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大學生村官在農村走訪民情,并寫了日記,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農村大學生村官走訪民情日記,歡迎閱讀!
篇一:農村大學生村官走訪民情日記
20xx年3月11日 星期三 晴
家是我們生活起居的地方,是溫暖的、幸福的、美好的,但是在村子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守著那份溫暖,但心里卻透著冰冷,“空巢老人”,他們孤零零的呆在偌大的屋子里,孤守冷寂、望著村外、等著歸人。
一年一度的高齡老人補助開始了,踩在水泥路上帶著這份惠民政策興沖沖地來到村里,可是接下來的這一幕讓我由喜轉悲。
“快來人啊,幫幫忙!”這一聲大喊讓我加快腳步跑過去,把一倒在地上的老人扶到床上,然后幫忙送到救護車上。忙完后才知道,原來,老人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了,老人一個人在家居住,鄰居去他家串門才發現老人摔倒在地,嘴唇發紫不能動彈。村醫說老人腦溢血發作,幸虧發現的早,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個人都會老去,想起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不禁后怕起來。我們都會老去,當我老了,會有人照顧我嗎?“空巢老人”問題,是當下社會特別是農村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們辛苦奮斗一生,到頭來仍然孤零零的等待幸福、等待天倫,等待歡聲笑語、等待“兒孫滿堂”,即使給老人再多的錢,給予再豐富的營養,沒有家人的陪伴,他們永遠不會幸福。
當我老了\ 我希望\每天都能與你手手相牽\即使冰冷刺骨\當我老了\我希望\每天都能與你四目相對\即使相顧無言\當我老了\我希望每天都能與你心心相印\即使遠隔千里
百善孝為先,回來吧!在外的游子,家永遠是你停靠的港灣,那里很溫暖。
篇二:農村大學生村官走訪民情日記
20xx年3月13日 星期五 晴
這是植樹節后第二天,天氣如昨日般晴朗。我去昨天的植樹點查看昨天栽植的樹木有沒有損壞,在去的路上遇到了吳書記,我們邊走邊聊就聊到了土地這個話題。
雖然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但是我沒有生長在農村,對土地的理解和感情不是那么深刻。吳書記說土地是莊稼人的命,養育了這里的祖祖輩輩,一個人如果觸摸不到土地的脈搏,感受不到土地的呼吸,即使把他埋到土里他也不懂土地,自然他就不珍惜和疼愛土地,同時不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和發掘其潛在價值。我們現在當干部,想帶動群眾致富,可以搞其他產業,但是最終離不開土地,運用好這片土地,才能讓大家都富裕起來。
我站在這片新植的樹旁陷入了沉思。這些小樹根植于這深厚的泥土之中會長成參天大樹,這片麥田在土地的孕育下會給我們香甜的餅子,即使他們變成冰冷的磚頭卻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房屋,這里的一切都是因為有了腳下這片土地才成長、改變、成就。而土地永遠還準備著賜予我們更多更好的東西。
要想帶領群眾致富,就必須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去耕耘這片土地,挖掘它的價值,這也是我們利用者價值的體現。只有深愛這片土地,讀懂這片土地,利用好這片土地,才能真正體現土地的價值,讓這片土地孕育出每一個人的美好夢想。
黃土脊梁上一波波的麥綠,是美麗的景色,更是土地的饋贈,我曾想帶著夢想在這里開花結果,卻一直忘記把它埋進土壤里,今天在這里,我灑下的每一滴汗水,希望能回饋這片哺育著2300多人口的土地,也希望這片土地能為這里的人們孕育出更美好的未來。
篇三:農村大學生村官走訪民情日記
20xx年3月15日 星期日 晴
為了進一步加快陽郭鎮“美麗鄉村”建設步伐,轉變干部思想,對照先進找差距、尋求突破快發展。3月15日,我和部分機關干部、村干部隨同楊鎮長一同來到寶雞市眉縣橫渠鎮豆家堡村參觀學習“美麗鄉村”建設。
當我們的車子緩緩駛進橫渠鎮,周圍整潔的村道、整齊的綠化已牢牢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我不禁感嘆到:怎么會有環境如此整潔、干凈的鄉村?當我回過神時,我們已經來到了我們今天參觀的目的地—橫渠鎮豆家堡村。豆家堡村位于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下轄8個村民小組,2000余人,當地群眾以種植獼猴桃為主導產業。近年來豆家堡村在村黨支部書記齊書記的帶領下,舉全村之力將豆家堡村打造為省級“美麗鄉村”。我們一行人在豆家堡村環視了一圈,沒有發現一處亂放的“三堆”雜物。經介紹群眾都自覺的將“三堆”物資集中起來放到村子的空院子里或者整齊安放在自家的田地里。群眾的高素質、高意識著實讓我們豎起了大拇指。我們還參觀了兩戶群眾家的廁所,由于當地群眾環境保護意識強,他們統一將廁所修建在院子后側,一方面保障了村道的環境整潔;另一方面也利于門前的綠化。
這次參觀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和一行的村干部通過親眼看、親耳聽和親身體會認識到了我們鎮與橫渠鎮在建設“美麗鄉村”方面存在的差距,為我們鎮今后建設“美麗鄉村”有了新的啟發和新的認識。對此,我個人有以下幾點感觸:
