3)、課堂聽講。

  一要仔細看教師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勢;二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的提問、點撥、歸納以及同學的發言;三要積極思考、聯想;四要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應發問,敢于質疑。

  (4)、檢查驗算。

  要養成做完每道題都能及時認真檢查驗算的好習慣。

  5、交流評價方法,促進學習信心

  為了讓大家在日常學習中即使發現自己的進步,老師專門制定了一套評價方案來評價同學們的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作業評價。

  對于作業完全正確的學生本子上打優,稍差的打良,再差點就打合格。

  字寫得端正的,會再得到一個A,稍差的得B。

  (2)、考試評價。

  滿分的蓋3個“數學之星”;90分以上的蓋2個“數學之星”,對于成績有進步的,同樣可以蓋1個“數學之星”。

  另外,書寫也是評價的內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潔的,可附加2分。

  (3)、幫帶評價。

  一個后進生都配備一個小老師,負責教他,對于學習任務完成好的也進行獎勵制度,如小老師能讓自己的小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學生和小老師都蓋一個“數學之星”。

  5、加油鼓勵、樹立信心

  請同學們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來為自己打打氣吧!

  把對自己鼓勵的話記錄在課本的首頁,讓我們不斷用這句話來鞭策自己!

五年級數學教案6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30~51頁的“例1~例12”以及練習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因數和倍數,以及公因數和公倍數等內容。本單元內容大體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認識因數和倍數,學習在1~100的自然數中有序地找出1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倍數,以及10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因數;探索2、5、和3的倍數的特征,學習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5或3的倍數,同時認識奇數和偶數。第二段,認識質數、合數和質因數,學習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第三段,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探索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探索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單元內容的整理與練習。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億以內的數,以及學習了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本單元內容,又為后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和通分,以及分數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非0自然數的有關特征的活動,知道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能找出10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能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倍數;知道2、5和3的倍數的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5或3的倍數;了解奇數和偶數、質數和合數的含義,會分解質因數。

  2.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認識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會求100以內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10以內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3.使學生在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感受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進一步發展數感。

  4.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數學學習活動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倍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的聯系和區別,掌握求兩個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數的特點合理靈活地確定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以及根據對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理解正確解答相關的實際問題。

  六、課時安排

  因數和倍數…………………………………………1課時

  2和5的倍數的特征………………………………1課時

  3的倍數的特征……………………………………1課時

  因數和倍數練習……………………………………1課時

  質數和和合數………………………………………1課時

  分解質因數…………………………………………1課時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2課時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2課時

  因數與倍數整理與練習……………………………2課時

  和與積的奇偶性……………………………………1課時

五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經歷探索莫比烏斯圈神奇特征的過程。

  2、學會制作簡單的莫比烏斯圈,了解莫比烏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體會數學活動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學準備:三根長30厘米、寬3厘米的白紙條,彩筆,剪刀,膠水。

  教學方案: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境

  1.學生閱讀書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烏斯圈。

  2.拿出一張紙條讓學生估計它的長和寬。

  二、探索活動1

  1.師生一起動手制作莫比烏斯圈。

  教師一邊口述制作莫比烏斯圈的方法一邊演示制作,然后讓每個人制作一個。

  2.交流、展示學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學生涂色。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4.觀察、交流學生涂色的結果,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三、探索活動Ⅱ

  1.讓學生在另一張紙條的正中畫好一條線,再粘成一個莫比烏斯圈。通過沿莫比烏斯圈一面涂色卻使紙圈兩面都有了顏色的事實,使學生初步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線把莫比烏斯圈剪開,結果會怎樣?的問題,讓學生先大膽猜測,再動手操作。

  3.交流沿中線剪開后的結果。

  4.提出書中(2)的操作要求,讓學生想象剪開后的結果。

  5.鼓勵學生按要求實際操作。

  6.交流學生沿畫線剪開后的結果。使學生發現把一個三等分的莫比烏斯圈沿等分線剪開,變成了一大一小兩個套在一起的紙圈。

  四、課外延伸

  教師進行激勵性談話,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索

  通過激勵性談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閱讀讓學生初步了解莫比烏斯圈。

  培養估計的意識,了解紙條的長和寬,方便下面的語言表述。

  通過教師邊口述邊示范,讓學生學會制作簡單的莫比烏斯圈。每人制作一個,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材料。

