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都要坐在前排大多數普通人朝著阻力最小的方向走人生之路,所以只能成為普通人。
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里,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走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 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 我不能" 或" 太難了" 之類的話。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個要求可能太高了,但她所受到的教育在以后的
代里被證明是非常寶貴的。正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親的" 殘酷教育" ,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 永遠坐在前排" 的誓言。
瑪格麗特上大學時,學校要示每個學生要用五年時間來學習拉丁文課程。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學完了。令要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試成績竟然名列前茅。瑪格麗特不單是學業上出類拔萃,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學校的其它活動方面出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鳳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當年她所在學校的校長評價她說:" 她無疑是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為如此,四十多年后,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才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連續四屆當選為英國保守黨領袖,并于1979年成為貢國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壇長達11年之久,被世界政壇譽為" 鐵娘子" 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 永遠要坐在前排" 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想坐在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夠坐在前排的卻總是不多。許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為他們把" 坐在前排" 僅僅當成人生的理想,而沒有采取具體的行動。
一位哲人說過:無論做什么事情,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撒切爾夫人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育我們的孩子永遠都要坐在前排是當父母的責任。
壓力效應一位游客為了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只身來到一片陌生的山林,被山景所迷的他不一會兒就迷失了方向。" 危難時刻" 迎面走來一個挑山貨的美少女。
少女嫣然一笑,問道:" 先生是從景點那邊走迷失的吧?請跟我來吧,我帶你抄小路往山下趕,那里有旅游公司的汽車。" 游客跟著美少女穿越叢林,令人陶醉的美景與美少女讓他有點飄飄然。美少女說話了:" 先生,前面不遠處就是我們這兒的鬼谷,是這片山林最危險的路段,一不小心就會摔進萬丈深淵。我們這兒的規矩是路過此地一定要挑點或者扛點什么東西。" 被美少女一語驚醒的游客忙問道:" 這么危險的地方,再負重痢行,那不是更危險嗎?" 美少女笑道:" 只有你意識到危險了,才會更加集中精力,那樣反而會更安全。這兒發生過好幾起墜谷事件,者是迷路的游客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一不小心掉下去的。我們每天都挑東西來來去去,卻從來沒有人出事。" 游客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沒有辦法,他只好接過少女遞來的兩根沉沉的木條,扛在肩上,小心翼翼地走過這段" 鬼谷".兩條沉木條,在危險面前竟然成了一張" 護身符" ,真有點令人不解。
與此類似的是香港啟德機場,它就位于市中心,飛經九龍等鬧市的時候,乘客能夠清楚地看見住家陽臺曬的衣服。就是這么一個被稱作" 世界上最危險的機場" ,幾十年來一直到關閉都沒有出現過大災難。探究其中原因,有人說正是因為危險,所以全世界的飛行員都小心翼翼,不容許自己出一點差錯,香港的啟德機場因此才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機場之一。
危險固然可怕,但比危險更可怕的是人的麻痹大意;危險不一定制造災難,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災難的源頭。人生中的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該自覺地往自己肩上壓兩根" 沉木條" ,有意識地給自己加一點壓力呢?這正是我們學習" 壓力效應" 的實際意義之所在。
章魚心態一只章魚的體重右以達到32克,相當一個小學女學生的重量。但是,章魚的身體卻是非常柔軟,它柔軟到幾乎可以將自己塞進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因為它們沒有脊椎,甚至可以穿過一個銀幣大小的洞。它們最想做的事就是將自己的身體塞進海螺殼里躲起來,等到魚蝦走近,就咬破它們的頭部,同時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頓。我們時常看到有關大章魚將整艘船掀翻的事。
