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內容、品味佳句。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的描述、生動活潑的修辭表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培養閱讀能力,感受生動的筆法。
2、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
【教學設想】
《綠色蟈蟈》是一篇自讀課文,它妙趣橫生,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想去說,要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既學習了語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識。教學中將采用“朗讀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猜謎導入
謎面:大姐天天逛花園,二哥彈琴夜黑天,三姐織布到天明,四妹做飯香又甜。猜四種昆蟲。
謎底:蝴蝶、蟈蟈、蜘蛛、蜜蜂
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的情景嗎?還記得夏夜捉螢火蟲嗎?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勤勞的蜜蜂,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都是伴隨我們成長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再跟隨昆蟲學家法布爾去認識一位新的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二、作家作品簡介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蟲記》第一卷問世,1880年開始搬進荒石園,寫了一卷又一卷《昆蟲記》,度過35年余生。魯迅把《昆蟲記》稱作“講昆蟲的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達爾文贊他說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三、閱讀感知
速讀,用簡潔語言歸納從文中獲得了關于綠色蟈蟈哪些方面的信息?請用“讀過全文,我知道了綠色蟈蟈……”的句式作答。(聲、形、斗、食、居 )
四、品味語言
1、手捧這篇熱情洋溢的隨筆,你覺得哪些地方最有趣味,最值得回味呢?說說原因。(小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補充評價,教師總結指導。)
2、小結:語言傳神,比喻生動,擬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片段研讀
1、“爭斗”部分
(1)進入角色,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段,看看能否讀出那種緊張的戰斗氣氛和觀察者的欽佩之情。
(2)“評人讀”,展示對最喜愛的一兩句話的理解。
參考:--擬人手法運用,平添情趣,親切形象。
--動詞連串使用,突出了蟈蟈這個進攻者的銳不可當之勢和被進攻者的懦弱。
--神情活靈活現,如“縱身追捕”等。
--觀察者細致,沉醉昆蟲世界,折射出人性的關懷。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么嗎?(學習方法,寫作技巧,個人體驗)
2、“爭鳴”部分
(1)如何表現出綠色蟈蟈聲音這種無影無形的東西呢?請默讀課文自學。
一方面通過比喻變陌生為熟悉。“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另一方面大量使用與音樂有關的名詞和形容詞,準確地再現了多姿多彩的蟲鳴世界。
(2)段尾深情的慨嘆,亦莊亦諧,令人動情。
六、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
2、如何看待動物中的同類相食這種現象?
3、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暢談自己與小動物的親密接觸!(要求說出具體細節和規律,避免泛泛而談。有所體驗的同學,應加以肯定)
七、課堂小結
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來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我們應該去讀讀《昆蟲記》,因為它可以使我們更加了解世界,也讓我們更加富有愛心。昆蟲學家法布爾為我們打開了昆蟲世界的大門,只要同學們專心探索,還有很多個世界等待我們去打開。
八、布置作業
1、針對板書中的五個方面,分別從文中找出或自己編出綠色蟈蟈的美稱來。
2、猜謎:大姐用針不用線,二姐用線不用針。三姐點燈不做活,四姐做活不點燈。(蜜蜂、蜘蛛、螢火蟲、紡織娘)
3、說出幾個有關昆蟲的成語、俗語或詩句。
4、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18. 綠色蟈蟈
法布爾
聲:尖銳、喑啞、短促、清脆、柔和--( )
形: 嫩綠、苗條勻稱 --( )
斗:縱身追捕、開膛破肚 --( )
食:酷愛甜食、昆蟲青草、同類相食--( )
居:和睦共居 --( )
【教學反思】
[綠色蟈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綠色蟈蟈》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