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
《西地平線上》教學實錄
董一菲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線上》,同學們先看兩句詩:一句是李賀的詩另一句是李白的詞。
屏幕: 小紅長白越女腮
-李賀
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
-李白
我們說“越女”和“秦娥”的美稱得上“雙峰對峙,二水分流”,她們分別代表了怎樣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簡單翻譯一下:小小的紅花、長長的白花非常像美麗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譯說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圓的時候,在秦樓夢斷。這兩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學們談談你的理解:
生:當我看到第一句詩的時候,我覺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她們既有“曇花笑春風”的嫵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婉約;舉手投足間都有一份柔美與溫存,骨子里流動著“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多情血液;她們的事跡是“小樓昨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塊廣闊的土地上,在充滿崇高感與苦難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蕩的海,一團熱烈的火。她們的美在于她們奮斗的果敢與堅韌還有毅力。
師:有一句話說詩是語言的藝術情感的凝結。這位女同學的發言讓我無法評價了,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讀。在這越女身上,她讀到的是小橋流水;在越女的夢中,她感到了長嘯的西風和海漠邊關的感受。
說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詞”,它不是形容詞,但最大的形容詞往往是名詞。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人間四月天”是個純粹的名詞,這個名詞卻大于世間所有的生機、蓬勃、向上、青春。再比如臺灣鄉愁詩人于光中說“今晚的天空很希臘”,大家感受一下:希臘是名詞,卻大于所有的形容詞。西部是名詞,它囊括了世間的一種美。
師:說到西部,你會想到哪些自然的景觀?人文的景觀?哪些類型的美?我給大家看些圖片篇,這是個提示作用。想好了可以回答。(屏幕顯示浩瀚的沙漠、絕美的敦煌和遼闊的大草原等)
生:說到西部,我想到沙漠。
師:順便問問你,唐詩中“瀚海欄桿百摧”哪個是沙漠古義詞?
生:不知道(大家提示瀚海)
生:想到了草原。
師: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
生:想到山
師:那是終年積雪不化的特立獨行的西部的山。
生:土塵
師:就是塵土,我還不適應倒著說的習慣。黃沙飛舞的塵土,非常細膩的感受。哪位同學還可以補充?這位女同學。
生:人都說大漠的月亮很漂亮。
詩:這詞很耐人尋味,應該說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圓的,但人們愛說他鄉月更圓,或者說大漠月更圓,很有哲理。以后我在研究邊塞詩是,要想想為什么大漠邊關的明月是天下最圓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
師:接著說。
生:還有沙漠里的駱駝。
師:這是沙漠里的駝鈴。
生:還有敦煌。
師:那是我們祖先飛天的夢想,最絢爛的華夏夢--敦煌,人文景觀。
生:古代詩人寫邊塞詩的很多。
師:邊塞詩獨特的美屬于西部。這位同學繼續補充:
生:我想到了大漠、孤煙、戈壁、胡楊和百草
師:大漠、孤煙還不夠,還要戈壁連著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艱難生存的地方,卻有兩種植物,它們的名字叫胡楊和百草。它們比天下最美的詩還要美。你很有想象力,非常好!我們可以繼續去想象,去感受西部。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高建群眼中、心中、筆下的《西地平線上》。在西地平線上也有一個和西部一樣神奇的作家,這個作家的名字叫做高建群。我來讀一下,同學們找出關鍵詞,把他最突出的、鮮明的特征牢牢地記在心里,有一個基本的感性認識。
屏幕:高建群 陜西作家,“浪漫派文學的最后的騎士”,中國文壇罕見的“具有崇高感的古典精神以及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家”。
感受一下這里的關鍵詞:浪漫派、騎士、崇高感、古典精神、理想主義色彩,全班齊讀,最好把它背下來。
(全班齊讀)
師:《在西地平線上》這篇散文中,高建群托起了西部的太陽,寫出的詩一樣的西部的落日。但我們能感受到西部的落日永遠不能落。如果說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嘆》還是《霜冷長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間的文化感悟。那么在這里,我們無庸諱言這種感悟失之于膚淺,高建群每年都在走馬西部,感悟西部。他將這塊土地,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揮寫得血濃于水。
師:我們感受一下,用讀速的方式找出高建群筆下西部的落日--三輪落日,你概括一下,是哪三輪落日?讀一讀,畫一畫,圈圈點點的。
因為語言標志非常明顯,我相信同學們已經找到了。哪位同學可以說一說?哪三輪落日?我換了一下量詞,文中說三次,我覺得說三輪落日更有美感更能體現落日的不落,所以用三輪,哪位同學概括一下?
