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的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根深蒂固,家庭教育應如何實施?家長的作為及教學方法研討,社會中傳播媒體的負面影響,反面角色成為學生的榜樣。
關鍵詞: 應試教育 負面影響 “榜樣”效應 家庭教育
近來,大街小巷都在“拍電影”--小混混又在收保護費了,河邊又有學生在逃學(打牌),今天又有幾個學生騎車下太極……乞丐、小偷也在不明不白的增加了許多,而且大都只有十來歲,多則十五六歲……于是,我斗膽提出《淺談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成長的負面影響》。
一、學校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根深蒂固
“早在幾年前,就有有識之士發現,在社會各行各業身居要職的少有在校成績優異者。終于,前不久的新的教育法頒布: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不允許學校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允許大排名。當所有的學生家長長舒一口氣后,新的憂慮又出現了:不允許公布成績,不允許大排名,那么我們又通過什么來比較出孩子在同齡人中的強弱呢?而且,高考畢竟是“一考定音“,試想想,在最重要的一關還是得看分數的情況下,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又怎么可能不去在意孩子的分數及排名呢?因而要想解決“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問題。”我們不難看出,應試教育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的,至少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在教師間接的排序(等級)中學生也許或多或少的了解到自己的“位置”,自尊心太強的孩子難免會產生一些消極心理,如果不及時糾正,他們便走向另一個極端一發不可收拾。而有的孩子就放縱起來,反正不會挨老師的批評,最多吵我幾句而已……因為他們懂“法”--教師絕不允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最關鍵的安全問題已經家喻戶曉。為此他們于是就大膽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終導致他們學習興趣的漸消,直至玩得無厭,及早的步入社會。
這又與學校的辦學宗旨--“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進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相違背了,所以考試還是不考試,用什么方法來測試、約束學生也成為教育界研討的永恒主題。
二、社會中多渠道的文化傳播對學生的“榜樣”效應日益明顯
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碗純凈水,一臺新機器。”我們更知道孩子還沒出世就已經在社會的搖籃中孕育。孩子的模仿習性也是最強的。所以在課外他們就喜歡去觀看、模仿他們心中的偶像--孫悟空、豬八戒……
在課間休息時間就拿著他們的“金箍棒”和同學斬妖除魔,這些盡管老師常在耳邊強調安全,可老師畢竟不是“如來佛祖”能每時每刻都照住他們。放學后又開始去收保護費:“拿錢!拿錢!不然砸了你的場子……”;“給錢買個平安吧!給老子的!”……這些些語言難道是老師的杰作嗎?斷乎不是的。是電視、電影中學來的呀!不是說孩子是白紙嗎,當然能把這些東西畫上去了。再者,小學階段就有孩子開始認識朋友--當然是酒肉之交,那錢從何而來,從爸媽的錢袋里來。電視里不是有《神偷》、《神偷碟影》……這些“榜樣”嗎?現代電影電視劇不是情就是愛,這太正常了。于是有的孩子也開始了他的“戀愛”生涯了,與其說說早戀還不如說是早早早戀,他們太小了啊!什么都不懂。專家認為是他們發育的早,只要正確引導就行了。事實上不是那么容易的啊,因為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聽話的乖娃娃。不允許他們看電視、電影可能嗎?尤其是農村,家長們都外出打工、到地里干活去了,誰能保證他們不看呢?所以我認為:傳播媒介播放什么樣的電影、電視劇還是要仔細的推敲推敲的,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如何讓學生在社會中健康成長也應該是我們研討的主題。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日漸顯露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畢生愿望,但在教育方法上還是要講究的。家長總是想把孩子打造成“精品”,然而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他們好動的天性被扼殺,有的孩子為了拉攏評三好學生、優秀學生時的選票,甚至在平時就在同學中間用小恩小惠賄賂同學;還有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為了不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前來虛心請教的同學拒之門外,甚至不肯告訴沒有聽清作業的同學老師留的作業,可是,因為他們的成績優異,因為他們的乖巧聽話,他們卻幾乎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而一旦有學校組織的活動,便由這些“代表”出席,因為他們乖巧,聽話,便于組織,不容易出事,而對于某些成績同樣優秀卻非常好動,更需要這些教育來鍛煉自控能力的學生,卻沒有了這個機會,這既是學校教育的失策,也是學校教育者的無奈。難道家長嚴加管教錯了嗎?我想這也是我們研討的中心吧。
有時過分的要求會讓孩子離家出走;有的獨生子女從來就嬌生慣養,所以偶爾一次失敗也會氣餒;甚至有的家經常去打麻將、斗地主居然忘了自己還有個兒子、女兒,任其自生自滅,他們想去和同學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就沒了機會。但孩子畢竟是聰明的,便走上“流浪”之路,淪為“乞丐”,用點泥巴在臉上一抹,就干起了乞丐的勾當:“可憐可憐我吧,我想上學,我已父母雙亡……”因此,孩子的成長,他們需要法律保障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需要社會的關愛;更需要父愛、母愛!多一點關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點批評、打罵。讓孩子處處有關心,處處有溫暖。
所以,作為家長,必須做到“當局者不迷”,應該客觀、全面的分析孩子的言行,多與老師溝通,以便更好的配合學校的教育。
總而言之,要想提高學生的素質,讓他們全面健康的成長,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各負其責又密切配合,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只有長期的研討、宣傳讓家長、學校、社會都達成共識--為了孩子,我們要揚長避短,創造和諧美滿的小家庭、大家庭。力爭早日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理想格局。讓乞丐、小混混都永遠的消失吧!
[淺談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成長的負面影響]相關文章:
2.學生成長的日記
10.淺談大學生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