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活動式”教學的“場”效應
安徽師大附中 肖家蕓
語文“活動式”教學,即以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內在需要為基礎,以學生語文主體能力綜合(知、能、情、意)發展為目標,借助學生聽、說、讀、寫、思等言語實踐活動,來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操作性的全程教學形式。基本理念是教學活動化,活動教學化。前者是指,改變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傳遞單一發展,為以學生為主體綜合發展為目的的認知實踐,變課堂為活動的“場”;后者是指一切活動都要根據教學的長遠目標與短期要求,統籌規劃,精心設計,使課堂的“活”,學生的“動”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因而,這種活動,不是教學的某一環節的活動,也不是單純的活動課程,而是全程教學中師生多元互助的一種存在形式,活動既是本身的存在,又是師生通向語文教學終極目標的根本途徑。在師生多元互動過程中,教師處在教的實踐和實踐所教的實效性活動中,學生處于學的實踐和實踐所學的實效性的活動中,教師的“動”與學生的“動”達到和諧統一,成為一個全程性的教學過程。
語文“活動式”教學有兩種存在形態,它既是一種教學觀,又是一種教學形式。作為一種教學觀,它視教學過程為一種特殊的活動過程(當然是相對的),強調活動在學生認知、情感和個性行為發展中的中介作用,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建構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借助活動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教師善于挖掘利用教學內容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出適宜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條件(含氛圍)和活動方法,通過活動“場”的培育,著力于“場”效應的生存。
一、活動“場”的培育
在物理學中,有一類物體具有吸引鐵等物質的性質,這種性質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體。在磁體的周圍,存在著一種能傳遞磁間相互作用的物質,這種物質叫做磁場。有了磁場,就有了吸附力,凝聚力,進而轉換為電能、熱能,做功、生效。在語文教學中,有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具有吸引學生學習的性質,因而,活動便是有磁性的載體。在活動與學生之間同樣存在著一種傳遞相互作用的隱形而可感的東西,如情境、氛圍、策勵、競爭等帶動引力。有了這種引力,就有了活動“場”,學生在“活”中“動”,在“動”中“活”,活動生動力,教學出效率。與物質中“場”的形成不同的是,教學中的活動“場”是三合一和諧開放互為作用的產物,即教學空間、語境空間、心理空間。教學空間開放,打破傳統教學僅限于學校與課堂,且為教師獨占的狹小空間,可使語文與現代社會溝通,各種新鮮活水源源不斷地匯入語文天地,從而產生吸附力。傳統教學僅限于課本知識的承傳,課堂語境呈現出教師“發”--學生“收”的單一模式,學生只能隨著老師的話語聽、記,或是順著老師的誘導,完成直到說出老師事先設計好了的答案才算滿意的機械問答,考的時候再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教學內容開放,一學多徑,博學多取,自然淡化“講”,強化“做”,優化“導”,深化“學”,師生有共同的活動話語權,活動場上有多種聲音,就有多種思想撞擊,多種智慧火花閃現,活動的激活力就產生了。師生關系開放,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依附于老師,被動學習的狀況,師生雙方的心理空間都會變得深闊,容易形成內心世界的豐富與人格空間的博大,由此產生雙向的提升力。吸附力、激活力、提升力,便是活動“磁場”形成的三大標志,是活動場培育的三要素。心理空間開放是接受知識,提高技能和培育情感的孵化器,是形成“場”的場,尤為重要。
二、“場”效應的生成
1.激趣挖潛,這主要是由活動的競爭性使然;顒邮亲鳛閭體性人的本能與夙愿,這不僅僅因為活動是勞動創造的過程,還因為活動是自娛自樂自我塑造的過程;顒邮桥d奮點,活動的磁力吸附著各種因子凝聚成活動磁場。大家都動起來,氣氛漸熱,情緒互相感染,促進大腦興奮,有興趣的帶沒興趣的,興趣高的帶興趣低的。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的感召。當今各類選拔招聘,不再僅憑學業成績,更多的是注重實踐能力考評。媒體吸引人的一個重要方式是競技活動,名主持人應運而生,很快走紅,形成連帶效應,這些深深吸引著青少年學子,躍躍欲試,想證實一下自己的活動才能。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響,當今學生總體上心情處于躁動之中,大多不好靜聽,喜歡活動。且活動潛能出人意料。“活動式”教學便成了他們喜愛的一種時尚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尤其是語文。