生:第一輪是在甘肅的定西高原,第二輪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
師:讀音非常準確 淖 縜o,大的泥潭為淖,在這里當然是個音譯詞。
生:第三輪是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
師:我們如果精簡一下語言,可以怎么說呢?第一輪落日叫(齊聲)“高原落日”,第二輪落日叫-“荒原落日”,第三輪落日叫-“草原落日”“高原”“荒原”“草原”都是地理名詞,表明的僅僅是地點,那么在這要想壯寫西部的落日,僅僅用地域性的語言還遠遠不夠,同學們再精讀一下,細讀一下,我們試著換一下詞不叫“高原落日”“荒原落日”“草原落日”,形容詞也好名詞也好,尤其是同學們可以大膽的使用,因為老師開篇講了名詞有時候大于形容詞。你想想,換換詞可以顯現出幾種性質的落日?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邊讀邊劃,可以在旁邊寫一寫。你解讀這篇文章之后,再創造性組合,說出你的修飾語,你認為怎么加好些?
生:一輪血(xǔe)紅的落日
師:注意讀音xùe。概括非常好,描摹色彩,像生命的血的顏色。
生:像勒勒車輪子一樣的落日。
師:雖然字數上不整齊,正因為這種不整齊,更感性更有表現力,這是很美很美的落日。
生:跳躍的、顫抖的落日
師:又是兩個動詞,讀書很細很會讀書。好!后面同學你又可以叫什么落日?
生: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
師:她用三個形容詞來壯寫落日,很好!在書上找到了。
生:給人一種不真實感覺得落日
師:當一個人覺得特別美了,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太美了,我們就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潛意識認為它像夢一樣不真實,這是在寫它的美,可以的。你可以在文中找,還可以提煉加工創造。后一位同學繼續回答這個問題:
生:火燒云般絢爛的落日
師:這就是一種組合和創造了,原文沒有這么說。原文是借火燒云來寫落日,她卻倒過來,將形容詞做狀語了。
生:不愿意離去的落日
師:可以。我想問個問題,“在寫第二輪落日的時候,作者想到了一位法國的大作家,他叫什么?”
生:羅曼羅蘭
師:想到了羅曼羅蘭筆下的一個人物--大音樂家,叫什么?
生齊聲回答:約翰克利斯朵夫
師: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呢?
生齊聲回答:英雄形象
師:所以第二輪落日可以稱之為“英雄落日”。繼續解讀:
生:莊嚴落日
師:在莊嚴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當然也染上了西部的色彩,那就是莊嚴,你這個解讀非常有特點。
生:西天半空懸著的胭脂色的落日
師:胭脂色的落日,血紅色的落日,總而言之,同學們在下一步的閱讀當中進一步去補充。看屏幕:
屏幕:
歷史的落日 悲劇的落日
生命與死亡
平庸與崇高
現實與歷史
陰柔與陽剛
西地平線上 蒼茫 荒涼 空曠 ……
在蒼茫荒涼空曠的西地平線上,有這樣一輪落日:我們稱它是生命的落日,悲劇的落日,死亡的落日,英雄的落日,歷史的落日;它也是匈奴的落日,壯麗的落日,血色的落日。那么在這輪落日當中,高建群究竟在思索什么?他思索的就是生命與死亡。寄一輪落日映照生,映襯死。借這輪落日,書寫心中的崇高,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平庸!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活著!這是哲學家、這是文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進行思索的問題。人怎么活著?還有歷史與現實,還有陰柔與陽剛。其實老師還應該用“……”
下面同學們就要細讀課文了,并要朗誦。有三輪落日,你更喜歡哪一輪,為什么呢?舉手可以么?
生:可以
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喜歡的事物不用問其他同學,是自己的問題,問自己就可以了。
生:我最喜歡第二輪落日
師:這事我很奇怪。你看第一輪落日那么漂亮,像勒勒車的輪子似的,第三輪落日像火燒云似的。第二輪落日最不漂亮,它是灰白色的落日,只有在不經意驀然回首的時候,它才變得血紅,很快就消失了,你喜歡得很有品位,先讀一段你最喜歡的句子好么?