  展示學生的作品,檢查莫比烏斯圈做的是否正確。

  讓學生經歷探索莫比烏斯圈的全過程。

  通過自己動手做莫比烏斯圈,親身體驗它的神奇。

  通過教師敘述制作要求,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為探索活動提供材料。

  通過讓學生想象猜測,一方面培養學生聯想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動。

  在操作結果和提供的數據中,讓學生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和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動的基礎上,對看似相關問題進行猜測,激發學生探索的愿望。

  帶著問題進行實際操作,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

  在猜測、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動中,進一步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和數學活動的趣味性。

  激發學生的探索的積極性,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紙條來探索一種神奇的紙圈,這個紙圈是什么呢?大家請打開書第10頁,讀一讀前兩段。

  學生閱讀書中的文字。

  師:通過讀書,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對就給予肯定。

  師: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明的這個“紙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探索。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這張紙條有多長、多寬?

  學生估計,對估計準確給予表揚。使大家知道:紙條的長30厘米,寬3厘米。

  師:我們就用這張紙條做一個莫比烏斯圈。怎樣做呢?把紙條兒的一端扭轉180°,與另一端粘在一起,這樣一個莫比烏斯圈就做好了。

  教師邊說邊示范制作莫比烏斯圈。

  師:下面同學們就用準備好的紙條也做一個莫比烏斯圈!

  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莫比烏斯圈?

  學生展示,關注是否都對。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莫比烏斯圈,我們給它涂上顏色讓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種顏色的彩筆在紙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學生給莫比烏斯圈涂色,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涂好色的莫比烏斯圈,你發現了什么?

  生:兩面都有顏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師:沿一面涂色紙圈的兩面都出現了顏色,真是個奇跡!這就是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教師板書: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師:請同學們接著做,你會發現更神奇的事情。聽清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張新的紙條,在正中畫一條線,再把它粘成莫比烏斯圈。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線把這個莫比烏斯圈剪開,結果會怎么樣?

  生:會得到2個莫比烏斯圈。

  師:結果到底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用剪刀沿中線把它剪開,看一看結果會怎樣。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沿中線剪開后怎樣?和你想象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可能回答:

  ●沿中線剪開后結果不是兩個莫比烏斯圈,而是一個。

  ●這個新的紙圈比原來的大了。

  ……

  師: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烏斯圈沿中線剪開結果不是兩個紙圈,而是一個更大的紙圈。那同學們,你們猜想一下,要是在紙條上畫兩條線,把紙條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烏斯圈,再用剪刀沿畫線剪開,猜一猜結果會怎么樣?

  學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個更大的紙圈。

  ●得到3個紙圈。

  ……

  師:請同學們實際動手做一做,看一看結果會怎樣?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這次剪開后結果怎么樣?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兩個套在一起的紙圈。

  師:這就是莫比烏斯圈的神奇之處!要是在紙條上畫三條線,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烏斯圈,接著沿畫線剪開,結果會怎樣?要是畫四條線呢?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探索!

五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發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棱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叫做什么?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正方體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可采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中呈現,有利于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3.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征的方法,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五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圖形面積、乘除法、方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小塊方磚鋪滿某個平面。

  教學難點:

  計算鋪滿某個平面需要多少塊方磚,多少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小明家買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裝修了。媽媽讓小明設計自己的臥室怎樣鋪地磚。今天就請同學們來幫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來研究一下鋪地磚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臥室面積

  1、買地磚之前要了解哪些相關知識?

  2、小明臥室地面的長和寬分別是4m和3m,你們能幫他算算他的臥室有多大嗎?

  (二)分小組討論,并填寫表格

  所需地磚的數量,所需錢數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匯報交流方法

  1、學生匯報交流

  2、得出結論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媽媽的房間面積約為18平方米,用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錢?你能幫小明算算嗎?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上黑板板演。

  三、鞏固新知,練習反饋。

  四、全課總結

五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通過教學,學生能比較正確地計算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式題。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仔細、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培養學生對比、觀察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帶有小括號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用具

  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教師: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2.計算下面各題:

  教師:分數連加、連減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計算?

  (二)學習新課

  嘗試計算例1。

  通過訂正找出簡便的計算方法。

  教師:

  ①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嗎?

