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說明
《大作家的小老師》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敘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按照事情發展的經過,課文分為3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蕭伯納有一次在莫斯科訪問時與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姑娘玩了很久。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寫臨別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出了自己的身份,但小姑娘出乎意料的回答,使蕭伯納為之一震。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寫蕭伯納對這件事深有感觸,并從中受到教育,認識到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遜,并認定那位小姑娘是他的“老師”。
故事以寫人物間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于律己。
二、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認識多音字“教”。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人物對話中體會內涵,感悟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從人物對話中體會的內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蕭伯納的謙遜自律以及寬廣的胸懷。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作家
你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嗎?
2.師用紅筆添上“大”
什么樣的作家才能被稱之為“大作家”(名氣大、才氣大、成就大、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3.板書:大作家的 老師
想一想大作家的老師一定會是怎樣的呢?
4.師用紅筆添上“小”,你產生了什么疑問呢?
5.大作家、小老師分別指誰?你們了解蕭伯納嗎?
6.大作家蕭伯納把與你們差不多大的這個小女孩當作老師,說到這,你產生了什么疑問呢?
。ǘz測預習,掌握基礎
1.我們在已經預習過這篇課文了,那現在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同學們對生詞的掌握情況。(出示字詞)
蕭伯納 文豪 口吻 預料
娜塔莎 蘇聯 告訴 教育
感觸 意識 謙虛 教書
作家 自夸 驚喜 訪問
糾正學生讀錯的生詞。著重講解“教育”和“教書”中“教”這個多音字。標注字音并且范讀、領讀。
2.小組合作,聽同桌朗讀糾正錯誤。齊讀生詞。
。ㄈ┳宰x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1.我們簡單的知道了大作家和小老師究竟是指誰,那你們知道他們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嗎,以及大作家為什么要拜小作家為師呢?現在讓我們先自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關蕭伯納和娜塔莎的有關介紹。
2.ppt出示有關蕭伯納的簡介,找同學簡介。(這時候學生會說他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
3.通過讀書,你知道那位被大作家稱為小老師的小姑娘長什么樣了嗎?(生讀文)誰來說?(出示圖片)你看,的確很可愛!就像你們一樣可愛呢!我們來一起來描述。(齊讀)
4.這樣一位可愛的小女孩真讓我喜歡啊,更讓大作家肖伯納非常喜歡,所以同她玩了很久。
(四)精讀課文
1. 大作家為什么說小女孩是他的老師呢,他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呢?這兩個問題稍微有些難度,別急,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們現在以小組為單位再來讀讀課文,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答案在第幾自然段,并且能夠發揮集體的力量解決這個問題。(小組讀課文,討論交流,師巡視引導)。
2.小組匯報交流(適時的尋找到亮點進行評價)。
3.臨別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快速找一找。他說這番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導朗讀。
4.蕭伯納是同小姑娘玩了好久,在臨別時才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不過是想給孩子一個驚喜,讓孩子高興高興。但小姑娘又是怎么說的呢?來讀一讀她的話吧(出示文字)不過小姑娘說這話,蕭伯納一開始沒想到,文中有兩個什么詞能說明蕭伯納一開始沒想到的。
5.指生回答!熬埂焙汀俺龊跻饬稀闭f明了什么?
6.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小姑娘,應該怎樣讀?
