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05-29 18:19:50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模板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模板8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發展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后,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引導學生估算結果的大致范圍。

  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為一、二、三年級教學班配備了多媒體講臺,為現代化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都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們班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

  (前一天發給學生如下的調查表。)

  (評析 本環節旨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做這個調查要干什么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生:調查好了。

  師:誰把自己調查的情況說給大家聽聽。

  生1:媽媽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費是10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4000元的電腦。

  生2:媽媽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費是12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媽媽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費是900元,計劃購買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調。

  師:這幾個同學們做的調查非常好!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交流一下你的調查,好嗎?

  (小組交流。)

  師:有一個叫小剛的同學也回家做了一個調查,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屏幕顯示:小剛的媽媽說: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剛的爸爸說: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剛的媽媽說:我們家每月的生活費是980元。)

  師:看到這里,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小剛的爸爸比媽媽多收入多少錢?

  生2:他們共收入多少錢?

  生3:小剛家每月還剩多少錢?

  師:你能估算出小剛家每月大約節余多少錢嗎?小組討論后,自己解答。

  師:哪位同學說一說你的估算結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對,786元接近800元,應該是600+800-1000=400(元)。

  師:哪位同學的結果更接近精確結果?

  生:第2位同學。

  師:同學們這么快就估算出來了,那么你們能實際算出小剛家每月可以節余多少元嗎?請同學們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說答案,全班訂正。師板書: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師:小剛家也有一個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看屏幕:小剛的媽媽說:我想用節余的錢買一臺價格是96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小剛做思考狀。)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剛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能。

  (評析課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對幫助小剛解決問題個個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師: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機的價錢減去一個月的節余,還缺522元,再減去一個月的節余,還缺84元,因此需要攢3個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2:我們組是這樣想的,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要買一臺洗衣機是960元,還少84元,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攢3個月。)

  生3:我們組的想法和第二個同學說得差不多,先求出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攢3個月。)

  生4:我們組的想法是先求出兩個月的節余,是876元,買洗衣機還不夠,再加一個月的節余是1314元,這就足夠了,因此要攢3個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攢3個月。)

  師:通過討論,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決了問題,看看小剛說什么?

  (屏幕顯示:小剛高興地說:謝謝同學們幫我解決了問題,你們的好方法我已經學會了。再見。)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初衷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參與,課堂氣氛熱烈。由于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理解應用

  師:老師也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現在你就是你們家的小管家,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購買計劃中的商品,用每月節余的錢,需要攢幾個月。數據多的同學可用計算器幫忙,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請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

  (評析此環節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出一道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讓他們計算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了。另外,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他們感到很高興,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激情。)

  (四)回顧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同學們用很多的方法幫助小剛解答了問題,同時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財計劃,并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同學們的課上得非常好。

  教學反思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做一個調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本節課的極大關注。課堂上,學生精神高度集中,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幫小剛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我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學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達起來非常流暢,把一個理財計劃說得井井有條。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這節課,我感到學生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為問題情境很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并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目的,但由于學生的差異,個別學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組的討論,因此就干脆放棄。另外,雖然在課前,我強調是近幾個月內的計劃,有些學生在計算時才知道要攢8~9個月,這樣在計算時就耽誤了時間。

  通過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備課中要關注每個細節,努力提高自身教學以及處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案例點評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親切。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算法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本節課還注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了熱情的幫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在充分讓學生合作探討的同時,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環節的時間,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練習要求:

  1、使學生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會按要求正確地截取積的近似值。

  3、使學生會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練習重點:

  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投影片若干

  練習過程:

  一、激發:

  1、口算:(天天練口算)

  2、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⑴計算。

  0.65×0.140.98×1.3

 、铺釂枺孩傩党朔ǖ挠嬎惴▌t是什么?

 、谒愠龇e后要特別注意什么?

  3、會按要求取積的近似值。

  讓學生將上面計算的結果分別保留一位小數或兩位小數,寫出積的近似值。

  4、會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算。

  簡算:6.3×1029.8×2.9+0.2×2.9

  0.8×0.02×12.5×5

  二、嘗試與示范:

  1、P.13頁13題:一個電影院的票價有兩種:3.00元一張的有600個座位,4.00元一張的有320個座位。如果滿座,每場收入是多少元?

 、抛寣W生說一說題目里的數量關系。

  ⑵“滿座”是什么意思?

 、巧毩⒔獯鸩⒓w訂正。

  2、P.13頁14題:檢驗下面的積的小數位有沒有錯誤。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抛寣W生獨立判斷,

  ⑵讓學生檢驗積的小數位有沒有錯誤?