  ②例1與準備題比較哪相同?哪不同?(討論)

  ③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板書:

  明確:分數加、減混合運算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相同,為了簡便,幾個分數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運算順序依次進行加減計算。

  說明:虛線框的部分,我們在計算帶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時,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題時這一過程可以省略不寫,而直接寫出計算結果。

  教師:計算結果要注意什么問題?

  教師: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兩步計算,是一次通分好,還是分步通分好呢?

  學生嘗試計算并訂正。

  教師:①怎樣計算簡便?

  ②為什么分步通分簡便一些?

  說明:虛線框的通分過程,以后計算熟練了可以不寫,或寫在草稿紙上,也可以直接寫出結果,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教師:結果要注意什么?

  (三)鞏固反饋

  1.做一做。

  2.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3.按照下圖的計算步聚列出綜合算式,并算出得數。

  4.思考題:

  華和王英比,誰高一些?高多少米?

  (四)課堂總結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相同。為了簡便,幾個分數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運算順序依次進行加減計算。如果有小括號,用分步通分的方法比較簡便。

  教師:計算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最后結果要化為最簡分數。

  (五)布置作業課本140頁練習三十一,1,2。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一方面把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推廣到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另一方面,為學習小數、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做好準備。通過學生親身嘗試,學生發現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并且掌握靈活通分的方法。借助準備題與例1的對比,學生自己學會了新知,培養學生對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認真計算、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五年級數學教案11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體驗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進一步理解分數,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2.認識真分數、假分數,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能正確進行假分數與帶分數、整數的互化。

  3.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會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

  4.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找出10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正確進行約分和通分。

  5.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能運用分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6.能積極參與操作活動,主動地觀察、操作、分析和推理,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與挑戰性。

  分數的再認識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34---35分數的再認識。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教具準備:

  22支鉛筆、多媒體課件(或1個紅蘋果、3個青蘋果、6個白色圓片、2個紅色圓片、34頁“畫一畫”的三種畫法圖)

  教學過程:

  一、了解起點,引入新課(3分鐘)

  1、師:我們三年級的時候認識了分數,能說幾個你熟悉的分數嗎?(生:,......)

  2、師:你能選擇一個分數說說這個分數的含義嗎?(指2人說,同桌說一次。)

  3、簡單做一總結:就是把一個物體或者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們來繼續認識一下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結合具體情境,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1、活動一:(5分鐘)

  呈現4個不同顏色的水果(1個紅蘋果3青蘋果。)

  師:你能從這些水果中看出分數嗎?

  生1:紅蘋果是

  師:誰的?

  生1:紅蘋果是整體水果的(是四個蘋果的)

  生2:青蘋果是整體水果的。

  師:剛才這個同學說的很好,他說整體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個紅蘋果和3個青蘋果看成一個整體。(板書:一個整體)

  師:大家也是這樣理解的嗎?(是)假如我再給你們一個更為強大的隊伍,你還能找到分數嗎?

  出示6個白色圓片2個紅色圓片,讓學生觀察,寫下自己找到的分數,然后指名匯報,要求解釋自己所寫分數的意義。學生可能出現:、、、、(紅、白兩色圓片占整體圓片的,師:假如老師拿走八分之八的圓片,其實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體“1”。)

  師:原來我們不但可以把一個物體或者圖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數表示出來,而且還可以把幾個物品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然后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動二:(10分鐘)

  出示三個盒子,分別裝有8、6、8支鉛筆。

  師:這里有三盒鉛筆,你能不能從每一盒鉛筆中分別拿出整體的?請注意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請三名學生到前面準備拿鉛筆

  師:請先說說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準備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準備用鉛筆的總支數除以2,看看得幾就拿出幾支。

  現場組織活動:(請三位同學分別從一堆鉛筆中拿出。結果三位學生的結果不一樣多,兩位學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學生拿出的是3支)

  師:你發現了什么現象?你有什么疑問?想提什么問題呢?

  生:他們拿出的支數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為什么呢?

  師:他們都是拿出全部鉛筆的,可是拿出來的鉛筆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請想一想,然后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后全班反饋。

  生1:我認為三盒的鉛筆總數不一樣多。

  生2:可能是數錯了。

  師:請你上來幫助數一數,看看是不是數錯了呢?

