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讀書》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認真擬定說課稿,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讀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讀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組成。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的。第一篇選自《論語》,是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解讀;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紹的是讀書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國藩的文章,作者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并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證明三者對讀書人來說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說目標
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課文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恥、矣”等3個生字,會寫“恥、誨”等9個生字。
2.朗讀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并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啟發。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把重點確定為: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難點確定為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并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啟發。
四、說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形成思路
為了能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思想,我圍繞三維目標,引導學生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課件展示等方法,對這篇課文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用讀的方式促進學生對課文深入理解,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提高學生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1.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入的環節,我采用了游戲對名言的方式,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
2.對于課文的理解,我首先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部分,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在自讀、同桌交流的基礎上解決重點詞句,從而把握課文內容;然后根據總結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二、三部分,教師只做引導和點撥,通過解決重點詞句,從而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寫作意圖。
3.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我還設置了拓展延伸的環節,引導學生搜集課外的有關讀書的名言,以擴大學生的積累。
4.板書設計:
一、謙虛—求實--勤奮
二、心到--眼到--口到
三、有志--有識--有恒
板書設計我采用結構圖的形式。根據三篇文章各自的主要內容,我用結構圖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
六、教學效果預設。
這三篇文章都是和讀書有關的,對于學生們來說不難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動放手,引導學生根據注釋來把握課文內容,同時,我還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深入把握課文內容,談自己的收獲或體會。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談讀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談讀書》是培根《人生隨筆》中的一篇名作。這篇隨筆論述的范圍很廣泛,先闡述了讀書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并闡述了讀書和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接著闡述了讀書的方法,指出讀書要仔細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限于文字推求。最后論述了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二、說目標
本單元的四課書都是闡述求知與讀書的議論性文章。第四單元說明里要求:閱讀這些隨筆、雜文,要區分觀點和材料,辨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作者的論述做出判斷。故此,確立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知識目標:
①掌握:“藻飾、狡黠、詰難、倫理、滯礙,尋章摘句,味同嚼蠟、吹毛求疵、豁然開朗、不求甚解”等詞的讀音和詞義。
②理解課文的讀書觀,進一步增強對讀書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③積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標:
①理清兩文的論證思路,把握其思想內容。
②分析課文的論證方法。
③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自我評價。
3、德育目標: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培養正確的讀書觀。
三、說教法
《談讀書》這篇隨筆,跟一般的議論文相比,它重在發表觀點,而不是周密論證。依據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培根的《談讀書》,文辭精美,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明其意,曉其理,勵其志。
2、討論探究法。對于兩文的觀點及其論證方法等重難點問題,則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3、比較閱讀法。兩篇文章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是談讀書的。在寫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論,一是駁論。用比較閱讀,更好把握兩文的思想內涵和論證思路。
四、說過程
(一)新課引入
1、導入新課
很多人都讀書,古今中外,古往今來。有的人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只為有朝一日金榜提名,有的人讀書為了做官,變本加厲地魚肉人民,也有的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學們想一想,你們是為什么而讀書的?
2、分析題目:“談”和“論”的區別,復習議論文的'有關內容。
(二)師生共同研讀《談讀書》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采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
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反面指出)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五、說板書設計
下面我在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所設想板書既簡潔又直觀,緊扣文章的重點詞,直觀形象的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就相當于我的微型教案。
六、說設計理念
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所以,在設計這課時,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與感染。采用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感情讀,邊讀邊想象等,并直奔重點,通過抓重點詞,創設情境,體會“讀書之妙”。
語文教學是一項常做常新的藝術,我會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成長。希望各位老師給我提出寶貴意見,我將虛心接受,認真思考,以求進步。謝謝大家!