 、菓撛鯓哟_定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⑷集體訂正。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P.13頁15題)

 、派鲈谡n堂作業本上,對于做的又對又快的同學給予獎勵。

 、茖0.75×10212.5×9.61.25×8.80.4×0.7×0.25

  這幾題怎樣算得快?

  4、P.14頁17題:用激光測遠距離既精確又迅速。一次從地球上向月球發射激光訊號,約經過2.56秒收到從月球反射回來的訊號。已知光每秒傳播300000千米,算一算這是月球和地球的距離是多少?

  分析與解:2.56秒收到訊號,說明訊號已經走了一個來回。那么,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只要求出(2.56÷2)秒運行的距離即可。算式為:300000×2.56÷2=384000千米。

  四、體驗:談談你的收獲?

  五、作業:

  P.14頁16題。

  2.小數除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項規律。

  2.掌握帶有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轉化的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

  帶有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學難點: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項規律.

  教學手段:

  引導——活動——討論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知識復習

  (二)引導探究:帶括號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樣才能將所給方程轉化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請學生回答)

  去括號,得:

  移項,得:

  合并同類項,得:

  系數化1,得:

  遇有帶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驟:

  (三)練習:(A)組

  1.下列方程的解法對不對?若不對怎樣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3+5-3,

  -6x=-1,

  2.解方程:

  (1)10y+7=12-5-3y;(2)2.4x-9.8=1.4x-9.

  3.解方程:

  (1)3(y+4)12;(2)2-(1-z)=-2;

  (B)組

  (1)2(3y-4)+7(4-y)=4y;(2)4x-3(20-x)=6x-7(9-x);

  (3)3(2y+1)=2(1+y)+3(y+3)(4)8x+4=2(4x+3)-2(-3+x)

  (四)教學小結

  本節課都教學哪些內容?

  哪些思想方法?

  應注意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確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百分數的理解,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要求學生各自畫線段圖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

  學生畫好后,討論:畫幾條線段表示這兩個數量比較合適?表示哪個數量的線段應該畫長一些?大約長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提出要求:根據這兩個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分別從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實際造林比計劃多多少公頃”“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多少公頃”“實際造林面積相當于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原計劃造林面積相當于實際的百分之幾”等問題。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提出例1中的問題: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

  2、引導思考: 這個問題是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比較時以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

  小結: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相當于原計劃的百分之幾。

  啟發:根據上面的討論,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列式計算后,進一步追問: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是怎樣計算的?要求4公頃相當于16公頃的百分之幾,又是怎樣算的?綜合算式應該怎樣列?

  3、進一步引導: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據兩個已知條件,可以求出實際造林面積相當于計劃的百分之幾”,你會列式解答這個問題嗎?

  學生列式計算后追問:這里得到的125%與剛才得到的25%這兩個百分數有什么關系?

  聯系學生的討論明確:從125%中去掉與單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百分數。

  提出要求:根據上面的討論,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還可以怎樣列式?

  學生列式后追問:“125%—100%”這個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學“試一試”

  1、出示問題: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

  啟發:根據例題中問題的答案猜一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

  學生作出猜想后,暫不作評價。

  提問:這個問題又是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比較時以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要求“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就是求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還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嗎?

  2、學生列式計算后討論:這個答案與你此前的猜想一樣嗎?為什么不一樣?

  小結:“試一試”與例題中的問題都是把實際造林面積與原計劃造林面積進行比較,但由于比較時單位1的數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數也就不同。

  三、指導完成“練一練”

  1、要求學生自由讀題。

  2、提問:你是怎樣理解“20xx年在讀研究生的人數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幾”這個問題的?

  學生討論后,要求他們各自列式解答。

  3、根據學生在解答過程中的表現,相機提問:計算中有沒有遇到什么新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后,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本頁教材的底注,并組織適當的交流。

  四、指導完成練習一第1~3題

  1、做練習一第1題。

  可以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學生感到困難,可啟發他們先畫出相應的線段圖,再根據線段圖進行思考。

  2、做練習一第2題。

  先讓學生說說對問題的理解,再讓學生列式解答?商嵝褜W生把計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數。

  3、做練習一第3題。

  先鼓勵學生獨立解答,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說清楚思考的過程?商嵝褜W生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五、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時,通?梢栽鯓铀伎迹坑嬎氵^程中還要注意些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教材第34頁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 0”這個規律。

  2、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學 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 0”。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 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口算卡,學生口答后揭示本節課探究內容。

  2、創設“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導學生猜想:0×5=?

