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良干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涵蓋面極廣,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情物理,無所不包,處在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時代,照理應該對語文最感興趣。可是,語文如今卻成為學生們最討厭的東西。
初中畢業生說,這三年語文不知學了些什么;高中畢業生說,我的語文水平與高一時沒什么兩樣。踏上社會后說,我學的都還給老師!我以為,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只能是讀和記,是精讀和博覽。這是一個自我體驗,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讀書不積累,就不可能有語文水平的真正提高。
什么“某個詞,某句話有什么作用”,什么“某一段為什么這樣寫”,什么“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修辭方法”,什么“反映了什么精神”,這一切,作為學語文的輔助手段也許可用,若作為考查的內容,作為學習語文的途徑,那只能南轅北轍!只要審視一下我們自身--無論專家、學者、記者,還是語文老師,恐怕都得承認,自己有一點語文修養,也就是多讀了幾本書,讀懂算完,大多還似懂非懂,最多圈圈點點,特別重要精彩的做點筆記,再想一想,記一點,如此而已。恐怕誰也不會去分層分段、總結段意,寫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更不會去設計什么自測題,去找什么“標準答案”。要改變中考高考內容,堅決去掉所有關于“知識點”的分析題,變考“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為考“三個多少,兩個怎么樣”。即考“讀了多少”、“背了多少”、“懂了多少”、“作文寫得怎么樣”、“字寫得怎么樣”。三個多少前面兩點是考學生讀過多少書,記了多少詩文。有數量就有質量。沒有量就談不上質。說是“死讀書”也好,說“死記硬背”也罷,讀幾十部名著,背上百篇文章、幾百首詩詞,這就有質量。而且這方面的考查,既簡便又準確。第三個多少就是考“懂了多少”,可以要求寫一篇提要,一篇文評,提要能抓住基本內容,文評可以不同見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物。這很容易分出考生水平的高低。要想得高分,平時必須看大量書,才會理解得快、理解得準,才會有獨立的深刻的見解,這決非對對標準答案所能奏效。
作者郵箱: c-01-001@163.com
[談語文教學必須徹底改革(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教學改革論文
9.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10.語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