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02-02-27 記者 傅丕毅
新華社杭州2月26日電() 新學年伊始,杭州市學軍中學在浙江省首先推出“學分制”改革,這意味著在學軍中學,高中教育不再是鐵板釘釘的三年,學生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就可以提前畢業,而且所有高中課程對全體高中生平等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愛好”實現跨年級自由聽課。專家認為:“學分制改革有助于高中教育擺脫依附高考的地位,樹立自己獨立的教育目標。”
據學軍中學校長任繼長介紹,在新推出的學分制中,學生獲得的實際學分由學時學分與獎勵學分兩部分組成。學時學分為學習達標的評價指標。獎勵學分則給了學生以更大發展空間,有個性特長的學生都可給予獎勵學分。學時學分與獎勵學分都納入學生的實際學分,學生想畢業就必須修完83個學分。
記者從學軍中學制定的學時學分的分布表上看到,語、數、外三門課每學年一般都各為4分,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每學年各為3分,勞動技能、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一般都為每學年1分;選修課中的文化素養、體育保健各1分,環保、人文、科技、時事等自主性選修課則高達3分。
而獎勵學分的制定則更為靈活。除從必修課、部分選修課中可獲得獎勵學分外,參加競賽獲省級一等獎或省級以上一等、二等獎的,取得計算機、英語等級證書的,體音美勞方面有特長的或學生自選社會調查、科學考察與實驗的課題研究或研究型活動課成果優秀的都可拿來“換”學分。而思想品德、社會實踐、公益服務與勞動、行為規范、黨課學習、社團與社會活動等表現顯著的,也可參照給予獎勵學分。
學軍中學校長任繼長說:“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個性化教育,它要求教育不能僅僅用單一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是要最大限度地鼓勵和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高中學分制是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的統一,其著眼點在于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個性發展空間。”據了解,不但學生高中畢業與“學分”掛鉤,而且升學涉及的評優、保送、推薦等也于“學分”聯系在一起。
有關專家認為:學軍中學的“學分制”改革有助于高中教育擺脫依附高考的地位,樹立自己獨立的教育目標,把正在探索中的素質教育推到了可供操作的階段。記者了解到此次“學分制”改革對學軍中學來說其實是水到渠成。早在1998年,任繼長上任伊始就在學軍中學推廣“彈性教育”的理念,所謂“彈性”就是說:在達到會考標準的前提下,試行學科彈性大綱,每一學科有兩三種難度和進度,或側重理論,或側重應用,作業也分為三檔,學生可根據水平自由選擇。
經過3年的實踐,學軍中學在把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得到增強。目前已有數名學生在全國和省級競賽中拔得頭籌,而且,該校每年的大學升學率總是100%,更難能可貴的是不久前, 高二學生姜圓媛、胡海嘉、陳方盈三位同學《關于廢電池回收研究》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受到來自于企業的1萬元嘉獎。“學分制改革正是彈性教育的深化,它是彈性教育的評價標準和考核制度。”任繼長這樣說。
但學分制改革能否喚來素質教育,對此也有不同的聲音。有專家擔心,如果學生提前畢業,他能不能參加高考?能不能就業?如果讓學生自由選課,跨年級自由聽課,會不會造成如英語、計算機這種熱門課人滿為患,而其他冷門課卻門前冷落?對熱門課的師資和設備配備學校如何解決?對這些問題,任繼長也坦言這確實是“學分制”改革面臨的外部體制障礙。但是,學分制改革所面臨的問題或許能證明這樣一點:任何一項教育改革,都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但需要學校的開拓,而且需要社會各界包括主管部門的支持和配合。
[中學學分制改革,素質教育的春天?]相關文章:
1.素質教育的論文
10.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銜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