活動的臨場感強,無論是小范圍的同桌活動、小組活動,還是大范圍的班級活動,年級、校際活動,既是面對面的交鋒,比試,凸現個人強弱的拉距戰,也是相互啟發、帶動、互進的整體優化過程。正如眾木成林就能改變氣候一樣,經常性的競爭活動,自能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火焰高了均收益的良性循環;顒拥臅r效性,將學生置入特定的時空內,要求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去完成盡可能多的思考發現,在相互比促的“場力”作用下,人的大腦得到更有效的刺激,更快速的轉動,人的潛能得到最大挖掘。人是有惰性的,人的潛力有很大彈性空間,緊促則多進,緩促則少進,不促則不進,甚至倒退。借助于競爭性的活動,就是為了“緊促”、“深挖”學生的創造性潛能,使其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的發揮,實現超常發展戰略。
2.培育自主意識,這主要是由活動的對象性使然。自主意識是一個人立身行事適應未來競爭且有所發展的基本依托。由于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下學習慣了,不少同學在課堂學習中,逐漸失去了自信,給他自主,他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不要自主,這就需要教者認真培育他們的自主意識,想方設法強化他們的自主意識。而強化靠說教不行,靠“考”更不行,要靠反復的實踐一點一點地培育。主動學習也是學生學習主體性得以確立和實現的一種基本方式。語文“活動式”教學所主張的“以活動促發展”,就是為了保證著學生主體活動、主動發展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落實。主動學習是一類學習方式的總稱,其中包括探究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技能操作學習、交往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等。其共同特征是:以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操作、體驗、變革的活動過程為貫穿,活動的過程實際上是他們行成自主意識,實現自主發展的過程。
3.促成健全發展,這主要是由活動的整體性使然。“活動式”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涵蓋兩個方面:其一,活動的結構具有整體性;顒蛹劝ㄎ镔|的、實踐的,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既包括外部的,也包括內部的的過程。所謂外部活動,主要指實物性的操作活動,感情的實踐活動。學生主體外部活動是指教學中學生主體的感知、操作、言語等活動,常見的有聽、說、觀察、操練、制作、交往、社會實踐等。學生主體的內部活動,主要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知,即認識活動,它是學生主體教學客體的觀念把握;情感活動是學生主體對內在需要、動機和外在行為、狀態的價值性情緒體驗;意志活動則是學生主體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的,確定目的、支配行為的活動。認知、情感、意志三個方面活動,既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不可替代,共同構成學生主體內部活動。合起來看,外部活動是積累,是鋪墊,是內部活動的宏觀輔助;內部活動是融通,是建構,是外部活動的內化提升;二者相互滲透,共同促進,缺一不可。其二,活動的過程具有完整性。教學的過程應是學生主體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有機轉化的過程,即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物質活動與觀念活動的相互轉化,也就是學生主體活動內化和外化必須協調一致。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化過程,實質上是學生的外部感知、操作活動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逐步形成概念的過程,是外部物質感性活動向內部的心理活動(表象、思維)的轉化過程。學習活動的外化則是將內部過程在操作和言語上展開、呈現出來,在教學認識過程中它可以起到檢查內化、鞏固內化、深化概念理解、調整充實學生主體的認識結構作用。教學實踐證明,正是由于外部活動及其內化和內部活動及其外化的轉化過程,學習者才真正實現了對知、能、情的全面發展與和諧提升。