章魚是海洋最可怕的生物之一,身體柔軟是它的一個特點,卻也是它的弱點。漁民們把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魚見到了小瓶子都爭先恐后地往里鉆,不論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結果是在海洋里無往不勝的魚,成了瓶子里的囚徒,成了人們桌上的美餐。
是什么囚禁了章魚呢?是瓶子嗎?不,是章魚本身。它們向著最狹窄的路越走越遠,不管那是一條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條路是死胡同,它們還是固執地往里鉆,而且不會吸取教訓。我的家鄉,位于東海之濱的松下鎮,小時候我經常見到漁民們只用一塊表面有點粗糙的乳白色的普通石頭,就可以將章魚捕獲。因為章魚會固執地利用自己強有力的吸盤緊緊地吸在石頭上,直到被漁民們抓獲為止。
如果我們的思想也像章魚一樣,鉆牛角尖,那么固執的結果只有像章魚那樣--死路一條;如果我們也像章魚那樣沒有學會放棄,那么失敗的厄運將不可避免,甚至會像章魚一樣,把自己強有呼的吸附或特長,變成走向死亡的致命缺陷。 蒼蠅與蜜蜂實驗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著名的威克教授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首先,他把一只瓶子平放在桌上,瓶的底部向著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開,然后放進幾只蜜蜂。只見蜜蜂在瓶子內部朝著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開,然后放進幾只蜜蜂。只見蜜蜂在瓶子內朝著有光亮的地方飛去,結果當然只能撞在瓶壁上。
經過幾次飛行后,蜜蜂終于發現自己永遠也無法從瓶底飛出來,它們只好奄奄一息地停要有光亮的瓶底處。接著威克教授把蜜蜂倒出,仍然將瓶子按原先的樣子擺好,再放進幾只蒼蠅。沒過多久,蒼蠅一只不剩地全部林瓶口飛了出來,或向下,或背光,或向光,一旦碰壁發現此路不通,便立即改變方向,最后終于找到瓶口飛了出來。在這個實驗中,蒼蠅與蜜蜂的命運截然不同。其中的原因并不復雜:蒼蠅在碰壁后總結教訓,靠不懈的努力最終找到出路;而蜜蜂卻一條道走到黑,即使面對無法逾越的瓶底也不回頭,自然只能陷于困境。于是,威克教授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橫沖直撞,因為后者的做法比前者聰明且有用得多。
一個人在初生時,是柔韌的和流動的,一個人在死亡時,是堅硬的和僵化的;花草樹木在成長的鼎盛時期是鮮嫩的和容易彎曲的,在長成或開始走向死亡又是堅硬和容易折斷的。這是自然界萬物的普遍規律。可見,任何柔韌的和流動的都將趨于成長狀態,一切堅硬和僵化的都是萎縮與死亡的前奏。人的思維特征是" 寧可坐以待斃,也不橫沖撞".正如一位財經專家所言,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的數量,而是思維方式。無數事實說明,成功的經營者遭受的失敗或者犯的錯誤并不見得少于一般人,只不過他們勇于嘗試,善于改變,敢于成功,不輕言放棄。
蒼蠅與蜜蜂所處的環境相同,都是一樣的瓶子,但它們的思維方式卻讓它們有截
然不同的命運。
哈德飛實驗
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哈德飛,在他那本只有54頁、非常了不起的小書《力量心理學》里指出,人的精神狀態對身體和力量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他請了三個人,實驗心理受心理的影響程度。他要求三個人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45千克;每二次實驗則將他們催眠,并告訴他們,他們非常虛弱。實驗結果,他們的握力只有13千克,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1/3.然后哈德飛再讓這些人做第三次實驗:在催眠之后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強壯,結果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哈德飛實驗告訴我們,心理的力量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曼博士所做的實驗,更加讓人相信心理力量的可怕。他花了二十多年,找了一萬多人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實驗。實驗的結果顯示,悲觀的人往往會自怨自艾生出病來,有些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
塞利曼博士舉了下面這個實例來說明:一家鐵路公司有一位調度人員尼克,他工作相當認真,做事也很盡職盡責,不過他有一個弱點,就是他對人生很悲觀,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鐵路公司的職員都趕著去給老板過生日,大家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竟被關在一輛冰柜里。尼克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著、叫喊著,根本沒有聽到。尼克的手掌敲得紅腫,喉嚨叫得沙啞,也沒有人理睬,最后只得絕望地坐在地上喘息。
他愈想愈可怕,心想,冰柜里的溫度一般都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如果再出不去,一定會被凍死。他只好用發抖的手,找來紙筆,寫下遺書。
第二天早上,公司的職員陸續來上班。他們打開冰柜,發現尼克倒在里面。他們將尼克送去急救,但他已沒有生還的可能。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冰柜里的冷凍開關沒有啟動,這巨大的冰柜車出有足夠的氧氣,而尼克竟然給" 凍" 死了!
