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理解文言字詞的含義,翻譯全文。
3.理解文章內(nèi)容,能用四字短語說出文中所寫的幾件趣事。
4.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理解文章中的童真童趣。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敘事生動活潑,觀察細致入微。通過朗讀、揣摩文章的妙處。
2.領會文章中運用聯(lián)想與想像,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并通過“怡然稱快”“怡然自得”“呀然驚恐”等語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出的一種“物外之趣”。
學習方法
作者幼年以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來觀察事物。晚年寫出了這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既能表現(xiàn)出小孩明察秋毫的觀察力,又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作者以生動的筆調(diào),充分展開聯(lián)想與想像,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并通過“怡然稱快”“怡然自得”“呀然驚恐”等語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么,結(jié)合平時自己類似的情況思考一下,你可否學習寫一篇周記呢?如果平時沒有觀察的習慣,那么,今天你特意去觀察一種小動物如何?
學時安排:二學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預習導學:
1.給括號前面的字詞注音。
稚( ) 藐( ) 項為之強( ) 怡( )然 壑( )
凹凸( )( ) 唳( ) 龐( ) 蛤蟆( )( )
2.解釋文中的多義詞。
之: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 ②心之所向( );
③昂首觀之( );④項為之強( );
⑤觀之正濃( ); ⑥驅(qū)之別院( )。
以:①徐噴以煙( ); ②以土礫凸者為邱( )
為:①項為之強( ); ②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③以蟲蟻為獸( )。
3.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常識必備。
沈復,生于1763年,卒年不詳。字_____,號______,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____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__________》。
家長簽字:
補充:《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今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四卷,卷五《中山記歷》、卷六《養(yǎng)生記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記》中記敘了夫妻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見聞,記敘了自己大半生的經(jīng)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一些世態(tài)人情,舊禮教對人們的束縛,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詞樸素,情感真摯,前人曾有“幽芳凄艷,讀之心醉”的評語,文學氣氛頗濃。由于時代的局限,書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調(diào)低沉,略略感傷,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將《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俞平伯也曾說此書“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的痕跡”。
二、課堂助學:
1.導入:
2.自由朗讀:
朗讀要求:
1) 讀準字音,停頓合理。
2) 朗讀正確、流暢。
3) 用時5分鐘左右。
3.師范讀課文,糾正誤讀。
1) 師范讀。
2) 生拿好筆小聲跟讀,看書。
3) 齊讀課文。
4.課文翻譯。(同學們要隨時記錄下一些重要詞語的解釋。)
注意以下特殊語句: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余]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②私擬作群鶴舞空。--[余]私擬作群鶴舞[于]空。
③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則或千或百[蚊]果然鶴也。
④使與臺齊。--使[之]與臺齊。
⑤一日,見二蟲斗草間。--一日,[余]見二蟲斗[于]草間。
⑥驅(qū)之別院。--驅(qū)之[于]別院。
2)倒裝句
徐噴以煙。--以煙徐噴。
3)被動句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5.口頭翻譯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舉手向老師請教。)
小結(jié):
三、課外作業(yè):
1、課外我們繼續(xù)進行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和節(jié)奏。
2、口頭翻譯全文。
3、
第二學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解析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圍繞一個“趣”字,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試看,請用四字短語來概括文中所寫的幾件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產(chǎn)生如此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文中充滿童趣的文字又有哪些呢?帶著這一疑問回到文中,拿好筆從文中把相關的語句找出來。舉三例來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結(ji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總結(jié):
四、課堂練習: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招待費何種事物。(注意結(jié)合上下文來看)
(1) 昂首觀之:_________________
(2) 觀之正濃:_________________
(3) 驅(qū)之別院: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成語與《幼時記趣》中的詞語有相似之處,請根據(jù)拼音在橫線上填是所缺的字。
秋毫無fàn____ fēng____聲鶴唳
yōu____然自得 出神入huà____
3.本文開頭總說“物外之趣事”,然后記敘了三件趣事,描繪了四幅圖畫,這四幅圖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仿照例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寫在后面橫線上。
例句:觀察自然的特殊愛好: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1)目力超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奇特的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懲罰強暴,同情弱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閱讀:
《月 跡》 賈平凹
閱讀點撥
這是一篇兒童散文作品。作者曾說過:“兒童散文的情的所在,情的表現(xiàn),就在‘童心’二字上。”本文的字字句句來自于天真純樸的童心,表現(xiàn)的也是聰穎、美妙的童心。孩子們一個個都那樣憨態(tài)可掬,憨得可愛,在屋里、院里、酒杯里、小河里、眼睛里到處去尋找月亮,還都真的找著了。這就是童心。
娓娓敘寫,卒章顯旨,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一群孩子尋找月亮,發(fā)現(xiàn):“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于是又研究“月亮是個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個女子”“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于是又覺得:“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孩子們個個都這樣富有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中華民族的明天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和心醉。
五、(機動)趣味誦讀:
1.文中最能表現(xiàn)兒童的調(diào)皮事件是什么?
參考: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作者因為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蛤蟆,鞭打了數(shù)十下,驅(qū)逐去別的院子。
2.在理解的基礎上大聲讀,讀出其中情趣。
六、課后提高閱讀: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大風揚積雪擊面__________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
須臾成五采__________ 或曰,此東海也__________
2.這是選自《登泰山記》中的二段文字,參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翻譯第二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山上的“多”、“少”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長簽字: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幼時記趣》教案
10.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