4.培育創造品格,這主要是由活動的建構性使然。建構性是活動主體在活動過程中的自主、能動、創造性的集中體現。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對象的主動建構活動,是學習者占有、內化人類文化成果,實現主體能力發展的必然途徑。無論哪一類教學性的活動,都是多極化、多變式的,自始至終,都要熱心、專心、細心、耐心,每做一輪不能簡單因襲,而要力求創新。“活動式”教學是以經常性的有益于創新思維的行為,促成創造性良好習慣和心理素質的養成,創造性思想品質的形成,創造能力的提高。語文的活動是圍繞聽、說、讀、寫、思、做來進行的,彼此相輔相成循序漸進,著力于某一項活動的開展,某一種潛能的開發,同時也促進其他活動的開展,帶起其他潛能的開發。以演講活動為例,準備說的過程實際上是汲取、篩取、演練、提高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演說活動是帶動各種潛能發展,促進多種素質提高的杠桿。要求以自己聽到的(聽廣播、聽別人說)為話題,“說”的訓練自然促進“讀”的潛能發展。要求以自己讀到的(讀書讀報、讀文讀畫)為話題,“說”的訓練自然促進“讀”的潛能發展。要求以自己“觀”的(看影視、看演出、看展覽等)為話題,“說”的訓練自然促進“思”與“寫”的潛能發展。要求以自己“做”的(小制作、小維修)為話題,“說”的訓練自然促進“做”的潛能發展。就此而言,“活動式”教學是多層面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形成綜合實踐能力的支點。實踐能力、創造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素質。
5.建構新型師生關系,這主要是由活動的開放性使然。傳統教學是以教師、教材、承傳為中心的,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接受,絕對服從的地位,這種不平等的教學關系決定了師生之間、教學之間的天然隔膜,并由此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主體意識喪失,主觀能動性受到壓抑,會因襲而不會創造!盎顒邮健苯虒W是改變這種師生關系的根本途徑。因為,活動是自主的,是在寬松、寬容、民主、友善的環境里進行的,教師只在活動中起“導”與“托”的輔助作用,不再是主宰與代庖者;顒釉绞浅浞,學生的自主越強。這樣,伴隨著教學的活動化,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師生關系就建構起來了。從知的角度看,教師與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后知者的關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從能的角度看,學生在不少活動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教師差,教師沒有什么優勢和資本可借。能者為師的活動機制,促使師生互學、互動的默契形成和課堂出彩。
6.活化創造動力,這主要是由活動的指導性使然。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示范者、創造者,教師是學生創造的動力。比如:當主體活動氣氛上不來時,教師要及時地引興激趣,或是變換活動內容與方式,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當主體活動松弛平淡,形成不了沖撞交鋒時,教師要及時地挑出話題,撥起“爭端”,引發活動場的形成。當主體活動交鋒形成之后,各執一端,難以形成共向合力時,教師要及時將他們拉攏到解決問題的共同目標下,求同存異,攜手攻關,形成結論。當主體活動的內容過多,活動過程過長,就要及時取舍,抽出主要的,剝離次要的、附加及多余成分,做好“縮”的調劑工作。當主體活動內容難了,學生的知識量或心理差距較大,教師就要及時的補缺平坡,做好“墊”的扶持工作。這“激”、“撥”、“攏”、“縮”、“扶”,其前期的設計,臨場的把握,需要教師有獨立的鉆研能力,有靈活的變通能力,有巧妙的調控能力,一句話,教師要有高強的整體活動能力。顯然,“活動式”教學對鍛煉提高教師也是一個有效途徑。有可持續發展的教師,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學生,造就了教師,實際上是造就了學生。
總之,語文“活動式”教學在認識上突出了能力培養和素質整體發展的重要性,在實踐中找到了促進學生能力及素質整體發展的途徑--即學習者的主體實踐活動。豐富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和各項能力全面發展的有效機制,就能造就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新人,從而使教育教學臻入可持續發展的佳境。
主要參考文獻
①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2頁。
②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107面頁。
③MC科甘:《人的活動:系統分析的實驗》轉引自宋寧娜著《活動教學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頁。
④田慧生等《活動教育》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2月版。
⑤田慧生等《活動教學研究》,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7月版。
⑥陳菊先《語文“活動式”教學評述
[試論語文活動式教學的場效應]相關文章:
2.初中分式教學課件
5.二次根式教學課件
10.軟件的自動化測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