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赴京途中遇雪》的全詩賞析
“落雁迷沙渚,饑烏噪野田。”這兩句寫在冰天雪地里大雁,為了活著,在雪地里覓食,但雪實在太大了,茫茫的沙渚無處可覓,仿佛是迷失了方向。一群饑餓的烏鴉積滿大雪田野里嘰嘰喳喳的鳴叫不停。由于滿山積雪,低飛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棲宿,饑餓的烏鴉在野田里覓食。“迷”,辨認不清,迷失找不到,表面寫落雁找不到沙渚,實則襯托作者的前路迷茫;“噪”,借烏鴉的嘎嘎鳴叫,表明作者心情煩躁。全句暗示了作者對赴京應試前途未卜的擔憂和茫然。
出自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
迢遞秦京道,蒼茫歲暮天。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
落雁迷沙渚,饑烏噪野田。客愁空佇立,不見有人煙。
注釋
迢遞:遙遠的樣子。 秦京:京城長安原屬秦地,故稱。 秦京道:通往長安的大道。
歲暮:年終。渚(zhu):水中的小塊陸地。 烏:烏鴉。
窮陰:連續陰天的日子。 晦: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陰歷每月的第一天。
賞析
公元726年,38歲的孟浩然游揚州,路經武漢,與李白狹路相逢。此時的李白26歲,意氣風發,激動的李白寫下了名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許是受到了李白的影響,也許是自己幾經考慮的結果,公元727的冬,40歲的孟浩然積極地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赴京趕考。途中遇雪,孟浩然有感而發。這首詩寫出了詩人路途之遙,千里迢迢,以鴉為伴的孤獨之愁,以及極不情愿赴京赴考試時的茫然心態。
首聯“迢遞秦京道,蒼茫歲暮天。”通往京城長安的路還很長,詩人抬頭看天,滿眼蒼茫。
“迢遞秦京道,蒼茫歲暮天。”寫出詩人在仕途上積極地邁出了第一步上京趕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遙遠,真是“又是黃昏獨自愁”。“蒼茫”既是下雪的前兆,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現。“歲暮天”點明了時令,暮色蒼茫增添了詩人的幾分愁緒,為全詩定下了情感基調。題目“遇雪”,但開篇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為下文寫下雪作鋪墊。
頷聯“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成連續幾日陰天,這雪下得夠大,致使“積雪滿山川”。此聯描寫了兩個意象“積雪的山”“冰凍的河”與詩題相合,營造了蒼茫寂寥的意境。
頸聯“落雁迷沙渚,饑烏噪野田。”在冰天雪地里大雁,為了活著,在雪地里覓食,但雪實在太大了,茫茫的沙渚無處可覓,仿佛是迷失了方向。一群饑餓的烏鴉積滿大雪田野里嘰嘰喳喳的鳴叫不停。由于滿山積雪,低飛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棲宿,饑餓的烏鴉在野田里覓食。
落雁應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為了覓食,然后再繼續前行,但落雁卻找不到食物。詩人赴京科舉,也不正像“落雁”一樣迷失嗎?作者在描寫雁和烏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為了覓食,比較含蓄,沒直說。對烏鴉則直接用了“饑”字,饑餓的烏鴉肯定會嘰嘰喳喳叫,對比很強烈,用意明顯,暗示自己很不情愿參加科舉意愿和科場爭奪激烈的擔憂。
“噪”字用得巧妙,以聲襯靜,突出環境的蒼涼。“饑烏”這個意象隱含了愁的意蘊,為“客愁”作鋪墊。暗示詩人對赴京趕考前途未卜的擔心和茫然。此聯有版本為“落雁迷沙渚,饑烏集野田。”“集”是聚集之意,突出了烏鴉之多,暗合了詩人愁緒之濃。無論是用“噪”還是用“集”均不失為妙筆。
尾聯“客愁空佇立,不見有人煙。”詩人把自己當“客”,隱隱約約再一次表明了自己這次科舉的不情愿。“空”字傳達的就是茫然。“不見有人煙”是實寫,實寫的背后是詩人在訴說孤獨。
【《赴京途中遇雪》的全詩賞析】相關文章:
《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釋05-07
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11-25
張孜《雪詩》全詩賞析01-05
《江雪》柳宗元全詩賞析10-22
杜甫《對雪》全詩翻譯賞析11-27
柳宗元《江雪》全詩賞析11-29
韋應物《長安遇馮著》全詩翻譯賞析12-28
柳宗元《江雪》的全詩翻譯賞析12-30
白居易《夜雪》全詩翻譯及賞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