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尋真
聆聽,如沐春風
--《提醒幸福》品讀
周京星
梳理本文的思路,我們不難發現,一篇文章耐得住咀嚼品味,語言的富麗輕盈倒在其次,首先應該是思想內涵的廣闊與深邃。就《提醒幸福》而言,作者便有頗多新見。
首先,什么是幸福?這是個難于回答的問題,就像“什么是快樂”一樣。張中行老人將婚姻擬成四境--可意、可過、可忍、不可忍。我們不妨借用這個標準來劃分“幸福”。就常理、常人說,我們平素感到的突如其來的幸福(可意)與不幸(不可忍)大抵很是有限,人生常態多半在“可過”和“可忍”之間。而畢淑敏在本文中將人生情態一分為二--“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將“可過”“可忍”皆歸為“幸福”,這無疑是脫去“幸福”頭頂的光環,使之更加關注人生的種種細節。“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個溫馨的字條……”,畢淑敏對幸福的詮釋,表露出一位作家對普通人心靈的體貼與撫慰,對平民化生活的關注與肯定。這是作家歷經人生起落與沉浮后的一種參悟。
第二,幸福是極具個人體驗的。“幸福并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靈的感覺。”哲學家周國平先生也有類似的論述:“幸福不是一種純粹客觀的狀態。我們不能僅僅根據一個人的外在遭遇來斷定他是否幸福。他有很多錢,有別墅、汽車和漂亮的妻子,也許令別人羨慕,可是,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你就不能硬說他幸福。既然他不感到幸福,事實上他也就的確不幸福。外在的財富和遭遇僅是條件,如果不轉化為內在的體驗和心情,便不成其為幸福。”(《幸福是靈魂的事》)無論是作家還是哲學家,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判斷幸福與否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幸福并非停留于事物的表層,并非停留于肉體與感官,它指向人們的心靈。明確了這一點,才能使我們的幸福不淪為庸俗。
第三,此岸的幸福是最當珍惜的。周國平先生也有言:“幸福喜歡捉迷藏。我們年輕時,它躲藏在未來,引誘我們前去尋找它。曾幾何時,我們發現自己已經把它錯過。于是回過頭來,又在記憶中尋找它。”(《人與永恒幸福和痛苦》)散文家林清玄先生的看法更直接:過去不可挽回,未來難以預測,惟有處理好每個現在,才能使我們安然地從過去走向未來。對大多數人而言,幸福不在彼岸,而在此岸,把握于當下,“提醒幸福”便有了它更切實的意義。
品讀《提醒幸福》,深味此篇實在是“畢大夫”的本色文章。在我們這個價值取向日漸多元而個人情感日漸鈍化的社會里,本文無疑是一劑好藥。
周國平說:“幸福和上帝差不多,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聆聽《提醒幸福》,讓我們在春風里靜靜地領受吧……
[聆聽,如沐春風--《提醒幸福》品讀]相關文章:
1.有關如沐春風造句
2.如沐春風造句
3.品讀人生論文
4.品讀論語隨筆
5.聆聽的同義詞
9.品讀紅樓夢讀后感
10.畢淑敏散文提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