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精華帖:http://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626
黃 行 福
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人們在語文教育活動前,頭腦中所預期要達到的結果。目的論是人們對語文教育目的所持的其本觀念和主張。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語文教育理論,在目的論上,有過許多學說。發掘和梳理這份寶貴的歷史遺產,對于我們認識古代語文教育,借鑒古代語文教育理論,開創語文教育的新局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有幾千年語文教育的歷史,習慣上,一般將從夏商開始到1840年這一段稱為古代語文教育。但在這幾千年中,夏商周三代資料缺乏,所知甚少,所以,這里只從春秋說起。再說,在1903年以前,古代尚未有單獨的語文這一學科。語文教育包括在教育當中。因為古時的教育是“一攬子教育”。
語文教育的歷史中,在目的論上,曾經眾說分紜,各有己見。但概括起來,主要有“明倫”說、“成人”說、“入仕”說等。以下分別進行簡要評議。
一、“明倫”說
“詩書教化,所以明人倫也!边@是古代儒家學者的一貫主張。“明人倫”就是使人明白、懂得人倫道德。哪些人倫道德呢?孟子認為,所謂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雹偌锤缸印⒕、夫婦、長幼、朋友“五倫”。就是說,語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懂得這“五倫”,“五倫”之外,別無它求。孟子認為:“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雹谠诿献涌磥恚Z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向每一個受教育者灌輸“親”“義”“別”“序”“信”的人倫準則,使他們懂得當時最基本的人倫道德規范,并自覺遵守,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王守仁也認為:“夫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③也把“明人倫”當作語文教育的唯一目的。而且,他還進一步認為:“明倫之外無學,外此而學者,謂之異端;非此而論者,謂之邪說;假此而行者,謂之霸術;飾此而言者,謂之文辭;背此而行者,謂之功利之徒,亂世之政!雹茉谕跏厝士磥,語文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明人倫”,除此之外,都是異端邪說。因為其它目的都是功利性的,而功利性的目的,簡直就是洪水猛獸、“亂世之政”。在他的思想中,只有“人倫”才是立身之術,語言能力的培養則是“末”。
“明人倫”是極其狹隘的語文教育目的論。如果語文的教與學的實踐,只向著這一目標邁進,就混淆了語文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的界限,語文課就沒有自身的立足點,語文課就成為倫理道德課。以“明人倫”的目的來規定語文教育,使語文教育背離了其自身的真正價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甚至可以說,與語文能力的培養南轅北轍。
“明人倫”說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視倫理道德的價值觀在語文教育上的反映。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人的一切社會關系都以家族為中心,人與人的關系亦由家族關系擴大而成。
“五倫”當中,雖然君臣、朋友不是家庭成員和婚姻關系,但卻是家庭的放大。君主是國家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朋友自然就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所以,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處在這樣一個無所不在的人倫關系網中。一個人,要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立身處世,就必須掌握一整套人倫準則,否則,便寸步難行。所以,在語文教育中突出“明人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二、“成人”說
今天,在教育理論界,將教育定位于“成人”之上,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已成為基本的共識。這里的人是立足我們現時代的理解,是在人的全面而豐富的需求與發展意義上的理解。
我國古代關于語文教育目的,也有“成人”之說,立足于“人”的成長。荀子就認為:“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雹拚Z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士”和“圣人”!笆俊笔菫閷W的最低要求。“圣人”是最高目標,中間成此則是“君子”。在荀子看來,“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美善,必有處也;是政知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性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矢毁F不足以益也,貧賤不足以損也。如此,則可謂士矣!雹
“圣人”就是有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能認識掌握宇宙萬物的規律、能做到“以類行雜,以一行萬”的人。君子則指品德高尚、有學問的人。對于一般人而言,只能達到“士”或“君子”的境界,只有少數人才有成為“圣人”的可能。這就是荀子在語文教育目的上的層次論--“士”、“君子”、“圣人”,他又叫做“俗儒”、“雅儒”和“大儒”。但不論是士、君子、圣人,或者俗儒、雅儒、大儒,其層次并非固定不變,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他說:“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⑧“肯”與“不肯”全在于自己的主觀愿望、意志、努力,積極進取,發奮有為,小人可以為君子;意志消沉,甘于落后,君子也會變成小人。
張載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說:“學者,學所以為人也。”他說的“人”,一指賢人,一指圣人。作為“賢人”或“圣人”都是指在知識和道德修養方面高于常人的人。而成為“圣人”是最高目標,一個人,只要主觀努力,完全可以達到。程頤也認為:“君子之學,必勝于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也后已者,皆自棄也。”他認為人性本善,“圣人可學而至”,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并鼓勵求學者,成為“圣人”才可以“已”,否則,便不能罷休!澳嫠兄,不進則退”。任何松懈或麻痹,都與成圣無緣。同時,也意味著任何不以成“圣”為目的的語文教學實踐,都背離了成圣的宗旨。程頤所謂的“圣人”是能存天理者,這里的天理,就是指封建宗法之理。顯然,程頤所要培養的人是封建統治的維護者。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賢作為最終目的。他認為凡人必須以圣賢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理由是“圣賢稟性與常人同”,既然一同,又“要得不已圣賢為己任?”
