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以“物”為線索安排情節,以小見大以及運用生動貼切的比喻刻畫人物的方法。
2.體會自然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
教學要求
1.深入鉆研課文,精心設計提問。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深入理解課文含蓄之處,用心揣摩課文精妙之處。
2.學習紅軍戰士無限忠于革命事業、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質。
教學重點
1.理解緊扣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寫法
2.了解自然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
教學難點
1.誰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分析:王愿堅的短篇小說《七根火柴》寫了兩個人物,一個叫盧進勇,另一個是無名戰士。這兩人都是紅軍戰士,他們身上都具有紅軍戰士的優秀品格,讀后,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偉大的時代精神,感受到極大的鼓舞。
要確定誰是中心人物,首先要理解何為中心人物。小說的中心人物,也稱“主人公”,或叫“主角”,他(她)是作品主題思想的集中體現者。小說的情節可以由中心人物作為線索,貫穿作品的始終,但也不一定。短篇小說,由于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作者往往通過一個片斷或一個插曲來刻畫中心人物的藝術形象,體現作品的主題思想,所以他(她)的活動未必要貫穿故事情節的始終。
《七根火柴》的主題思想是熱烈歌頌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高貴品質。在兩位戰士中,那個生命垂危的無名戰士在紅軍最需要火的時候把自己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殷切而鄭重地托付給戰友、送交部隊的事跡,無疑更能集中地體現這一主題思想。
此外,要確定誰是小說的中心人物,還得看作者將描寫的重點放到誰的身上。《七根火柴》這篇不過兩千字的短篇小說,作者對無名戰士的描寫可說是不惜筆墨,傾其全力的,只是使用的是截取人物性格橫斷面的方法,捕捉性格發出耀眼光輝的一剎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一瞬間,通過對他;臨終前短暫一刻的精描細繪,把這位無名戰士寫得可歌可泣,光彩照人。
俗話說,“眼睛是靈魂的窗戶”,作者對無名戰士眼睛的描寫共有八處:①盧進勇初見他時,見他“臉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濕了的頭發糊貼在前額上,雨水,沿著頭發、臉頰滴滴地流著。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閉著,只有胯下的喉結在一上一下地抖動……”這兒對他眼睛的描寫,顯出他傷勢之重,病情之危,努力地閉著眼睛是他默默而痛苦地與死神抗爭,想延續生命,完成他想囑托的一件事。②聽見盧進勇的腳步聲,他“吃力地張開眼睛,掙扎一下,似乎想坐起來……”這兒對他張開眼睛的細節描寫,反映他渴盼見到自己同志的急切心情。③當他見到盧進勇把那點青棵面送到他嘴邊并親切地勸他吃下時,他“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滯地望了盧進勇一眼,吃力地舉起手推開……”這兒寫眼睛用了“失神”與“呆滯”兩個形容詞,一則顯出他確已心力交瘁,另外,從眼神中反映他因盧進勇誤解了他的意思而惆悵。④當無名戰士聽到盧進勇要攙著他往前走時,“閉著眼睛搖了搖頭,沒有回答”,作者自己說明,“看來是在積攢著渾身的力量”。⑤“好大一會兒,他忽然睜開了眼,右手指著自己的左腋窩,急急地說:‘這……這里!’”這兒“忽然睜開了眼”是顯得他心情的急切,急于向盧進勇交托他憑意志維持這最后一口氣保存的七根火柴。⑥在他花了極大力氣,小聲數完七根火柴以后,“又向盧進勇望了一眼”,他這一眼,是無聲的語言,意思好像在問:“你看清了嗎?你明白了嗎?”⑦當他看到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表示“看明白了”時,他的臉色好像舒展開來了,“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顏色忽然不見了,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這是他在將珍貴的遺物托交給一位可以信賴的同志時欣慰感的流露,重托已囑,心愿已了,火柴不會因自己的犧牲而受損失,而可以給紅軍戰士帶去光明與溫暖,自己就此死去也無所牽掛與不安了。⑧最后他合攏了夾著火柴的黨證,雙手捧起,小心地放到盧進勇的手里,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兩眼直直地盯著盧進勇的臉”,這熱切的眼神中寄予著他由衷的信賴,無限的感激和殷切的囑托。
既然是中心人物,為什么作者連個名字都沒給他寫上?其實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待這位戰士的姓名,因為當他在曙光中揭開黨證,黨證中定然會清楚地出現他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寫這位戰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獨運之處。莊子曾有“大象無形”之說。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無數的革命戰士為了黨的事業,為了集體,為了戰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雄業績光照千秋,可是他們的名字卻鮮為人知。無名戰士是千千萬萬紅軍戰士的代表,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憶,無名更光輝。
茅盾先生在談到《七根火柴》時說了些非常精辟的話,可以幫我們認識這篇小說的中心人物是誰。他說:“全篇人物形象是鮮明的,故事的發展很緊湊。表面上看,這不是第一人稱的作品,然而作為故事的線索的盧進勇,實在是起了第一人稱‘我’的作用;也許作者不是有意識地要把那個無名的將要斷氣的戰士作為作品的主人公,然而在讀者的眼中,無名戰士的形象卻比盧進勇的要大得多,而且鮮明得多;正是這個無名戰士的形象使得這篇作品發生感人的力量。”