  讓學生上來數一數,證實數對了。

  師:現在大家的意見都認為是鉛筆的總支數不一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了?

  學生都表示同意。

  師:現在請臺上的三位同學把所有的鉛筆都拿出來,告訴大家每個盒子里鉛筆的總支數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這個盒子里全部的鉛筆是8支,全部鉛筆的是4支。

  生2:我這個盒子里全部的鉛筆是6支,全部鉛筆的是3支。

  生3:我這個盒子里全部的鉛筆也是8支,全部鉛筆的是4支。

  師生一起小結:哦~~原來是盒子里的鉛筆數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鉛筆的表示的是把這盒鉛筆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但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鉛筆的總支數不一樣多),所以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師:喔,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是)

  3、說一說(2分鐘)

  出示教材P34的說一說情境圖。

  師:根據你對分數新的認識,請你幫助判斷一下這兩個小朋友看的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

  指名學生說一說,重點是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及判斷的依據。

  4、畫一畫(5分鐘)

  師:機靈狗也想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可是被一道題目難住了,你們愿意幫助它嗎?(課件出示題目)

  師:看懂題目了嗎?你覺得這三個小朋友畫的對嗎?為什么?

  生:我覺得他們畫的對,因為一個圖形的是□,就說明這個圖形有4個□,而這三個小朋友畫的都是4個□,所以都是對的。(一個學生說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師:哦,原來這個圖形只要是4個□就可以了,形狀可以不同。你們還有其他畫法嗎?在作業本上試一試。

  學生獨立畫一畫,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讓學生判斷畫的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P35練一練中的題目。

  1、第1題(3分鐘)

  先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在組織學生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第1、2、3、6個圖形的思考過程,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認識。(圖1是把一個正六邊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圖2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兩份沒有分開,但分數表示的時候要注意應是;圖3是12個小圓圈組成的一個整體,藍色部分占整體的,也可以用表示;圖6則是需要旋轉,把內圓和外圓組合起來看,用分數或表示。)

  2、第2題(2分鐘)

  讓學生獨立涂一涂,并說想法,讓學生體會涂法的多樣性。

  3、第3題(4分鐘)

  學生畫一畫,并說一說畫法,體現畫法的多樣性,用展示臺展示學生作品。然后判斷這些圖形的大小一樣嗎?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4、第4題(3分鐘)

  結合“捐零花錢”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的相對性。學生讀題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關鍵是讓學生解釋理由。

  四、你知道嗎?(1分鐘)

  學生自己閱讀,感受分數的歷史悠久和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五、課堂小結(2分鐘)

  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對自己的評價怎么樣?

  2、學過今天的知識,你想到哪些分數?你是怎么想的?

  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分數中的單位“1”的認識教案

五年級數學教案12

  課題:研究長方體課型:新知探究課時:1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能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并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我能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探索出長方體的具體特征,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我有信心學會本節所學內容,我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重點:掌握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和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難點: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習過程

  ☆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幻燈片,讓同學們從長方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體、圓柱、圓等圖形中,找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然后在立體圖形中找出長方體。

  2、孩子們,你能找出長方體嗎?

  ☆學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長方體有()個面,每個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長方體有()條棱,指一指哪些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個頂點。

  4、你還能發現什么?

  探究二:制作長方體框架圖我發現

  1、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為幾組?

  2、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探究三:借助“產品”我能認

  1、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長方體的長、寬、高。

  ☆走進知識大本營填一填

  1、長方體有()個面,都是()形,特殊情況可能有一組相對的面是()形,相對的面的面積()。

  2、長方體有()條棱,相對的棱長度()。

  3、長方體有()頂點。

  4、相交于長方體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和()

  辨一辨

  1、長方體的6個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長方體的12條棱中長寬高各有4條。()

  3、一張長方形的紙是一個長方體。()

  4決定長方體的大小是長、寬、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個美觀的長方體玩具箱。

  ☆談收獲、寫反思(梳理成數學日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五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用于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全過程,理解算理,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聯系,發展運算、分析、推理能力,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3.加強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細心計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理。

  本節課關鍵性問題:

  1、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導學生將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進行聯系溝通。

  教學準備:

  課件、學習單、實物投影

  過程設計教學過程:

  一.錯題引入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學什么?(出示課題)

  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課前調查,這是同學們列的兩道豎式:

  師:你認為哪道是對的?