7.一個是有名的大文豪,一個是蘇聯小姑娘;一個心中暗自得意,一個可愛又聰明!多么有趣的一段對話!誰愿意分角色讀一讀?出示文字。
8.小結: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小姑娘的話不禁讓蕭伯納出乎預料,還讓他不覺為之一震,蕭伯納從小女孩模仿他的話語中,看到了自己竟然這么自夸。小姑娘的話就像一面鏡子,讓他看到了自己驕傲的樣子。
五、作業
1.把課文中的小故事講給家人聽
2.完成《資源與評價》相應習題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學期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報告文學家吳剛的佳作,被評為20xx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作者以飽含憂思的筆調,描述了羅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羅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本文是歷史教訓的總結,報告水資源的濫用怎樣破壞了生態環境,今天學習這篇文章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前車之鑒昭示西部大開發應注意的一個戰略重點,就是必須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在內容上要求學生把握兩點:一是在對比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過程中總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羅布泊消逝的基礎上,深入理解作品傳達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二、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體會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能力與目標目標:
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思考文章的時代意義,培養生態、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品味報告文學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學會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強化感情色彩。
難點: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以及從中吸取的教訓。
四、學法分析:
我班學生是新課程改革的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課程理念。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他們已經基本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節奏和特點,基本學會了一點學習初中語文的方法。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受外在條件的限制,對查找和收集資料有一定困難,僅有極少學生擁有家庭電腦并能上網,這為查找和收集資料提供了有限的幫助。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圈點勾畫式、合作討論式、學生糾正補充式、比較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協作、整理、遷移知識的能力。
五、教法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自讀課的特點,我用一課時完成,我確定的教法是:多媒體教學法,興趣誘導法,朗讀式,指導點拔法,競賽式,探究式教學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隨機相應地提示、點化、誘導。
六、教學程序的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課前準備,創設情景(3分鐘)
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音樂《月牙泉》,在凄美的旋律中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廣袤的草原,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牛羊成群,然后畫面一轉: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楊,哭泣的荒漠,風沙漫漫。
。ǔ浞掷谜n件展示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剛才同學們看到的畫面,就是羅布泊,F在的羅布泊是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而以前的羅布泊是綠樹環繞、牛馬成群。為什么發生如此大的變故?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ㄍㄟ^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凝聚了學生的思維,導出了課堂探究的問題,讓一個本來與大家相隔很遠的事物如在眼前。)
閱讀課文題目《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你從中得到哪些信息呢?生討論交流
就如同學們聽說的那樣,羅布泊曾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你再讀一讀題目,應帶著怎樣的感情呢?(生交流)還有更惋惜,難過的呢,老師帶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羅布泊的過去,羅布泊的現在。
多媒體呈現圖片,學生欣賞,師解說圖片內容。
。ㄒ曨l中強烈、鮮明的畫面對比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造成羅布泊生態破壞的深層原因。圖文并茂,文字與解說相結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環節:閱讀指導(37分鐘)
(一)略讀課文,整體感悟(12分鐘)
我們在欣賞圖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現狀不堪目睹。下面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了解作者是怎樣介紹羅布泊的今昔變化的。小組討論完成圖表“羅布泊今昔對比圖”。
多媒體呈現表格:
對比的事物
。▽懥耸裁矗
對 比 情 況
。ㄔ趺磳懙模
心靈感受
(為什么這么寫)
過去
現在
胡楊樹
用“看到這些變化,我想說……”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塔里木河
羅布泊
。ǘ嗝襟w的使用,給學生一個思維的空間,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發揮集體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精讀課文,品味語言(25分鐘)
本文是篇報告文學,它是用文學手段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文體。它敘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先進人物,反映人民群眾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為人們嗤之以鼻的丑惡事物。于是,有人稱它為“用文學形式寫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報告”或“藝術的文告”。 報告文學可以廣泛靈活地運用各種表達方式。下面同學們再次回到課文中去,以你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個句子并做點賞析,并試著帶著感情來讀讀。(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
。ㄔO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報告文學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大大強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強大力量,由此再讓學生感悟升華,使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學生邊讀邊聽背景音樂,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這一種無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達到的。)
。恳黄恼露加衅洫毺氐囊馓N,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通過朗讀,想象昔日羅布泊的美麗,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曾幾何時,羅布泊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人間仙境,但是現在的羅布泊卻成為一個至今仍沒有單身一人嘗試穿越羅布泊無人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麼?(多媒體出現羅布泊“今昔對比篇”:出現今昔對比圖片)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到答案。
。ㄌ骄渴侨祟愓J識世界的一種行為方式,其心理基礎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環節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視頻中強烈、鮮明的畫面對比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造成羅布泊生態破壞的深層原因。 )
第三環節 :拓展延伸,超越自我(5分鐘)
師:昨天的羅布泊已離我們遠去,但今天“羅布泊似的悲劇”卻還在我們身邊上演,(多媒體呈現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學生生活中的浪費水及水污染現象等方面的圖片制成連環畫面,在學生眼前掠過。)面對今天的“羅布泊似的悲劇”,你想說點什麼呢?
