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園春長沙》
【寫作素材】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角度點撥】①有志者以天下為己任;②才華出眾,品格超群者引領歷史潮流;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相關拓展】毛澤東: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叱咤風云、扭轉乾坤的歷史巨人,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是中國近代史上一百年來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的成功奧秘究竟何在?
1、豐富的古今中外歷史知識和對社會的深刻了解。 他曾經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
2、善于獨立思考,不迷信,不盲從的獨特性格。
他說過,這些書(指《共產黨宣言》)上,并沒有中國的湖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
【寫作素材】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角度點撥】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懷天下的志向;②青春需要激情;③邁好人生的步伐; 【相關拓展】《恰同學少年》片尾曲
天穹高高鴻雁飛, 書院深深松竹茂。 曉霧重重盼日出, 大地茫茫風雨驟。詠長夜, 攀北斗。 蝶戀花, 夢難求。 書翻千秋史, 談盡古今愁。 美哉瀟湘偉少年,踏浪湘江競風流。
名和利, 莫問候。 書并劍, 到心頭。 揮毫萬山紅, 舉臂托飛舟。 美哉中華偉少年, 他日神州競風流。
二、《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年1月的一個早晨,一個年輕人站在陰冷、潮濕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飛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飛,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普通農婦,他的保姆--大堰河,揮筆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首蘊涵了濃濃深情的詩歌。
這位詩人就是艾青,在他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卻有著金子般美好心靈的大堰河。她勤勞,善良,寬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詩人的心中。詩人從回憶的大門走了出來,外面依然是漫天飛舞的雪花,依然是陰冷潮濕的牢房,但詩人卻有著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給大堰河由心靈而寫成的贊歌。因為心懷感恩,所以才有這樣熱烈的歌唱。
三、《燭之武退秦師》
主要故事: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危為安。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
燭之武:迂回曲折,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說服秦伯退兵,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亦然。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燭之武的閃光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林則徐)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四、《記念劉和珍君》
※在生命里與魯迅相遇
以前曾經有意識疏遠魯迅,以為他遙不可及,不食人間煙火。自從閱讀蕭紅的《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之后,對魯迅油然而生沖動。其實魯迅也是一個平凡人,他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父親。
緣于他的平和,緣于他對劉和珍的描寫,他不再是一個神,而是我心目中的朋友。從相遇魯迅,在生命里與魯迅相遇,在心靈里永駐“始終微笑著,態度很和藹”--這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知人論世。不想探究他悲傷的內心世界,也不想捕捉他靈魂深處的叛逆,只想平和地觸摸他的心靈,感知他豐厚的感情世界。
他可以大手筆,手拿銳利的匕首直逼敵人的心臟;也可以風花雪月般地給許廣平寫纏綿悱惻的情書;也可以風情萬種、柔情蜜意地享受家庭的溫馨與浪漫;也可以深情地與兒子海嬰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還可以如慈父般諄諄教誨他的女弟子蕭紅,誨人不倦地指導她完成《生死場》我靜靜地聆聽他喘息,直到1936年他因肺病離開了人世。
如果我能有幸與魯迅成為朋友,我一定做他的諍友:忠告他少吸煙,多保重身體,精心呵護他的心靈;如果有幸在生命里與她再次相遇,我一定拜他為恩師
※尊敬的魯迅先生:您好!
我是您忠實的讀者,已經拜讀過您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以及書信,對您由衷地敬佩。請允許我冒昧地尊稱您為恩師,可以嗎?
也許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頭發長見識短;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學做一個淑女其實殊
※不知這世界變化快。女人已經可以支撐半個天!當今的社會“誰說女子不如男”!因為世易時移嘛!
傾聽您的諄諄教誨,在您作品中徜徉,如沐春風,您的忠言好似春風化雨:還是做一條小溪吧!它清澈見底;倘若是爛泥潭,誰知道他有多深呢!您平易近人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心懷感恩之心。學會與人為善,深明事理。您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青年必勝于老年。您親自上街替青年人縫補靴子:這讓您有親和力,真是古道柔腸啊!您的人格魅力浸染了我的思想,凈化了我的心靈。與您在生命里相遇,您既是良師,同時又是益友。亦師亦友。多年師生成朋友!
傾注了我全部身心投入地愛一次,閱讀你的著作,讓我飽覽人生百態,讓我綻放智慧之光。大師,魯迅!大師級作家,就應該具備恢宏的氣概,著作等身,作品經過大浪淘沙,能夠讓人心靈受到震撼。為人師,就應該用人格魅力征服學生;因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腹有詩書氣自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深深地景仰魯迅。在生命的長河里,有幸與魯迅相遇,您給我的生命注入了鮮活和智慧,讓我飽蘸深情,喚醒沉睡中的國人,砸碎那間鐵屋,掙脫枷鎖,走出禁錮。
我為您吶喊!
