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越來越淡,于是,讓學生通過課本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本課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通過對《本命年的回想》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從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父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作者通過回憶幼時過年的點點滴滴,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極富濃郁地方特色的風景畫。表現了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剛學過沈從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經感受到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班學生回民占90%,沒有過年的親身體驗,只是通過周圍漢民生活、電視、網絡等媒體來了解過年,所以,讓學生對本課本命年的回想提起興趣比較難。因此,在講課時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2、了解過年習俗中所蘊涵的鄉土風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鄉土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3、欣賞作品展現的民風民俗圖及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重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2、品位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2、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二、說教法學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加強閱讀指導,主要由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文意。
教學思路設計:學生學習自主閱讀為主;教師輔以提問引導、講解評價,串聯全課教學。
說教法1、復述法: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復述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2、朗讀法:“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反復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說學法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動筆勾畫、積極讀書。2、發現法: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本課所用的教法學法是依據《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1、教師問: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學生根據經歷和經驗說自己的答案)那么這些傳統節日中那個是過的最隆重的呢?我們班以回民同學為主,許多同學肯定會對老師說,我們是回民,不過春節,對這些節日也不感興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屬于中國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去了解它,認識它。通過你的周圍或者在電視上,人們在過春節時有哪些慶祝方式呢?學生自主回答。2、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入本課教學。春節,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每到春節,人們會用各種方式去慶祝,表達人們對節日的喜愛。本課《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繪了一副鄉村過春節的民俗畫。
(二)走進作家教師簡介作者,并明確補充作者及其創作風格
(三)整體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讀課文,回答這樣三個個問題
(1)本命年和春節有什么樣的關系?(2)處理生字詞(3)文章是怎樣引出春節這一話題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們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主要描寫了幾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1、解題:本命年,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統計班內本命年的人數),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歲時,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過去過年的熱鬧氣氛,有感而發。
2、字詞檢查濃郁簸箕篩子門檻秫秸闔家鬼祟(崇高)玉米糝兒
疙瘩鬏磕頭(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寫二十四節氣,引出春節,這樣更襯托了春節的色彩繽紛。
4、舊時過年的風俗:①炒年貨②吃臘八粥③買糖果④挑絨花⑤殺牲畜⑥備糕點⑦送灶王爺⑧換門神⑨守歲⑩拜新年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周承坤,來自豐收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口技》,選自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這是第二課時,前一課時,我們主要預習了課文,朗讀了課文,掃除了字詞障礙;通過文下注釋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理念闡釋五個方面向各評委老師說課。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2、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本課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積累本文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表時間的詞,數詞的異用等。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切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
重點放在字詞的落實積累上,難點放在本文表現手法的研究上。
3、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下的一篇課文。這一時期,同學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學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學起來應該不太吃力。另處,本文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些都是學好本課的優勢條件。
二、說教法
本課擬采用下列教學方法:
1、朗讀法:“書讀百篇,其義自現。”這是學文言文的好方法。
2、發現法:本課難點的突破擬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
3、討論法:和發現法配合使用,引導學生發揮集體智慧,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讓學生發現趔,教給學生學法。這正是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的目標。
1、朗讀法:反復朗讀,明了意思,領悟寫法。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序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交待學習要求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課文《口技》,這里說“研究”而不說“學習”,是希望本節課同學們要以研究的態度,發現的精神來學習這節課。
(這樣導入,直奔主題。針對農村學生新課標學習理念沒轉變過來,只知教師講,學生記的情況,強調學習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聽讀課文,請你發現
1、文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內容,請發現,找出來。
2、文中有一個字可以拎起全篇,請發現,找出來。
(這樣切入應該說是比較省力的,扣一句話,一個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課文
1、文章是如何表現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關的語句,研究一下。
2、請你說話: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從 這幾句可以看出,它寫出了 ”的句式,說說你的研究成果。
3、請你歸結
文章表現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現在
①對 的描摹
②用 的烘托③
4、請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現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對我們今后的寫作有什么啟迪?請說說看。