。ㄕZ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圖片的出示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總結: 羅布泊的今昔變化給人類帶來了深刻的教訓。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保護環境,只要人人都擁有一顆保護地球母親的慧心,我們有理由相信:天會更藍,樹會更綠,水會更清!
。ù谁h節的設計是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個系統完整的印象。)
七、教學評價與反思: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毙畔⒓夹g可以和語文學科有利整合,尤其是這一類科普文,初中語文每一學年都有此類文章,可以推廣采用。由多媒體進入文本,先聞其聲,引人入勝,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讀,以讀悟情。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朗讀,提倡個性化閱讀,根據畫面及背景音樂的渲染,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不足之處就是,我把“悟情”作為重點,學生雖然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對于工具性來說的“語文味”廉顧不足。
3、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只顧上游利益,不顧下游利益;只顧本地區利益,不顧整體利益;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腦中沒有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一問題有一定的難度。
4、我認為自己在教學課文中落實得比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寫法上的特色,引導學生把握好文中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強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強大力量,由此再讓學生感悟升華,讓環保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參賽執教的課題是《我是中國人》。下面我將從理念與目標、內容與資源、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并就課堂實際呈現的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
一、理念與目標
《我是中國人》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國人了不起》的第一個主題的第一課時,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到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自豪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勇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征。要求選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結合本課活動主題,我將本課教學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了解中國人的外貌特征,知道炎黃子孫的故事。認識中國版圖,知道國旗、國徽、國歌是祖國的標志。學會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
就《品德與生活》學科特點而言,它不是簡單的生活常識的介紹,也不是道德觀念的灌輸與滲透,而是激情、明理、導行的有機整合。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內容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本課教學活動我盡量做到從故事中學習知識,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從圖片中,欣賞大好河山,感受祖國的美麗神奇。再從當代一個個真實具體的事例中,贊嘆祖國的繁榮昌盛。從而突出課程的德育功能。為此,我將本課教學情感與態度目標確定為:初步感受到古代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懷。
從教育對象實際來說,剛剛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學生,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科技時代,物質資源的極大豐富,加之祖父兩代“六位”家長的悉心呵護,使他們在生活中很少能體驗到挫折和困苦,缺乏與他人溝通、合作、分享的意識和能力,更沒有機會體會今天與過去的變化,對于古代中國人所取得的舉世驚人的成就更是知道甚少。結合學情,我將本課教學行為與習慣目標確定為: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樂于分享感受和活動成果。學會運用調查、訪問、查資料等多種途徑來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為達成以上目標,我將本課教學活動的重難點確定為:了解祖先,欣賞河山,感受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懷。
二、內容與資源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強課堂實效性。
本課教材介紹了四種不同膚色的兒童頭像,讓學生了解到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人種,課本中還有關于古代中國人的各種傳說故事和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的典型事例。但對于中國的版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及當代中國人所取得的豐功偉績等沒有介紹,如果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僅僅停留在老祖先昔日的輝煌和幾千年積淀的文化遺產上,那么今天的中國人難道就是些平庸之輩嗎?考慮到這些因素,我適時增添了賞祖國大好河山和了解當代中國人的偉大成就環節,并大膽調整本單元教學,將第三個主題活動《我們的驕傲與希望》中有關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內容穿插進本課教學。
2.努力開發課外資源,讓課堂回歸生活。
課標中指出:課程內容要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感興趣的題材,課堂應從教室擴展到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樣有彈性地延展,給了老師極大的發展空間。執教本課是在20xx年5月,中國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可以說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中國人又一次以大氣磅礴的姿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我及時將這樣鮮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緊跟時代步伐。我想,如果今年再來執教本課,中國廣州亞運會、中國西安世園會這些身邊的、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也將是我課外資源的寶庫。
本課教學內容多而雜,廣而深,考查的是教師是否具備統攬全局的意識和豐厚的文化素養。為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我閱覽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三、過程與方法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生活,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活動形式,有資料調查、討論交流、創設情境、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體驗、講述故事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去體驗、去了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在活動中,有目的`地把學生引進富有教育意義的情境中,吸取知識,避免空洞的說教和道德的灌輸。這些教學方法無論是課前調查、課上交流,還是課后實踐,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陶冶學生美好情操。
本課教學具體流程從以下四個環節層層展開:
。ㄒ唬﹫D片導入 我是中國人
