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學期一開學,我們就要開始學習一門新的選修課程《外國小說欣賞》,現將有關方面的說明向大家介紹介紹,使大家有些思想準備。】
為什么開設這門課?
外國小說是我們今天面對的文學世界的一個龐大的組成部分,是不可忽視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本課程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閱讀外國小說,傳授給學生關于小說的一些基本知識,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在閱讀、領悟的基礎上提升審美水平和知識水平。通過這門課,使學生初步了解外國小說史的大致輪廓以及關于外國小說的一些創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高格調的審美情趣。
高中生尚處于語文能力、寫作能力的養成期,有別于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為欣賞。只是與一般較淺層次的欣賞不同,本教材更理論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國傳統感悟式、評點式欣賞,也有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這一切又是以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前提的。
這套教材采取什么樣的編排方式?
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編排方式,都很有創意,與以往教材有著鮮明的區別。它以小說的基本元素來區分單元,分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結構”、“情感”、“虛構”等八大單元。
每個單元又分為四個板塊:閱讀、話題、思考與實踐、鏈接。
閱讀:閱讀部分選取兩篇小說,一篇精讀,一篇略讀。精讀部分的文章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賞析,略讀部分的文章由學生自行閱讀,老師也可在課內外對學生進行指導。
閱讀部分所選小說以短篇為主,適當節選一些長篇中的精彩章節。它們是在征求了許多作家、學者的意見之后精選出來的。每一篇都經過了精心的考量。其深淺度與難度,充分考慮到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承受能力與鑒賞能力。所選作品都是外國小說中的經典,充分考慮到了小說發展史、創作方法、小說流派以及國家和地區,適當注意作品的時空分布。每篇都在寫作方面有可說之處,可供學生寫作之借鑒。
話題:每個單元一個話題,全書一共有“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結構”、“情感”、“虛構”八個話題。這些話題大體上囊括了小說的一些基本面,是各個單元的核心要素和分類依據。每個單元所選擇的小說文本都是比較典型地說明了這個話題的作品。每個話題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話題,深入闡述該話題不同的方面。
話題分基本話題和延展話題,前者必講必學,后者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講解,但也應該讓學生大致了解。對話題的闡釋,以介紹文學常識為尺度,順便勾畫外國小說在某一方面的變化脈絡。這一環節的實施,將使本單元對小說的分析推至縱深。
思考與實踐:在每一單元的后面,設置一些思路新穎、別具一格的思考題。這些題目是有關這篇小說的題旨、關鍵、奧秘與若干精到之處的,甚至還有一些是由這篇小說所引申出來的美學、哲學、風俗等方面的思考。它們可以幫助學生仔細閱讀作品并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理想的閱讀姿態。另外,還安排有與本單元所講的小說元素相關的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外國小說的體會、對小說這一文體的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鏈接:這個部分列舉了一些與該單元的作家作品相關的一些著作,這些著作一般版本較為優良,可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延伸閱讀提供便利。有些單元的鏈接部分還附有簡短的評論資料,用于對正文進行補充或從側面印證。
這套教材有什么特色?
