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關于端午節的日志(2)

日志 時間:2017-06-14 我要投稿
【m.isangil.net - 日志】

  開船鼓響,龍舟離岸,駛向河心,加入到翻江倒海的龍舟群里,直到夕陽西下,才鳴金收兵。

  端午的龍舟,節前-月,壯士們就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節后-月,到處議論紛紛,回味無窮。整個端午節,節前節后的自發延伸,使端午成為家鄉最盛大的節日。

  很多很多年沒在家鄉過端午節了,非常懷念,想起來都很過癮。這時,又是端午,我仿佛見到了那灣沸騰了的河水,仿佛聽到那激動人心的鼓聲和吶喊聲。

  故鄉的端午

  故鄉的端午,葦葉青青,粽子飄香,伴著童年的記憶,縈繞在長長的歲月里。

  清明前后,栽瓜種豆。人們剛剛在立夏的雨聲里歇下來,小滿匆匆一閃,端午節便轉身趕來了。倏忽間,清清淺淺的綠便鋪滿田野!疲倦了一春的鄉親們,便打算著在端午節里好好輕松一下了。

  于是,小鎮便彌漫在濃濃的葦香里。

  迫不及待的小販們早已將清香誘人的葦葉擺滿了街頭,還有那乳白的糯米,蜜甜的紅棗。艾草在每家的房前屋后都有,不算稀罕物件,最難尋的是菖蒲了,如果誰家有菖蒲掛在門楣廳堂,保準是這家有親友從南方帶回來的,人們便顯出羨慕的神色。還有翠綠的柴胡,那也是清熱、治感冒的小人參。再看孩子們的衣服、帽檐上,不知何時已掛上了玲瓏可愛的香囊,胖乎乎的手臂和腳脖子上,是誰家手巧的女子編織的花繩?從孩子們身邊走過,那雄黃、樟腦和香藥撲出的清香,莫名讓你神清氣爽。許是侵染了這些少有的草氣和藥香,端午節里的人們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格外的精神。

  最讓我懷念的,是我已故的奶奶。奶奶會用草藥治病。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到處收羅些艾葉、柴胡等草藥積攢下來,鄉親們有個小傷風小感冒的,常常來找奶奶,只需一些草藥就能治好。每當治好一個病人,奶奶都興奮得像個孩子,我們便擁抱著奶奶,讓她摸摸我們的額頭,捏捏我們的鬢角,是不是也感冒了……太陽快落山時,粽子的香味就開始自鄉親們的小院里溢出來,讓我們小孩子饞得直掉口水。這是,總是先由奶奶敬獻鍋灶后,才開始品嘗粽子,大人小孩每人一個,灑上一小勺白糖,黏黏的、甜甜的,而我們小孩子只是先將粽子里的紅棗扒出來吃掉,然后謊稱粽子不甜,在加上更多的白糖……

  端午節,我的家鄉雖然沒有龍舟,也很少見到菖蒲,很少喝雄黃酒,可是總覺得故鄉的端午節別有韻味,讓人沉醉。

  那季節,粽肥艾香

  承載著厚實農耕文化的山村,每逢農事節氣都有濃郁的過節氣息。隨著天氣日漸轉熱,一個粽香飄溢的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到了。

  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從老菜園開始。菜園是祖傳下來的,只有上下兩畦,端午時節菜園的蔬菜、艾蒿和菖蒲長得特別蔥蘢。在菜園的東西兩頭種有兩棵棕樹,村中有“千棕吃不空”說法,因為棕樹的棕毛片剝下來是編制蓑衣和棕繩的材料,也可以出售轉為經濟收入。每到端午,剝完棕毛的棕樹象小伙子剛整完發型,精神挺拔了許多,劍狀棕葉撕成細條晾干就是包粽子的扎帶。

  包粽子箬葉必不可少。雙髻山上有條山崗土名叫炭石坑,這里長有很多箬竹,每年端午節前都會有鄉親到這里摘箬葉。我們挑選綠油油形狀完整的箬葉采摘,采摘下來的箬葉象鈔票一樣碼放成一沓,對折后用細藤條或茅草綁上,繩索穿過對折后形成的空心,把一沓一沓的箬葉串起來挑回。用新鮮的箬葉包出的粽子多一股清香味,剩余的箬葉晾干,來年用水泡開后依舊可以用來包粽子。