首先,我出示了地球的圖片,并以這樣的導語進入教學:“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有一個金雞一樣的版圖,她就是可愛的中國。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我們都是中國人!彪S即板書課題。這樣的開場,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整堂課的學習做好了情感的鋪墊。課伊始,趣已生,情已動。
接著,再出示黑種人、白種人、棕種人以及黃種人圖片,重點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和比較方法,從膚色、頭發、眼睛等方面發現中外小朋友長相的不同,從而更清楚、直觀地了解中國人的外貌特點。此時,引出兒歌,黃皮膚,黑頭發,我們都是中國娃。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并就其中的“炎”和“黃”進行質疑:他們分別指的是誰?巧妙自然地銜接下一環節,可謂一舉兩得。
。ǘ┳匪菹茸 贊燦爛文化
本環節從聆聽炎黃的故事切入,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祖先故事,再到考考你的小測試,充分挖掘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發明創造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游戲中考察學生對四大發明、四大名著、絲綢之路、龍的傳人等常識的了解,達到“學者無心,教者有意”的目的。有句話這樣說:知之深,愛之切。在全面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后,學生內心產生了一種美好而震撼心靈的力量,那便是: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ㄈ┰捳f版圖 賞大好河山
本環節先讓學生認識了中國的版圖,再欣賞祖國的壯美河山,這里有自然風光,也有人文景觀,有古代的奇跡,也有現代的杰作。我們的祖國真的是幅員遼闊、人杰地靈呀!色彩明麗的圖片,配以悠揚的音樂,學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四)銘記中國 抒愛國情懷
國旗國徽國歌是祖國的標志,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必須要牢記的,作為一名小學生,更要銘記于心。當《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音樂響起,一幕幕中國人站在世界之巔的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大家個個激動不已。一次次世界級的盛會選中中國,尤其是當中國北京奧運會、中國上海世博會這些兒童身邊的生活內容走進課堂,學生一下子興奮不已,這也是本課一大亮點。此環節讓學生把對祖國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時學生的愛國熱情猶如波濤澎湃的潮水,需要一吐為快。我適時安排了“祖國,我想對你說……”環節,讓學生將積蓄已久的赤子之情在筆尖流淌。揚國威,抒情懷,立誓言?芍^水到渠成。
四、說教學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保證目標的實現。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教學中盡量用描述性評語和結果判斷性評語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就進行及時的鼓勵。評價語言努力做到準確機智、獨特創新!澳愫軙伎!”“你的知識真豐富!”“你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未來的科學家也許就有你!”……教學中這樣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充滿了整個課堂。課堂一以貫之地體現德育的靈魂——尊重。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片掌聲,都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紤]到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笑臉”的小徽章及時鼓勵,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
五、板書設計
從活動主題和課型特點著想,我將板書確定為這樣:
我是中國人
我愛我的祖國
簡潔的板書設計,既是對本次教學活動的總結,同時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本次說課的主要內容,如有不足,懇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不吝賜教。謝謝!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教學單元第四課內容。本單元的課程編排是建立在前幾冊已經學習的“資料”“空氣和我們的生活”以和“生物與環境”等環境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引領同學從地球整體的環境問題入手展開調查研究,本課《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一個重點,教材的編寫意圖是通過最貼近同學生活實際的垃圾問題入手展開調查、收集、分類等體驗活動,以此為突破口來引發同學對整個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的考慮,培養同學的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讓同學認清解決垃圾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后面《考察家鄉的環境》和《我們的環保行動》打下基礎,使《課標》中關于環境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實。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局部。
第一局部:研討垃圾回收利用的好處
要求同學按小組收集資料,向大家介紹回收利用某種資料帶來的好處,然后我再把一些數據資料展示給同學,讓同學在閱讀中感受回收資料帶來的好處,同時認識回收標志,同學在認識回收資料的好處后,再讓同學分組體驗垃圾資料的回收分類過程。提高同學對垃圾回收意義的認識。
第二局部:研討建立一個資源回收中心。
同學在體驗分類回收過程中,知道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可回收的垃圾資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屬、紙張和塑料等這幾大類,要建立班級回收中心,首先讓同學明白作好哪些準備,然后引導同學從回收箱的設計、放置位置、誰來管理等問題展開討論,最后達成共識,形成一個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鼓勵同學課后去實施這套方案。然后再引導同學研討回收的資源如何處置等問題。在同學心目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案。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六年級同學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一個垃圾的回收分類過程,認識可回收利用的資料,了解一些常見的可回收資料的分類方法。認識回收標志,
2、能力目標:經歷各種途徑查閱、收集資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處,培養收集、處置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處,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資源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同學學會垃圾的分類方法,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學難點:
討論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學準備:
同學:帶一些平時會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調查物品回收利用的好處
老師:有回收標志的不同品種的塑料瓶,回收垃圾的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了解回收好處發生回收動機-討論回收方法體驗回收過程-借鑒回收體驗組建回收中心-通過方案討論發現利用價值-總結拓展。
