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全譯(之三十二)(備課資料)

發布時間:2016-9-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原文】 

1920 子貢曰:“紂(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 

【注釋】 

(1)紂:商代最后一個君主,名辛,紂是他的謚號,歷來被認為是一個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處來水匯集的地方。 

【譯文】 

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原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原文】 

1922 衛公孫朝(1)問于子貢曰:“仲尼(2)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注釋】 

(1)衛公孫朝:衛國的大夫公孫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譯文】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么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評析】 

這一章又講到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說,孔子肩負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發揚光大的責任,這不需要什么人講授給孔子。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原文】 

1923 叔孫武叔(1)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弊臃安(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3),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4),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5)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釋】 

(1)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3)宮墻:宮也是墻。圍墻,不是房屋的墻。 

(4)仞:音rèn,古時七尺為仞,一說八尺為仞,一說五尺六寸為仞。 

(5)官:這里指房舍。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墻來作比喻,我家的圍墻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墻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里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并不多。叔孫武叔那么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原文】 

19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1)見其不知量也。” 

【注釋】 

(1)多:用作副詞,只是的意思。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于日月,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評析】 

以上這幾章,都是子貢回答別人貶低孔子而抬高子貢的問話。子貢對孔子十分敬重,認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別人對孔子的毀謗。

  堯曰篇第二十 

【本篇引語】 

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較長。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寬則得眾,信則民任”;“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等。這一篇中,主要談到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即所謂三代的善政和孔子關于治理國家事務的基本要求。 

【原文】 

201 堯曰(1):“咨(2)!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3)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5),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6)在帝心。朕(7)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8),善人是富。“雖有周親(9),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敝敊嗔(10),審法度(11),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注釋】 

(1)堯曰:下面引號內的話是堯在禪讓帝位時給舜說的話。 

(2)咨:即“嘖”,感嘆詞,表示贊譽。 

(3)允:真誠:誠信。 

(4)履:這是商湯的名字。 

(5)玄牡:玄,黑色謂玄。牡,公牛。 

(6)簡:閱,這里是知道的意思。 

(7)朕:我。從秦始皇起,專用作帝王自稱。 

(8)賚:音lài,賞賜。下面幾句是說周武王。 

(9)周親:至親。 

(10)權量:權,秤錘。指量輕重的標準。量,斗斛。指量容積的標準。 

(11)法度:指量長度的標準。 

【譯文】 

堯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于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彼匆策@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敝艹蠓庵T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謴捅粶缤隽说膰遥永m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 使百姓公平。 

【評析】 

這一大段文字,記述了從堯帝以來歷代先圣先王的遺訓,中間或許有脫落之處,銜接不起來。后來的部分里,孔子對三代以來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說是對《論語》全書中有關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總結,對后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原文】 

202 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弊訌垎枺骸拔宸N美德是什么?”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弊訌堈f:“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么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什么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評析】 

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這里,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點,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社會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原文】 

203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評析】 

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墩撜Z》一書最后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論語》全譯(之三十二)(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英語科組備課總結

2.有關備課總結

3.英語學科備課總結

4.論語交友名言

5.論語選讀教案

6.論語教學課件

7.集體備課教案

8.初中備課教案:整式

9.生物集體備課總結

10.《論語》讀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