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莫為“測試”遮望眼
張榮興
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在幼兒園老師的安排下做了一項心理測試,結果說是孩子的智力沒有問題,但后天因素不容樂觀,而且“情商”嚴重缺乏,感情比較冷漠,瞬間記憶能力差,沒有自信心。孩子的母親希望知道“測試”的內容,但有關人員卻說,測試內容涉及知識產權,不能對外公開。測試后不論結果如何都需要訓練,發一些小卡片、小木棒之類的玩意兒,收費700多元,另加測試費98元。這是近日由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家“教育中心”開發的項目。
稍有理性和常識的人都不難明白,如此測試的目的是什么。難道真的是為了祖國“花朵”的健康成長?憑什么幾張小卡片、一堆小木捧收你700多元人民幣?他們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自家的孩子活潑可愛、熱情開朗,為什么偏要去輕信那一套毫無科學依據的“測試”呢?我們自己一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雖不能說出孩子的智商是多少,但最起碼對孩子是否屬于正常人的范疇總會判斷得出吧。即使通過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比較發現差異,也沒有什么不正常的,因為人的發育存在著早與遲的區別。退一步說,即使測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那么給孩子從小打上“聰明”或“愚笨”的烙印,我以為還是一種不幸。“10歲的神童,15歲的天才,20歲的常人”的現象不是非常普遍的嗎?而那些原本被認為不怎么聰明的孩子,但通過學校的教育、家庭的培養、自己的努力,成為某一方面的出類拔萃者也不乏其人。何況在有的方面如智商,并不是說想提高就能很快提高的。至于涉及到情感方面的,諸如自信心等,更不是能夠速成訓練的。所以說,有些所謂“測試”,對我們正常人來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它不是決定一個人發展和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時下正流行一股“測試”風,什么智商測試、情商測試、技能測試,等等,不一而足。上學校要“測”,找工作也要“測”。當然在一些正規研究部門組織的測試中,由于嚴格掌握測試標準、人員經過專門培訓、測試手段科學先進,確實能夠達到在一定程度上判斷一個人某方面能力的目的。但更多的所謂測試,是一些非正規部門組織的、七拼八湊的班子,他們不是收取高額的測試費,就是以測試為“幌子”,行推銷偽劣產品之實。像上述“教育中心”的資質材料,竟然是一紙過期的無效證明。
急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在魚龍混雜、以假亂真現象比比皆是的情況下,可不能良莠不分,一定要睜大你的眼睛,不要以為掛著一個嚇人的招牌,打著科學的旗號,搞一些神秘莫測的東西,就認為真的是“科學”了。
《中國教育報》2002年6月17日第2版
[教育時評:莫為測試遮望眼]相關文章:
1.
2.遮挽的意思和造句
7.為影片配音課件
8.鞭長莫及造句
9.莫言的人生語錄
10.變化莫測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