三、同學情況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同學,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他們活潑開朗,喜歡質疑。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師生關系融洽。但在語言表述方面有點欠強,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引導,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科學教學力爭在教給同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同學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才干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結合同學實際和教學內容,我采用科學教學中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學法,組織同學經歷“解決垃圾問題”的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并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適當創設一些教學情境,交叉一些講解、示范、點撥、啟發、評價等手段,力求通過學習、體驗垃圾的回收分類過程,從而獲得一整套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同學的科學素養,激發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讓同學分組實驗,小組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充沛體現“以同學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五、教學戰略與過程: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教學內容分為6個層面遞進展開:1、情景導入,引出課題。2、研討回收好處,激發回收動機。3、研討回收方法,體驗回收過程。4、借鑒回收體驗組建回收中心。5、討論回收資料的處置,了解資料加工再利用流程。6總結、拓展談體會。
1、情景導入,引出課題:
好的開頭是勝利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同學的興趣,為新課教學發明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先創設第一個情景,示兩張城市街道圖(一張衛生城市,一張垃圾城市)。讓同學從中選擇一座城市來生活,同學選擇了衛生城市,并說明理由。接著設疑:這座城市的垃圾都到哪去了呢?引出垃圾問題,同學猜測,引發探究欲望。接著創設第二個情景,帶領同學到垃圾填埋場去看看,同學到了垃圾填埋場后發現,這座衛生城市的垃圾不但沒有填埋,而且是露天堆放的。引發怎么解決這些垃圾問題的考慮。引出本課的探究主題《垃圾的回收利用》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2、研討回收好處,激發回收動機:
接著引導同學觀察這堆垃圾里有些什么資料?回收這些資料有多大的價值?讓同學舉例說明,然后我就出示一些數據資料,讓同學從閱讀這些資料中了解了到回收這些資料會發生這么大的經濟價值。因而發生回收這些資料的欲望。同學有了回收欲望,但不知從何著手,引發問題考慮:“怎么回收”由此進入第三個教學環節。
3、研討回收方法,體驗回收過程:
投影出示“怎么回收”同學經過一番考慮后,得出各種不同的回收方法。然后指導同學匯報方法,這時我巧妙利用同學思維的多樣性進行比較,讓同學在對比中發現自身的缺乏,從而找出一種比較科學的分類回收方法。同學找到科學的分類方法后必定想體驗一下這種方法可信度。接下來我就布置了一個實物分類回收的體驗活動。然后組織同學進行小組分類競賽,并上臺匯報分類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合理的引導和展示同學的思維過程。最后歸納總結出生活中可回收資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屬、紙張和塑料等這幾大類。有了這樣一個體驗以后,同學基本上掌握了垃圾資料的回收方法。接下來就要把這種方法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
4、建立班級回收中心: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回憶一下班上每天都會發生哪些垃圾,要回收這些垃圾資料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然后再讓各小組討論如何組建這個回收中心。并投影出示在討論中關注的幾個問題。同學討論完成后,上臺匯報設計的方案。讓全班同學作評判,最后達成共識,形成一個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褒揚設計好的小組。鼓勵同學課后去實施這套方案。有了完整的方案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提出問題:回收這些資料以后如何處置?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
5、回收資料的加工再利用:
這一教學環節我是以問題的形式導入的,回收了你如何處置,多數同學只知道拿到垃圾收購站去賣,換成錢。為了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這個問題要作適當的引導,讓同學知道處置這些垃圾具有更深遠的意義。然后接著問:收購站又把這些資料運到哪去呢?同學考慮,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的同學提到廢物加工廠加工。這時再創設一個情景:我們到加工廠去看看,然后出示廢物加工廠加工流程圖片,讓同學了解這些資料加工再利用的過程。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從回收----到利用的過程。接下來進行拓展:這些資料除了送到工廠加工再利用,你還有別的用途嗎?出示廢舊資料制作的各種玩具。要求同學回去后自制一個玩具。
6總結:
最后進行課堂總結,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發展,所以評價時,我更多的關注同學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課我采用了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在“討論回收方法、體驗回收過程”和“制定回收中心方案”這兩個環節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記錄表展示和談體會中我采取了口頭褒揚、自評、組評、展示等評價方式。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七、教學板書:
垃圾的回收利用
分類
紙玻璃塑料金屬……
收購站自制玩具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了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3、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秷A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面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了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并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布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征。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著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著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復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么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后,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親手操作后,發現所有的折痕都會相交于一點。這些折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有意設置一些認知沖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里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里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 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系。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系,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并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借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后我會試著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并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匯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
。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
。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
