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教學目標
1.學習立論和駁論緊密結合的寫法。
2.理解設問、反問在論證中的作用。
3.從道德品質的高度,理解提倡儉樸的重要;青年一代應繼承發揚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
教學要求
1.講一點時代背景
2.用“重點法”和“比照法”教讀課文立論部分
(重點法--通過抓重點來閱讀文章的方法。第一步是明確重點,第二步是理解重點,第三步是擴展重點。
比照法--通過比較來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或不同事物的本質區別以讀懂文章的閱讀方法。)
3.結合“理解分析”第三題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1.理解立論和駁論緊密結合的寫法
2.了解設問和反問在論證過程中的作用
(設問和反問都是無疑而問。
設問句是在并無疑問的地方,故意用疑問句式表達,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如“是故作驚人之談嗎?”答曰:“非也!”這正是抓住讀者心理能產生的疑問,用設問提出,更為適合讀者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
反問句是用疑問句的方式和加重語氣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反問句比陳述句不但語氣更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為鮮明。如:“由于平時胡花亂用,而墮落為貪污犯、盜竊犯的,在生活中,不是屢見不鮮嗎?”用反問句來擺事實,不但事實顯得確鑿無疑;而且能發人深省。)
教學難點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樣引出的?
(“我的勞動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著嗎?”用這樣一句具有普遍性、貌似有理的話作為開頭,引出錯誤論點,很自然,又易引起讀者的興趣。接著用利導的口吻,進行初步分析:我們并不是贊成“吝嗇”,適當的、有節制的消費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無節制的信手亂花,則有悖于節約精神。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分析,讓人心服口服。在此基礎上自然地提出“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順理成章。然后引用諸葛亮的名著“儉以養德’,點明題旨,從道德品質的高度生發出中心論點:節儉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品質。文章的第一部分就這樣一步一步巧妙地引入正題,寫得有根有據,合情合理,使人不知不覺地同作者一起進入了對論題的討論。)
2.文章從哪三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從“精力”、“影響”、“后果”三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3.本文為什么采用間接反駁方法?怎樣將駁論與立論緊密結合起來的?
(采用間接反駁,這是因為“我的勞動所得,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著嗎?”的錯誤論調實質是對節儉缺乏深刻的認識,不明白節儉與思想品德的關系。要糾正這種錯誤思想,不宜采用直接反駁的方法,而宜采用間接反駁的方法,從正面講清“儉以養德”的道理,使持有偏見的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認識節儉的重要性和重要意義。)
4.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1)擺事實,講道理,事理結合緊密,相輔相成。
文中既列舉了確鑿的事實材料,又援引理論作論據。且對所舉事實材料所蘊含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事與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如闡述“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這個分論點時,既從人的腦子的容量是有限的,考慮生活多了,就不能過多地考慮工作和學習這一客觀規律說理,又舉魯迅在生活上處處儉樸,而對革命、對青年卻十分大方、慷慨的具體事例。并分析了魯迅為什么這樣做:這不是魯迅穿不起,更不是魯迅吝嗇,而是魯迅深深懂得“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的道理。又如第 11段,作者先從理論上闡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自己的勞動所得”這條防線是會被貪欲攻破的,甚至會因此墮落為罪犯。然后文章以“三反”、“五反”中出現的這種事例加以驗證。整篇文章都是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事例典型,說理中肯,論證十分有力。