《談讀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15課《短文兩篇》的第一篇《談讀書》。
《談讀書》一文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一中心話題,又談了讀書要與經驗互補,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等相關問題。文章從三個層面展開論述:首先是談讀書的益處;其次談讀書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的觀點對讀書的益處加以強調和提升,使文章立論更加完整。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對于課文的閱讀,應該以此原則為指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允許他們對作者的主張進行質疑,鼓勵他們去補充創新,使學生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成了閱讀的主人。我認為對于《談讀書》這篇文章進行閱讀教學的關鍵就在于凸顯精致的語言這個“點”。
二、說三維目標
1、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品質,陶冶高尚情趣。
2、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體驗語言意韻美和形式美,學會讀書。
3、引導學生掌握運用論據論證論點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1、積累、賞析,體驗語言美感。
改變單純的識記模式,組織學生依據文本信息編寫《讀書名言精評》,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賞析語言,在溢美的氛圍中積累語言。積累課外書中的名言引導學生跳出文本,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
2、自主、感悟,體驗成長的快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自我解讀和個性表達,讓閱讀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都伴隨著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并呈現出學生成長的軌跡,從中體驗成長的快樂。
3、合作、探究,體驗發現的快感。
給學生最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較,在合作中質疑。
四、說教學構思
(一)談話導入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著馥郁的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請你坦誠地告訴大家:你喜歡讀書嗎?你讀過哪些書?讀書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二)自主感知
1、輕聲自讀:問題是,本文讓你對讀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速讀:問題是,你在閱讀中有什么疑難問題嗎?大膽提出來。
(三)品讀積累
1、合作編寫《讀書名言精評》。
2、采用“誦讀式”點評的方式全班交流。
(四)自主解讀
1、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句讀書名言?請以它作論點,說一段話。
2、文中有沒有你不同意的觀點?勇敢地站出來。與培根“對話”。
(五)拓展遷移
搜集課外讀書名言,完善《讀書名言精評》。
《談讀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課時安排:一節課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活動,依據這一教學原則和具體學情,我決定采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大膽闡釋,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完成本課教學。課前將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紹資料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2)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幻燈片展示騎馬、騎牛、騎自行車、騎掃帚、騎竹馬等圖片,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看過或聽說過騎桶飛翔嗎?
設計目的是:結合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本課的興趣。
(二)作者簡介
設計:學生來講,老師引導,幻燈片展示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作者和解讀作品,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思維方法。
內容:弗蘭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后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長期擔任公司職員,21歲時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寫作,他不以發表、成名為目的,只是想用寫作來排除自己內心的苦悶。他短暫的一生給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寫完的長篇小說《城堡》《審判》《美國》和以《變形記》《判決》《地洞》《饑餓的藝術家》為代表的幾十部短篇小說。卡夫卡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奠基人),是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后,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于是,對社會的陌生、孤獨和恐懼,成了他創作的永恒主題;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卻無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體現了“現代人的困惑”。
(三)課文分析
1、設計:學生默讀課文,五分鐘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熟悉課文,為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礎。
引導學生緊扣小說文本的同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問題一:這篇小說,同學們課前都預習過,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小說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問答法)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小說故事情節發展,明確小說故事情節的虛構性,提高學生對小說文本的細讀能力。
明確:天氣寒冷,家里無煤,窮得買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著空煤桶走去,而是騎著空桶飛著去的,結果是,“我”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幻燈片)
3、問題二:小說主人公“我”認為煤店老板娘看見了自己,而煤店老板娘卻說“我什么也沒有看到,什么也沒有聽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這個人、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理由。(學生討論,自主發言)
設計目的:幫助學生體會虛構寫法的藝術效果,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采用課堂討論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同時,這一問題的解決,也為下面分析小說創作主題進行鋪墊。
明確:兩者皆可,并用幻燈片展示。
(1)聽到看到的理由:小說中寫道,“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
(2)沒有聽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老板娘上來后,沒有抬頭看,因此,她沒看見“我”,如果她看見“我”了,發現“我”騎著桶在空中飛翔,會感到新奇,說不定會用煤來換“我”的桶;
②“它們和剛才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可見,“我”的喊聲和鐘聲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為“我”的喊聲就是鐘聲;
③老板娘解下圍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覺得圍裙上有毛線絨想通過扇這個動作把毛線絨抖掉。
4、問題三:同學們,你們認為小說的創作主題是什么?(學生討論、學生討論)
這樣設計是因為:引導學生歸納和挖掘小說的創作主題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所在。
老師引導:如果老板娘的確看到了“我”并且拒絕給“我”一鏟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確是一個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沒有聽到看到,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這樣,作品的內涵就更豐富了。
板書學生發言的答案:揭示貧困者的窘狀和有產者的自私無情;表現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冷酷;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師小結 幻燈片展示 創作主題:小說用一種虛幻的手法寫出了一個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鏟煤而遭到驅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愛、缺乏溝通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控訴和批判。
四、布置作業
1、分析“騎桶者”、“煤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設計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說創作三要素之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和對“虛構”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選擇騎桶去借煤,而是拎著空桶走著去借煤,故事情節又將如何發展?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在思考中釋放想像力,真正將“虛構”手法學以致用。
五、板書設計
騎桶者
卡夫卡
【《談讀書》說課稿】相關文章:
談禮貌說課稿11-05
談禮貌說課稿04-27
《談禮貌》說課稿06-28
談生命說課稿07-17
談禮貌說課稿12-15
談中國詩說課稿11-04
從數據談節水的說課稿【精選】03-24
《談中國詩》說課稿12-14
談禮貌說課稿3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