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文中精美語句。
2、揣摩并運用文中對比的寫作方法。
3、體會文中作者對自由的追求與向往。
二、導入
有關馬的圖片、成語和故事導入課文。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世界散文精華.歐洲卷》,范希衡譯。本文作者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
四、整體感知
1、預習檢查
相覷(qù) 鬣(liè)毛 剽悍(piāo hàn) 馴(xùn)良 窺伺(kuī sì)
瘡痍(chuāng yí) 遒(qiú)勁 獷(guǎng)野 妍(yán)麗 庇蔭(bì yìn)
2、朗讀課文,思考:在課文中,布封先生將馬分為哪兩類?各有什么特征?
人工馴養的馬和野馬;人工馴養的馬的特點:勇毅、馴良
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比賽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
野馬的特點:強壯、輕捷、遒勁、 美質、美德、美貌。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它們相互之間沒有“妒忌”,從不為一已之私爭斗。
美貌:它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所有的動物中,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作者用它和另外七種動物作了比較,盛贊馬的高貴姿態。
五、問題探究
1、人工馴養的馬有什么遭遇?
以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告終.
2、怎樣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告終”?
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
“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3、家馬和野馬各不相同,作者對這兩種馬持什么樣的態度?你更欣賞哪種馬,為什么?
4、假如這兩種馬不期相遇了,那可能會發生怎樣的情景?它們可能會有怎樣的對話?(家馬與野馬的對話)
5、馬還與哪些其它動物作了哪些方面的對比,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對比雙方 作 用
馬和獅子、驢子、牛、駱駝等的體形的比較
說明馬是身材高大而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
馬與牛、驢的頭顱的比較
突出馬的頭部比例整齊,給人一種輕捷的神情,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
馬與牛、驢、駱駝、犀牛、獅子的眼睛、耳朵、尾巴的比較。
突出馬的眼睛閃閃有光且目光坦率,各部位配合優美。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拓展延伸
馬是人類高貴而真誠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善待動物,珍愛生命。
八、作業
請你以“我是一匹--(家、野)馬為題,寫一段話。
[馬(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