生:“我們向死亡之海羅布泊行進。這里是無人區,沒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涼空曠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氣霧靄彌漫,我們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為了打破這壓抑,越野車司機放起了《泰坦尼克號》的用薩克斯吹出來的音樂,這音樂更給人帶來一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
師:請你闡述喜歡的理由吧!
生:因為一開始是彌漫著死亡的感覺的,灰白色的就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到黃昏的時候,回光返照般,一瞬間改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里。
師:大開大闔式的評價。在對比之中寫出美的感覺,對么?哪位同學再來補充一下?后一位同學吧,喜歡哪一輪落日?
生:我喜歡第三輪落日。最喜歡這一句:“我明白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揮舞著魔杖。”我覺得落日能將它周圍的環境也帶得有活力,這是一個做人最快樂的事情。
師:這是最高境界,他理解得真深刻。小小的年紀,就像是哲學家說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第五個境界,需要一種宇宙境界。你的存在不僅使自己光明燦爛,而且使周圍的一切也像書上寫的“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你揮舞著魔杖卻決不獻身。在這里他體會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在落日身上,所以他喜歡第三輪落日。闡述得非常好,還有補充嗎?
生:沒有
師:好,后一位同學。
生:我喜歡第一輪落日,第一輪落日給人的感覺非常奇異。
師:用一個形容詞把他的心情表現出來-奇異。奇異來源于它的形狀,最美的比喻,重復一下。
生:像勒勒車的輪子。
師:你覺得這個比喻好在哪里?你見過勒勒車嗎?
生:沒有。
師:你聽過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寶》么?
生:聽過。
師: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車上。勒勒車,是西部的象征,你說這個比喻好在哪兒?
生:
師:很有地域色彩。有一句話“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西部的落日,它不是天下所有的落日,它是西部的,你喜歡得很有道理,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它的色彩,讀原文它是什么顏色?
生:顏色像我們寫春聯時的紅紙,柔和、美麗、安謐。
師:很好,我想和你一起體會這個比喻。我把“寫春聯”去掉,紅紙還在,柔和還在,美麗還在,安謐還在。“寫春聯”去掉了,意味差得很遠了,“寫春聯”強調了什么?大家可以說么?
生:喜慶!(齊聲回答)
師:落日雖然是落日,但它決不是晚唐氣象,決不是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絕對沒有這樣的哀傷。它是生命著的,它是永不落的。春聯式的,又是民族的。春聯,我們民族最民族的象征之一,比喻得非常漂亮。他喜歡得非常有道理。第一個原因,它的形狀;第二個原因它的色彩。你有你自己的解讀么?我請這位同學讀,其他同學找反復描寫落日的三個動詞。讀這一段“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段
生:“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半個的它繼續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躍,當我們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時,它已經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
生:跳躍、顫抖和注視。
師:現在我想問問你,“跳躍”的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向上)他寫的卻是什么日?(落日)這是什么意味?先想,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什么叫“注視”?就是一般看么?(不是)還暗含什么樣的感情?(仔細的觀察)一定要仔細的觀察,深情的,滿含感情的。“注視”的對象是什么?(人間)想:為什么用這個動詞?還有“顫抖”多數描寫的是人還是物?(人)為什么要給予落日這樣一個人性化極強的動詞?這三個問題,大家一起想。寫落日作者寫到了三次跳躍,兩次注視還有那兩種顫抖。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寫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樣的一種狀態?什么樣的一種美?
