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28 新華網
記者日前走進一群高校貧困生,聽到他們的心聲:因為家境貧寒,貧困生無可選擇地要在學習的同時兼職打工。勤工儉學很大程度地解決了生活開支,但也占據了大量的學習時間。這令他們十分苦惱。
華臺是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保險系3年級的學生,由于大哥也在上大學,小妹在讀高中,年邁的老母親靠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生活十分困難。華臺獲準拿到了每年4560元的助學貸
款后,為了讀書期間不再向家里伸手,21歲的華臺進大學校門時也就走向了社會。2年來,他穿梭于電腦城為顧客做導購、忙碌于理發店當服務生、奔忙于各高校推銷圖書,生活來源有了保障的同時,華臺也不得不遺憾地說:“但也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過早與社會接觸,眼前的華臺已讓人很難分出,他是學生哥還是上班族。
廖楚燕是中大外語學院的高材生,她沒有獲得國家助學貸款,但因成績優秀得到學校每年2500元的獎學金。家中父母雙雙下崗、妹妹還在讀書,她的生活自然不寬裕。長得文靜白晰的廖楚燕說:“我也曾干過一個學期的家教,但感到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我便放棄了。我十分珍惜寶貴的在校時光,如果現在浪費時光,將來很難有好的出路,又將會造成個人一生的貧窮。”小廖說,為了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她只能節衣縮食,畢業后再努力工作回報父母。
中山大學學生處張繼芳副處長指出,如何協調好學習與勤工儉學的矛盾,一直是學校思考的問題。特別是今年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規定,每年最多不超過6000元的額度,這只能基本滿足在校學生的學費需求,至于生活用度則必須通過其它渠道解決。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貧困大學生走向勤工儉學的崗位,學習與打工之間的矛盾會顯得更加突出。
張繼芳認為,處理好這方面的矛盾,需要學生、學校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學生要合理安排控制好自己學習與工作的時間,要明確學生必須以學為主,生活上用度要節儉。
其次,學校在安排學生勤工儉學崗位時應全面協調監督,如規定學生平日每天在校勤工助學的時間不得超過4個小時,不主張利用中午時間工作,對勤工儉學的學生進行適時監督,不準學生勤工儉學占用上課時間等。
另外,學校應完善以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殊困難補助以及學雜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這就需要銀行積極貸款、社會各界人士熱心資助,從而切實減輕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新華社記者 陳冀)
[高校貧困生的苦惱--在課堂與職場間徘徊]相關文章:
1.徘徊造句
2.貧困生的受助感言
3.用徘徊造句的句子
4.苦惱的近義詞
5.苦惱的同義詞
6.徘徊的同義詞
10.職場人生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