  制堿水也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環節。制堿水最簡單的原材料是用草木灰泡制,略上等一點的是用黃豆枝殼燒成的灰燼泡制。我家有油茶林,掰完油茶籽,剩下的茶果殼曬干燒成的灰燼泡制的堿水最為上乘。母親每年都會未雨綢繆提前慮一壇子這樣的堿水,為端午節包粽子做準備。

  包粽子前要先把糯米淘洗干凈,倒上一定比例自制的堿水,簡便一點的做法就是將花生或其他需要添加的豆類直接拌到糯米中一并浸泡。經過添加堿水浸泡一夜的糯米黃晶晶的很好看,這時可以動手包粽子了,如果是包加餡的粽子,那餡料就要提前備好。

  包粽子時候先把箬葉對折卷成漏斗狀,放進部分糯米后塞上餡料,然后再放進一些糯米把餡料蓋滿,這時把余下的箬葉往前遮蓋上,擰住多余的箬葉封好口子,扯來棕葉帶子攔腰扎上,一個四角粽子就算包好了。我幫家人包粽子時總喜歡臨時起意,搞些新創意,包些造型怪異的粽子,印象最深的是包雙胞胎牛角型粽子。也許是人的觀念有先入為主的缺陷吧,我總認為家鄉的粽子最正宗,其他地方不是用箬葉包的或五花大綁粽子的似乎都不是純正。

  煮粽子也是粽子制作關鍵的一環。粽子一般要煮三五小時以上,時間越長煮出的粽子越糯。我們小孩常被叫去燒火,為了早點吃到粽子,我會把火燒得很旺,粽香飄繞滿屋,饞得我不時掀開鍋蓋,看看是否有先下手為強可能。好不容易熬到點,用剪刀剪下幾個放到水瓢里冷卻,急嘗鮮,煮到一定火候的粽子吃起來肥肥糯糯的很過癮。

  在記憶中,每年臨近端午時節,村里的女人就開始為自家的小孩制作辟邪用的裝飾物。這些裝飾物是用平時收集起來的各色碎布、紗線、雞毛、麥稈等作原料,做成各種造型,中間填充棉絮,造型有公雞、粽子、愛心、豆腐框等各種樣式。用粗線將各色碎布、豆子和麥稈等相間串成五彩鏈子,這些裝飾物串上鏈子就可以佩戴了。在端午節這天,把這些裝飾物佩戴在小孩胸前,大人小孩都很開心,于是制作這些配飾成了村里女人的手工比賽,手巧的女人做出的飾件會更精致傳神些。不過小孩子略大點后就不戴了,因為會覺得很小兒科。

  過端午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插艾蒿和菖蒲,鄉親稱之為“插青”,據說能起到驅邪保平安的作用。插青一般在農歷四月廿九。我家老菜園一角種有艾蒿,艾蒿生命力很強,每年到了過端午時節都已長得十分茂盛,但菖蒲都要向其他鄉親要。有一年去遲了,要來的菖蒲很細小,使我很掃興,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就把菖蒲的根也要回來,然后種在自家老菜園旁水溝里,菖蒲生命力也很頑強,分蘗很快,第二年水溝里長滿了菖蒲,足夠自家端午節插青用了。看來還真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魚漁之別顯而易見。

  端午節這天虔誠的鄉親會辦些貢品去土地廟祭祀一下,主要是答謝神靈保佑,也祈求平安吉祥,五谷豐登。我們小孩就等著吃那豐盛的端午飯,一些講究傳統的鄉親會擺“九碗青”,就是擺上九道當前時令的蔬菜。餐桌上粽子自然必不可少了,但已沒什么新鮮感了,因為粽子在插青前幾天就包好了,到過節這天已經嘗了將近一個星期了。端午時節已是炎炎夏季,這時家人都會提前備好換季的衣衫,男孩子午飯后一般簡單擦洗一下換上新衣就往外跑,女孩子要多個環節,就是要取些已經有點風干的菖蒲和艾蒿,再加上枇杷葉、半邊蓮、夏菇草等諸多青草藥放到鍋里煎湯,然后調成熱湯洗澡,據說不僅驅邪消暑還強身美容。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