(2)詳略得當,敘事簡潔。
文章的難點和重點是節儉和道德品質的關系問題,所以作者對這一問題用大量的篇幅說理論證。而對我國的經濟基礎(一窮二白)決定我們必須節儉的道理,因為較好理解,作者只是點到為止,不作詳論。議論文中以事實作論據,敘事必須清楚,否則讀者就會莫名其妙。但是,如果讀者對所用事實材料較熟悉(如魯迅、高爾基、列寧等),也可以只點出而不作詳細介紹。說話、寫文章要看客觀對象,根據讀者來決定敘事的詳略。文中談到在“三反”、“五反”中揭發出來的事實,因當時大家尚記憶猶新,所以一語帶過。這樣既節省筆墨,又使文章簡潔。
(3)立論和駁論相結合的寫法。
本文是對一種不良的思想傾向進行評議的文章。在評議中,作者采用間接反駁的方法,將駁論與立論結合起來,證明了“儉以養德”觀點的正確性,達到了反駁的目的。
本文為什么采用駁論與立論結合的方法呢?這要看批駁對象的具體情況。本文的“敵論”是:“我的勞動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著嗎對勞動者當然有權利自由支配其勞動所得,但上述說法表明了對節儉、節約的反感,說明一些人還不能正確認識節儉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節儉問題涉及到人的思想品質,是應該引起重視的;上述說法代表了一種不良的思想傾向,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的生活或工作習慣。因此,要糾正此種說法,指出其隱藏的不良傾向,不宜采用直接批駁的方法,而應該加強正面說理,擺事實,講道理,提高思想認識,使執此種說法的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心悅誠服,放棄該說,最終達到駁倒“敵論”的目的。作者又是如何將立論和駁論相結合的呢?在擺出“敵論”后,先對“節儉”這個概念作正確的解釋,也就是說明我們所提倡的節儉是一個什么樣的要求。作者指出,節儉不是吝嗇,也不是不要“適當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節制地滿足自己合理的物質要求”,而是反對“無節制地信手亂花”。這樣,節儉的意思就搞清楚了,某些人可能存在的誤解就消除了。由于先肯定了勞動者要求改善生活的合理愿望,把“節儉”與其他消費需求作了必要的區分,并對“有悻于節約精神”的傾向或行為作了批評,使議論一開始就合情合理,便于讀者接受。然后,作者著重從正面論說,提出“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和“儉以養德”的主張,認為節儉不僅是經濟方面的事,也“牽聯到思想品質”,概括地說明了節儉的意義與必要性。這樣,文章通過正面立論來間接反駁,將駁論和立論緊密結合,正面之理講保講透了,也就達到了反駁的目的了。
其次,文章在正面立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后,又進一步從三個方面有針對性地證明“儉以養德”的正確性:第一個方面先從人的“精力”角度論說,指出人的精力有限,過多地講吃穿用等問題會分散工作、勞動、學習的精力,會養成拖拉懶散的作風,并以魯迅為例,從而證明人們應“儉以養德”,第二個方面則從人的“影響”角度論說,指出在生活上過分突出,會造成“脫離群眾”及浪費的風氣,并以列寧為例,證明應注意“儉以養德”。第三個方面又從儉奢關系角度指出奢易儉難問題,警告人們不要“被自己的貪欲所攻破”,并以“三反五反”的例子證明“儉以養德”的正確性,作者這樣論證“儉以養德”的正確,實際上也是針對“敵論”而說的,作者力圖通過用立論來完成駁論的任務,這就又把駁論與立論緊密聯系起來了。)
(4)循循善誘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樸素、熱情、親切,像一個朋友在規勸和啟發你,因此,語言上的特點便是循循善誘。作者是怎樣循循善誘的呢?一是態度誠懇、親切,時刻為讀者著想。如分析三種不同的消費情形,肯定合乎人情的、有節制的物質要求,反對無節制的信手亂花習氣等。二是有條不紊地議論與分析,使用了“之一”“之二”“之三”等詞語。三是作者善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文中多用設問、反問、比喻、引用等,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以設問為例:“節儉不僅是經濟方面的事,而且牽聯到思想品質。是故作驚人之談嗎?不是。”
上例中的設問,如果改成“這并非故作驚人之談”,可能會導致讀者產生逆反心理,覺得你的主張簡直就是故作驚人之談;此處用設問,意在抓住讀者的注意,使讀者產生繼續看下去的心理。
再以反問為例:“由于平時胡花亂用而墮落為貪污犯、盜竊犯的,不是在‘三反’‘五反’斗爭中發現過嗎?”
