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瑣憶散文
孩子們天生對各種節日有種熱烈的期盼,端午節的種種樂趣,都深深地珍藏在記憶中。
——題記
家鄉端午節的序曲是從麥梢泛黃開始的,俗諺有“大麥上場,女兒看娘”的講究,凡是出嫁的閨女,在五月麥收前,都會提著禮品回娘家走走,看看爹娘,問問莊稼長勢如何。此時,外婆和當家的女人們就開始著手為端午節做準備了。
今天從集上捎回上好的糯米、大棗,明天去集市或葦塘采買葦葉。我們村就有一方葦塘,春天滿塘里紫紅的、尖尖的嫩筍,挨挨擠擠地在水塘里瘋長。夏初時,滿塘挺拔密實的葦桿張揚著綠飄帶一樣又寬又長的葦葉,婦女們穿了雨靴,嘰嘰嘎嘎在塘里采葦葉的場景很是熱鬧,驚得塘里的青蛙水蛇胡竄亂蹦。五月初三四,節日的氣息就撲面而來,巧手的奶奶或母親用花花綠綠的碎角料布片,給孩子們做了形如粽子的香包,里面裝著從小商販手里買來的香料。有的香包做工別具匠心,做了各種形狀的動物圖案:小紅猴戴綠帽,長胡子的小銀鼠,紅眼睛的小玉兔,胖乎乎的福豬,再在上面繡上福祿雙喜、長命百歲等吉祥字,給孩子們用紅絲線穿了系在脖子上或縫在胸前;再就是用五色線擰成花花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脖上。有的花花繩上還系著一圈小小的銀鈴當,孩子一走動一抬臂,那清脆的鈴音煞是好聽。不過洗臉的時候,那些花花繩就易掉色,弄得脖子手腕紅一道綠一道的,但孩子們心里喜歡,也就不大在乎的。
然后是采艾草,細心的母親在河邊采回茂盛的艾草,曬干扎成束,或插在窗欞門首處,或堆在墻角熏蚊子。小時候因我們經常去野地或山里打豬草,母親還會用泡了雄黃的酒擦抹在我們的腳踝或耳梢,以防毒蟲傷了我們。一說到雄黃,大家自然想到了《白蛇傳》,許仙的娘子白素貞因誤喝了雄黃酒而現形的情景,自然會海吹神聊一些有關鬼狐的聊齋故事。五月初四早上,女人們就泡好了米,備好了棗、豆子等佐料,已煮好的葦葉水淋淋的,散發著清香。吃過午飯,母親們不歇晌就包起了粽子。我們幾個孩子會幫母親捋一會葉子,一會就不耐煩了,會乘母親不備,伺機抓一把棗子飛也似的逃了出去。我們家每次都是奶奶幫母親包,只見奶奶拿起捋好的葦葉,雙手的中指和食指輕輕旋出一個弧,掌心里就托著一個錐形的葦桶,然后右手輕輕一撩,白的米、紅的豆子就麻溜地進了葦桶,捏幾個蜜棗進去,右手再往回一折,葦葉的梢頭就嚴嚴地蓋住了米,最后用備好的絲繩攔腰一系,眨眼的工夫,一個有棱有形的粽子就出現在了眼前。巧手的人包粽子麻溜得很,手笨的可就慢多了,而且包出來的粽子,要么米露在外面,要么粽子松散臃腫,丑得沒法見人。奶奶說,凡事沒有壞就沒有好,干嘛都得用心思,耐著性子學,方可熟能生巧。要看誰會不會包粽子,只需問她粽子有幾個角,她若遲疑著說不出來,或著說有五個角,那就露了餡,就會遭人譏笑的。
吃過晚飯,母親們就開始煮粽子了。粽子下到鍋里,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都很有講究,水過少或火過大,會煮出夾生的`粽子來。性急的孩子晚上強打著精神不去睡覺,單等著吃粽子,灶膛下燒火的奶奶總是慈愛地嗔孩子:“急猴兒,忙什么!去睡一覺粽子就出鍋了。”孩子們仍不甘心地等著,最后還是斗不過瞌睡蟲便睡過去了。
端午的早上,天剛麻麻亮,出鍋粽子的香味就彌漫在整個村莊里,孩子們連臉都顧不上洗就站在鍋臺前,抓起個粽子一把扯開系索就狼吞虎咽起來。那瑩白香軟的糯米、甘甜如蜜的紅棗和葦葉特有的清香,直勾得饞蟲兒在抓撓,也就不管形象了,放開肚皮,飽餐一頓。也有一些斯文的孩子,把端午的粽子當“美女”一樣來品評,他們把粽子捧在眼前左瞧右看,慢慢地吸吮那絲絲縷縷的香氣兒,然后輕解絲絳,慢褪羅裙,待粽子的凝脂玉體呈現在眼前時,仍會強抑嗜欲,輕輕地嗅,慢慢地咬,一口一口細細地消受她的風味。外婆們把撈出的粽子連同給外孫買的印有“五毒”的紅圍兜裝好,打發外公或舅舅趕緊給閨女孩子送去解饞,鄰居們互相品嘗著各家的粽子,品評著各家主婦的手藝,空氣中彌漫著的香氣香味總是揮之不去。
小時候為了能多吃一個粽子,姐妹們還比賽撿麥穗兒呢。一個個小丫頭貓著腰,那一雙雙小手跟啄食的雞頭似的不歇氣兒,看誰的小蘿筐先冒尖,看誰的胳肢窩下夾抱得麥捆兒多,誰就會得到母親的獎賞。獎品自然是多得一個粽子,吃起來也就分外的香甜。
記得四川的阿婆來陜探望大媽,她的小蠻背簍里裝著端午的粽子,穿州過縣坐了火車來,可那粽子咬在嘴里卻令人齜牙吐舌,原來那粽子是放了花椒的五香麻辣味兒的。端午節,恰逢家鄉的麥收季節和夏令水果上市,果園里或場院中那一樹樹金燦燦、甜津津的梅杏,那如同胭脂一般的五月鮮蜜桃和紅晶晶的櫻桃,讓家鄉的端午又溢滿了果香味兒,再加上場院里麥垛兒上嘴里叼著麥稈兒編蟈蟈螞蚱籠子的孩子和吃得肥嘟嘟的雞崽,讓人覺得端午真是一個豐收喜慶的節日。
如今給我們做香包、擰花花繩兒、包粽子的奶奶已長眠于地下,母親的青絲也已遍染秋霜。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快要到了,我好想早早地趕回家去,幫母親捋一些葦葉,親手包一個浸滿鄉情的粽子……
【端午瑣憶散文】相關文章:
瑣憶的散文04-19
過年瑣憶經典散文12-04
中秋瑣憶散文09-26
瑣憶紅薯散文11-07
讀書瑣憶散文11-09
唐山瑣憶散文07-17
小年瑣憶散文07-30
八四瑣憶散文12-12
端午節瑣憶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