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①讓學生掌握散文閱讀的考點 ②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 ③感受文學語言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課 時:一課時
方 法:歸納法 講練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進行專題復習--散文的閱讀。散文因為語言美,含義豐富,思想真切,主題深刻已成為新課標下現代文閱讀的一個亮點和熱點,正因為如此,經成為記敘文考查中的一個難點。綜合2007年各課改實驗區散文閱讀的考查特點,我們認為散文的個體考查點為:
考點一(多媒體)
1.對內容的鑒賞--理解字詞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2.對作品手法的鑒賞--分析文章的線索及常用的表現手法;
3.對不同觀點、態度的分析--分析文章所蘊含的哲理,領會散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4.對作品語言的鑒賞--欣賞文中優美、精辟的語言;
5.對作品形象的理解--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領會主旨;
6.對表達技巧的賞析--從作品的表達方式、選材剪裁、結構特色等角度進行評價。
二、指導與訓練:
第一環節:復習記敘文的文體知識
從一個大范圍看:記敘文有一般記敘文和特殊記敘文之分。其中一般記敘文就是簡單的寫人記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濃郁的散文和有著虛構情節的小說就屬于特殊記敘文的范疇。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體裁,然后根據不同的特點認真答題。
1、表達方式:(5種)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記敘文中一般都要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而敘述和描寫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寫:是對事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繪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與刻畫。
(1)從對象分:*人物描寫*景物描寫*(2)從描寫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也叫直接或間接描寫)
(3)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肖像、神態、衣著)*心理*語言*動作
(4)景物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烘托氛圍或是人物的心情;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交代當時的時代大背景。
2、記敘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不一定在記敘文中都出現。
3、記敘的順序:順敘 倒敘 (同一件事) 插敘(另一件事)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順敘過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筆直接進行記敘,而是有詳寫,有略寫;有正面寫,有側面寫;如何處理素材,安排筆墨,采用不同的寫法,要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來決定。
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后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后面,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于了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
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訖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4、記敘的人稱:第一人稱我,好處是親切自然,真實可信
第三人稱他,好處是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敘述。
明確記敘的人稱,有助于體味作者對所寫的人物、事件的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5、記敘的線索:一人、一事、一物、時間、地點、感情。線索要貫穿整篇文章。
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
多數的記敘文只有一條線索,但有一些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如《藤野先生》,該文除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明線)外,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線索是記敘文布局謀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貫串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閱讀記敘文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著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6、表現手法:對比(一般情況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對比)
象征(注意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讀出隱含在表面意義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時是環境的描寫)
7、分析記敘文的段落結構:
①按時間先后順序劃分,即抓住時間發展變化的關鍵詞語分出不同的階段。
②按地點的轉換劃分。
③按事物發展的過程或思想感情的變化劃分。
④按描述內容的角度劃分。
⑤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劃分。
8、八種常用修辭手法的定義:
(1)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喻體)跟甲事物(本體)作比。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擬人:是把事物當作人,把它寫成有人一樣的感情和人一樣的動作神態。
(3)夸張: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某一事物,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句子或短語量上夠不上三個的,不是排比。
(5)對偶:是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詩歌或對聯中出現。
(6)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短語或句子的修辭方法。反復有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重復的詞、短語或句子中間插入其它內容)兩種。
(7)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設問分兩種,一種是自問自答,一種是問而不答。
(8)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以肯定形式問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設問、反問、反復、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語言氣勢。
第二環節:散文的特點
1.按表達方式的側重點可分為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像藤野先生,是敘事;《春》、《濟南的冬天》等是抒情散文。
2.散文在形式上的特點:
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
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
3.從側面暗示,發揮想象力
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
我們閱讀時,要善于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抓住文章的結構線索,欣賞優美的語言。
第三環節:典型題引路
(材料略)
1.作者在文中記敘了三則小故事,請分別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1)
(2)
(3)
2.結合上下文,發揮想象寫一段話,模擬文中那位心理老師的口吻開導丑女孩。
3.第⑨段中“我”的先生當時為什么“并不驕矜自喜,反而覺得羞愧”?
4.讀完全文,談談你對題目“掌心化雪”的含義的理解。
5.仿照下面例句,結合文中丑女的遭遇,以“不以惡小而為之”開關,寫句話
例句“不以善小而不為”--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輕輕的鼓勵,都足以變成一個人心中的蜂飛蝶舞、水綠山藍。
不以惡小而為之--
6.本文有不少精彩語言值得品味,請摘錄兩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簡要的點評。
摘錄:
賞析:
多媒體顯示:閱讀步驟:
溫馨提示:
1.速讀全文,確定文體,捕捉關鍵語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以;
2.精讀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調。注意線索,過渡與照應,段落層次。
3.看文章所設的問題,尤其要弄清題干的意思,再次回頭結讀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盡量用原文回答)。
4.對拓展延伸的目,要弄清題意后再認真按要求回答。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
1.下面這段話中加點的“射出”如果改為“飛出”好不好?為什么?