上例運用了反問,不僅指明了事實,而且強調了事實,使事實顯得格外確鑿無疑,讓讀者的印象更深刻,意在為胡花亂用者敲警鐘。
5. 找出名言警句,所蘊含的意義是什么?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即:用靜來修養自己的身心,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說明了恬靜、節儉是“修身”、“養德”必不可少的條件。恬靜、節儉可以達到“修身”、“養德”的目的。一個人恬靜、節儉,就沒有私心雜念,不計名利,索取的少,消費的少,一心 為民,一心為國,他的道德也必然高尚。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即:由節儉到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到節儉就很困難。說明 節制物欲、保持節儉的重要。“儉”與“奢”在人的生理直覺上,后者確實比前者感到“舒服”、“痛快”,所以“奢易”,“儉難”。正是“由儉入奢易”,所以要節制物欲,嚴于律己,見 到奢侈行為不動心,不眼紅,不追求,而以儉為美。正因為“由奢入儉難”,所以奢侈行為沾 不得。如果奢侈成習,一旦失去奢侈的條件,就會感到苦不堪言,甚至導致犯罪,落到身敗 名裂的地步。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找出文中名言警句,理解其蘊含的意義;解詞,通讀課文
第3、4課時:分析課文;訂正預習作業
預習作業:
1. 釋詞:(解釋詞意及加點字)
吝嗇: 天理:
人情: 無節制地信手亂花
故作驚人之談: 佳肴:
豈但: 而已:
豈但我不穿棉褲而已: 容量:
此其一 嗜好:
效尤: 大手大腳:
光大: 不亦宜乎:
2.文章的題目是 ;作者是 ,于 年發表。
《儉以養德》出自 。
3.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4、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5.擺事實,講道理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請說說文章擺了哪些事實,講了什么道理?
6.文章是從哪幾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7.文章在擺事實,講道理的過程中,為什么有的地方詳細,有的地方簡略?
8.文章的結尾和開頭是怎樣呼應的?
9.文中找出設問句和反問句各一句,說說它們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10.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是什么?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和教育?
答:
1. 釋詞:
吝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 天理:天然的道理,不容懷疑的道理。
人情:人之常情,人的正常情感。 無節制地信手亂花:信,隨意、放任。
故作驚人之談:故意說出令人吃驚的話。 佳肴:好的菜肴;肴:魚肉等葷菜。
豈但: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但”。 而已:罷了,就算了。
豈但我不穿棉褲而已:我哪里是僅僅不穿棉褲就算了。
容量,通常指容積的大小或容納的數量。
此其一:此:這,其:那。這是那第一條理由。
嗜好:特殊的愛好(多指不良的)。
效尤:學壞樣子。明知別人的行為錯誤而照樣去做。尤:過失。
大手大腳:形容對財物毫不吝惜,沒有節制地隨便花費。
光大:使顯赫盛大。 不亦宜乎:亦,也,而且有加重語氣的作用。宜:應該。
2.《儉以養德》;馬鐵丁,1959年。《不登堂集》
3.節儉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還可能牽聯到一個人的思想品質。
4.這篇文章分三部分:開頭部分提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圍繞中心論點從三方面逐一進行闡述,結尾部分呼應開頭,提出希望。
5.舉了魯迅一條褲子穿幾十年的事實,講了物質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們在工作、勞動、學習上的精力;還可以養成人們拖拉、懶散的作風。還舉了列寧“生活儉樸,沒有煙酒嗜好,從早到晚忙于復雜而又困難的工作,他完全不關心自己,可是卻仔細地注意著同志們的生活”的例子。講了當大多數人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的時候……浪費了本來可以節省下來的國家物質財富的道理。
6.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一是從“精力”上講,二是從“影響”上談,三是從“后果”上說。
7.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節儉和道德品質的關系,所以作者對這一問題用了大量的篇幅說理論證,而對我國一窮二白的經濟基礎決定我們必須節儉的道理,易于理解,只是點到為止。文章提到的人物魯迅、列寧,事件“三反”、“五反”,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就寫得簡略,這樣既節省筆墨,又使文章簡潔。
8.文章的最后兩段,是全文的總結,并與開頭的3、4段遙相呼應,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使文章的結構顯得十分嚴謹。
9.兩個句子:①是魯迅連一條褲子也穿不起嗎?當然不是;是魯迅吝嗇嗎?當然更不是。②由于平時胡花亂花而墮落為貪污犯、盜竊犯的,不是在“三反”“五反”中曾經發現過嗎?
