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并掌握常見文言詞的意思。
2.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多次閱讀課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1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 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課時要點:初讀課文,讀清句字;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一、創境 激 趣
(一)課文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
俗話說“先天不足后天補”,也就是說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后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板書課題)
(二)出示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學過他的詩,誰能背誦一首)
(三)文題含義:傷:哀傷,嘆惜。為仲永的遭遇而感傷、惋惜。王安石為什么要對方仲永哀傷、嘆惜呢?同學們認真學習了課文自然就會明白。
二、自 學 指 導
A初讀課文
(一)出示初讀要求:(三分鐘后比比誰讀得熟讀得好)
1、 根據注釋,讀準字音。
2、 注意讀準句中的停頓。
3、 反復朗讀,把課文讀熟練。
(二)指名讀,根據情況板書糾正重點字的讀音。
隸 ( ) 扳( ) 謁 ( ) 泯 ( ) 稱 ( ) 卒( )
B再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 出示自學指導:
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八分鐘后分小組比賽試譯課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號等專用名詞,不用翻譯。
2、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適當調整語序。
3、把省略的內容補譯出來,使譯文通順準確。
(難理解的字詞、句子可請教小組的其他同學,小組解決不了,可以記下來全班討論)
C三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 出示自學指導:
結合課文內容思考:
1、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組討論交流,三分鐘后回答
三 探究交流:
(一)初讀交流:
1、給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交流后明確: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下面答案以備交流后參考)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二) 再讀交流:
1學生提出難以翻譯的字詞或句子討論。
2小組展示翻譯,一組推薦一人譯講一段,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評價。教師根據情況就翻譯不準確的句子進行點撥。
3解難釋疑,重點翻譯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確:
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三)三讀文交流:
1、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從作者最后一段的議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時機,努力學習。
(四)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附板書:
傷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詩立就)→普通人(泯然眾人)
(不使學 )
↓
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四合一”教學模式 傷仲永(學案)
教學過程:
A固本題:
一 解釋帶“--”的字。
(1)世隸耕 (2)未嘗識書具
(3)并自為其名 (4)指物作詩立就
(5)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6)或以錢幣求之
參考答案:1. (1)屬于 (2)曾經 (3)題上 (4)完成 (5)對……感到驚奇 ;漸漸;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作賓客(6)有的(人)
二 翻譯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4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
B提高題:
1解釋下列多義字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然
①父利其然也( 這 )
②泯然眾人矣( ……的樣子)
2、請你結合本文內容寫幾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資智,朱買臣全靠勤奮功。 2、聰慧無為傷仲永,勤奮有成勉后生C培優題:
一閱讀下列文段,完成練習:
司馬光救友
光(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如( )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編寫),愛之( ),退( )為家人講,即了( )其大指(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 )手不釋( )書,足跌(失足)沒( )水中,眾皆( )棄去( ),光持( )石擊甕破之(指代甕),水迸(bèng,涌出),兒得活。
1.解釋加點的字詞,將答案寫入文中括號。
2.從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馬光勤奮好學?
答:
3.古籍中記述少年或聰明或好學的故事很多,你能寫出幾個有關的故事來嗎?答:
參考答案:
(二)1、象;它指《春秋左氏傳》;回家;了解;從此;放下;沒入;離開;拿 2、 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自是手不釋書。3、匡衡囊螢映雪讀書 蘇秦、孫敬懸梁刺股讀書 謝道韞詠雪。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復案)
復習題:
一熟讀課文,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翻譯第一二自然段,背誦最后一段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 ) (2)不能稱前時之聞 ( )
(3)泯然眾人矣 ( ) (4)受之于天( )
(5)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 )
(6)得為眾人而已耶( )答案:(1).“扳”,通“攀”,牽、引 ;四處拜訪 (2)相當 (3)完全 (4)承受 (5)勝過; 比 ;“材”同“才”,才能;被 (6)能夠
三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方仲永這一故事的結局是什么?讀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講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眾人矣。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人成材的關系。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2、你怎樣看待方仲永的父親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卻斷送了仲永的前途,這是相當愚昧無知的,是讓人鄙棄的。
3、你認為資質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你認為人的天資和后天教育培養是什么關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驕傲,勤努力,發揚自己的長處,繼續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后天教育更為重要。
4、如果你天資聰穎,是 一個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將怎樣做?
答:如果我是個神童,我也會努力學習,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學習將會落后,我要勇于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5、如果你學習成績一般,你是否會自暴自棄?
答:如果我成績一般,我也會加倍努力,以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傷仲永(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