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才是我實現青春夢想的舞臺”
近日,記者從崇禮縣城出發,驅車約40分鐘,來到了這個被大山環抱的小山村。一進村口,八九米寬的柏油路直通村內,道路兩側墻壁粉刷一新,特別是一些醒目而別致的文化墻,上面有“祖國萬歲、人民幸福”、“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家園”等內容。
“這都是我們自己設計、自己粉刷的,這樣能夠省好多錢,還使村子有了文化氣息。”秦醒笑著說。
1986年,秦醒出生于張家口市崇禮縣。2010年,他從長春大學建筑專業畢業后,應聘到張家口市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工作,負責工地安全檢查。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很珍惜這次鍛煉自己的機會,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
一個偶然的機會,秦醒在報紙上看到省里招聘大學生村官的啟事。“我在農村長大,我對農村、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農村才是我實現青春夢想的舞臺。”想到這兒,秦醒毫不猶豫報了名,并最終以優秀成績考取了大學生村官。
巧合的是,在秦醒接到市委組織部調檔函的那天,他接到所在公司的通知,由于個人工作表現突出,公司決定提他為公司總經理助理,待遇優厚。面對這兩份自己用努力換來的成果,秦醒毅然選擇了當村官這條路。
“要想當好村官,就要先當好村民”
當記者來到村委會時,秦醒正利用冬季農閑時間,召集村兩委委員、黨員和村民代表,商議如何進一步拓寬致富門路,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得非常熱烈。
“三年前,我剛來的時候,村民們看我的眼神都是怪怪的。”秦醒笑著告訴記者,2010年11月,他被安排到下雙臺村當村官,職務是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對他來說,這個小山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農村的生活和心里對農村的那份執著的情感,陌生的是與以前完全不同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方法。
任職的第一個月里,他身兼數職,既是“宣傳員”、“技術員”,又是“勤務員”、“調研員”,還是“統計員”和“調解員”,村里的各項工作都積極參與。看到村里來了大學生,村民們找他幫著寫材料、填表格、咨詢政策等等。不管是大事、小事,秦醒都認真對待。很快,秦醒熟悉了農村工作、積累了經驗,也融洽了與村民的關系。
“要想當好村官,就要先當好村民”。秦醒覺得,真正要融入村民,和村民有共同語言,就要與村民一起干些什么。干什么呢?秦醒一時找不到頭緒。就在這時,市委組織部組織大學生村官進行設施農業技術推廣骨干培訓。在隨后三個月的學習過程中,他初步掌握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也了解到國家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支持政策。秦醒意識到,如果自己把大棚種好了,不但幫助鄉親們找到脫貧致富的門路,而且可以真正得到村民的信任和認可。
說干就干,培訓結束后,秦醒馬上動手,自籌資金30多萬元,開始籌劃建設設施蔬菜種植園區,鉚足勁要帶領村民創業。
“我要讓小山村變成花果山”
萬事開頭難,流轉集中連片土地是秦醒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本村土地少,就在別村找,最終在距下雙臺村30里外的老芽茬村流轉土地40余畝,與人合作建設蔬菜種植大棚30個。
第二個困難接著來了。2011年6月,崇禮縣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大水淹沒了秦醒的大棚,淤泥覆蓋了菜苗,損失慘重,秦醒深受打擊。縣農業局領導來了,鄉領導也來了,村民們也來了。在大家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星期的搶救,大棚又重新建起來了。自己的15個大棚當年獲得了豐收,盈利5萬多元。
“必須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保證自己掙錢,才能調動大伙的積極性。”秦醒介紹,“2012年自己掙了6萬多元,去年掙了8萬多元。”
看到24歲的毛頭小伙子闖出了名堂,村民們心動了,紛紛跑到秦醒的大棚打問。“咱們也成立合作社,大伙兒一起干。”2011年7月,秦醒注冊成立了萬家樂蔬菜農業合作社,陸續吸引135戶村民入社。為了給社員節省開支,合作社為社員統一訂購大棚鋼架、塑料薄膜、化肥、農藥、種苗等原材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在大棚建設過程中,秦醒嘗試推廣了自己在參加培訓時所學到的雙膜種植技術,比普通的大棚收益提高40%以上。他還積極聯系出口客商,目前全村近4成的蔬菜銷往國外,比國內售價高出15%左右。“以前我們種的菜沒人收,菜價上不去。現在我們加入了合作社,不僅不愁賣不出菜,而且一畝地還增收了兩三千塊錢吶。”村民袁靜蓮樂得抿不上嘴。到目前,全村發展蔬菜大棚500多個,通過大棚蔬菜種植,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1500元,增長到如今的4000多元。
秦醒的干勁、韌勁和闖勁,感動了父老鄉親,也讓大家從內心接受了他。2012年2月,秦醒正式擔任下雙臺村黨支部書記。“我要讓小山村變成花果山。”秦醒深知身上的重擔,通過四處“化緣”,全村兩年投資135萬元,修柏油路、通自來水、鋪行道磚、建文化廣場,開展清理垃圾“四清四化”活動……一樁樁、一件件民生實事,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里的坡地多、耕地少,下一步我打算利用坡地搞黃羽肉雞養殖,這樣在冬閑時節,農民也可以有活干、有工打、有錢賺,村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紅火。”秦醒信心滿懷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