1、在分類和編排上與以往不同。歷來講授作品無非是在內容、形式兩方面機械地做些文章,作品盡管千差萬別,但分析起來都是差不多的路數。這套教科書則致力于打破這樣的框架,依據小說的一些基本特質來區分為8個單元。以這些特質作為組織教材的“綱”,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這樣的編排使本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相當于一本微縮型、簡略型的外國小說史和小說創作論。既有利于照顧到“面”,又有利于在“點”上縱深挖掘,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小說的系統性認識。
2、選文的可讀性。本來應該生意盎然的語文教育曾經在某一段時間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恢復語文教育的審美活力是我們的用力之所在。故所選文章都有較強的可讀性,面孔新鮮,覆蓋面和地區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激情,有利于使語文學習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較新的學術成果,清洗關于文學、小說的一些陳舊認識。有人曾經說過,教科書里的見解一般要落后于學術研究10年。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較有共識的研究成果進入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走出已習慣的閱讀陳見,發現另樣的進入作品的方式。比如,在談“主題”時,明確提出“小說忌諱主題鮮明,主題鮮明對于小說很難說是一個優點”。在談“人物”時,引入英國小說家福斯特的“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的概念。在談“虛構”時,區分“事實”與“真實”,明確指出“呈現事實不是小說的目的,心靈的真實才是最重要的真實”。
4、深入淺出。本書的難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設置。其中許多話題其實牽涉的理論問題已經比較深入,但盡量采取較為淺顯的表達方式來表述,多舉例,多提示,少糾纏名詞術語,使學生既易于進入,又知堂奧尚深,可以激發進一步的探究興趣。
5、實踐性。語文是活生生的東西,是我們日常應用的東西,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靈活性。在“思考與實踐”部分提供的“續寫”、“情景作文”、“作文評比”、“課堂討論”等方式都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語文意識。將語文教學與寫作結合起來。話題從寫作的角度來設定,所設定的思考題與實踐活動,也有不少具有這方面的功能。
6、倡導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動手、動腦、動筆中完成對知識的領會與掌握。比如,在《教師用書》部分的教學建議里,“虛構”單元的一個教學建議是:“組織一次類似于電視綜藝節目的競猜活動,讓同學講述一件事,讓聽眾判斷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虛構的。”類似的活動會非常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
7、注重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這一點也許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價值的特色。必須承認,現在的中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照理說,高中階段應當基本上完成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培養,而實際上這個任務并未完成,由于如此,寫作教學便延伸到了大學。有些大學認為寫作教學應當在高中階段完成,于是取消了寫作課程,而結果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在寫作上存在嚴重的問題,甚至連基本的寫作方式都未掌握,一些大學(包括一些十分著名的大學)正在研究與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我們能從高中教學中就加強寫作意識,就不至于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本教材突出了寫作的位置,無論是從選文還是到設問、實踐活動,各個環節都與寫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門寫作課,它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是十分有益的。
關于《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教學用書》是這套教材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教材的延伸,也是對教材的擴充,也可以說是對教材的再解讀。它的基本宗旨就是:幫助授課者進行高質量的教學。與教材對應,教師用書也分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五部分組成:作品賞析、話題詳解、關于“思考與實踐”、教學建議、相關資料。
作品賞析。這一部分分為三個層次:作家及其創作--介紹作家生平,概述其創作成就和文學史地位,并對相關的時代背景、文學思潮作出說明;內容與題旨--概括作品的大致內容,并揭示它的主題思想;話題分析--結合本單元話題來分析小說,體會小說是如何體現這些話題的。
話題詳解。對話題全面而深入的展開,以便于授課者在更深廣的背景下向學生講授話題。編者企圖以隱含的方式提供一部高中版的外國小說藝術簡史。
關于“思考與實踐”。這一部分說明教材中設定的那些思考題和實踐活動的的動機與意圖,指出解答問題的一些可能的途徑。
教學建議。為教學提供一些可能的方案與設想。幫助教師結合高中生的特點,靈活機動地講授知識,并結合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
有關資料。一些有權威性的參考文獻,與作家作品相關的評論、創作談或訪談錄。有的單元還附有單元教學設計。
開放型教科書
文學是一種開放型結構,這決定了關于它的教科書也只能是開放型的。
首先,這套教材不可能脫離它作為語文教科書的基本定位。它不是一般的小說選本,更不是用于講授外國小說史的資料選編。外國小說思潮迭起、流派紛呈,一部小說史源遠流長且又頭緒繁雜。一冊教科書不可能面面俱到,無論是選擇的作家作品,還是涉及的流派、知識點,其實都只是一些“點”,編者企圖通過這些點來帶動面。為了敘述的方便,很多復雜的東西被簡單化了;限于內容容量,有些還可以深入探究的問題一律適時打住。這些都有待于學生在以后更進一步的學習中加深認識。
其次,本教材里談到的一切,都是可以討論的,并非絕對的。比如說,我們提供了關于所選作品的解讀,但通常的情況是,所選作品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并不都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它的題旨本來就是模糊的、不確切的;越是優秀的作品,越是與客觀現實的復雜性相一致,就越具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性。這里的解讀,只是一種嘗試,一種探究,一種引導。文學是一種最具靈性的活動,最忌僵化。說到底,無論是教材編寫者還是教師,其實都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習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一輩子的事。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這套教材能作為引導學生親近“外國小說”、親近“小說”,掌握打開小說的敲門磚,編者則認為它的價值也就實現了。
[人教版高中選修《外國小說欣賞》課程說明(人教版必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