  師追問:為什么這個2不與5相加,而要與6相加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錯例引入,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為自主探究作好鋪墊。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關鍵問題1】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學習單

  小組合作要求:

  (1)組長合理分工,在最短時間內讓組員將討論結果內記錄在學習單上。

  (2)小組匯報時按順序依次發言。

  (3)其他組員可以進行補充和評價。

  (預設生):百分位與百分位加,十分位與十分位加,個位與個位加。

  (預設生):用計數器來表示算法的。

  (預設生):2個一加3個一,6個0.1加2個0.1,5個0.01加0個0.01。

  (預設生):用格子圖來解釋。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這個2不與這個5相加,而要與6相加了嗎?

  (預設生):2表示2個0.1,5表示5個0.01.(同時板書)他們的計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師追問:現在你們知道為什么這個2不與5相加,而要與6相加嗎?

  小結:是的,只有相同數位的數才能相加,也就是計算小數加法的時候我們要做到相同數位對齊。(板書)

  練習:判斷一下下面哪道豎式是正確的?

  師:你怎么這么快就判斷出來啊!

  (預設生):看看小數點對齊了沒有。

  小結:在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

  師:那么以后再算小數加法時我們要做到什么?

  (預設生):計算小數加法時,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算起。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發現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體驗自主探究學習的快樂。

  與整數加法進行比較

  1.【關鍵問題2】如何引導學生將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進行聯系溝通。

  師:相同數位對齊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在哪里聽過。

  出示課件

  小結:在做整數加減法的時候就是要把相同數位對齊才能相加減。原來小數加減法與整數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

  2.回到課前調查引出小數減法

  師:看來同學們,小數加法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請再來看看課前調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師:現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確的嗎?為什么?

  師:百分位上沒有數怎么減?

  師:計算小數減法時有什么好竅門?

  小結:所以以后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相同數位對齊了,就與整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則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把舊的知識經驗遷移到小數加減法上,讓學生獨立解決小數減法的計算問題。

  練習鞏固

  1.校對時借助課件用計數器演示退位過程。

  設計意圖:借助開小卡車,調節學習氛圍,同時讓學生鞏固小數點對齊的重要性,通過演示計數器讓學生形象地感知退位過程。

  2.你覺得生活中有沒有用到小數加減的地方?

  師:這是小馬虎的媽媽去超市購物的清單,可是清單的右下角被油漬弄臟了看不清了,你們能幫忙算一算嗎?先估一估大約是幾元?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小數加減法問題,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計算的必要性,體會加減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在方框上填上運算符號,然后添上小數點,使豎式成立。

  設計意圖:進一步讓學生感知小數點對齊的本質就是讓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

  三、課堂總結

  談談你的收獲?

五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蘇教國標版五年級下冊103-105頁及練一練和練習十九1-3題。

  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圓的基本特征和圓的周長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通過3個例題教學,采用兩種不同的的策略,推導出圓的面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時,一要重點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圓面積及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圓的面積和以它的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之間的近似關系;二要把握兩個關鍵環節:一是圓可以轉化成過去所學過的什么圖形;二是轉化成的這個圖形與原來的圓有什么聯系。最后通過應用實踐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

  在學習本課內容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圓,會求圓的周長,在學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已經學會了用割、補、移等方式,把未知的問題轉化成已知的問題。因此教學本課時,可以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2、對后繼學習的作用

  圓面積的計算是今后學習圓柱、圓錐等內容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

  (2)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

  (3)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態度:

  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1.CAI課件;

  2.把圓16等分、32等分和64等分的硬紙板若干個;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投影出示草坪噴水插圖

  師:請大家觀察這幅插圖,說說從圖中你能發現數學知識嗎?

  學生觀察、討論并交流:

  生1:我能發現噴水頭轉動一周所走過的地方剛好是一個圓形。

  生2:這個圓形的半徑就是噴頭噴水的距離,也就是5米;周長就是噴水所走過的路線;

  生3:這個圓形的中心就是噴頭所在的地方。

  師:請大家說說這個圓形的面積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噴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這個圓形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求噴水頭轉動一周澆灌的面積有多大。(板書:圓的面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課件先出示一個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個頂點為圓心,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請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圓的什么有關系?如果半徑是r,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板書:正方形的邊長=圓的半徑r

  正方形的面積=r2

  2、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多少倍?你是怎樣想的?