  (1)請學生獨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結果。

  (2)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結果,并試著加以說明。

  2、結合數學情境,理解算法: 結合“5個盤子中有幾個蘋果”這樣的實 際情境去理解為什么“0×5 = 0”。

  3、推理歸納。

  (1)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讓學生做課本34頁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請學生任意出幾道0和一個數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導學生認識: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4、根據以上的結論判斷

  下面哪道題的得數大?畫“√”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試一試——探究算理。

  (1)一個乘數末尾有0:130×5=?

  ①學生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谝龑Ы涣髯约旱乃惴ā

 、劢處熤笇W生學習“先將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數的末尾添上一 個0”的寫法。

  (2)一個乘數的中間有0:402×3=?(學生獨立計算后說一說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應用。

  1、算一算,填表。

  2、爭當“數學醫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從郵局出發給狐貍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給狐貍送信,再給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郵局。

  四、課堂小結

  在這節課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35頁“練一練”的第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2 掌握計算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 培養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計數器。

  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考考你。師說數,生說數的組成。

  二、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出示情境圖,松鼠媽媽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三、解決問題,探究算法。

  1.小松鼠和媽媽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25+4=29(個)

  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擺小棒、撥計數器等過程,讓學生體會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算理。

  練習:32+5= 5+74= 74+3=

  2. 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小松鼠比媽媽少采了多少個松果?)

  25-4=21(個)

  生經歷動動手、動動腦,試著總結出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練習:38-6= 77-3=

  四、完成練習,鞏固新知。

  1.生獨立完成課本52頁第4題,集體糾錯、訂正。

  機動作業:課本第1題、第3題。

  五、課堂小結

  暢談本節課的收獲。

  板書設計: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

  25+4=29(個) 25-4=21(個)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條高。

  2。學會畫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條高的畫法及特征。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學難點了解三角形三條高的畫法。

  教學資源:三角板、學生的學習單。

  教學活動:

  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演示)。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三角形高的有關知識。

  2。揭示課題(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觀察發現。

  1。(邊演示邊說)如果我們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師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畫法:

  3。你覺得三角形會有幾條高呢?為什么?(三角形有三個頂點,從三角形的每一個頂點都能向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所以有三條高)請同學們畫出這個三角形的三條高。一名同學上黑板上演示畫高。

  4。認真觀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發現?(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出三條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銳角三角形的三條高在三角形內相交于一點。)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我們再來看直角三角形,你會以BC邊為底,畫出這個三角形的高嗎?。(學生在學習單上畫)。你有什么發現?(老師邊演示邊說:以直角三角形一條直角邊BC為底,作高時,要從A點向它的對邊BC作一條垂線,發現高與另一條直角邊AB重合;如果以直角邊AB為底,作高時,要從C點向它的對邊作垂線,發現高與另一直角邊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如果一條是底,那么另一條直角邊就是它的高。以斜邊AC為底,作高時,要從頂點B向它的對邊AC作垂直線,發現高在三角形內。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條高,其中一條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與兩直角邊重合。)

  2。我們再來看鈍角三角形,從鈍角三角形的B點向它的對邊作高,高在三角形內;從A點向它的對邊作高,需要把對邊BC延長,高在三角形外;從C點向它的對邊作高,需要把對邊AB延長,高也在三角形外。鈍角三角形也有三條高,其中一條高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總結,自我建構。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因答可以是兩個方面)一是從高的畫法說;二是從發現說。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條高,其中銳角三角形的三條高在三角形內,并且相交于一點;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條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與兩直角邊重合;而鈍角三角形其中一條高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在三角形外。

  這節課我們就研究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第68~69頁例及練習十二第1~4題。

  教學目標:

  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方法進行回顧和整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教科書第68頁

  出示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讓學生讀一讀故事內容,再請學生說一說這一篇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提問:這篇文章大約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辦法解決?(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

  匯報:(1)一個字一個字地數,就能數出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個字,但如果文章長的話,就不太適用。

 。2)先數每行有多少個字,一共有幾行,就可以。

  教師:兩種方法第二種比較適用,現在我們就采用第二種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約有多少個字?

  學生動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個字,但有許多行的字數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約20個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為20×13=260,這篇文章大約用260個字。

  提問:20×13你是怎樣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個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問:兩位數乘兩位數,列豎式怎樣算?

  二、完成教科書第69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學生口算后教師講評。

  提問:整十整百數乘數十數應該怎樣算呢?

  三、完成教科書第69頁練習十七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講評。

  提問: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筆算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四、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練習十七的第3、4題。

  通過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分析,列式解答,對于學生的列式,要提問:為什么這樣列式?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模板8篇】相關文章: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模板五篇05-16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模板七篇05-25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7篇05-27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四篇05-23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3篇05-15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三篇05-11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4篇05-06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范文5篇05-24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編八篇05-23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匯總10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