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鞏固掌握作者相關知識
2、培養學生誦讀能力,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3、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4、理解情與景德關系,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在預習的基礎之上,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社會背景),誦讀課文,疏通文意,近而理解思想內容
2、培養學生誦讀能力,學習作者所運用語言的技巧、表達技巧
3、知識講解與研究性閱讀相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2、感受環境之美
教學重點:
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總體熟悉課文,領會思想感情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月”是一個詩人十分喜歡的審美意象,不說那詩人之眾、詩作之多,流派之多,單是那和諧的韻律、嚴整的對句間所凝聚的世間萬種風情就會令人流連忘返:戀人對月海誓山盟,思婦對月牽掛行人,游子對月思念桑梓,孤獨者視月為朋友,迷茫者是月為信念。那么,清華園中的那輪明月,又寄寓了朱自清怎樣的情懷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走近朱自清的情感世界--《荷塘月色》(板書)
二、朗讀課文
1、個別分段朗讀
2、齊讀
3、范讀
三、整體把握思想感情
提問: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確:主要三方面:景物優美;感情真摯;語言新而不失自然。
1、寫景。主要寫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來,標題是什么短語?(并列)寫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語言美,下節課再探討)
2、是寫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思考完成練習一。
明確:表現作者內心思緒變化的句子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寧靜)--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失去寧靜)--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再求寧靜)。(也可參考《教師用書》)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里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由此說,本文的文眼句是?(略)大家知道,題有題眼,文有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文中最緊要的語言。比如一個人,人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反過來,他人讀你的眼睛,就能讀到你的內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題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傳神語句。清代劉熙載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說。所以讀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設置文眼。
提問:為什么“心里頗不寧靜”?
明確:(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明確本文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作者對電視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我以為,文中第三節月下獨白是重要的一節文字。關鍵語句:“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便覺”強調只是主觀感受。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覺與“平常的自己”有著差距和矛盾。對晚上“獨處”的陶醉,正是對白天塵囂的不滿,暗示出“不寧靜”的社會原因。“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遙自在來排遣心中的“不寧靜”。我們應當多讀幾遍這節文字,從而體會作者尋求暫時超脫的心境。讀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可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參《教師用書》;請學生課后思考討論)。
提問: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調:A。淡淡的喜悅;B。淡淡的哀愁;C。淡淡的喜悅夾雜著淡淡的哀愁;D。濃濃的哀愁。
答案是C。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四、布置作業
1、反復朗誦課文,體會思想感情。
2、完成練習二至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景物,賞析語言
教學過程:
一:檢查舊知:
1、“我且受用……”這一句話有沒有表明感情起了變化?怎樣變化?反映了作者什么樣心態?
明確:起了變化。先前是潛藏在心底很難傾訴的淡淡的哀愁,這里則流露出淡淡的喜悅,一種從壓抑、不自由中獲得寬余、欣賞月色的淡淡的喜悅。這正反映了作者不滿現實而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從結構上看,這句還起著過渡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寫。
2、作者為什么想到江南采蓮舊俗?
二、分析景物,賞析語言
提問:這是一篇寫景散文,那么寫景的文字重要集中在哪兒?
(然后請學生朗讀課文4--7段,教師將以下討論問題寫在黑板上,由學生思考討論)
(一)提問:你覺得景物總的色調是怎樣的?
明確:素淡、朦朧。你看,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云也是“淡淡的”;霧是“薄薄的”;荷香是“縷縷”,“仿佛遠處……”;葉子和花“像籠著……”。所以,總的色調是素淡朦朧,恰與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出作者憂郁的詩人氣息。
(二)1、提問:依次寫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樣的順序?
明確:在總寫荷塘概貌(廣角鏡頭)后,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寫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即荷波以及流水。這是按照觀察的角度、視線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依次精雕細刻,用一組組特寫鏡頭,把荷塘的主宰物用大寫真推到讀者面前。
2、提問:為了表現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辭?有何效果?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請學生說說相似點)
明確:(略)“剛出浴的美人”,既寫出了纖塵不染,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霧中花,燈下觀美人那種朦朧美的意境。總之,經過多次比喻、擬人,這荷花就仿佛對著讀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提問:“裊娜”和“羞澀”能換嗎?(這一問,放在學生回答荷葉擬人描寫中再問)
明確:“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羞澀”也本是專寫人的情態之詞,于此,寫出荷花含苞待放的忸怩之態。這兩個詞把荷花寫活了,可謂形神兼備物性人情統一。
提問:寫荷香,用了什么修辭?有何效果?