  3、教學例7

  ⑴談話:剛才我們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下面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來研究。

  ⑵課件出示例7第一幅圖表,請同學們按照圖表的要求數一數,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組里交流。

  ⑶小組匯報(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填寫的表格)

  ⑷剛才我們通過一個圓驗證了我們的猜想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一些,而一個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再找兩個圓用同樣的方法驗證。課件出示例7的第二幅圖表,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⑸小組匯報交流

  ⑹談話:通過猜想、驗證,我們都認為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一些,我們知道正方形的邊長等于圓的半徑r,正方形的面積等于r2,那么圓的面積與它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呢?

  板書:S=r2×3倍多

  [設計意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正方形和圓的關系后大膽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著從學生熟悉的“數方格”初步驗證猜想,為進一步探索圓的面積公式作準備,獲得的結論與例8推導出來的公式互相印證,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加深對有關圓形轉化方法的體會。

  三、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1)以前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2)通過回憶這三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你發現了什么?

  (3)能不能把圓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2.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1)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說說你把圓剪拼成了什么圖形?

  (2)學生小組討論。

  看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3)課件演示:請看大屏幕,把圓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邊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你發現什么?(如果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細,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于長方形。)

  (4)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生邊答師邊演示課件。

  生答: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半徑。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師小結公式S=πr2,讓學生小組內說說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5)讀公式并理解記憶。

  (6)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半徑)

  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1教學例9

  (1)課件出示例9;

  (2)說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學生自己試做;

  (4)講評,注意公式、單位使用是否正確。

  2師:“老師的家中新買了一張圓桌,你們想看嗎?(教師用電腦顯示圖片)為了保護好桌面,我想為桌面配一塊和桌面一樣大的玻璃,但不知該畫一塊多大的玻璃?(電腦中標示出桌面直徑)。

  五、全課總結,課后延伸:

  1、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圓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是怎樣探索出來的?

  3、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猜想、動手操作把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來驗證猜想,這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大膽猜想,勇于探索,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六、布置作業

  1.第107頁的第1-3題。

  2.找出身邊的圓,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徑,算一算面積(完成實驗報告單)

  測量物直徑(厘米)半徑(厘米)面積(平方厘米)

  七、板書設計:

  圓的面積

  S=r2×3倍多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

  教學反思

  本課時從生活中噴水頭澆灌農田這一生活場景引入,使學生理解了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下,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發揮自己的想象,從估計到公式的推導;從數方格到剪拼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將圓割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正確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五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況,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操索過程中,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驗問題。

  教學重點

  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量杯、石塊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況,引入新知

  1、出示石塊

  問: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極書課題。

  2、以小組為單位,先制高測量方案,再實實實際測量,能直接用公式嗎?

  不能怎么辦?

  三、進行實驗

  1、將石塊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長方體容器里,測量出容器的底面長、寬和小面高分別是多少/

  2、放入石塊前水高約18cm,放入石塊后水面高30cm。石塊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觀察石塊

  想一想,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學生動手測量

  水面高、底面長、寬分別是多少?

  (老師測量的讓學生量出來)

  學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積乘高是石塊的體積。

  并且列式計算

  學生可以做實驗,也可以由老師做,學生觀察,并說如何測量出石塊的體積的第二種方法。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引志學生操索與體會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高測量方案,并進行實驗測量。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師板書:

  20×10×12=2400(cm3)

  =2.4(dm3)

  3、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

  三、試一試

  1、在一個長方體容囂里,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2、測量一粒黃正折體體積

  學生根據題中的二倍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放入石塊前,容囂里的水是滿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這亳升,就是石塊的體積。

  通過兩個實驗,使學生明白把不規則的石塊體積轉化成了測量計算水的體積的方法不只一種,讓學生運用在操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

  板書設計:

  有趣的測量

  小實驗:測量石塊的體積:小面高:30cm

  底面長:20cm、寬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積×高=體積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五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數學教案01-06

折紙數學教案五年級06-12

五年級數學教案06-23

五年級數學教案08-10

五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2-27

小學數學教案五年級12-13

五年級數學教案01-06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1-06

五年級數學教案《位置》09-27

五年級的總復習數學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