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故都的秋 主備課人 閆建光 上課人
時間 2008、11、 年 級 高一 班 級
課
時
教
學
目
標(三維) 第一課時
一、 了解郁達夫及其生活時代。
二、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明確文章首尾呼應,回環往復的結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明確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
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秋景圖。
難點:從作者所描寫的秋景中感受“十足”的“十分”的秋意。
教學方法與手段
用多媒體展示郁達夫及其生活時代
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歸納文章結構,并討論秋景中的秋意。教師主要進行引導。
使
用
教
材
的
構
想 本單元為寫景單元,重在讓學生學習作者對景物的感受、描寫和融于景物描寫中的情感。因此,本課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
文章的整體構思和景色特征,為第二課時分析作者情感鋪墊。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集 體 備 課
第 1 課時 (總共 2 課時)
個性化操作
一、導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寫出了自己對秋的感受,也寫
出了自古以來文人心中的秋意。今天我們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感受一下他對故都的秋天特有
的情感。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十五歲開始創作舊體詩并向報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學日本, 一九二一年,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發起了創造社。七月,發表第一部小說集《沉淪》,一九二三年七月,發表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戰爆發后,赴武漢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后在南洋從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達臘。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學生反復朗讀全文,明確文章內容結構:
1、前后聯系
問:文章如何引出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結尾的?
--通過比較。江南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比較。
2、中間內容
問:中間內容分幾部分?
--繪秋(3----11)、論秋(12)。
(二)品析故都之秋
問題探究;
1、作者如何表現“故都的十足的十分的秋味”的?
-----借景、比較。
2、何景?用恰當的語言歸納。
庭院賞秋 槐蕊訴秋 寒蟬鳴秋 奇雨念秋 棗子鬧秋 (參考)
3、如何理解這圖景中“十足的”“十分的”秋味?(教師可就其中之一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學生可對其他的圖景進行討論分析并作課堂交流。)
例如:庭院賞秋
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藍色的牽牛花、幾根疏疏落落的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的秋草(這里的秋意:天高、日朗、花冷 草衰,和南方之秋比較,“清”“ 靜”之特點一覽無余。)
四、小結
齊聲朗讀課文第一段。
秋是清的、是靜的,感受欣賞這清的、靜的秋天確實是十分的愜意的,可是飽嘗秋之悲涼也成為作者的渴望,這又是為什么呢?下節課我們一起探究這有點奇怪的趣味。
五、作業:
你讀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文?把你最喜歡的的一篇(首)介紹給同學,并作簡要的分析,明天上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讓同學們就自己喜歡的詩文作交流,不知準備好了沒有?(此環節是為下文作鋪墊)
(選兩個同學介紹自己喜歡的詩文)
二、探究作者的主觀情感
(一)回顧故都秋景,并認真閱讀第12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和前面的描寫有什么關系?
-------深化秋景的意義。
解讀:秋能是“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因此看來,作者之所以“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不僅是想飽覽故都秋景,更是從這故都的秋意中感受中國那濃濃的秋的文化。)。
展示投影:
1、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個性化操作
2、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柳永)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歸納:由此看來,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不僅是季節,更是一種文化,他所說的飽嘗秋秋之清靜悲涼,更多的是指由秋的氣候景象引起的文化中的“清”“靜”“悲涼”。
課時教學設計首頁(試用)
課題 故都的秋 主備課人 閆建光 上課人
時間 年 級 高一 班 級
課
時
教
學
目
標(三維)
一、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體會作者濃厚的文化情懷,
二、品味文章的語言,掌握運用語言的一些技巧。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
學習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
難點:理解“飽嘗”秋之悲涼的文化情節。
教學方法與手段
語言的品味主要通過對特色詞句的反復朗讀咀嚼并討論來完成。
主觀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來完成。
使
用
教
材
的
構
想 (同第一課時)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集 體 備 課
個性化操作
三、語言藝術探究
1、 語言平實 樸素中見美。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2、音樂之美
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四小結秋象一首詩,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像一首歌,憂傷而又蒼涼。郁達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總觀情啊!
[故都得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課文《故都的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