明確:通感。(定義略)它可以讓讀者國家深深地聯想和想象,讓讀者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參筆者文章《漫談通感》)(教師將《明湖居聽書》中有關通感句子念念)
荷波,雖是“一絲”(不是“一些”)的顫動,也逃脫不了作者敏銳的眼睛。流水,是“脈脈”的,深含感情。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景物,賞析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對“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的景物進行了初步分析,對語言也進行了賞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仍是分析景物,鑒賞語言!
二、分析景物,賞析語言
1、提問:第三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請作說明。
明確: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在,是抓住月、結合月來寫的,荷葉、荷花等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作者把盛開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剛……”,這是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是銀白色的。荷香,像遠方飄來的歌聲悅耳醉人,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里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斷然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波,快速而細微的顫動,也只有在月光下才能覺察,“凝碧的波痕”則是荷葉上印下的月光的痕跡。
2、提問:找出正面描寫月色的句子。
明確:第一、四句和末句。
3、提問:除此外,作者為什么要寫葉子、花、灌木、楊柳等這些景物?
明確:還寫到了葉、花、楊柳等。這是為了襯托月色。因為月色畢竟單調得很,正面是難以描摹的,于是作者借其他不同景物,通過不同的角度--襯托的手法去寫月色,使“難寫之景,如在眼前”,月色的特征就豐厚了。
下面把第4~6自然段讀一下,再次體味一下荷塘月色的恬靜之美。
(評價一下學生的誦讀情況)下面請看第7段。(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注意體味語言之美。)
4、提問: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一個動詞可使“形象生動”,說說動詞“瀉”(照)、“浮”(升)、“籠”(罩)、“落下”(映出)、“畫”(印)等動詞的效果。
明確:一個“瀉”字,境界全出,頓時將無形化有形,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給人醫治奶白色而鮮艷欲滴的實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
“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籠”字寫霧的輕、薄、透,正合“輕紗”的比喻。(“蓋、罩、蒙”等字都顯得過于厚重。
“落下”沉重,表現出“黑影”的質感。(“映出”表現不出濃重)
“畫”能寫出月影之美。(“印”不能寫出美)
總之,作者用字遣詞很準確。
提問:末句用了什么修辭?
明確:通感。
(第7段的內容由教師分析)明確:本段先是靜態描寫,后是動態描寫,動靜結合。如果說上文用特寫鏡頭寫到了荷塘的各個細部,那么現在又把鏡頭搖起、拉遠,讓讀者看到了更大更廣更遠更深的景物。“荷塘的四面……都是樹”此中景,是畫面主體;“樹梢上……遠山”,此遠景,是畫面背景。主體用工筆(國畫筆法,用筆工整,注意細部的描繪),背景用寫意(用筆不精細),使構圖遠近相濟,疏密相間,渾然天成。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等文字的。更妙的是,在這仿佛“而今忘我且忘世”的剎那間,耳邊卻傳來“樹梢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靜中有動,趣味無窮。
三、小結:
1、這篇散文,寫景十分細膩動人,創設了一個素淡朦朧而又優美的意境。閱讀這一部分文字,一個畫面清晰地映現在我們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流水脈脈,月色溶溶。這里有詩,這里有畫,這里更有情。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荷塘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借代物,景語即情語。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僅從作者觀察的細致、描寫的細膩,也可見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忘情于迷人的景色之中了。只不過,這種喜悅是淡淡的,短暫的。
在描繪景物上,作者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提問:本文語言風格如何?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有哪些?
明確:在語言上,作者更是一位語言大師。本文語言樸素、淡雅,充滿詩意,如他自己所說,“新而不失自然”。首先,用字遣詞準確,給人細膩美。其次,比喻新穎奇特,尤其是通感的運用,給人形象美。還有就是疊詞柔婉舒徐,給人韻律美(完成相關練習)。通過本文的學習,要能了解朱先生散文風格。
2、齊讀第7段。
四、布置作業。
1、課后再讀本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清新自然的語言。
2、預習下課。
附:板書
荷葉
荷花
月下荷塘 荷香(多用修辭)
荷波
流水 淡淡的喜悅
素淡朦朧
塘上月色 正側面結合
荷塘四周 動靜結合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粵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