在封建社會,人的最高標準是什么?是賢人、君子、圣人,他們是普通人的楷模。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智者們,在對“人”的理解與定義上,有一種共同的傾向:從道德的角度去解釋與規范人。在他們心目中,高大完美之人,是在道德品質上有著高尚風范、為人表率、為人楷模之人,其次才是有學問之人。由于他們在人的 理解上的片面性,他們所設計的語文教育,便理所當然地以“君子”“賢人”“圣人”為培養目標。按照美國道德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說法,這是典型的美德教育。
三、“入仕”說
對“入仕”說,擁有“專利”的是孔子?鬃幼鳛槲覈糯谝淮蠼逃,認為教育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學,其旨在修己,提高自身修養;一是入仕,其旨在治人。對于后者,孔子認為:“學而優則仕”、“學也祿在其中”。孔子的這一思想,被人發揮到了極致,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笔撬钌鷦拥淖⒛_。
在孔子所處的時代,由于士主要是由庶民上升的,而他們的祖先沒有或很少留下物質財富或可以世襲的官位,所以他們要躋進上層社會,只有一條路--求學,靠掌握知識,擁有學問。這是孔子“入仕”說的社會背景。
孔子不只是在理論上提出了“入仕”說,他還身體力行,極力付諸實踐。他的學生中,從政者為數不止一人,象 有、季路、,都是從政者,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由孔子所首創的“入仕”說,被他的后繼者發揚光大,對中國的語文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第一,自隋唐以后,在語文教育實踐中起著支配作用,直到科舉制度被廢止。它使許多讀書人皓首窮經,對躋上仕途夢寐以求。第二,讀書做官論深入人心。由于有思想上的倡導,實踐上的強化,在全社會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讀書的目的只在于做官。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成為古代讀書人的共同信念。第三,使語文教育成了手段。由于學好語文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中榜后可以做官。久而久之,語文學習就成為讀書人做官“入仕”的手段和敲門磚,語文教學的路越走越窄。當然,這是孔子所始料未及的。
中國古代語文教育目的論學說,還有“為道”說、“化民成俗”說等等,對于這些學說,只要將其置于當時的社會中,就不難理解。中國古代是個泛道德主義的社會,道德成為衡量一切事物或人的行為的準則,并滲透于人生命、生活的一切領域,自然,在語文教育目的上,烙印也就十分深刻。
注釋:
① ②《孟子騰文公上》
③④ 《萬松書院記》
⑤ 《報崔秀才論為文書》,《柳河東集》,上海人民出版社74年版。
⑥ 《荀子勸學》。
⑦ 《荀子哀公》。
⑧ 《荀子性惡》。
⑨ 《張子語錄中》。
⑩ 《盅書》25卷。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付坊中學
郵 編:344506
E-mail: nfhuangxingfu@sohu.com
----《教育專題研究》97年第五期
http://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626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目的論簡議(論壇精華帖)]相關文章:
1.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2.語文教育教學故事
3.語文教育的論文
5.語文教育專業論文
6.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10.初中語文教育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