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知識目標:
1、認識作品中詩人對康橋的無限留戀之情。
2、學習這首現代詩歌的特征,鑒賞詩歌的音樂美。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鑒賞現代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生對詩歌意象的意境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作品作為現代詩歌的形式特征。
教學難點:
學習作品通過意象表達對康橋的留戀之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具準備:
康橋示意圖,錄音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新詩--《再別康橋》。
一、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F代詩人,散文家。早年留學歐美,回國后擔任大學教授。是資產階級文學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品是《再別康橋》。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倡導新格律詩的創作,主張詩歌的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
二、寫作背景:
作者曾留學于英國劍橋大學,多次留戀于劍河上劍橋的優美景色。對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深愛有加。離別之后寫了這首詩歌。
展示康橋示意圖
三、朗讀:
1、首先跟錄音聽讀;
2、其次同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
3、最后由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板書生字詞)
四、分析:
方式:引導啟發學生自己誦讀體會,師生共同總結各小節內容。
第一節:透露對康橋難分難舍的深情。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節:寫康河里水草隨微波起伏。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和聯想。
第五節:向草色深處漫溯,向星輝斑斕里放歌。
第六節:在寂靜的夜晚吹秦離別的笙簫。
第七節:照應開頭,表現對康橋的一片溫柔情意。
五、理解:
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再做總結。
問:全詩七小節可分幾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表現對康橋的留戀之情,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第二部分(2-6):以特有的意象表達對康橋無限愛戀之情。
第三部分(7):照應開頭,承上總結,表明對康橋的留戀之情。
(過渡:下面我們來鑒賞一下這首詩歌)
六、鑒賞:
方式:先給時間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再做總結。
1、構思別致,不落俗套。
作品創造了一種寂然無聲的意境,排除了離別的傷痛,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詩人選取了獨具特色的意象,造出一種脫俗的清新感。
2、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每一小節一個動態的畫面,給人以流動的感覺。
3、句式整齊重疊,偶句押韻,使詩歌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具有古典詩詞重章疊句的特點。
七、主題:
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再做結論。
問:同學們啊,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八、練習:
討論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理解: 鑒賞:
1、留戀 5、放歌 1、構思別致,不落俗脫。
2、金柳 6、笙簫 無別傷,有飄逸
3、水草 7、柔情 2、意境鮮明,有流動的繪畫美。
4、清潭 3、句式重疊,偶句押韻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下冊《再別康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