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優美,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字斟句酌,細心研讀種種哲言睿語。
2、 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闡述、贊美理想的熏陶感染中,凈化靈魂,提高人生境界。
2、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1、朗讀訓練
2、通過關鍵的詩句,探究全詩的脈絡
3、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1、 體會詩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 理解詩中的意象。
3、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想像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理想”兩個字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并且從小到大老師一直會問,你們的理想是什么?現在,我們暫且不討論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起來用這個詞造個句。
師:理想是種子,讓貧瘠的心田變成綠洲。
理想是船漿,蕩起駛向彼岸的生命之舟。
理想是翅膀,承載起翱翔于藍天的力量。
現在請同學們來試一試,發揮想象,每人造一個句子。
生: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把這些句子連接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一名詩人了。在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王家新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流沙河的一首關于理想的詩,看看詩人筆下的理想有著怎樣深厚的含義,看看這兩首詩是否有某些相通之處。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來聽一段范讀,同學們可以根據范讀,劃分詩句朗讀節奏,也可輕輕地跟著默讀。
二、朗讀
1、師播放音頻文件范讀
2、再次播放范讀,生跟讀一遍
師:下面我再將范讀播放一遍,請同學們注意聽其中的語調、音律和詞語的輕重緩急,自己輕聲地跟著朗讀一遍,體會詩中的情感和韻味。
(生有感情地跟讀)
3、正音、正字。
師:將書P29的字詞齊讀3遍
4、自讀
師:好的,剛才已經聽了兩遍范讀,前幾個星期我們已經反復地強調過,朗讀要根據文中內容和情感的變化來調整語氣和節奏。在這首詩中,共有12個小節,根據內容和情感的轉換,我們要注意對朗讀語氣作這樣的把握:第1小節,明朗堅定的語氣,2~7小節,悲壯沉思的語氣,8~11小節,勸告警醒的語氣,12小節,歡快奮發的語氣。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訓練,揣摩這些語氣的不同。
5、分小組朗讀
師:下面,我們要進行一個小型的詩歌朗讀選拔賽,每組讀3小節,其他三組做評委,對朗讀的這一組做出點評,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6、各小組作朗讀點評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比賽,同學們的朗讀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了,很好。我們反復強調,語文,尤其是詩歌,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讀,背誦,才能逐步理解詩句的含義,品味作者的情感。下面,我們具體來探討每一小節的詩句。
三、 精讀研討
1、品讀第1節
師:這是一首哲理詩,現在再將第1小節的詩齊讀一遍,四人小組討論、思考:
a) 這一小節的四句詩有什么特點?
b) 這一小節的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c) “路”、“黎明” 指的分別是什么?
生:第一節詩句之間好象是一個連環套,一句扣一句,讀起來很有氣勢。
師:對了,在這一小節中,下一句詩的開頭就是上一句結尾的詞。這種“以上句末尾的詞語作為下句開頭的詞語”的修辭方法叫做“頂針”,又叫“頂真”。我們還可以形象地稱作“蟬聯”、“接龍”、“連環套”等。那么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是什么呢?
生:使得句子之間環環相扣,氣勢連貫。
師:很好,今天我們又學了一種新的修辭手法。那么在這一小節中,詩人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
生:用了4個比喻,分別把理想比作“石”、“火”、“燈”、“路”。
師:很好,這里運用了4個比喻,使“理想”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那么,這里的“路”和“黎明”又分別指什么呢?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生:“路”指人生前進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
師:很好,把這個意義加進去,詩句就變成了“理想照亮了前進的方向,引你走到理想世界。”這里用了四個比喻,重點放在后兩句,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理想是前進的方向。這一小節起到一個總領全詩的作用,總說理想的意義。下面幾個小節,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理想的意義作出詮釋。
第二課時
一、精讀探討
1、品讀2~7
師:上節課,我們舉行了一個小型的詩歌朗讀比賽,這節課上,我們要舉行一個詩歌評論會,請同學們再次展開討論,說說你們最喜歡哪句詩,或者哪一小節的詩,為什么,好處體現在哪里?每位同學做一個小小詩歌評論家。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
生:
明確:
①第2節: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
理想具有時代性、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也運用頂針,從生活狀況、社會秩序兩個角度說。)
②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珍珠鏈”:把理想比作珍珠,從古到今,人類的理想有如串起來的珍珠鏈。
“脊梁骨”: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③第4節:重點在后兩句,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艱巨性和長期性。
羅盤,導引方向--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船舶,載你遠航--理想必然能夠實現
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④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
微笑地觀察生活--理想使人樂觀
倔強地反抗著命運--理想使人充滿斗志
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人充滿活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⑤第6節:為崇高的社會理想奮斗,往往要犧牲個人利益
理想應是崇高的社會理想,而不是“黃金夢”
犧牲:黃金夢的破碎,個人利益;
獲得:自私心得到洗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
⑥第7節:為理想而奮斗的人,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反對,從而使奮斗者陷入寂寥的境地。
寂寥里的歡笑--享受斗爭的歡樂
歡笑里的酸辛--遭人誤解、反對
第三課時
一、精讀探討
1、品讀8~11小節
師:后面幾個小節的詩句較難理解,我給每個小節設置了一個問題,同學們只要理解了這幾個問題就可以了。
a) 第8節中“大寫的人”是指怎樣的人?
b) 第9節中,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說明了理想具有什么作用?
c) 第10節中,請你舉一個例子,說明理想被“玷污”或“扒竊”,“考驗”指什么?
d) 第11節中,為什么說英雄“可厭”、庸人“可笑”?
明確:
a) 大寫的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b) 比喻,理想能讓罪人恢復正常人的靈魂,引導浪子走回正軌,理想的教育引導作用。
c) “十年”間,共產主義理想被玷污,共產主義信念被動搖(扒竊),考驗你是否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定不移。
d) 英雄夸耀當年,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名簿上爭名奪利,因此可厭;庸人不愿意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因此可笑。
二、 品讀第12節
師:“理想開花”、“理想抽芽”比喻的是一種怎樣的現象?
生:今天的理想之花,結出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長成明天的濃蔭。
師:很好,概括起來,也就是說,樹立了理想,不懈地為之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結句為什么這么寫,而不是照應開頭?形容的是怎樣的一片景象?
生: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理想的最好時代。
師:很好,以這樣的詩句做結,詩人是在鼓舞我們樹立理想,并為之奮斗。
下面,我們將這首詩的脈絡再做一次梳理。
板書:
(1) 總說理想的意義
(2~3)理想的歷史意義
(4~7)理想的人格意義
(8~11)理想的人生意義
(12)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全詩贊揚理想的意義,鼓舞人們,人生一定要有理想,并為之奮斗
三、 練習研討
師: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一(3)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進取的心。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四、 作業布置
1、模仿第一段,寫一段詩句,以愛心、親情、生活、追求等為客體。
2、同步練
Miss朱
[理想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理想主題班會教案
4.理想的階梯教案
5.有關寫理想的教案
10.人教版找次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