不同點:①設問句的特點是提出問題,自己回答,作用是給讀者以明確的認識;②反問句的特點是:從反面提出問題,不作回答,答案就在問題中。作用是:多在講清道理后,用它來加強修辭效果,提醒人們深思。
10.這篇文章是作者根據當時的社會實際有感而發,可是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奢侈、浪費之風仍然存在,屢禁不止,以儉為恥,甚至有的人走上犯罪道路。我們應養成節儉的品德,為兩個文明建設多作貢獻。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課文
解題:“儉以養德”即“以儉養德”。以,用。養,修養。
課文第4段引用諸葛亮《誡子書》中的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用靜來保養身體,用節儉來修養道德。本文的題目就出于此。我們并不以絕對節儉為上,而主張量入為出,適當改善生活,使生活現代化。
三、檢查預習
四、通讀課文
五、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找出文章中心論點。
1、 準確地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是劃分文章段落層次的前提。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中應注意找出顯示文章脈絡、層次的句子和詞語。
文章第7段未有“此其一”,第8段開頭有“其二”,第11段開頭有“其三”,這些詞語顯示了文章的中間部分是從三個方面或用三個論據來論證論點的。那么,文章的前4段,就應是提出論點的部分了。
2、 既然文章的前4段是提出論點(亦即“立論”)的部分,那么,論點在哪一段中?
這4段中,表述作者主張的話有三句:
①我們只是認為:無節制地信手亂花,即使是自己的勞動所得,也是有悖于節約精神的。 ②“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適用于整個國家,每個集體,每個家庭,也適用于每個人。 ③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養身,儉以養德。”節儉不僅是經濟問題,還可能牽聯到一個人的思想品質。
哪一句是全文的論點?我們不應孤立地看這三句,要將這三句與全文的主要內容聯系起來判斷。后面展開論述的“其一、其二、其三”都是從對道德品質的影響的角度來寫的,可見作者并不想一般地談節儉,而是看重談節儉與品德的關系。因此,只有③句才是全文的論點。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與《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基本結構有一點相似:都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寫成的。
六、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啊喲喲,同志,何必那么生氣?我們并不是吝嗇鬼……”句中的“同志”和“我們”分別指哪些人?
(“同志”即文章開頭說“我的勞動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著嗎”的一部分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我們”指包括作者在內的主張富日子窮過,提倡節儉的同志。)
2、 為什么作者不采取開門見山的辦法,一開始就提出論點,而要通過爭論引出中心論點?
(因為節儉樸素已經是個老話題,如果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容易使人以為是舊調重彈,不樂意讀下去。盡管是老話題,又確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因為有一部分人只承認拿公家的錢鋪 張浪費是不對的,花自己的勞動所得,則是自己的“神圣權利”,誰也管不著,即使是隨意浪 費也可以。本文通過對話,把這一部分同志有代表性的理由提出來,就使文章有很強的針對 性和新鮮感,對有這種錯誤思想的人和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再加上作者用了 “啊喲喲,同志,何必那么生氣”這樣親切而幽默的語言,又用了《儒林外交》中嚴監生臨終伸出兩個指頭,要家人熄掉燈盞中兩根燈草中的一根才咽氣的著名典故,就使文章的開頭饒有趣味,使讀者產生讀下去的強烈欲望。)
3、“適當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節制地滿足自己合理的物質要求”一短語中加點的部分是什么成分?起了什么作用?如果去掉這些成分,句子變成“改善自己的生活,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可以嗎?
