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虞美人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風格,感受詞作的藝術魅力及其藝術價值。
2、鑒賞李煜詞深遠的意境美,真摯的情感美,動人的音樂美。
3、感受李煜詞中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4、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能力目標: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緊抓文本,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尋找意象,感悟意境,感受作品藝術魅力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鑒賞李煜詞深遠的意境美,真摯的情感美,動人的音樂美。
三、教學難點:詞中各種寫作技巧的運用對提升主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體
六、教學時數:1課時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堂檢測
【二】小組合作探究
1.播放《問君能有幾多愁》視頻
2.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分組合作探究): 李煜是怎樣展現愁情的?
提示:從意象、關鍵詞句、藝術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寫法。
【三】、展示交流:
1.品讀意象
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美好景象 --亡國之痛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厭煩。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很奇,卻又在情理之中。 (以樂景寫哀情)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
學生討論的直接結果可能是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思考,諸如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我寄愁心與明月”: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
2.品讀關鍵詞句
(1)“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東風”表示季節更替,而“又”則說明時光飛逝,人的生命在一點一滴流逝,復國的希望也在一點點地破滅。)
(2)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 “只是朱顏改”中“朱顏”的含義是什么?僅僅只有容顏在改嗎?
“只是朱顏改”的“改”字 。
朱顏:后宮佳麗的容顏,詞人的容顏,國家的容顏,雕欄玉砌顏色。
改變的還有生活(錦衣玉食的生活變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國之君淪
為階下囚),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不改:春花秋月、小樓東風、 雕欄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3)品味欣賞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運用了設問、比喻、夸張修辭手法,突出愁思的廣、長、多,把無形的愁思具體化,沉重的情感飛動化。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2、愁思如春水般長流不息,無窮無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平。這種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4)拓展:寫愁思的名句。
愁是一種抽象的情感,而詩人往往能巧妙地化虛為實,把原來只可意會的“愁”寫得具體可感,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A 描摹愁的質感、形態(以水喻愁、以山喻愁、以草喻愁)
問君能有許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白居易《長相思》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的《清平樂》
B 描摹愁的長度(夸張手法)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
C 描摹愁之廣度(博喻手法)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D 描寫愁之重量。
只恐雙溪酢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
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 --董解元
E 描摹愁之動作。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
在詩人的筆下,愁有了質感,有了體積,有了重量,有了一種靈動的美,抽象的愁緒變得形象可感。
學生交流,然后教師列舉一二: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李煜《相見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
(3)品讀手法
作者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寫“愁情”的呢?
A、設問、比喻、夸張 (前面已分析)
B、 對比:春花秋月的無休無盡與往事短暫無常的對比;小樓東風的永恒與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的對比;雕欄玉砌的常在與朱顏改的對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
C、 發問:問天-問人-問自己,一唱三嘆。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
D虛實結合、情景交融
實寫: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明月 ----自然永恒----景
虛寫:往事、故國 、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 ----人生無常----情
(4)課堂小結
通過抓意象、把握關鍵詞句和藝術手法,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滿腔愁緒:往事之嘆、亡國之痛、故國之思。一個亡國之君對他曾經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會惹來忌恨,招來殺身之禍,《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絕命詞。
【四】當堂檢測
一、 預習(填空)
詞是___________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___________”,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七首詞都分兩片。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___________,59-90字為___________,91字以上為___________。(見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隋唐 闋 小令、中調和長調 小令,中調,長調。)
二、這首詞的詞牌名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明確:
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于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亦拔劍自刎。后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后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于項羽得虞姬的悲劇故事。
問:我們不妨在此將李煜和項羽對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絕筆之詞,《垓下歌》與《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項羽,一代梟雄,他有萬夫莫開之勇,可是有勇無謀,最終兵敗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蕩盡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壯語。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敵手,就死吧!無非一死,夫復何求!兵敗烏江,沒有一絲的奴顏婢膝;面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愿死,也不愿回去見江東父老,其死得實為壯烈!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后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愛,蕩氣回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間,不僅讓我們目睹了他英雄壯烈的一生,更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兒女情長。可以說,他死的時候,既是一個豪氣沖天的英雄,又是一個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項羽的絕筆雖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壯,是情,是美!難怪宋代才女李清照為這位英雄俊才擊板叫絕,“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所以兩千年來為后人所追憶,懷念,多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而李煜只是李煜,一個文謅謅的詞人罷了。不是勾踐,勾踐他亡過國,但他能“臥薪嘗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有人說,政治是藝術的天敵,的確,太感性、太重視自己的內心的人是不適合做政府領導的。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看著李煜憂郁的臉,我們會覺得李煜如果不當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間,相信一定是一個吟詩作賦的風流才子。
【五】課堂總結
1、小結:
.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李煜《虞美人》中表現出來的瞅,像春水那樣奔流不息、汪洋恣肆,都浸透了詞人的血淚。沒有慘痛的人生經歷,就寫不出飽含血淚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動人的心靈。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傳誦的重要原因。
2、最后,我們在鄧麗君的歌聲中再一次去感受李煜的愁。,學生小聲跟唱。在歌聲和誦讀中接受美的陶冶。
3、學生背誦全詞。(進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詞的成就。)
【六】課后作業
1、背誦背寫《虞美人》;
2、拓展閱讀鑒賞:
閱讀李煜的《相見歡》完成練習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1. 下面對于詞句比喻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D)
A、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結束之快。
B、以“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比喻國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擊。
C、以“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復返,企其重來之不可得。
D、 以“水長東”比喻自己的愁苦將會象東流水一樣滾滾東去,自己就能擺脫憂愁、自由無憂了。
2.下列對于詞作內容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A )
A、詞人通過描繪春殘花謝的自然現象,抒寫了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這首詞是李煜的早
期代表詞作之一。
B、詞的上闋,描寫在寒雨疾風的摧殘之下,林花凋謝,春去匆匆。字里行間,寄寓著詞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長而產生的極度的哀傷。
C、詞的下闋,抒寫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這首詞語言清新、情調哀怨,情景交融。
【教學反思】
【課前預習補充】
一、 簡介詞及作者。
1、簡介詞:
①名稱:“詞”又稱“詩余”、“曲子詞”、“長短句”,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一的詩體。
②特點:詞有詞牌,又稱為詞調。是詞的格式名稱。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 “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就叫“填詞”。
③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
④分類:
小令(≤58字)
按字數分 中調(59~90)
長調(≥91字)
詞 按表現風格 豪放詞:豪邁奔放,蘇、辛
婉約詞:婉約含蓄,李清照、柳永。
2、詞牌“虞美人”介紹:
唐教坊曲,初詠項羽的寵姬虞美人而得名。
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于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亦拔劍自刎。后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后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后來一無名氏根據這個悲劇故事寫一首《虞美人》,這就是詞牌名的由來。因李煜填此詞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壺冰”等。
3、簡介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后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里,被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牽機藥有人說是中藥馬錢子,服后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抽搐,頭腳縮在一起,狀極痛苦。可以說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后人吊李后主詩云:“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么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后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李煜詞作品選
《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更漏子》
蓬萊院閉天臺女,畫堂晝寢人無語。拋枕翠云光,繡衣聞異香。
潛來珠鎖動,驚覺銀屏夢。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搗練子令》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搗練子》
云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斜托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闌干?
《長相思》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鞠花開,鞠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
《虞美人》在過去和現在都曾經感動過不少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的人們,雖然它缺乏一種使人為前途奮斗的力量,但瑕不掩玉,它仍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流傳千古。
羅艷杰
[高二年級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自主欣賞 虞美人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5.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化學選修4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