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鄉鎮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我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已十二年,資歷不算深,但在這十二年里,我親歷了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歷程。是啊,語文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創新,可這些年來我們從未停止摸索,究竟什么方法對語文教學的幫助會更大些。2005年,我校配備了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網絡信息才姍姍來遲的走入了我們的學校和課堂。即使是這短短的五年,也使我目睹了信息技術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表現了傳統教學技術所不能表現的內容,取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對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 多媒體; 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
[正文]∶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能夠真正進入視覺、聽覺與觸覺等多種感官并用的情境,充分發揮抽象邏輯思維與具體形象思維,語文教學成為共同參與、學習的多維動態方式。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突破抽象邏輯思維的難點和局限,使教學活動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維習慣,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語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文道統一”,即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還兼顧到德育乃至美育。傳統的語文教學僅僅是依靠教師的一支粉筆和一張嘴,單純的講解、說教。如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強感染力,使教育信息從多種渠道去刺激學生的大腦,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充分占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實現信息的交流,從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學的質量。因此,信息技術應用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拓展語文的學習陣地。
1、超越時空限制 “生活處處有語文”。傳統語文課堂非常封閉,而且地點也相當固定,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局限于一個班級,而且每周只有幾節課,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完全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語文實踐和訓練,運用語文去交流,去溝通,比如:在對《蘇州園林》的教學過程中,你即使用再美妙的語言去描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景,恐怕學生也難以想象出那些“假山與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是如何講究的,而我們如果把這些想象通過信息技術輔助于視覺,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蘇州園林的美景了。可以說計算機走到那里,我們那里就有語文課堂,我們的語文課可以劃破時間和空間,走入到更寬闊的領域。
2、開拓視野,增強參與意識。目前,我們的教學形式,主要是學校的班級授課制,學生在校的集中授課和教學時間確定的統一授課制,而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知識的聯結不再是線形結構,而是網狀的,可以有多種聯結、組合方式和檢索方式。從而打破傳統教學單一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語文知識。傳統語文課就是一位教師幾十名學生,不但數量固定,師生關系也是絕對的,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學生就可以很便捷的進入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語文課堂”,去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語文教師,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一個學生所面對的是多數量,多元化的教師,他們獲得的語文教育勢必也是豐富多彩的。
二、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會,并進而創造。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春》一文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精心設計了一個課前導入和朗讀環節:在講授新課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風景圖,讓學生觀察那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圖,口頭簡要描述畫面,并背出表現春天的詩句,然后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像。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聲情并茂的朗讀相得益彰,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是較難開展的一項活動課,因為戲曲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有了多媒體技術,一切就不同了。我讓學生觀看畫面模仿戲曲表演動作,配上音樂自己唱,學生們可感興趣了,在邊玩邊唱的同時,就學到了知識。
三、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語文沒有唯一的答案”,所以人們都說“有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恒主題,無論是否教改,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嚴厲或呆板的教學方法只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材中一些問題的解答具有多元性,要允許并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運用多媒體營造學生閱讀創造的氛圍,設置知能遷移訓練動畫情景,有利于激活學生求異、發展思維,有益于培養學生語文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學習課文《登上地球之巔》是,我就巧妙地運用了這種手段,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發現問題,尋求解答,探討方法,從而激活了學生求異、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語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如何將課文中的靜態畫面和比較抽象的,離我們生活久遠的意象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動態畫面、圖象,是許多語文老師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課題。多媒體的出現為改變這一現象提供了一條很好的出路。例如,在講授《爸爸的花落了》時,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不僅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教《竹影》一課時,運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兩組不同的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自己體會一下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從而得出美的體驗。這樣使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動了起來,學生也更樂于參與。講授《真正的英雄》這一課時,教師也查找了人類在探索過程中的不幸遭遇,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科學道路上的艱辛,當然也是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再者還可將互聯網引入課堂,通過網上瀏覽既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不足,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消化理解,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五、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豐富作文素材,拓展作文思路。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促進了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像力的增強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在學習《大自然警號長鳴》一文中,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到很多有關大自然美景的錄像,活潑可愛的金絲猴,在樹上蕩來蕩去;體形龐大的大象,在水中嬉戲;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慢慢地咀嚼。學生仿佛置身美妙的大自然的懷抱,不由心曠神怡。然而,一段段觸目驚心的真實錄象,又讓學生驚駭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被毀,動物被大量捕獵,瀕于滅絕,沙塵滿天,垃圾成山,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學生被深深震驚了,寫下了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文章,呼吁人們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學生的思維、知識系統、能力結構、思維習慣及其思維的開闊度及敏捷性都有大的飛躍,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加強了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教育。
如作文課上,我首先打出投影漫畫《守株待兔》,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漫畫內容,然后根據此漫畫,分別用描寫、說明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各寫一段話。學生寫完后,教師投影預先寫好的三段例文,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找出存在的問題并作修改,再投影學生修改前后的習作,大家評評、議議。最后再讓學生結合漫畫內容,聯系自己實際,談感受,談體會。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描寫、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的區別,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素養,能夠依據教學內容及特點變換媒體,使多種媒體有效整合,吸引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保持自由、輕松的心態,這樣會更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因此可以這樣說,是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了素質教育,也為我們語文教育的創新插上了一對騰飛的翅膀。
王一梅
[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相關文章:
4.信息技術論文
5.信息技術論文內容
8.學校信息技術論文
9.信息技術論文題目
10.小學信息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