生:寫出了一種深情的美。
師:這詞用得真好。李澤厚《中國美學史》當中就這么一句話“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見略同,很有發現加判斷力。你還有什么補充?看此時這輪太陽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它更象征生命!這一段如果翻譯過來,我的解讀是--同學們可以有自己的解讀--那就是生命的痛苦與美的訴說。無言的落日卻訴說了它對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對于生命的執著無論在這貧瘠的、曠無人煙的、最廣漠的西部,生命已經成為奇跡的地方,它仍然訴說生命的美與痛苦,執著于人間的眷戀,深情的注視人間不肯離去,這輪落日難道它不動人么?它肯定是動人的!因為他心中有了落日,于是筆下才會有這樣的落日。同學們可繼續補充,我們把第一輪落日研讀得應該是相對細致一些了。因為一千個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落日。我們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鐘內求盡,好在我們可以用生命去體驗,生命雖然短暫卻仍然漫長。同學們繼續談,你喜歡哪一輪落日,包括第一輪。
生:我喜歡第二輪落日。因為我喜歡那種不真實和夢境一般的感覺。
師:你喜歡那種不真實的、夢幻般的感覺。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秘。浪漫長在哪里?可能生命最艱難的地方;神秘長在哪里?可能生命發生奇跡的地方。就像“楚辭”,它為什么長在南中國,成為南中國的一朵奇葩?因為在當時的楚國它就是神秘。你可接著說,你的感覺非常好!
生:我比較喜歡第二輪落日。它給人的感覺是莊嚴而神圣的,有一種悲壯感。
師:你這種感覺非常好,在第二輪落日中他感覺到的是莊嚴和神圣,在這種莊嚴神圣來自于什么?我想先問一個問題:你知道“羅布泊”么?
生:知道。
師:“羅布泊”在哪個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瑪干
師;非常好!人文底蘊非常厚。它被稱為“無人區”,是死亡的象征。在這里為了探險,為了在無人區中探索生命,起碼我們中國有兩個著名探險家的生命永遠停留在羅布泊,你知道他們是誰么?
生:不知道。
師:有一位叫彭家木,另一位叫余純順,可能還會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他先描寫羅布泊,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并未出現,只是羅布泊。落日終于出現了,它的顏色卻是:
生:灰白色
師:灰白色的落日為什么能打動人心?它比血紅的落日還能打動你,為什么?
生:因為它有一種英雄之氣。
師:感受到了,所以使我們思索一個問題:落日它就是英雄。為了自己的目標--永遠追求的人,稱之為騎士的人,使我們感受悲劇,給我們帶來天地的大美。悲劇帶來的強烈撞擊感、悲劇感還有死亡意識。
為什么要說到死亡,同學們可以看屏幕,我引用兩個人的兩句話。
屏幕:
荒原落日
--英雄悲劇死亡
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憐蟲(貝多芬)
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周國平)
第一個人是被羅曼羅蘭稱之為英雄的、英雄的首席貝多芬,我們最熟悉他的《命運》,一是他用筆寫成的《命運》,一是他用一生寫成的《命運》。他對死亡的認識是這樣的“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憐蟲”,如果我們每個人在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死亡的意義,我們每個人是可憐蟲。于是中國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應該怎樣去生活。
第二句話是周國平仿寫貝多芬的一句話,反其意而用之。“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這句話我想作為第二輪落日荒原落日的一個背景。同學們還有補充繼續談。
生:我比較喜歡第一輪落日。首先第一輪落日有一種不真實感覺,給人一種朦朧感,比較浪漫。還有第一輪落日既有喜慶的色彩,體現在紅色的光芒能把高山照射得金碧輝煌,非常壯觀,還有站在高山上看落日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師:挺不錯的。我覺得在論述的時候,有理有據,表達流暢,思維很敏捷的。第一輪落日和第二輪落日同學們研讀得比較細,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三輪落日。第三輪落日當中他寫到了一個民族,我們稱之為什么?
生:匈奴
師:寫了匈奴這個民族的一個英雄,我們管他叫--
生:成吉思汗
師:全班齊讀這一段“那遼遠的西地平線”
生:“那遼遠的西地平線火燒云映照的地方,被歷史學家稱為歐亞大平原,被地理學家稱為小亞細亞。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歷史的深處走去。曾經在東北亞草原上游蕩過許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個早晨或黃昏,循著西地平線遠去的。還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處,我腳下的這個地方,他召開了誓師大會,而后,兵分兩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爾泰山最高峰--友誼峰,西征花剌子模,爾后進入歐洲,進入非洲。”
師:同學們,有這樣一句話剛說過,不知道死亡的人就不能夠很好地生活。那我套用這句話:不知道歷史就沒法看透現實。在這里他寫了歷史那種凝重的、厚重的歷史,大家知道歐洲和亞洲是兩種文明,這兩種文明在中國交匯,就是西疆,這是高建群走馬西部得出來的結論。
[《西地平線上》教學實錄(人教版高三必修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6.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課件
10.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