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深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閱讀是汲取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對智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指導閱讀任何一篇課文,都是給學生智慧倉庫里增添一筆財富;閱讀教學中的任何一項訓練都不同程度地起到開發學生智力的作用。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讓全民族精神起來。”可見,我們的教育不僅需要有限的物質空間,更需要有無限的精神空間,只有擴展無限的教育空間,我們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而這種無限的教育空間就是我們的課內外閱讀。
我的做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前提”,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與之形成配合默契的良好關系。要做到教學默契,教師的高度責任心和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要做到教學默契,教師應根據需要,運用不同的教法把課講得形象生動,言之有物,恰到好處。
首先,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贏得學生的喜愛。有接近才會有熱愛,對學生要有無私的發自內心的愛;給學生更多的信任和寬容;不斷擴展自己的學識;讓自己有敢于創新的勇氣,如:七年級的采訪活動中,讓學生去采訪校長等。這些我認為都可以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和體驗,讓師生關系更為融洽。
其次,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新課標要求教師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與時俱進、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嘗試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課文教學。抓住中學生好奇、喜歡新事物的心理特點,課堂上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故事、幽默、演唱、表演等,而不框于某個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上好每一節課。
并且組織各種豐富的語文活動,提升學生能力,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讓語文課散發出特有的人文光彩和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2008年舉行《祝福汶川》詩歌朗誦會,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2009年進行了《小戲劇大舞臺》自編、自導、自演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了他們創作的興趣。同年9月開展了《獻給教師節一份特殊的禮物》的調查報告活動,讓學生理解老師,并從活動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品味人生價值。還進行了《校長推薦制好還是不好》的班級辯論活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他們關注社會的意識。
二、立足教材,以課本為依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
在語文版的議論文和說明文單元的教學中,我綜合了學科關于這兩種文體編排的特點,篩選了《談骨氣》、《中國石拱橋》和《故宮博物院》三篇課文對學生進行議論文和說明文知識的教學,再轉入對課內文章的學習,進行訓練鞏固,加強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讓學生對本縣的橋進行實地考察,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知識的印象,也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由于課本涉及的內容很廣,有社會、文化、歷史、政治、地理、人文風情等,而教材容量又很有限,因此,我還鼓勵學生多看課外相關內容,充分利用報刊、雜志、網絡和媒體,不斷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對他們的閱讀方向作適當的指導。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人物傳記,我讓學生查找了有關魯迅、毛澤東等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思想成長變化的原因,對人物的內在精神有進一步的把握,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的了解,豐富他們的知識。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時,我讓學生閱讀了史學家對蘇軾的評價,讓他們知道在蘇軾身上既有儒家、法家思想對他的影響,也有佛教思想對他的滲透。這就能解釋清楚在他作品中反映出來時而豁達,時而郁悶的復雜心理,與其他人相比,同是天涯淪落人,處境相似但心境卻相異,從而使學生的知識面拓展了不少。
三、課內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語文的課堂教學要聯系社會,關注現實。學生是時代的主人,他們會用日漸成熟的大腦去思考社會、思考人生,他們關心時局,了解社會。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會經常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傳輸一些國內外的要聞和評論,并讓他們討論一些社會的問題。如講到《馬說》這一課時,先讓他們討論一些話題,如:中國難以出現諾貝爾獎得主的原因是什么?當代的中國應怎樣合理利用人才等等。又如在講述《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的災難》這一課時,也讓他們就中國2008年發生的大雪災、汶川大地震、近年的洪澇災等自然災害作了分析,并討論其根源,了解西部大開發的意義以及在水土流失上的措施等。每當談論這些話題時,學生們總是能很積極認真地參與,并常常在課后與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這種探討不僅融合了師生之情,更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教學相長”。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在增加。
語文教學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要使語文課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除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還要我們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素質提高!皢柷牡们迦缭S,唯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須有一桶水,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才能輕松自如地運用多種技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活躍課堂,才能真正實現閱讀的實質。
江暉
[《三讀析問探究式閱讀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總結(語文版九年級必修教學總結)]相關文章:
7.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10.八下語文版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