(這一步的'研究,嚴格遵循了發現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規律,確立目標——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結論——應用規律)
(四)、請你發現、落實字詞
1、概括老師的示例,分組發現
第一組:發現文中用法特別的字詞
第二組:發現文中古今異義的字詞
第三組:發現文中表示時間的字詞
第四組:發現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
2、交流
3、請你做做,課堂訓練
(這一步注重讓學生個別發現,然后集體交流,以點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學生個人的發現,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識休系。)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對聲響的正面描摹
口技善用觀眾反應側面的烘托
道具
(七)、時間分配
導入2分鐘
聽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研究課文20分鐘
發現,落實字詞10分鐘
課堂訓練5分鐘
機動時間3分鐘
五、幾個設計理念的闡釋
1、設計中充分貫徹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設計中遵循發現事物,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關鍵詞為“”發現“研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選擇的課題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再別康橋》,我說課的題目是《信息技術與詩歌教學》。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他的詩具有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等特點。而初一學生大部分喜歡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或者只是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
如何在學生和詩歌中間架起一座彩虹橋,使抽象的詩歌變得具體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術了。
教學分析
詩歌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人們讀詩,其實就是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從走進文本、走近詩人、心靈碰撞這三部曲,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感受詩歌美好的意境。
2、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復誦讀,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感悟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4、激發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學素養,并試著自己創作。
教學重點
深情地朗讀;細膩地感悟;詩意地創作。
教學難點
細膩地感悟
走進文本即通過朗讀,知道本詩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感情。《再別康橋》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復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所以我把學習的第一個任務設置為:深情地朗讀。
信息技術與朗讀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讀?如何通過多媒體去實現深情地朗讀?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 要使朗讀產生好的效果,必須理解文本,注意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問題. 初一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積累,有一定的朗讀基礎。但通常,學生在初讀時可能是沒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隨大流,所以語氣語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過課堂上訓練,引發學生的朗讀素養呢?我想應該有一個朗讀的范本,可以是學生范讀,教師范讀,我這里采用的是男聲版錄音范讀。
訓練朗讀的形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
1.學生齊讀一遍
2.聽錄音范讀
3.學生點評自讀和范讀的區別,得出深情朗讀要做到的幾個要點。
4.學生結合要點同桌互讀,互相點評,共同提高。
5.我們實踐了這三點要求,男女生交叉讀。
6.教師點評
實踐證明:這一環節結束后,學生自覺得鼓起掌來,并紛紛表態:“比一開始讀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學生找到了朗讀的感覺。這正是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所在。通過深情地朗讀,走進文本,把握感情,為下一環節奠定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范讀只是一個范本,這個范本本身沒有做整合,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師生間、生生間產生的一種互動的行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我把第二個任務設置為:細膩地感悟。這里涉及到一個整合,信息技術與想象聯想的整合:如何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走近作者,體會感情?多媒體應該展示怎樣的畫面?又該如何展示呢?
傳統的課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發聲讀,默讀,或自己去聯想想象,可以說是比較抽象的。多媒體的運用,能使學生置身于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內化的過程中得以外顯。但問題也就出來了,每個人想象的畫面不一樣,如何解決想象畫面和展示畫面的矛盾沖突呢?比如說畫面是要單純的景還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現實相像的景還是虛幻一些的景。權衡利弊,我遵循的選畫面的原則是盡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圖片。個性化少一點,共性化多一點的。至于該如何展示,我想隨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鏈接。
實踐證明經過這么一整合,學生借畫面欣賞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讀,以讀促悟,極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質量。為了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能碰撞出火花,我問:“如果畫面中有作者,那作者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如果你在畫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這樣自然而然的過渡到第三環節:詩意地創作。學生創作詩歌來源于深情朗讀后對作者感情的把握,細膩感悟后對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讀感悟基礎上的升華,需要調動生活的積累。比如小學畢業時的離別之情。下面是兩個學生的創作片段。
回憶,撐一把雨傘, 但我不能留戀,
向記憶深處走去, 靜謐是別離的號角
浮想昔日友誼, 小鳥也為我沉默,
在歡聲笑語中留戀。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實踐證明,此環節學生盡情暢寫,任意幾個學生一組合都是一首好詩。
總之,本堂課的課件設計思路清晰,從走進文本到走近作者到心靈碰撞,每一步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說: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學信息傳播給學生。通過師生的交互,學生的活動使之轉化為知識,進而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個人的對詩歌教學的一種淺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見笑!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3篇】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秋天的懷念》說課稿11-30
七年級語文木蘭詩說課稿10-22
七年級語文《化石吟》說課稿08-31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天上的街市》說課稿12-17
七年級語文上冊《蔚藍的王國》說課稿12-17
七年級語文上《王幾何》說課稿12-17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狼》說課稿12-17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貓說課稿11-02
《化石吟》七年級語文說課稿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