其實尼克并非死于冰柜的溫度,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點。因為他根本不敢相信一向不能輕易停凍的這輛冰柜車,這一天恰巧因要維修而未啟動制冷系統。他的不敢相信使他連度一度的念頭都沒有產生。冰柜之外我們,旭果有一天,變得什么都不相信了,我們同樣會死于無法預料的各種各樣的心中冰點。
愛默生說:" 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可能不別種的樣子呢?"
如果我們想的是快樂的,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
打翻牛奶瓶的啟示
在美國紐約一所中學任教的保羅博士,看到多數學生常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充滿擔心,于是給學生上了一堂難忘的課。他在實驗室中先把一瓶牛奶置于水邊,沉默不語。學生們也不明白牛奶和所學課程間的關系,只靜靜地坐著,眼巴巴地望著老師。正在這時,他忽然站起來,一掌將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并大喊:" 不要為批翻的牛奶哭泣!" 然后叫同學們到水槽前仔細觀看," 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 --牛奶已被自來水漸漸地沖光了,不管你怎樣后悔和抱怨,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你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那奶瓶還可以保住,可是現在晚了。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后注意下一件事。
佛雷德。福勒。夏德是一位報社的編輯,在一次大學畢業班講演的時候,他問道:" 有多少人鋸過木頭?請舉手。" 相當部分的學生都舉起了手。然后他又問:" 有多少人曾經鋸過木屑," 夏德先生說道," 因為那些都是已鋸下來的。
過去的事情也是一樣,當你開始為那些已經做完的和過去的事憂慮的時候,你不過是在鋸一些木屑。" "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去鋸木屑!" 這是多么普通的老生常談呀,就像" 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 一樣,不過,它卻是人類經驗的高度濃縮,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沒有理由不加以利用。既然打翻的牛奶無法收回,鋸過的木屑不能再鋸,那么,過去的事情就讓它成為過去吧。何心整天沉浸在痛苦的深淵之中呢?學會遺忘,忘掉過去的失敗,記住失敗的教訓,這才是現代成功人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敢喝馬桶水的女人許多年前,一個妙齡少女來到東京國酒店當服員。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很激動。然而,讓她意想不到的是,上司竟然在新人受訓期間,安排她負責廁所的清潔工作,每天都把馬桶抹得光亮如新才算合格。
她出自貴族名門,細皮嫩肉,喜愛潔凈,自打娘胎出生,她從未做過苦活、臟活、累活,所以每天一接觸馬桶,她就想嘔吐,更難完成上司提出的讓馬桶"光亮如新" 的要求。她因此陷入困惑與苦惱之中。但是有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一起工作的前輩,在抹完馬桶后居然伸手在馬桶內勱了一杯水,并且當場喝了下去,向她證明清潔過的馬桶,干凈得連水都可以喝。
這件事對她有很大的啟示,她痛下決心:" 就算一輩子洗廁所,也要做一名
最出色的洗廁工。" 結果要結訓那天,她抹完馬桶后也盛了一杯水,毫不猶豫地喝了下去。
她就是日本最年輕的內閣成員,也是惟一的女性閣員,三十七歲的郵政大臣野田圣子!
當我們做著不太理想的工作時,可以看作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做準備。而為明日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惟一辦法。我償許多人都想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但卻常常對工作一絲不茍,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擁有更多的財富。忠于小事才能成就大事,當你愛上你的工作并在其中自得其樂時,還怕不成為最出色的人嗎?如果工作是快樂的,那么人生就是樂園。
哈佛學子的不同命運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臨出校門前,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 %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后,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3 %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和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社會,抱怨這個" 不肯給他們機會" 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25年前,他們中一些人知道什么叫做生活,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很不清楚。
有一個年輕人由于職業發展問題跑來找拿破侖。希爾(美國著名成功學家),這位年輕人舉止大方,聰明,未婚,大學畢業已經四年。拿破侖。希爾問年輕人說:" 你找我幫助你換工作,你喜歡哪一種工作?" " 喔!" 年輕人說," 那就是我找你目的,我真不知道想做什么?" " 那么10年以后你準備干什么工作?"