(“適當地”和“有節制地”是短語中的狀語,對動詞“改善”和“滿足”作出嚴格的限制,表明這種生活的改善和滿足不是無限制的、任意的,只能是恰當的為客觀條件所容許的。
“合理的”是定語,對“物質要求”作了嚴格的限制,超出“合理”的范圍,這種物質要求就是不正確的,會把人引向錯誤甚至犯罪的道路。從這里看來,作者的語言盡管輕松幽默,有生活氣息,但絕不是隨意寫來,而是字斟句酌,有嚴謹的科學性。)
4、 第一部分的4個段,1、2段否定了一些同志的錯誤觀點,屬反面論述;3、4段提出作者的觀點作為全文的論點,屬正面論述。
(二)第二部分。
1、 第一層:
⑴ 釋詞:
①累:①l i 累累,接連成串。②1 i積累。③l i 屢次。④l i牽連。⑤l i疲勞、操勞。文中應是第④種解釋,工作被生活所累,意思是工作受到生活的連累、影響。
②一個人的腦子,容量總是有限的:容量,通常指容積的大小或容納的數量,文中是用后一種意思,指人腦所能思考的問題的數量。
③此其一:此:這,其:那。這是那第一條理由。
⑵ 這一層的意思是什么?
(這一層里,主要的說理的句子有幾句:①腦子里過多地想著一頓佳肴……之類,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考慮工作和勞動。②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③物質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們在工作、勞動、學習上的精力;還可以養成人們拖拉懶散的作風。比較起來,②句含蓄,工作怎樣被生活所累,是沒有清楚的說明的。①句和③句意思相近,但③句意思更全面些,是第一層的結論,以這一句作為層意比較恰當。)
⑶ 這一層里,既有說理的部分,又有舉出事例的部分。如果只是說理,把事例去掉;或是只寫事例,不寫道理,可以嗎?為什么?
(文章不寫事例,也是可以把道理講清楚的。這一層次,作者一開頭就講了人腦的容量有限,過多地想享受,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考慮工作和勞動。但這樣寫,還沒有足夠的令人信服的力量。人們會問:這是不是個普遍的規律呢?作者選擇了魯迅的例子,再加上“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這就非常有力地論證了上述的道理。事實勝于雄辯,典型事例在論證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⑷ 為什么一定要選魯迅的事例呢?選其他人的事例,例如“我隔壁一個青年,他為了考上成人高等學校,日夜讀書,不看戲,不逛公園,不串門”,這樣的事例行不行呢?
議論文選用的事例一是要能夠證明論點,二是要典型。魯迅不換新棉褲、不換新棉被、不換藤繃或棕繃,不換厚褥子,都屬于克制物質享受方面的要求。魯迅在工作上的成就,他對我國無產階級文學事業的偉大貢獻,是舉世皆知的。連他都說工作會被過于安逸的生活所累,這個道理就是千真萬確的了。如果將魯迅的事例換上了毛澤東、周恩來或其他著名人物的類似事例,也是可以的。而上述這個青年一無工作上的突出成就,二來“不串門”根本談不上是物質享受,這個事例既不典型,又不能證明論點,當然是不能用的。
⑸ 為什么寫了魯迅的事例還要寫道理呢?因為魯迅的事例雖然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但這些道理表露得不很充分,必須經過闡述。作者首先從“一個人的腦子,容量總是有限的”寫起,寫普遍規律,然后寫魯迅這個典型的事例,再寫“是魯迅連一條棉褲也穿不起嗎”,對魯迅的事例進行分析,將包含在典型事例中的普遍真理闡發出來。
2、分析第二、三層次。
⑴ 釋詞: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節儉的日子再過富裕的日子比較容易適應,過慣了富裕奢侈的日子再過節儉的日子就很困難。
⑵ 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完成選擇題。
高爾基回憶列寧的事例,說明了什么道理?