。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范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后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五、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一
1、判斷: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圓的直徑。
(2)半徑是連接圓心與圓上的直線。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童趣》是魯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也是六年級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作者對于人生的體驗和思考。本文生動地描述了作者童年的幾件趣事,表達作者童年生活的無限樂趣。文章充滿奇思妙想,意趣盎然,對剛步入中學的稚氣未脫的孩子來說,閱讀此文能較好地引起他們的共鳴,獲得對人生有益的體驗和啟示。
二、三維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基本內容”;“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取對自然、社會、人生有益的啟示;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新課標主張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學法指導,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
依照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具體學情,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 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2)學習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領悟作者用心觀察事物、發揮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聯系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驗生活,愛惜生命,感悟生活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誦讀方法,理解并積累文言字詞。
難點:感悟物外之趣。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1:創設情景法。
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真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熟悉的游戲自然地導入課題,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激發出學習的興趣和思維的火花,也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教法2:導讀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主導者。引導學生感知、理解、品味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情趣,體現教師在教學的主導作用。
學法1:誦讀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文時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語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學法2:合作探究法。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采用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不我待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了解常識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嗚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2、幻燈片顯示課題。
3、簡介作品、作者:(學生交流收集到有關作者的信息。由此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文體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幫助我們了解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二)、誦讀感知,疏通文意
1、朗讀指導,初步感知
、佟 教師范讀課文。并指導和點撥朗讀方法:
A、讀準字音;B、讀清句子和停頓;C、讀出語氣和感情。
②、 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給加點字的注音(幻燈片顯示)。
、、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 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幻燈片顯示)。
例: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討論合作,解釋詞義(幻燈片顯示)。例:
(1) 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慢慢地 )
(2) 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抽打 )
(3)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3、討論合作,翻譯語句(幻燈片顯示)。
例: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譯: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以上為第一課時內容。)
4、依據提綱,創新復述
教師對學生的復述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5、點面結合,背誦課文
(三)、賞讀感悟,合作探究
此環節意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探究文章內容和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蟻、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蟆。
3、這篇課文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明確:由總到分。
4、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四)、體驗反思 ,拓展延伸
1、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4、“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參考答案: A.珍惜生命。 B.處置有度。 C.不忍心。
(以上4題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結語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童年時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情趣,以及身處塵世時那種超然物外的閑情,認識到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六)、布置作業 (幻燈片顯示)。
第一課時
1、背誦課文。
2、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3、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第二課時
以“童年記趣”為內容,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四、說板書設計
本文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給蚊子等自然景物賦予新的形象,從而獲得物外之趣。主板書按這個思路設計,更直觀指導學生整體感悟課文。
童 趣
沈 復
觀蚊——(聯想)——鶴舞物外之趣(分)草蟲土礫——(想象)——山林野獸(總)鞭打蛤蟆
【【精選】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優秀說課稿模板03-16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03-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優秀說課稿模板【10篇】03-16
《蜘蛛開店》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變色花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