初夏時節,小麥抽穗,勞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兒正搖著尾巴,悠閑地吃著農民從麥田里扯起的燕麥或從溝壟邊割來的青草,這時就有云雀從草叢中“嗖”地射出,像鳴鏑,直沖云宵。
2.下面這句子非常優美,富有韻味,請你作點賞析。
云雀的叫聲里,溢滿了小麥灌漿的醇香。
3.“有鳥語引路,我的面前打開了一片記憶的天空。”在這片記憶的天空中,作者主要寫哪三件事?
4.仿照例句寫一個句子。
例句:鳥語如歌,一只鳥就是一個歌手,一個大徹大悟的歌手。
鳥語:
5.作者寫鳥語旨在表達自己的情懷?
6.閱讀下列鏈接材料,結合上文,談談你的一點感悟。
【相關鏈接】
材料一 伐木丁丁,鳥語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詩經小雅伐木》
材料二 1962年,蕾切爾卡遜在其醒世之作《寂靜的春天》中指出,人類濫用化學農藥、毫無節制地破壞環境,必然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類的生存,最終會導致“鳥兒不再歌唱,魚兒不再跳躍于水中”的毫無生機的寂靜的春天。
--選自周娜等《農林業的綠使者》
材料三 1986年5月,23歲的徐秀娟大學畢業,懷著對家鄉的眷戀和對事業的夢想,只身來到剛起步不久的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承擔起丹頂的繁殖與馴化工作。1987年9月16日,為了尋找有一天迷失的天鵝,在滔滔的流水中……。
--選自《自然黃海濕地》
【安徽省2006年中考試題】
1.填空
第①段依次描寫 ,沾滿露珠的藤樹的綠葉、 等景物,表現了早晨的“清新、寧靜”。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點”、“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義?
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樣的變化?
4.文末為什么說“一個真正的早晨開始了”?請結合上文,談談你的理解。
5.你認為這篇文章只是描寫請晨的景物嗎?請談談你的認識。
【武漢市2006年中考試題】
1.閱讀①-③段,概括“我這樣的故事折服了”的原因。
①
②
③
2.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點的“紙月亮”分別指什么?
第①段中“紙月亮”指:
第⑥段中“紙月亮”指:
3.結合你對全文的理解,說說作者為什么要提倡“創造月亮”。
5.作者說面對痛苦“自我的救助往往來得更為便捷,更為有效”,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請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談感受。
第五環節:歸納總結
1.閱讀題答題原則
明確文體(文體知識扎實) 2、聯系主題 3、語言準確,言之有物
2.答題方法
1、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內容、中心或段意、層意。
答題時,注意語言的文體特色。記敘文是記敘了一件什么事或寫了一個怎樣的人,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議論文是針對什么問題,作者有怎樣的觀點;說明文是介紹了說明對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層意的總結要針對某一段落進行。
注意提示語:題目、開頭、結尾;議論句、抒情句;總結性詞語。
記敘文的整體感知與記敘的六個要素密切相關,當然,有時候文章中的時間、地點是虛化了,而經過又不能多說,所以記敘文的整體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結果。
(2)對文章思路的理解。文體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閱讀記敘文要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行文過程能夠分析理解,對人物的思想、品行的發展變化進行品析理解。
(3)能夠理解上下文前后呼應、緊密相關的內容。
包括:詞義照應,如就某個詞找出與之對應的描述句子;
結構照應,如對過渡句的理解,開頭與結尾的呼應等;
選擇照應,如從文中抽出一句話能還原到恰當的位置上。這需要在充分理解這句話內容以外,還必須弄清原來位置的語言環境。
(4)能比較閱讀。即對體裁和題材相同或相近,表達方式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文段就內容、中心、結構、寫作特點、語句理解等方面進行比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總領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總結全文;點明主旨。
過渡段--承上啟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從內容看,是點明主旨或表達作者的主要感受,聯系主題。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
(2)從結構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總起、尾句總結、中間句承上啟下的作用
(3)從藝術效果看:升華中心,渲染烘托氣氛等作用。
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①點明題旨的句子;記敘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結尾。
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描寫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過程中,而議論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結尾,起到點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總結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轉合的句子。(過渡句)
4、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
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
(1)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
(2)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標致”一詞,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后才能對“標致”做出準確理解。
5、培養學生解答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能力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開放性試題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一般情況下,這種題目要針對文章的主題來理解。
②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者是針對當代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從正面看待問題。
③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先談這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說自己對他的看法。
④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從某一個方面進入。
⑤聯系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設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系;還有學科間的整合知識。
⑦發揮聯想、想象補寫有關內容;
⑧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先寫出自己對文中的哪個方面比較欣賞,然后按照賞析的基本步驟進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關句子的修辭手法、句式,仿寫一句話,要求在內容上緊密相關,在形式上一致。
從近幾年中考來看,黃岡市一直從課外的選文,選文更加注重人文內涵,注重文學因素,體現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
考點重基本能力考查:
1、關鍵詞句的品析,揣摩必不可少
2、重個性化的體驗與反思,材料探究題是新亮點
3、所選文的材料人文色彩更濃,也更加貼近生活熱點與時尚
4、嘗試一些自擬自答的互動題
5、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的創新等方面的要求將會更高
[散文閱讀復習指導(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