破侖。希爾又問。 年輕人沉思后說:" 好!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別人一樣,待遇很優厚,并且買了一棟房子。當然,我還沒有深入考慮過這個問題。" 破侖。希爾微笑地說:"你現在的情形仿佛是跑到航空公司里說:' 能給我一張機票' 一樣。除非你說出去的目的地,否則人家無法賣給你。" 他接著說," 除非我知道你的目標,否則無法幫你找工作。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的目的地。" 經過兩個小時的長談,年輕人獲得了八個字:出發前,要有目標。
道格拉斯。勒頓說過:" 你決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你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選擇。要能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 哈佛畢業生的不同命運告訴我們: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因素除了才能、機遇之外,還有多種因素:一是要有明確而又長遠的人生目標,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這好比登山運動員確定了要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后,能否登頂成功還取決于運動員所選擇的登山道路。當你有清晰遠大的目標時,你才有可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福樓拜的搖頭1880年,一位30歲的青年,帶了他的新作品,來到一位老作家家里。他在那里等著,等老作家看完之后發表意見。他雖然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但是仍量心老作家又要搖頭。因為,這位老作家已經搖了7 年頭了。這位青年從23歲開始,就不斷地帶作品來,可是,老作家卻從來沒有點頭認可過。
是這位青年沒有才華嗎?不是,他的名字叫募泊桑;是這位老人冷酷無情嗎?也不是。老人就是募泊桑母親的摯友福樓拜,當時法國著名文學家。老人對募泊桑的愛是無可懷疑的,連募泊桑的名字都是福樓拜給起的呢。
福樓拜的搖頭并非簡單的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向莫泊桑講述創作的基本法則。福樓拜對莫泊桑說:" 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 這一次,福樓拜終于點頭了。他向莫泊桑祝賀說:" 照樣再寫出一打來!" 他肯定的這篇作品就是后來成為世界名著的《羊脂球》。
7 年,而且是持續" 搖頭" 的7 年,這個長時間的失敗感受對于任何人來說都 是太難以忍受了,更何況只活了43歲的莫泊桑。可是如果沒有福樓拜的搖頭,就不會有名著《羊脂球》的誕生,也不會讓只有13年創作時間的莫泊桑,發表了六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中。莫泊桑的成名正是福樓拜嚴格要求、真心幫助的結果。他對他的老師福樓拜始終充滿感激之情。
如果沒有老師福樓拜的嚴格要求,就沒有莫泊桑在世界文學史中的地位;如果沒有莫泊桑堅忍不拔的精神,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出不會有《羊脂球》等名著的誕生。它不僅告訴我們嚴師出高徒的道理,還告訴我們" 高徒" 需要超人的忍耐與毅力,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氣,還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
失敗1855次的史泰龍這是發生在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昌的史泰龍是個無名小卒,非常窮困潦倒,睡在他的破舊的小車里面,身上只有100 美元。他當時有一個夢想,就是當演員。于是,他到紐約去找電影公司。
由于史泰龍英語說的不很標準,長相又不怎么樣,全紐約500 家電影公司都拒絕他。但是他想,過去不等于未來,也許我再去時有人會要。結果又被拒絕了500 次。加起來一共1000次了。不甘心失敗的他不久后又跑了一趟,一共失敗了1500次。他想,自己應該改變一下策略,采取一些不同行勸,于是,他寫了一個劇本,拿著崦本去向電影公司推薦。到了第1800次時,終于有一家電影公司愿意花7500美元買他的劇本。但是有個條件--不讓史泰龍在電影里出現。
史泰龍已經有三個有沒吃飽飯了,但是7500美無一點出沒有讓他動心。他拒絕了這家電影公司的要求。一直到1885次,史泰龍終于出現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洛奇》中,也就是他自己寫的那個劇本。他一炮走紅,如今已成為全世界片酬最高的男演員之一,基本片酬為2000萬美元。
被北京大學免試入學的我國女體操運動員桑蘭說:" 跌倒了再爬起來,這對體操運動員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了,也是我的人生信念。" 是啊,挫折不一定是壞事,一路順風也不見得就是好事。年輕人要以得住挫折的考驗,100 次的摔倒并不可怕,怕的只是摔倒一次就不想站起來的人。真誠地送你一句順口溜:當你遇到挫折重重,請你想想史泰龍。
追憶
[經典教育案例 (人教版)]相關文章:
1.教育故事案例
3.幼兒教育案例論文
5.
8.親子教育經典語錄
9.教育經典名著摘抄
10.教育的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