※從魯迅想到的
這片古老文明的大地上,不乏特立獨行的思想者,一個個高貴的靈魂在世俗的泥淖中跋涉,一個個孤傲的身影被放逐在精神的荒原上,老子、莊子、孔子以及屈原、司馬遷、蘇東坡、曹雪芹、魯迅、嵇康、李贄、龔自珍等先哲,雖然在當時的時代下,每個人命運各不相同,但他們無一例外地以自己不屈不撓追求真理的精神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我們能感應到先哲們思想的奔涌和生命的律動。
魯迅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批判是異常深刻的,魯迅和尼采、薩特、加謬、卡夫卡一樣,因為感領到現代人的精神危機而有意識無意識的為自己和所有遭遇現代性精神危機的生命個體尋找和確立生存信念。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面臨這種意義匱乏的懸空之中。意義的匱乏將把那些還在此岸世界徘徊的人,拋入更加絕望和痛苦的深淵。魯迅走了,我們怎么辦?是依然浸淫于先生留給我們的黑暗和鐵門,還是把先生化作一個精神的標記自己上路?上帝死了,西方依然還有追隨上帝的人;魯迅死了,當然還有追隨魯迅的人。痛苦還是歡樂,無從知曉。
※在西方人文思想家的隊伍里,排著整齊的大師:卡夫卡、叔本華、陀斯妥耶夫斯基、里爾克、茨威格、西蒙波芙娃、博爾赫斯、勞倫斯、凡高、羅曼羅蘭、海德格爾、米蘭昆德拉、弗吉尼亞伍爾夫、威廉福克納、詹姆斯喬伊斯,他們的共點是:熱愛生命、熱愛自然、思想深處閃耀著人文思想的火花,對人生有積極的看法,其作品有豐富的內涵,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帶領人們認識自己的生存狀況,尋找靈魂的歸屬和尋找精神家園,剖析現代人那彷徨而又無奈的精神狀態,進行心靈的探險,讓人把握生命本真的存在,沉思生存的哲學,探索在現代社會的荒原中如何重建人的價值觀念。批判社會物欲橫流,金錢至上,道德淪喪,價值崩潰,嚴重地壓抑、扭曲、肢解著人性等現象,披露了精神上的孤獨、失落、空虛,渴望人的愛撫。
※ 當今的人們聰明無比,但也匆忙非常。所以總是會墮入無盡的迷茫!追逐名利、奮斗之后不知道為何、信息爆炸令自己目不暇接、價值淪喪,不知道何為真理。
崇拜物質的結果,使中國人開始追求變化,不再相信永恒的精神,直至精神成為最虛幻的象征時,中國人徹底地進入前所未有的虛無中,進入無法擺脫的迷茫中。人生的價值被取消,社會的理想被摧毀。物質成為最真實的追求目的。幾千年的慣性使人們還遵守著中國古老文明的道德已經死去,那些追求變化的南來北往式的候鳥哲學在這個時代格外受寵。那種真正的大道已經死去,他們崇拜的是這世界的真理,永遠不會被世俗和物欲沖走。
中國人從來都把科學當做工具,視科學為救世主,誰曾關心過靈魂?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其實中國的文人們很少有學它的精髓。西方的精神以基督教精神為基礎。這個精神不因上帝的被殺而死去。中國的文人也有一直學習魯迅的,其實中國的文人們很少有學到魯迅思想精髓的,先生內蘊深廣的中間物思想,那種恣意飛揚的擔當意識和生命意識,又有多少人真正領會了?
※人在莽莽無垠、蒼蒼浩渺的宇宙中,是個什么呢?一個生命置身于宇宙之中如同芥子與米粒般的微小,僅僅只是一個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一個點,是茫茫幽邃、無始無終的自然全體中的一個無限小的部分是啊,這是一種多么弱小的存在物啊!
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用不著整個宇宙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正因為我們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點,是拼盡全力才能在亙古無垠中劃上一筆難以察覺的痕跡的生物,所以--“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人何以是人?在于他有思想,有高貴的思想。人應當以怎樣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應該放棄虛妄的自己徒勞的自己,徹底的愛徹底的痛真誠的死。關懷終極的渴望,拓展了人的心靈世界,讓人的心變得無比的高遠、遼闊,這使人永遠不會去蠅營狗茍、盤算小利,讓人遠遠離開低級趣味,離開世人熱烈追逐的功名利祿;讓人始終有一個超然博大的胸懷,去容納整個廣宇。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會從熙熙攘攘的蕓蕓眾生中站立起來,去跟天地對話,跟世界對話,跟終極對話。他們是老子、莊子、孔子
五、《鴻門宴》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余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垓下一戰他卻一敗涂地,終釀千古遺恨,何也?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是因為沒有奪取天下的深謀遠慮。
至垓下被圍,烏江亭長勸項王渡江東稱王,以期卷土重來,然項羽卻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最終“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記》作者司馬遷說“自衿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只依賴武力。毛澤東則說“不可沽名學霸王”。而項羽呢?他在慘敗的局面下還不能正確反思自己一潰千里的原因,還以炫耀武力為榮事,兩次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上天。如此糊涂豈非敗情之悲嗎?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么?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可見他雖然武力上是絕對優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為楚國貴族的后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推翻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撥】:杜詩認為真正的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或許可以東山再起,在雄渾的歷史畫卷中抒寫屬于自己的一頁。王詩在客觀分析項羽兵敗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地設想,即便江東才俊如今還在,他們是不愿與項羽從頭再來的。認為項羽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李詩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褒贊其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詩通過對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徹底革命精神。頸聯運用項羽這一典故,勉勵全黨全軍要抓住戰機從勝利走向勝利,不能學習楚霸王項羽沽名釣譽的做法。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史記》中記載,項羽和劉邦都曾看到過秦始皇出巡的壯大場面。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倆人覬覦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語言一個率真無忌,一個含而不露。項、劉性格之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