2.本文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分析:(l)以小見大的寫法。
火柴雖小,人們也習以為常,但作者卻賦予它深刻的意義,從而表現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的崇高品質,這就是以小見大。
小說是怎樣寫火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小說中有六處寫到火。“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熱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個通紅的火堆”--“一簇簇的黃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點寫想象中的“火”,后兩點寫真實的“火”,使“火”的意義逐步擴大:由個人到戰友再到部隊。這就啟示我們:這“火”由火柴點燃,火柴的意義和價值非同尋常,它是無名戰士那顆赤誠的心,“火”就是革命事業的象征。
(2)緊扣七根火柴這條線索推動情節發展的寫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線索,圍繞“火”展開情節,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價值和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盧進勇需要 無名戰士 無名戰士 點燃篝火 盧進勇
有堆火烤 需火堆 托付火柴 用上火柴 交火柴
暗示火柴 暗示火柴 揭示人物 贊頌人物 再現人物
意義 意義 崇高品德 生命價值 高大形象
由此看出本文構思上的特點:火柴這條線索由隱而明,前兩次突出對火、對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現火柴,體現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內心世界,后兩次強調火柴的價值與作用。
(3)映襯手法的運用。小說有兩個人物,盧進勇貫穿全篇,但無名戰士是主人公,那么盧進勇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盧進勇雖不是小說的主人公,但對他的描寫在推動情節發展、刻畫無名戰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盧進勇的所見,使讀者歷歷在目、身臨其境;他的所聞,使讀者覺得無名戰士衰竭的生命與頑強的意志之間的反差是那樣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時時引起讀者心靈的震撼和感情的波瀾。這樣,小說的真實性、藝術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②第一部分明寫盧進勇,暗寫無名戰士;第二部分盧進勇和無名戰士交替描寫;第三部分再明寫盧進勇,暗寫無名戰士。盧進勇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使無名戰士的形象飽滿而豐富,放射出燦爛的光彩。
③盧進勇是紅軍部隊中的普通一兵,他同無名戰士一樣,是千萬紅軍戰士中的一員。他對戰士充滿階級愛、同志請,他對火的渴求同樣表現在無名戰士身上,他對戰友的救助也出于犧牲自己為戰友的崇高思想。因此,這就明確地啟示我們:無名戰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階級情誼和團結奮斗作為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的。
(4)自然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小說中自然環境描寫,既是情節發展的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第一部分中第2自然段是客觀描寫,第3自然段通過盧進勇的觀察和感受來描寫。這些描寫突出了草地氣候變化異常、遍地潮濕的特點,烘托出盧進勇處境惡劣和他的苦惱、焦急與盼火的內心活動,烘托出火和火柴的無比珍貴。結尾寫髯火,烘托出紅軍戰士的歡樂情緒,烘托出部隊的生機和活力,從而說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贊頌了無名戰士的革命品質。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通讀課文,研讀課文
第3、4課時:分析課文,訂正預習
第5課時:了解本文寫作特點
預習作業:
1.《七根火柴》作者 ,小說以 為背景。
2.小說寫的是 的故事。
3.如果把小說分為三部分,請你給每一部分加個小標題。
4.作者怎樣描寫草地景象?抓住了草地環境什么特點?
5.無名戰士是怎樣出場的?通過哪些描寫表明他已生命垂危?
6.無名戰士“身子底下一汪渾濁的污水”,“臉上掛著雨滴”,“濕漉漉的衣服”,“胸口和衣服一樣冰冷”,而他保存的火柴卻是干燥的,在這濕與干的對照中表明了什么?
7.“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喻體: ;本體: 。
8.無名戰士在交托火柴時,為什么還要一根一根地數?
9.說說“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著,像一支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一句的含義。
10.為什么說本文的線索是七根火柴?
答:
1.王愿堅,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的一段極為艱苦的生活。
2.一位無名戰士臨終前獻出為部隊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
3.①掉隊,想火堆;②路遇,見火柴;③篝火,交火柴。
4.①先寫草地的氣候,通過“明明一忽然一剎時一接著”突出氣候變幻無常的特點。接著寫草地的天--陰沉的;草地的地--荒草、爛泥、綠水。再寫不見人影,不聽人聲,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霧里,突出草地渺無人煙的特點。
②再從盧進勇的感覺寫:寒冷、饑餓、傷病,而后寫所想:“要是有堆火烤,該有多好啊!”