首先要提高認識,發動群眾。“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雖然我們與先進的村子有差距,但不能放任自流,要下大決心、尋找好的出路。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向群眾宣傳”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只有將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才會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
其次要大力發展經濟,優化主導產業。豆家堡村村民以種植獼猴桃為主導產業,當地群眾的年收入遠遠高于我鎮群眾的年收入,所以我鎮必須因地制宜、勇于創新,改變傳統的經濟模式,發展特色經濟,如近年來的核桃栽植就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利用山區的獨特地形發展一些高效益的特色產業,如:栽植獼猴桃、白皮松等。只有群眾的經濟收入提高了,才會有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來改變居住環境。
再次要創新實干,突破發展瓶頸,尋找新的出路。“美麗鄉村”建設是我鎮今后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要走出一條“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路子,認真總結所學習到的先進經驗,因地制宜運用到我鎮的“美麗鄉村”建設中,不怕困難,鼓勵各村主要干部要勇于擔當,在大形勢面前要敢作敢當,要盡全力帶動本村群眾投身到村子的環境衛生整治中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將垃圾合理歸類,將村道清潔落實到專人,將“三堆”雜物及時清理。只要踏實肯干,就一定能干出特色、干出成績。同時可以借鑒豆家堡村的經驗為每家每戶制定衛生合約,合約上明確制定出亂扔、亂放的處罰制度。讓群眾之間互相監督、互相學習,確保村子的環境衛生有大的改善。
我相信只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恒心,提高認識,拓寬思路,真抓實干,勇于創新,調動起全鎮群眾的積極性,從現在開始行動,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陽郭鎮的“美麗鄉村”建設肯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四:農村大學生村官走訪民情日記
20xx年3月16日 星期一 晴
一大早,春光明媚,和煦的陽光灑滿蘇醒的大地,今天又是晴朗的一天。巷道里人來人往,有摩托車嘀嘀的鳴叫聲,有賣菜人大聲的吆喝聲,還有那播放著《洽川謠》——收集清運垃圾的清潔車,昔日平靜的巷道熱鬧非凡。
時光荏苒,流年似水,遠去的塵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故事依然值得回憶。走過的路,腳步會留下時光的印痕,年青會積聚成長的力量。在這個忙忙碌碌的日子里,有多少狂歡是為了那一份份歸來的團聚,有多少夢想是為了那一個個渴望的眼神,有多少感動是為了那一個個蒼老的皺紋。生活本無味,經歷便有情。
回想起剛來村莊的那段時間,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鮮,有很多理想,有很多計劃。剛見到村干部的時候,我嘴里一直嘮叨個不停,準備干這個,干那個,這個不好,那個還有待改進。慢慢的,生活仿佛在跟自己開了一個玩笑,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數月天的連陰雨,孫叔叔家的房子倒塌了,在雨里,我和村干部一起幫助孫叔叔尋找新的住處,搬房子,轉移重要物品;一場大病,帶走了李阿姨多年來恩愛的丈夫,幸福的四口之家一下子走到了貧窮生活的邊沿,我和村兩委干部立即商量給李阿姨找工作,給孩子們申請助學金,爭取社會多方面的幫助;因為妻子出軌,王叔叔堅強的自尊被感情的別離所擊垮,精神失常數些年,家里破舊不堪。我主動向村兩委請求來幫扶他們家,在和他們姐妹們的協商,村“兩委”的幫助下,為孫叔叔買了9只羊,引導孫叔叔開始了新生活;村里建起了村級便民服務室,我成了村里的代辦員,每天奔跑在鎮政府與村里的鄉道上,風雨無阻,雖然辛苦,但很充實;三組的孫虎丁老人質問我,為什么他們家沒有低保,我親自帶他學習低保政策,給他講解低保戶的審核流程。雖然當時不高興,但之后見了我依然笑容滿面,再也沒有提起低保的事了;初夏的一場狂風暴雨,冰雹肆虐,一車車即將上市的西瓜被冰雹打的支離破碎。雨過天晴,我帶著書記滿地里跑,統計受災情況,摩托車陷進泥里出不來,鄉親們幫我們拉摩托車回家。雖然疲憊不堪的全身滿是泥水,但我真正的嘗到了泥土的味道,很甜,很有味道……
其實,村官工作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虛幻、那么縹緲,它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只要我們珍惜眼前的這一切,把群眾當做我們真正的的親人,積極地為他們辦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解民憂,解民怨,解民困,和他們融為一體,我們的工作會越做越順利,越做越得民心。
我相信,未來的路,我們也可以像今天一樣走過。縱然前行的道路布滿荊棘,我們的付出不一定會換來太大的改變,但辛勞的背后一定會為我們積聚成長的正力量。與其在追尋燈紅酒綠的途中蹉跎人生,倒不如踏著鄉間小路,聞著泥土的芬芳,望著人們的笑臉,與群眾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