A.說明做一個革命領袖,不能有煙酒等不良嗜好,必須和大家一起過壞的生活。
B.說明革命領袖應首先關心群眾的生活,然后關心自己的生活。
C.說明當人們生活過得壞時,革命者也只能過壞生活。
D.說明革命者在生活上必須注意影響,必須跟群眾同甘共苦,不脫離群眾。
(只有D項是對的。A和B將這個事例的意義僅僅局限干革命領袖,這就縮小了它的意義。作者的意圖是通過列寧這個典型事例說明所有的革命者都應該這樣,列寧只是革命者、革命干部的代表。C項將事例的適用范圍局限于人們生活過得壞的情況,其實,列寧的思想是與群眾同甘共苦,并不是主張永遠過壞生活。眾所周知,列寧是深受人民群眾擁戴敬愛的革命領袖,他的思想、學說,他的作風在人民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的影響和他的事業的成功,是與他的艱苦樸素的作風分不開的。這就證明了D項的意思。)
“三反”“五反”斗爭中發現了貪污犯、盜竊犯,這個事例說明了什么?
A.說明平時胡花亂用,有可能由于貪欲發展而越過界限,走上犯罪道路。
B.說明貪污犯、盜竊犯行為的可恥,號召大家對這些人堅決斗爭。
C.說明所有的貪污犯、盜竊犯都是平時大手大腳胡花亂用才墮落的。
D.說明我們在花錢的時候,千萬不要越過勞動所得這條界限。
( 只有A是正確的。作者在舉出“三反”“五反”中發現貪污犯、盜竊犯的事實時,特別突出“由于平時胡花亂用而墮落”這一點,這就證明了“勞動所得”這條防線是“可以被自己的貪欲所攻破的”。B項和D項都忽略了這一點,而C項則又夸大了事實,將一部分貪污、盜竊犯是由于胡花亂用墮落夸大為所有這類罪犯都是這樣,這就與事實不符,與作者的意圖不符。)
3、小結第二部分。
為什么說第二部分三個層次的意思都能作為論據論證論點?
如前所述,第一部分提出的論點是節儉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還與品德相關。 第二部分的三個層次分別論述了不講究節儉,胡亂花錢首先是分散精力,影響工作;其次是脫離群眾,造成不良影響;再次是有可能墮落犯罪。這三方面都是道德品質問題,所以說這三方面的論據都能有力地證明論點。
4、分析第三部分。
(1) 釋詞:①光大:使顯赫盛大。
②不亦宜乎:亦,也,而且有加重語氣的作用。宜:應該。
(2) 第三部分中說我國一窮二白“這個總前提就規定了每個人必須學會過窮日子”,這句話怎樣理解?
其實這個道理前文已經論證了。在一窮二白的國家里,大多數人生活還不富裕,個別人即使收入多些,即使他勞動所得的錢多些,如果大手大腳,隨意揮霍,一定會產生影響工作,脫離群眾,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后果。所以,我們改善生活、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只能是適當的,有節制的。
(3) 引導學生注意第三部分的兩個段與第一部分呼應的特點。
什么叫設問?什么叫反問?它們在論證中有什么作用?
設問是胸中已有定見,為了強調,故意提出問題。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見來加強語氣。二者的共性都是強調,但設問語的態度平和,反問語容易動感情,一般不用。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做“理解分析”一、二、三。
(在學生完成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復習過去學過的設問、反問修辭方法的特點和作用的知識。)
[儉以養德(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