5.由盧進勇的聽覺引出無名戰士,然后從盧進勇的眼看展開這位戰士的形貌:倚著樹杈半躺在一汪污水里,臉色怕人,眼眶塌陷,眼睛努力地閉著。再從盧進勇的所感所想去寫:看來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挪動了,胸口和衣服一樣冰冷……只有喉結在一上一下地抖動,除唇一張一翁地發出低低的聲音,表明這位戰士只一息尚存,已處在垂危的狀態中。
6.表明為了保住這比生命更可貴的七根火柴,他經受住了不可名狀的痛苦,他具有多么堅強的意志!此時此刻他唯一的牽掛就是在把黨證和火柴交給部隊,讓他們能夠走出草地。
7.喻體:一簇火焰在跳;本體:紅紅的火柴頭聚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的形狀。
8.這個動作表現出無名戰士鄭重嚴肅的態度和萬分珍惜的感情。在那“要是有一堆火也許能活下去”的生死關頭,他舍生保存了火柴,因為他深知小小火柴的意義與作用:有了它,戰友就能活下去,走出草地;有了它,戰友就能北上抗日,趕走侵略者。這火柴是革命的火種,黨和人民的希望,他要盧進勇把火柴交上去,把火種傳下去。 這個動作更表明,他交付的是一個紅軍戰士對同志、對革命事業的赤誠之心,是他為黨做的最后一次奉獻。 這一切表現出無名戰士勇于自我犧牲,忠于革命的高風亮節。
9.形象地刻畫了這位戰士一心向著革命集體,臨終仍不忘部隊前進的方向,囑托戰友趕快把火柴給前方部隊送去的對革命無限忠誠的思想感情。
10.小說的情節輪廓是:盧進勇渴望火,無名戰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卻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見故事情節是圍繞這取火之物--火柴來安排的。它是把小說各部分串聯組織起來的,貫穿全篇的一條線;是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事物。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幾根火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東西,不足為奇,然而在特殊的環境中它卻能發揮巨大作用,顯示出一種崇高偉大的精神品德。我們今天來學習一篇小說《七根火柴》。
這是以中國工農紅軍在1935年8月長征過草地時的一段極其艱苦的生活為背景,記敘一位生命垂危的無名戰士在紅軍最需要火的時候,把精心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鄭重地委托戰友趕上前方交給部隊的動人故事,反映了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高貴品質。作者是著名作家王愿堅。
三、研讀課文
1.復述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
2.明確小說刻畫的主要人物。
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
(本文的題目是“七根火柴”,這七根火柴來自無名戰士。無名戰士獻出七根火柴,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獻出的火柴在長征途中的暗夜里終于點燃了一簇簇黃火。這一過程雖然是通過盧進勇的活動展開的,但小說著力表現的人物還是無名戰士。)
3.了解小說的情節線索與段落層次。
小說是怎樣以“七根火柴”為線索安排情節的?
4.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以“七根火柴”為線索來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 開頭(1~8段):對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 發展、高潮(9~22段):獻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 結尾(23~26段):火柴發揮了作用。
四、分析課文
l、朗讀第一部分,分析故事的開頭。
草地環境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對草地環境的描寫,突出了草地變幻莫測的“怪”氣候以及沉浸在雨霧中的荒涼景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反映紅軍草地行軍的艱辛。在這樣的環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溫暖,吃到糧食,得以生存,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價值。)
2、讀第二部分,分析故事的發展和高潮。
⑴ 作者從哪些方面詳寫了無名戰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引導學生看第9段:從無名戰士的姿態、臉色、頭發、眼睛、嘴唇等方面對無名戰士作了細致的描繪。說明無名戰士經過風雨冰雹的摧殘、饑餓的襲擊,再也沒有力氣前進了,已經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 無名戰士是怎樣獻出火柴的?
(引導學生看14. 15、20段,著重分析無名戰士的語言、動作。從這些語言、動作,我們可以看出,無名戰士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珍藏火柴,獻給部隊,因為它關系到戰士們的生死存亡。這樣,就充分表現了無名戰士無限忠于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
⑶ 在描寫無名戰士獻火柴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渲染獻火柴的莊嚴氣氛,揭示無名戰士的崇高品質,作者運用了很多貼切生動的比喻句,請劃出來,并體會其表達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處:
①“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揭示了無名戰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動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無名戰士那一顆跳動的紅心。
②“那同志合攏了夾著火柴的黨證,雙手捧起像擎著一只貯滿水的碗一樣……”--形象地體現了無名戰士對火柴的珍惜。這一動作凝聚著無名戰士犧牲前為革命事業貢獻最后一點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著,像一支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形象地表明無名戰士臨死前仍不忘紅軍前進的方向,體現他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
3、朗讀第三部分,分析故事的結尾。
⑴ 描寫篝火有什么作用?
(篝火給戰士帶來了溫暖,帶來了談笑,帶來了煮熱的野菜,帶來了革命活力。這熊熊烈火正是從無名戰士手中接過來,在無數戰士的手中燃燒起來,沖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將帶來革命的最后勝利。這也是烘托描寫,它充分揭示了無名戰士獻火柴的深刻意義。)
⑵盧進勇把火柴交給指導員時,為什么以異樣的聲調數著:一、二、三、四……?
(表達了對無名戰士的深切懷念,也表示了革命戰士的決心:一定要接過革命火種,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五、訂正預習題
六、討論本文寫作特點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七根火柴讀后感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